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和散

QIE H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2%
胃經 22%
腎經 13%
心經 8%
肝經 2%
膽經 1%
大腸經 1%
小腸經 0%
三焦經 0%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茄和散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止咳化痰的功效。

枇杷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富含揮髮油、皁苷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在茄和散中,枇杷葉與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熱邪壅肺、痰熱咳嗽等症,起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涼血止血的功效。

茄和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和緩解副作用: 茄和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等症狀。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毒、發汗、和胃止嘔的功效。它可以緩解藥物本身的燥熱之性,減少對胃腸的刺激,防止藥物毒性對人體的損害。
  2. 增強藥效: 生薑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同時,生薑的辛溫之性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有效地驅散寒邪,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茄和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祛除體內濕氣,而健脾寧心則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之更好地吸收營養,並安定心神,緩解因濕邪困脾而導致的心煩不安等症狀。因此,茯苓在茄和散中起着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協同其他藥物治療疾病的作用。

茄和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和胃: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和胃、消食的功效。方中配伍茄根等清熱解毒藥物,容易造成脾胃寒涼,砂仁可溫中散寒,助消化,防止藥性過寒傷胃。
  2. 止嘔止瀉: 砂仁還具有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緩解因寒濕阻滯脾胃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總之,砂仁在茄和散中起到調節脾胃、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使方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功效。

茄和散中包含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的功效。茄和散本身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而薏苡仁的利濕作用可輔助排出體內濕熱,促進炎症消退,加強藥效。
  2. 健脾除濕: 茄和散多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而薏苡仁亦有健脾除濕之效,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防止濕邪入侵,從根本上改善皮膚狀況。

茄和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茄和散主治寒凝氣滯、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緩解寒氣凝滯所致的疼痛,促進胃腸蠕動,緩解嘔吐腹瀉症狀。

二、行氣止痛: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茄和散中常與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中藥配伍,如香附、延胡索等,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茄和散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1. 和胃降逆: 白荳蔻辛溫芳香,具有醒脾開胃、降逆止嘔之功效。茄和散治療的是胃氣上逆,症狀如嘔吐、呃逆、脘腹脹滿等。白荳蔻可以溫和胃氣,降逆止嘔,緩解這些不適。
  2. 化濕止瀉: 白荳蔻還有化濕止瀉的作用。茄和散中常加入其他藥物治療脾胃濕熱,白荳蔻可以幫助化解濕邪,止瀉止嘔,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茄和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氣固本,提升免疫力: 人參具有補氣固本、益氣生津、扶正祛邪之功效。茄和散主要針對寒邪入侵,導致的感冒、咳嗽等症狀。人參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抗病邪侵襲,有助於加速康復。

二、緩解藥性,協調功效: 茄和散中包含一些性質偏寒涼的藥材,如薄荷、荊芥等。人參性溫,加入方劑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藥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協調各藥材功效,達到最佳療效。

茄和散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燥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止瀉利水之功。方中以茄根、白芷等辛散之品,驅散寒濕,白朮則輔助其健脾燥濕,避免寒濕之邪傷脾胃,使藥力更易達於病所。
  2. 固護中氣:白朮能補氣升陽,固護脾胃之氣。茄根辛散之品,易耗氣傷陽,白朮加入可補氣固本,防止藥性過於猛烈,確保治療過程安全有效。

綜上,白朮在茄和散方中,既能健脾燥濕,又能固護中氣,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茄和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它可以清泄肺熱,宣通肺氣,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與茄和散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相輔相成。
  2. 利水消腫,化痰止咳: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對於因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桑白皮也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使痰液易於咳出。

因此,桑白皮在茄和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和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茄和散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部脹痛、腸鳴、腹瀉等症狀,沉香能起到理氣止痛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緩解疼痛。
  2. 固腎納氣:沉香能溫腎納氣,對於脾腎虛弱、元氣不足所致的腹瀉、脫肛等症狀,沉香可起到固腎止瀉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沉香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止痛效果,更提升了其固腎納氣的功效,使方劑整體療效更加完善。

茄和散方劑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汗的功效。茄和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而五味子能收斂腸胃,固澀止瀉,有助於改善患者腹瀉症狀。

2. 補益肺腎: 五味子同時具有補益肺腎的作用,可改善患者因脾虛泄瀉所導致的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呼吸氣短等症狀。

因此,五味子在茄和散中起到固澀止瀉、補益肺腎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脾虛泄瀉的效果。

茄和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止癢:檳榔性溫,具有驅蟲、殺蟲、止癢之效。茄和散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檳榔可有效殺滅寄生蟲,並緩解瘙癢症狀。
  2. 消積化痰:檳榔有消積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茄和散中加入檳榔,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消解積滯,並利水消腫,進一步改善濕疹等皮膚病症。

