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散

QIAN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19%
肺經 19%
腎經 9%
肝經 9%
胃經 5%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乾地黃散 」,主要成分是: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人參,黃耆,遠志,甘草, 主治功效是: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

生地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赤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之效。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石菖蒲性溫,味辛,具有化濕醒脾、開竅益智之效。 人參性微溫,味甘,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固表之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 遠志性溫,味辛,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之效。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之效。

乾地黃散具有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等症狀。乾地黃散方中,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人參、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乾地黃散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腎氣虛熱,表現為脹滿、四肢發黑、耳聾、經常夢到洪水、腰痛甚至腰部伸不直等症狀。乾地黃散方中,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人參、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茜根3分,白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柏葉3分,白茯苓3分,當歸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鹿角膠1分(搗碎,炒令黃燥),羚羊角屑半兩,子芩半兩,貝母半兩(煨微黃)。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黃散」。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人參、黃耆、遠志、甘草,這八味中藥組成乾地黃散。其中,生地黃、赤茯苓、玄參、石菖蒲、人參、黃耆、遠志,這七味中藥具有滋陰降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可以緩解腎勞實熱的症狀;甘草具有緩和藥性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乾地黃散有滋陰降火、利水通淋的功效,可以緩解腎勞實熱的症狀,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建議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胰臟炎耳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痲風 [漢生氏病]男性勃起障礙胃腸出血月經稀少腰痛咳嗽頻尿怕冷多痰身體沉重心情煩燥夜間多夢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生乾地黃1兩,益母草1兩,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川芎半兩。 主治:妊娠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熟乾地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黃芩1兩,五味子1兩,桑寄生1兩。 主治:預防小産。主治:妊娠曾傷五月胎。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熟乾地黃1兩半,乾薑半兩(炮裂,銼),當歸1兩(銼,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胎動,心神煩悶,腹痛不止。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2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石菖蒲1兩,人參1兩(去蘆頭),黃耆1兩(銼),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腎勞實熱,脹滿,四肢黑色,耳聾,多夢見大水,腰脊離解。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生乾地黃1兩,當歸1兩(銼,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川大黃半兩,續斷半兩,桂1兩,琥珀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微炒)。 主治:從高墜下,傷損疼痛。

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熟乾地黃1兩,防風1兩(去蘆頭),桑耳3分(微炒),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黃連1分(去須),木通3分(銼),黃耆3分(銼),檳榔3分,茯神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耳中蟬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