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地黃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涼血 的功效。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生地黃,可針對熱病、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病症,達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例如,若患者出現發熱、口渴、咽痛、尿赤等症狀,生地黃便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恢復患者的健康。
乾地黃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乾地黃散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脾虛濕盛,則易導致補而不達,甚至加重濕邪。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可助脾運化水濕,使補血之效更顯著。
- 利水滲濕:赤茯苓還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幫助體內水濕排出,減少水濕對補血之幹擾。同時,也能緩解因血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乏力等症狀。
總之,赤茯苓的加入,一方面能增強乾地黃散健脾燥濕之效,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水濕代謝,從而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血的作用。
乾地黃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清熱涼血之力,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入腎經,可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與地黃、麥冬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滋養陰液,改善陰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乾地黃散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開竅醒神,健脾益智: 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溼健脾之效。乾地黃散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同時也需兼顧脾胃運化,防止滋陰太過而導致脾虛溼困,影響藥物吸收。石菖蒲的加入可以健脾化濕,促進藥物吸收,增強滋陰補腎之效。
- 通竅活絡,改善血循: 石菖蒲入心經,能通心竅,改善心血循環,緩解心神不寧、頭暈目眩等症狀。乾地黃散主要針對腎陰虛導致的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石菖蒲的加入可起到輔助作用,通竅活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更好地緩解症狀。
乾地黃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扶正,固本培元:乾地黃散主治血虛津虧,陰虛火旺之症,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陰、固本培元之功效。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血,提高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虛弱體質,使陰虛之體得到充實,更好地滋陰降火。
二、平衡陰陽,協調藥性:方中乾地黃、生地黃等藥性偏寒,容易導致脾胃虛寒,而人參溫陽健脾,可以中和寒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達到滋陰而不傷陽,補虛而不礙脾的效果。
乾地黃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升陽:乾地黃性寒,入腎經,擅長滋陰降火。黃耆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之效。二者配伍,可平衡寒熱,相輔相成,既能滋陰降火,又能補氣升陽,使藥效更全面。
2. 扶正固本:乾地黃散主要針對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症狀。黃耆能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扶正固本,避免陰虛火旺進一步加重。
乾地黃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補益之力:遠志性味甘、苦,具有安神益智、解鬱開竅之效。與乾地黃等滋陰補血藥物配合,可增強補益之力,使補血活血功效更加顯著,有助於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 疏肝解鬱,通竅安神:遠志具有疏肝解鬱、通竅安神的作用,能解除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心煩、失眠多夢等症。在乾地黃散中,遠志可與地黃、當歸等藥物協同作用,促進氣血運行,解除心脾鬱結,從而達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效果。
乾地黃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地黃性寒,入腎經,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能調和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負擔。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和藥性、解毒抗炎等功效,與地黃相配,可以增強其滋陰補腎、養血生津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乾地黃散 」,主要成分是: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人參,黃耆,遠志,甘草, 主治功效是: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
生地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之效。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石菖蒲性溫,味辛,具有化濕醒脾、開竅益智之效。 人參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固表之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 遠志性溫,味辛,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之效。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之效。
乾地黃散具有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等症狀。乾地黃散方中,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人參、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乾地黃散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等症狀。乾地黃散方中,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人參、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茜根3分,白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柏葉3分,白茯苓3分,當歸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鹿角膠1分(搗碎,炒令黃燥),羚羊角屑半兩,子芩半兩,貝母半兩(煨微黃)。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黃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乾地黃散有滋陰降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可以緩解腎勞實熱的症狀,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建議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生乾地黃1兩,益母草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川芎半兩。 主治:妊娠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熟乾地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五味子1兩,桑寄生1兩。 主治:預防小産。主治:妊娠曾傷五月胎。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熟乾地黃1兩半,乾薑半兩(炮裂,銼),當歸1兩(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心神煩悶,腹痛不止。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2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石菖蒲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腎勞實熱,脹滿,四肢黑色,耳聾,多夢見大水,腰脊離解。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生乾地黃1兩,當歸1兩(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大黃半兩,續斷半兩,桂1兩,琥珀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 主治:從高墜下,傷損疼痛。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熟乾地黃1兩,防風1兩(去蘆頭),桑耳3分(微炒),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連1分(去須),木通3分(銼),黃耆3分(銼),檳榔3分,茯神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耳中蟬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