檳榔在茄和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起到驅蟲止癢、消積化痰的作用,為治療濕疹等皮膚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茄和散中加入青皮,是利用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其味苦辛,性微寒。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茄和散主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等症,青皮在此方劑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能夠幫助乳房氣血運行通暢,消散腫痛。此外,青皮還有健脾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乳癰患者的消化功能,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茄和散」方劑中加入「穀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穀芽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方中加入穀芽,可助於消解積滯,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有助於提高藥效。
  2. 清熱解毒:穀芽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在「茄和散」中加入穀芽,既能幫助消化,又能清熱解毒,是組成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茄和散中加入藿香,是基於其解暑化溼、理氣和中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藿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解暑化溼、理氣和中之效。茄和散主要用於治療暑溼感冒、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而藿香的解暑化溼作用,可幫助清熱解暑、化解暑溼之邪;其理氣和中的功效,則可調節脾胃功能,緩解嘔吐腹痛等症狀。因此,加入藿香,可增強方劑的解暑化溼、理氣和中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茄和散方劑中包含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腰,強筋健骨:杜仲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茄和散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杜仲可以補益腎氣,強壯筋骨,改善腰膝疼痛。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茄和散方劑中包含一些寒涼藥物,而杜仲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傷陽氣,同時也能增強補腎壯腰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總而言之,杜仲在茄和散方劑中起到補腎壯腰、強筋健骨,以及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

茄和散方劑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生津: 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生津的功效。茄和散主治瘡瘍腫毒,而石斛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消腫止痛。
  2. 滋養胃陰,增強體力: 茄和散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耗損氣血津液,而石斛能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增強體力,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健康。

茄和散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大腹皮性寒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的功效。茄和散用於治療水腫、腹脹等病症,大腹皮的利水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症狀。
  2. 健脾和胃: 大腹皮兼具健脾和胃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茄和散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利濕藥物,大腹皮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整體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茄和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茄和散主治乳癰腫痛,而乳癰多因氣滯血瘀、溼熱蘊結所致,陳皮加入可理氣解鬱,健脾和胃,促進氣血運行,有利於消腫止痛。
  2. 行氣導滯: 乳癰常伴有乳房脹痛、乳汁不通等症狀,陳皮能行氣導滯,疏通乳腺,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幫助乳癰的消散。

「茄和散」方劑中包含「神麴」,其原因主要為:

  1. 消食化積:神麴性溫,善於消食化積,對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茄和散為消食導滯之劑,神麴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食化積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2. 溫中散寒:神麴還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引起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茄和散中加入神麴,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茄和散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茄和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行氣止痛之功效,可以有效地去除濕熱,調理脾胃,緩解腹瀉症狀。

2. 理氣止痛:茄和散中亦有消炎止痛的作用。木香除了燥濕止瀉外,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能夠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更有效地緩解腹痛等症狀。

茄和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效。茄和散中其他藥物如半夏、天南星等性較寒烈,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如甘草能增強半夏止嘔的功效,與天南星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痰涎壅盛。

總而言之,甘草在茄和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茄和散


茄和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枇杷葉、生薑、茯苓、砂仁、薏苡仁、丁香、白荳蔻、人參、白朮、桑白皮、沉香、五味子、檳榔、青皮、穀芽、藿香、杜仲、石斛、大腹皮、陳皮、神麴、木香、甘草。

茄和散具有以下功效:

  1. 脾胃不和: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消化系統出現問題。
  2. 胸膈痞悶:胸部和膈肌感到悶脹不適,有壓迫感。
  3. 氣逆生痰:氣機運行不暢,導致痰液生成。
  4. 不進飲食:沒有胃口,吃不下東西。
  5. 五噎五膈:指五種噎膈症狀,包括噎、膈、反、噴、氣,分別對應五臟:肺、脾、胃、肝、腎。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3. 白荳蔻: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
  4.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5. 檳榔: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6.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7. 沉香: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
  8.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9.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
  10. 杜仲:具有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11.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12.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13. 木香: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14. 青皮: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5.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16.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17. 砂仁: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18. 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19.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20. 薏苡仁: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等傳統代功效。
  21. 神麴: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22. 穀芽: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益氣寬中、消食和中等功效。
  23. 枇杷葉具有清肺熱、化痰平喘、止咳止嘔、降氣喘、止血、補血養肝、疏肝解鬱等功效。

茄和散是一種有效的方劑,可以幫助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胸膈痞悶,消除氣逆生痰,促進飲食,並治療五噎五膈等症狀。如果您有這些症狀,可以諮詢醫生是否適合使用茄和散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1兩,白茯苓(去皮)1兩,砂仁(去皮)1兩,薏苡仁(炒)1兩,丁香1兩,白豆蔻(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2兩,桑白皮(炒)5錢,沈香5錢,五味子5錢,檳榔(炒)2錢半,青皮(去白)2錢半,谷芽(炒)2錢半,藿香2錢半,杜仲(去皮,薑、酒塗 炙)2錢半,隨風子2錢半,石斛(酒炒)2錢半,大腹子2錢半,陳皮(去白)2錢半,神曲(炒)2錢半,木香7分半,甘草(炙)1兩5錢。
五噎,加乾柿餅1枚;膈氣吐逆,加韭白3寸,大棗5枚。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鐘,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胃降逆,消痰化痞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茄和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五。 組成:枇杷葉(去毛,薑汁炙)1兩,白茯苓(去皮)1兩,砂仁(去皮)1兩,薏苡仁(炒)1兩,丁香1兩,白豆蔻(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2兩,桑白皮(炒)5錢,沉香5錢,五味子5錢,檳榔(炒)2錢半,青皮(去白)2錢半,谷芽(炒)2錢半,藿香2錢半,杜仲(去皮,薑、酒塗炙)2錢半,随風子2錢半,石斛(酒炒)2錢半,大腹子2錢半,陳皮(去白)2錢半,神曲(炒)2錢半,木香7分半,甘草(炙)1兩5錢。 主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噎五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