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麥湯散方中使用滑石,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的功效。滑石性寒滑利,入膀胱經,能清熱利濕,通淋止痛。麥湯散以麥冬、甘草等甘潤之品滋陰潤燥,但若脾虛濕盛,則難以完全滲透利濕,滑石便在此起到重要作用,幫助藥力深入,利濕通淋,使脾胃恢復正常運作。此外,滑石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麥湯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因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止血生肌之功。麥湯散所治證狀多為熱毒熾盛、心煩口渴、血熱妄行,而石膏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正好針對病證,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麥湯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麥湯散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知母可清肺熱,降火氣,緩解患者的症狀。
- 配伍相宜: 麥湯散中其他藥材多偏溫燥,例如麥冬、沙參等,加入知母可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副作用產生。
麥湯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相契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對於外感風熱、痰熱咳嗽、肺熱燥咳、痰稠難咯等症狀,都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在麥湯散中加入川貝母,可以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增強方劑治療咳嗽痰多的功效。
麥湯散方中包含麻黃,其原因如下: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散寒之效。麥湯散主治風寒感冒,而麻黃可疏風散寒,發汗解表,配合其他藥物,共奏宣肺解表之效。
- 通竅利氣:麻黃亦能通鼻竅,利氣道,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喘咳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麻黃雖可宣肺解表,但其性溫,用藥需慎,宜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不可單獨服用。
麥湯散方中含有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麥湯散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杏仁可宣通肺氣,化痰止咳,與麥冬、甘草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 潤肺止渴:杏仁亦有潤肺止渴之效,可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麥湯散中含有麥冬、甘草等滋陰潤肺之品,杏仁的加入更能增強滋潤肺部的功效,提高藥效。
麥湯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其以下兩點功效: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麥湯散中可能含有其他性質偏寒或燥的藥材,加入甘草能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之外,還具有補脾益氣、緩解咳嗽、解毒等功效。這些功效可以與麥湯散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麥湯散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水: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水、降氣止咳之效。麥湯散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促等症,而葶藶子可幫助宣肺散寒,利水化痰,緩解氣喘,提升療效。
- 配合麥冬潤肺:麥湯散以麥冬為君藥,滋陰潤肺,但單用麥冬滋陰力量較強,容易產生寒涼之弊,加入葶藶子可使藥性平衡,既能潤肺又能利水,避免寒涼過甚而影響脾胃。
麥湯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脾:麥湯散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少乏力、腹脹便溏等症。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功效,能扶助脾胃,增進食慾,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
2. 提高藥效:麥湯散中其他藥物如麥芽、山藥等,偏於健脾和胃,但缺乏補氣之力。人參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補氣益脾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人參在麥湯散中發揮著補氣益脾、提高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麥湯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由於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涼血止血,適合治療肺熱咳嗽、咯血、吐血、熱毒瘡瘍等症狀。
麥湯散作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劑,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麥湯散:溫和緩解小兒夾驚夾食傷寒
在中醫藥學中,麥湯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化痰利尿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咳嗽等症狀。
組成:
麻黃:性辛溫,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杏仁:性平甘微苦,潤肺止咳、生津降氣、潤腸通便、駆蟲殺蟲。
甘草:性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川貝母:性微寒甘苦,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
地骨皮:性寒味甘,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滑石:性寒味甘,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
人參:性微溫甘,補氣、益智安神、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石膏:性寒味甘,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知母:性寒苦,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葶藶子:性寒辛苦,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
主治:
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用法用量:
內服,水煎服。
注意事項:
- 患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者慎用。
- 孕婦禁用。
- 兒童用量應遵醫囑。
-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麥湯散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平喘、化痰利尿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咳嗽等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者慎用,孕婦禁用,兒童用量應遵醫囑,服用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別研)、甘草、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小麥20粒煎湯下;涎盛氣促,桑白皮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麥湯散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麥湯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保生信效方》。 組成:麻黃(去節)、滑石、甘草、杏仁、大黃、北葶藶、地骨皮各等分。 主治:小兒變蒸伏熱,傷寒咳嗽噴嚏,體熱面赤。
麥湯散,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地骨皮(炒)1錢,炙甘草1錢,滑石1錢,麻黃(去節)3分,人參3分,熟地3分,知母3分,甜葶藶3分,羌活3分。 主治:小兒水痘。
麥湯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滑石、石膏、知母、貝母、麻黃、杏仁(炒,别研)、甘草、甜葶藶(隔紙炒)、人參、北地骨皮(去骨)各等分。 主治:小兒夾驚夾食傷寒,氣急嗽聲。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劉氏家傳》。 組成:麻黃(去根節,薑汁浸1宿)、知母、石膏(煅)、葶藶(隔紙炒)、地骨皮、杏仁、滑石各等分。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壯熱,咳嗽痰盛。
麥湯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家寶》。 組成:地骨皮(炒)半分,甘草(炙)半分,滑石半分,麻黃(去節)1分,人參1分,知母1分,羌活1分,大黃(濕紙裹,煨令熟)1分,甜葶藶(隔紙炒)1分。 主治:發表散邪,疏通內熱。主治:小兒傷寒,咳嗽溫壯,水痘。小兒水痘,遍身作痛,壯熱煩躁,作渴飲冷,大便秘結,小便澀滯,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