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湯

ROU CONG R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19%
胃經 17%
脾經 14%
腎經 11%
肝經 7%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肉蓯蓉湯中包含肉蓯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藥性相合: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補腎壯陽、潤腸通便、益氣養血之功效。此方中加入肉蓯蓉,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二、 主治病症:肉蓯蓉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陽痿、腰膝痠軟、腸燥便祕等症。肉蓯蓉作為方中主要藥材,可針對這些病症發揮其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症狀。

肉蓯蓉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肝經,補腎陽,益精血,兩者搭配,寒熱相濟,陰陽平衡,可達到滋陰補血的效果,適合腎陰不足、精血虧虛者。

二、 清熱解毒: 肉蓯蓉雖補腎陽,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生地黃清熱涼血,與肉蓯蓉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解毒效果,適用於因熱毒內盛引起的各種疾病。

肉蓯蓉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血,緩和藥性: 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肉蓯蓉性溫燥,擅長補腎壯陽,但藥性偏燥,易傷津液。大棗的加入可以中和肉蓯蓉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大棗與肉蓯蓉搭配,相輔相成,可以增強補腎益精、滋陰潤燥的功效。大棗的補脾胃之效,可以幫助肉蓯蓉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在中藥方劑[肉蓯蓉湯]中,烏頭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可以幫助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手足冰冷等問題,對於治療寒性疼痛有一定療效。但烏頭為有毒藥材,應遵醫囑使用。

肉蓯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肉蓯蓉性溫,甘草性甘,味平和。甘草能調和肉蓯蓉的溫性,使其不至於過於燥熱,避免傷陰。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肉蓯蓉搭配,能增強補腎壯陽、益精血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總而言之,甘草在肉蓯蓉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肉蓯蓉湯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潤肺止咳: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肉蓯蓉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紫菀的潤肺止咳作用能有效緩解肺部不適,協同肉蓯蓉滋補腎氣,從根本上改善咳嗽症狀。
  2. 宣肺降氣:紫菀能宣肺降氣,使肺氣宣通,有助於痰液的排出,進一步緩解咳嗽和氣喘。肉蓯蓉湯中加入紫菀,不僅能滋補腎氣,還能宣肺降氣,使補而不滯,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肉蓯蓉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止遺: 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入肺、腎經,具有固腎澀精、止遺止瀉的功效。肉蓯蓉性溫,滋補腎陽,但同時也可能出現腎氣不固、遺精滑泄的情況。五味子可與肉蓯蓉相配,起到固腎止遺的作用,避免滋補過度而傷腎。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具有益氣生津、斂肺止咳的作用。肉蓯蓉補腎陽,但可能造成陰液不足。五味子可補益氣陰,與肉蓯蓉相輔相成,平衡陰陽,增強滋補效果。

肉蓯蓉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肉蓯蓉性溫,但其補腎壯陽的功效偏於溫補,若患者體質偏寒,單用肉蓯蓉恐難以發揮藥力。生薑性溫,辛散溫通,可助肉蓯蓉溫中散寒,促進藥力更好地發揮,更適合寒濕體質患者。

二、 調和藥性:肉蓯蓉性溫燥,長期服用易傷津液。生薑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燥性過於強烈,減輕對身體的負擔,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肉蓯蓉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肉蓯蓉性溫,補腎陽,但若患者體內有熱邪,單用肉蓯蓉易助火生燥,反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石膏性寒,入肺經、胃經,能清熱瀉火,解熱止渴,與肉蓯蓉搭配,可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肉蓯蓉雖有滋陰作用,但石膏的滋陰之力更勝一籌。石膏能清熱生津,潤燥止渴,與肉蓯蓉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肉蓯蓉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潤燥,養肺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肉蓯蓉性溫,補腎壯陽,但同時也可能存在燥熱之弊。加入麥門冬,可以有效平衡肉蓯蓉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並起到潤肺生津,滋陰降火的作用。

二、協同作用,增強療效:麥門冬與肉蓯蓉在補腎益精、滋陰潤燥方面具有協同作用。麥門冬滋陰潤燥,可使肉蓯蓉的補腎效果更顯著,同時也能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肉蓯蓉湯」組成如下:

  • **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大棗:**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紫菀:**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
  •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主治功效:

  1. **傷中:**指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所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咳嗽短氣:**指咳嗽伴有呼吸短促的症狀。
  3. **腸中痛:**指腸道疼痛的症狀。
  4. **流飲厥逆:**指因飲食不節或寒涼所致的胃氣上逆,伴有呃逆、嘔吐等症狀。
  5. **宿食不消化:**指飲食過多或過於油膩,導致胃腸消化不良的症狀。
  6. **寒熱邪癖:**指外感風寒或暑熱之邪,侵犯人體所致的疾病。
  7. **五內不調:**指五臟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頭痛、眩暈、心悸、腹痛、泄瀉等。

總結:

中藥方劑「肉蓯蓉湯」的主要成分是肉蓯蓉、生地黃、大棗、烏頭、甘草、紫菀、五味子、生薑、石膏、麥門冬,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主治功效包括傷中、咳嗽短氣、腸中痛、流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癖、五內不調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服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消化不良百日咳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咳嗽手腳冰冷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肉蓯蓉湯, 出處:《醫學摘粹·雜證要法》。 組成:肉蓯蓉3錢,麻仁3錢,茯苓3錢,半夏3錢,甘草2錢,桂枝3錢。 主治:陽衰土濕,糞若羊矢者。

肉蓯蓉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肉蓯蓉1兩(泡淡),附子2錢,人參2錢,乾薑炭2錢,當歸2錢,白芍3錢(肉桂湯浸,炒)。 主治:噤口痢,胃關不開,由於腎關不開者。

肉蓯蓉湯, 出處:《外台》卷九引深師方。 組成:肉蓯蓉5兩,乾地黃4兩,大棗20枚(擘),烏頭1兩(炮),甘草2兩(炙),豁心2兩,紫菀2兩,五味子2兩,生薑3兩,石膏(碎,綿裹)3兩,麥門冬(去心)3兩。 主治:傷中,咳嗽短氣,腸中痛,流飲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熱邪癖,五內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