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4%
胃經 8%
三焦經 6%
腎經 6%
大腸經 6%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人參生犀散

整體功效: 清熱涼血生津止渴。

主治: 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晡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及大病癒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食羊肉,體熱不思食。

人參生犀散是一張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骨蒸、大病癒後餘毒不解、傷寒病後食羊肉、體熱不思食等症狀。方中以羚羊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枳殼、大黃、柴胡、赤茯苓、赤芍、桑白皮、黃耆、人參、鱉甲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鎊)、地骨皮、肉秦艽(去土)、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川大黃(蒸)、柴胡(去蘆)、赤茯苓(去皮)、赤芍藥、桑白皮(炒)、黃耆、人參、鱉甲(去裙,醋炙黃)各等分。
上銼。
每服2錢,水半盞,加烏梅半個,煎至3分,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 羚羊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枳殼、大黃、柴胡、赤茯苓、赤芍、桑白皮、黃耆、人參、鱉甲等中藥均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 羚羊角、地骨皮、秦艽、麥門冬、枳殼、大黃、柴胡、赤茯苓、赤芍、桑白皮、黃耆、人參、鱉甲等中藥配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骨蒸、大病癒後餘毒不解、傷寒病後食羊肉、體熱不思食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虛寒。
  • 本方有出汗、口乾、心煩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肺結核
神經性厭食症
百日咳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支氣管炎
肺氣腫
妄想狀態
多痰
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生犀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人參(切,去蘆)3錢,前胡(去蘆)7錢,甘草(炙黃)2錢,桔梗5錢,杏仁(去皮尖,略曬乾,爲末)5錢。 主治:解時氣,調胃進食。主治: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秘或泄;及一切風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人參生犀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羚羊角(鎊)、地骨皮、肉秦艽(去土)、麥門冬(去心)、枳殼(麸炒)、川大黃(蒸)、柴胡(去蘆)、赤茯苓(去皮)、赤芍藥、桑白皮(炒)、黃耆、人參、鱉甲(去裙,醋炙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晡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躁,四肢困倦;及大病癒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食羊肉,體熱不思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犀角柴胡散

相似度 66%

黃耆地骨皮散

相似度 58%

柴胡丸

相似度 54%

地骨散

相似度 54%

黃耆鱉甲散

相似度 53%

茯神丸

相似度 52%

胡蜣螂散

相似度 51%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