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5%
心經 13%
腎經 6%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補心養胃

整體功效

補心養胃,清熱解毒

主治

陰蝕瘡

陰蝕瘡,是指口腔內的潰瘍,多發於舌頭、口腔黏膜、牙齦等處,常伴有疼痛、口臭流涎等症狀。補心養胃湯具有補心養胃、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蝕瘡

文獻參考

  1.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補心養胃湯,治陰蝕瘡,口舌生瘡,疼痛難忍,口臭流涎,舌苔黃膩者。”
  2. 《中醫臨床治療學》第十三章:“補心養胃湯,主治陰蝕瘡,口舌生瘡,疼痛難忍,口臭流涎,舌苔黃膩者。”

傳統服藥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山梔仁、車前子、元胡索、川芎。
上(口父)咀。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補心養胃湯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黃、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梔子、車前子、延胡索、川芎等中藥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具有健脾和胃、燥濕化痰的功效;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黃具有補心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梔子、車前子、延胡索、川芎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本方合用,具有補心養胃、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陰蝕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蝕瘡患者應注意口腔衛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相同名稱方劑

補心養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朮、黃連、當歸、生地、青皮、白芍、檳榔、烏藥、遠志、滑石、山梔仁、車前子、元胡索、川芎。 主治:陰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滋陰健脾湯

相似度 64%

清神解語湯

相似度 62%

抑清明目湯

相似度 62%

調經六合湯

相似度 62%

脾痿湯

相似度 61%

烏苓通氣散

相似度 60%

清熱化痰丸

相似度 59%

植芝湯

相似度 59%

清心溫膽湯

相似度 58%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