麥湯散

MAI T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10%
脾經 10%
腎經 6%
肝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麥湯散:溫和緩解小兒夾驚夾食傷寒

在中醫藥學中,麥湯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化痰利尿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咳嗽等症狀。

組成:

  • 麻黃:性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杏仁:性平甘微苦,潤肺止咳、生津降氣、潤腸通便、駆蟲殺蟲。

  • 甘草:性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川貝母:性微寒甘苦,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 地骨皮:性寒味甘,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滑石:性寒味甘,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

  • 人參:性微溫甘,補氣、益智安神、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 石膏:性寒味甘,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知母:性寒苦,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葶藶子:性寒辛苦,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

主治:

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用法用量:

內服,水煎服。

注意事項:

  1. 患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者慎用。
  2. 孕婦禁用。
  3. 兒童用量應遵醫囑。
  4.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5.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麥湯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化痰利尿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咳嗽等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者慎用,孕婦禁用,兒童用量應遵醫囑,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別研)、甘草、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小麥20粒煎湯下;涎盛氣促,桑白皮湯下。

方劑組成解釋


麥湯散由滑石、石膏、知母、川貝母、麻黃、杏仁、甘草、葶藶子、人參、地骨皮等中藥組成。滑石、石膏、知母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川貝母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麻黃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葶藶子具有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的功效,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麥湯散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麥湯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大便秘結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鼻炎肺氣腫大腸激擾綜合症咳嗽打噴嚏多痰心情煩燥面色發紅身體發低熱幼兒水痘

相同名稱方劑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保生信效方》。 組成:麻黃(去節)、滑石、甘草、杏仁、大黃、北葶藶、地骨皮各等分。 主治:小兒變蒸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體熱面赤。

麥湯散,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地骨皮(炒)1錢,炙甘草1錢,滑石1錢,麻黃(去節)3分,人參3分,熟地3分,知母3分,甜葶藶3分,羌活3分。 主治:小兒水痘。

麥湯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别研)、甘草、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主治: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劉氏家傳》。 組成:麻黃(去根節,薑汁浸1宿)、知母、石膏(煅)、葶藶(隔紙炒)、地骨皮、杏仁、滑石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壯熱,咳嗽痰盛。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家寶》。 組成:地骨皮(炒)半分,甘草(炙)半分,滑石半分,麻黃(去節)1分,人參1分,知母1分,羌活1分,大黃(濕紙裹,煨令熟)1分,甜葶藶(隔紙炒)1分。 主治:發表散邪,疏通內熱。主治:小兒傷寒,咳嗽溫壯,水痘。小兒水痘,遍身作痛,壯熱煩躁,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