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清明目湯

YI QING MING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4%
心經 14%
膽經 6%
三焦經 4%
腎經 4%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抑清明目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養血活血,滋養肝腎: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肝腎精血充足,則目得滋養,視力清明。當歸可改善肝腎陰虛,滋養肝腎,從而達到抑清明目的效果。
  2. 活血化瘀,改善眼部循環: 眼睛的健康與血液循環密切相關,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有利於清除眼部瘀血,減輕眼部疲勞,達到明目之效。

總之,當歸在抑清明目湯中,既能滋養肝腎,又能改善眼部循環,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抑清明目湯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鬱之效。肝鬱氣滯易導致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白芍能滋養肝血,舒肝解鬱,緩解肝臟功能失調,從根本上改善眼部症狀。
  2. 緩解疼痛: 白芍亦有止痛功效,能緩解因肝鬱氣滯、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眼痛等不適,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品質。

因此,白芍作為抑清明目湯的組成藥物,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不足、肝鬱氣滯所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眼部疾病,並減輕患者的疼痛。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效。方中以生地黃滋陰清熱,可緩解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狀所導致的視力模糊。
  2. 養血明目: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滋養肝腎,並可改善血虛所致的目乾澀、視力減退等症狀。同時,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協同作用,達到養血明目的效果。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在抑清明目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眼部症狀,恢復視力。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增強眼部氣血供應: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之功效。眼部氣血不足,會造成視力模糊、眼乾澀等問題。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進而改善眼部氣血供應,減輕眼部疲勞,提高視力。
  2. 祛濕利水,改善眼部水腫:白朮還能祛濕利水,利水滲溼,消除體內水溼積滯。眼部水腫常因體內水溼過盛導致,白朮可通過祛濕利水,改善眼部水腫,減輕眼部負擔,改善視力。

綜上所述,白朮在抑清明目湯中,通過健脾益氣和祛濕利水,雙管齊下,改善眼部氣血供應和水腫問題,從而達到清肝明目的功效。

抑清明目湯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眼睛的健康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脾胃虛弱會影響氣血生化,進而影響眼部營養供應,導致視力下降。茯苓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使精氣充足,有助於改善眼部營養,提高視力。
  2. 利水滲濕,消除眼部濕濁:茯苓能利水滲濕,清除體內濕濁之氣。眼部濕濁過重會導致眼瞼腫脹、視力模糊等問題。茯苓能利水滲濕,去除眼部濕濁,改善眼部環境,有利於視力恢復。

因此,抑清明目湯中加入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改善眼部營養供應,消除眼部濕濁,從而達到抑清明目的功效。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目: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目為肝之竅,肝氣鬱滯,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影響目力。陳皮可理氣健脾,有助藥力到達目部,提高藥效。
  2. 化痰降逆,改善視力: 陳皮能化痰降逆,有助於清除眼部痰濁,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陳皮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抑清明目的功效。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目與脾胃相通,濕濁上蒙,則可導致目昏不明。半夏可化解濕濁,使脾胃氣機通暢,上達於目,從而改善目昏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半夏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祛邪,緩解目赤腫痛等症狀。部分目疾因熱毒所致,半夏可清熱解毒,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共同達到清熱明目的功效。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功效。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能清肝火、降肝氣,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眼瞼紅腫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同時,龍膽草也具備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眼部炎症,達到明目退翳的效果。因此,龍膽草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抑清明目湯的清熱瀉火、明目退翳的療效,使方劑更加適合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眼部疾病。

抑清明目湯中包含柴胡,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肝解鬱,清熱明目: 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降火之功效。肝鬱氣滯可導致目赤腫痛、視力模糊,柴胡可疏肝解鬱,使肝氣疏泄,改善眼部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抑清明目湯中其他藥物,如菊花、決明子、枸杞等,也具有清肝明目之功效。柴胡與之配合,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抑清明目湯」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此方中,黃連可清肝火、降胃火,針對因肝火上炎、或胃火灼傷所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起到清熱明目的作用。
  2. 解毒消炎: 黃連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眼部炎症,對於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目赤腫痛、眼屎增多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抑清明目湯」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明目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緩解眼部炎症,改善視力。
  2. 緩解肝鬱氣滯:梔子性寒,能解鬱散結,對於因肝鬱氣滯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減退等症狀,梔子能疏肝解鬱,使肝氣通暢,改善眼部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明目效果。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清熱涼血可消除肝火,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
  2. 疏肝解鬱:牡丹皮能疏肝解鬱,改善肝氣鬱結,進而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視力下降、眼部疼痛等症狀。

總之,牡丹皮在抑清明目湯中發揮清熱涼血、疏肝解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火上炎、肝氣鬱結引起的目疾。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醒脾,開胃消食:白荳蔻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若有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情況,白荳蔻可助於理氣消食,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促進眼睛的營養吸收,達到明目之效。
  2. 芳香醒脾,清熱化濕:白荳蔻芳香氣味,能醒脾開胃,並兼具清熱化濕之功。若因濕熱內蘊導致眼睛幹澀、視力模糊等症狀,白荳蔻可幫助清熱除濕,改善眼部環境,達到明目清熱之效。

抑清明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方中可能含有某些藥性較烈、容易引起副作用的藥材,例如柴胡、黃芩等。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和傷害。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輔助作用。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芩清熱解毒的功效,也能增強柴胡疏肝解鬱的功效,從而提升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抑清明目湯」

抑清明目湯為一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明目退翳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方中各藥均具有清熱瀉火、滋陰補血之功效,且配伍合理,相輔相成,故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當歸: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血虛萎黃、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絕、腸燥便祕等症。

白芍:

性涼,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斂陰止汗之功效。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絕、盜汗、自汗等症。

生地黃:

性涼,味甘、苦,歸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陰清熱之功效。用於陰虛發熱、消渴、血虛萎黃、月經不調、閉經、崩漏、胎動不安、產後血崩等症。

白朮:

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功效。用於脾虛食少、便溏泄瀉、水腫、帶下清稀、遺精、早洩等症。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效。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脾虛食少、便溏泄瀉等症。

陳皮:

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用於胸悶腹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半夏:

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化痰止嘔、降氣和胃之功效。用於痰多嘔吐、胃脘痞悶、呃逆等症。

龍膽草:

性涼,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明目退翳之功效。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

柴胡:

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之功效。用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症。

黃連:

性寒,味苦,歸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於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泄瀉、痢疾等症。

梔子:

性寒,味苦,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用於熱盛傷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

牡丹皮:

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痛經、月經過多、崩漏等症。

白荳蔻:

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理氣化痰之功效。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等症。

甘草:

性甘,味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中、健脾和胃、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納呆、脘腹脹滿、便溏泄瀉等症。

總結:

抑清明目湯一藥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滋陰補血、明目退翳之效。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眼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暈目眩等症,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豆蔻、甘草。
加生薑,水煎服。
本方方名,《東醫寶鑒·外形篇》引作「抑青明目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肝明目、散鬱解郁的功效,適用於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雲霧中。但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抑清明目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引雲林方。 組成:當歸、白芍、生地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龍膽草、柴胡、黃連、梔子、牡丹皮、白豆蔻、甘草。 主治:婦人因怒氣傷肝,眼目昏暗如雲霧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