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心養胃湯
BU XIN YANG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補心養胃湯常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陳皮可理氣化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
-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心脾兩虛導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補心養胃湯常用於心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消化不良症狀,陳皮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緩解嘔吐、腹脹等不適。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心脾兩虛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緩解,使心氣得於安定,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 化痰止咳: 半夏還具有燥濕化痰、止咳的作用。心脾兩虛容易導致痰濕內阻,進而影響心肺功能,出現咳嗽等症狀。半夏可以化解痰濕,使心肺氣血暢通,緩解咳嗽。
因此,補心養胃湯中加入半夏,既能幫助降逆止嘔,又能化痰止咳,達到補心養胃、調理脾肺之功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胃,化濕利水: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能起到調理脾胃,化解濕氣的作用,從而改善心神不安、胃口不佳的症狀。
- 利水滲濕,通利心竅:心主神明,心神不安與心血不足密切相關。茯苓利水滲濕,能改善心血不足,通利心竅,使心神安寧,改善失眠、心悸等症狀,進而達到補心養胃的目的。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或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其更平和地作用於心胃。
2. 增強補益功效: 甘草性甘,能益脾胃,緩和心氣,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補心養胃的功效,使心氣充足,脾胃健旺,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能起到以下作用:
- 健脾益氣,助消化吸收: 白朮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心臟提供充足的營養,改善心氣虛弱,有助於補心。
- 燥濕利水,改善心悸: 白朮能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濕氣,改善心悸、心慌等症狀。
白朮在補心養胃湯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補心養胃、健脾益氣的功效,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補心養胃湯常用於治療心煩失眠、口渴咽燥、胃脘灼熱等症狀,而黃連可有效清瀉心胃之火,改善上述症狀。
- 降逆止嘔: 黃連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胃熱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黃連可起到清熱降逆、止嘔的效果。
總之,黃連在補心養胃湯中起到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胃熱盛引起的各種症狀。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養血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通經、潤腸通便、調經止痛等功效。對於心氣不足、心血虧虛、面色蒼白、心悸失眠、胃虛寒痛等症狀,當歸可起到補益心血、改善氣色、安神定志、溫暖脾胃的作用。
此外,當歸與其他藥材配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使補心養胃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能滋陰涼血、清熱瀉火。對於心火亢盛、胃火熾盛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胃痛泛酸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清熱降火,滋陰養胃,緩解症狀。
- 養血補虛: 生地黃富含豐富的鐵元素,能補血益氣。對於因心血不足、胃氣虛弱導致的面色蒼白、心悸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生地黃能起到養血補虛、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促進身體恢復。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主要作用為疏肝理氣、消食降逆,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在補心養胃湯中,青皮可以幫助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氣滯、食積,改善消化功能,進而促進心脾氣血的生成和運化,達到補心養胃的功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補心養胃湯常用於心脾兩虛,心悸失眠,胃脘疼痛等症,白芍可緩解心悸、安神、止痛,並滋養脾胃,促進消化。
其二,白芍可協調藥性,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白芍與甘草搭配,可緩解甘草的燥性,避免其傷津;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效果,使補心養胃效果更顯著。
補心養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心胃兩臟,達到養心安神與健脾和胃的雙重療效。其中,檳榔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溫味甘辛,歸脾、胃、大腸經。根據中醫理論,檳榔能消食化積,行氣導滯,對於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症狀有顯著改善作用。此外,檳榔還能驅蟲,對於寄生蟲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亦有治療效果。在補心養胃湯中,檳榔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消化功能,還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所致的心悸、失眠等心神失養之症,從而實現心胃同治的目的。檳榔的加入,使整個方劑在調理脾胃的同時,兼顧心神安定,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胃止痛:烏藥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烏藥可起到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
二、行氣和血:烏藥氣味辛香,能行氣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心血循環,對於心氣不足、心血瘀阻導致的心悸、胸悶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補心養胃湯中加入烏藥,可以溫胃止痛,行氣和血,有助於整體改善心胃功能,達到補心養胃之功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遠志,是因其具有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
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肺、腎經。其能寧心安神,緩解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益智開竅,改善思維遲鈍、神志不清等問題。
補心養胃湯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體倦乏力、胃脘脹痛等症狀。遠志的加入,不僅能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還能增強心脾之氣,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達到補心養胃的療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滑石,主要作用為:
-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化解濕熱鬱積於心胃,緩解心煩、口渴、胃脘脹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滑石能降胃氣,止嘔吐,對於濕熱上蒸導致的嘔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滑石在補心養胃湯中扮演着清熱利濕、降逆止嘔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心胃濕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胃、三焦經。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胃之火,解暑熱,適用於心煩失眠、口苦咽乾、胃火亢盛等症狀。同時,梔子亦具涼血解毒功效,可治療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皮膚紅腫等。
因此,在補心養胃湯中加入梔子,不僅可以清熱瀉火,緩解心胃鬱熱,還可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滋陰補虛、養心安神之效。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是考慮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心胃濕熱所致的胸悶、心悸、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車前子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心胃濕熱所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因此,在補心養胃湯中加入車前子,可以起到清熱利濕、解毒補心的作用,改善心胃失衡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心胃相連,肝氣鬱結易導致心悸失眠、胃脘疼痛等症狀。延胡索可疏理肝氣,解除鬱結,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心胃不適。
- 活血化瘀,止痛安神: 延胡索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心血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對於心悸、失眠、心痛等症狀,延胡索可起到止痛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升心臟功能。
補心養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活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心胃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胸悶、心悸、胃痛等症狀。
- 疏通經絡: 川芎能疏通心包經和胃經,促進心氣和胃氣的運行,使心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補心養胃的目的。
川芎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補心養胃湯
成分: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黃、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梔子、車前子、延胡索、川芎
藥效
陳皮:理氣、化痰、燥濕、止嘔、止咳
半夏:化痰、止咳、抗炎、鎮痛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甘草:補氣、益氣、止咳、解毒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燥濕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青皮:理氣、化痰、消積、止痛
白芍:養血、活血、緩急、止痛
檳榔:殺蟲、驅蟲、行氣、止痛
烏藥:理氣、溫中、止痛、祛寒
遠志:益智、安神、利水、止咳
滑石:清熱、利尿、清涼、解毒
梔子:清熱、涼血、止血、解毒
車前子:利尿、滲濕、清熱、明目
延胡索:活血、止痛、行氣、散瘀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解痙
主治
補心養胃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蝕瘡。陰蝕瘡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性病,主要表現為外陰部糜爛、潰瘍,伴有疼痛、瘙癢等症狀。
用法
補心養胃湯一般口服,每日一次,每次一劑,連服10-15劑。
注意
服用本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本藥可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服用前應諮詢醫生。
總結
補心養胃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陰蝕瘡。其組成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黃、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梔子、車前子、延胡索、川芎等,具有清熱瀉火、補益氣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等功效。服用本藥應遵醫囑,並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傳統服藥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山梔仁、車前子、元胡索、川芎。
上(口父)咀。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蝕瘡患者應注意口腔衛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相同名稱方劑
補心養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山梔仁、車前子、元胡索、川芎。 主治:陰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