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安腎丸

SHI KE AN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八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脾經 19%
肝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膽經 1%
小腸經 0%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石刻安腎丸


藥方組成介紹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

  • 川楝子:舒肝行氣止痛、驅蟲。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山藥: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

  • 菟蕬子: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巴戟天:補腎壯陽、祛風除濕、補氣、散風寒、止咳化痰、降氣、強筋骨。


總結

中藥方劑「石刻安腎丸」,主要成分是:蒼朮,豬苓,烏頭,附子,川楝子,巴戟天,白朮,陳皮,肉蓯蓉,補骨脂,茯苓,肉荳蔻,木香,當歸,杜仲,熟地黃,菟蕬子,茴香,黑牽牛,山藥,白僵蠶,葫蘆巴,肉桂,石斛,川牛膝,主治功效是:真正氣虛弱,膝蓋和腳部疲乏無力,眼睛看不清楚,耳朵嗡嗡作響,舉動疲倦乏力,晚上做夢遺精,小便頻繁,身體虛弱。

傳統服藥法


蒼朮半斤,川椒4兩,破故紙4兩,葫蘆巴4兩,陳皮4兩,茴香(炒)4兩,續斷4兩,川楝4兩。
補下元。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石刻安腎丸由蒼朮、豬苓、烏頭、附子、川楝子、巴戟天、白朮、陳皮、肉蓯蓉、補骨脂、茯苓、肉荳蔻、木香、當歸、杜仲、熟地黃、菟蕬子、茴香、黑牽牛、山藥、白僵蠶、葫蘆巴、肉桂、石斛、川牛膝等中藥組成。其中,蒼朮、豬苓、烏頭、附子、川楝子、巴戟天、白朮、陳皮、肉蓯蓉、補骨脂、茯苓、肉荳蔻、木香、當歸、杜仲、熟地黃、菟蕬子、茴香、黑牽牛、山藥、白僵蠶、葫蘆巴、肉桂、石斛、川牛膝等中藥均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固精止遺的功效,因此石刻安腎丸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固精止遺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刻安腎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補腎益精、強腰膝、固精止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此外,石刻安腎丸不宜與其他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頻尿耳鳴遺精嗜眠症(嗜睡症)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怕冷腰膝軟弱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石刻安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 組成: 石刻安腎丸(《普濟方》卷二二四。)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四。組成:蒼朮半斤,川椒4兩,破故紙4兩,葫蘆巴4兩,陳皮4兩,茴香(炒)4兩,續斷4兩,川楝4兩。主治:補下元。 。 主治:補下元。

石刻安腎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鹿茸1兩,赤石脂3兩,山藥4兩,戟肉2兩,肉果2兩,補骨脂2兩,蓯蓉2兩,柏子仁2兩,菟絲子2兩,茯苓2兩,遠志2兩,萸肉2兩,茅朮2兩,附子2兩,石斛2兩,川烏2兩,小茴2兩,川椒2兩,韭菜2兩,青鹽4錢。 主治:真氣虛憊,夢遺滑精,便溏溲數,腰膝軟弱,惡寒畏冷,諸陽不足。

石刻安腎丸,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蒼朮4兩(1兩用茴香1兩炒,1兩用青鹽1兩炒,1兩用茱萸1兩炒,1兩用豬苓1兩炒,各炒令黃色,取朮用),川烏(炮,去皮臍)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川楝子(酒浸,去該)1兩,巴戟(去心,炒)1兩,白朮(炒)1兩,陳皮(炒)1兩,肉蓯蓉(酒浸,炙)2兩,破故紙(炒)2兩,茯苓1兩(炒),肉豆蔻(面裹煨)1兩,木香(不見火)1兩,當歸(火焙乾)1兩,杜仲(炒去絲)2兩,熟地黃(酒浸,蒸10次,火焙)1兩,菟絲子(酒浸,炒)1兩,茴香1兩,黑牽牛(半生,半炒)1兩,山藥(炒)1兩,晚蠶蛾(去頭足翅,炒)1兩,葫蘆巴(酒浸,炒)1兩,肉桂(不見火)1兩,石斛(炒)1兩,川牛膝(酒浸,炒)1兩。 主治:久服壯元陽,益腎氣,健筋骨,生血駐顔,扶老資夀。主治:真氣虛憊,腳膝緩弱,目暗耳鳴,舉動倦乏,夜夢遺精,小便頻數,一切虛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