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丹

WAN Y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7%
心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1%
腎經 10%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小腸經 1%
心包經 0%
三焦經 0%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萬應丹」解說

中藥方劑「萬應丹」,具有補氣、益血、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主治各種疾病,如傷寒、瘟疫、中暑、瘧疾、山嵐瘴氣、感冒、咳喘痰多、鼻衄、吐血、腸風下血、食積腹痛、霍亂吐瀉、脅痛、心氣走痛、大便閉澀、五淋痛甚、四肢浮腫、遍身骨節疼痛、腰痛怕冷、手足拘攣、痿弱難伸、年久風氣疼、中風口啞不語、半身不遂、盜汗、耳聾眩暈、陰癥熱燥、夢與鬼交、夢泄遺精、痰迷心竅、婦人月經不調、血崩、赤白帶下、乳癰、胎衣不下、產後血痛、小兒驚風發熱、吐乳夜啼、慢脾風、大頭瘟、疳積、泄瀉、耳內流膿、無名腫毒、癰疽、背瘡、流註、結核走竄、楊梅瘡、天皰瘡、喉癬、喉蛾、目赤澀痛、皮膚癢極、五蠱脹腫等。

中藥方劑組成及功效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莪朮: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
  • 龜板:滋陰潛陽、益腎健骨、固經止血、養血補心。
  • 何首烏: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
  •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 牽牛子:瀉下、利水滲濕、驅蟲殺蟲。
  • 三稜: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 蜈蚣:平肝熄風、清肝熱、通絡定痛、活血化瘀。
  • 五靈脂: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調經。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硃砂: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雄黃: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
  • 全蠍:平肝息風、去風止痙、祛風除濕。
  • 斑蝥: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

總結

中藥方劑「萬應丹」組成複雜,具有多種功效,可治療多種疾病。但由於組成藥材毒性較大,使用時應謹慎,嚴格遵照醫囑。

傳統服藥法


烏藥113兩,防風113兩,紫蘇113兩,半夏113兩,川芎113兩,厚朴113兩,香附113兩,白芷113兩,甘草45兩,枳殼45兩,青皮40兩,麥芽40兩,白蔻75兩,朱砂80兩,草果36兩5錢,神曲1048兩。
上各為末,薑汁水滴為丸。
每服3錢,小兒每服1錢,淡薑湯送下。
孕婦勿服。小兒未出天花勿服。

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丹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等功效。其中,斑蝥、烏頭、三稜、莪朮、何首烏、茴香、生地黃、熟地黃、牽牛子、雄黃、五靈脂、硃砂、龜板、全蠍、半夏、大黃、白芍、赤芍、麻黃、升麻、白僵蠶、杏仁、甘草、蜈蚣、麝香等均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等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萬應丹是一味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散結等功效的中藥方劑,但其性質比較強烈,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暈眩遺精腰骶痛上吐下瀉感冒膀胱炎梅尼爾氏病腹痛乳房硬結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月經不調陰道炎前列腺炎肺炎胰臟炎霍亂大便秘結

相同名稱方劑


萬應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引《蘭室秘藏》。 組成:青蒿節、紅雲、雪。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萬應丹, 出處:《綱目拾遺》卷八引海昌方。 組成:人中白(以露天不見糞者方佳,火煅醋淬7次)1兩,神曲5錢,白蔔子5錢,地骷髅(即土中蘿蔔)5錢,砂仁2錢(以上俱炒),陳香橼1個。 主治:黃疸變爲臌脹,氣喘,翻胃,胸膈飽悶,中脘疼痛;噤口痢疾,結胸傷寒,傷力黃腫;小兒疳疾結熱。

萬應丹,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江子霜6錢(要肥潤者,去皮,去淨油),木香1兩5錢,丁香1兩,乳香1兩5錢,豬牙皂1兩,皂礬1兩,沉香1兩,葶藶子1兩。 主治:溫脾暖胃。主治:傷寒病後,脾胃爲熱所傷,或因飲食生冷之物,脾胃爲生冷所傷,至病後脈象微細,不思飲食;胃脘痛,泄瀉,腹痛,痢疾。

萬應丹, 出處:《同夀錄》卷一。 組成:烏藥113兩,防風113兩,紫蘇113兩,半夏113兩,川芎113兩,厚朴113兩,香附113兩,白芷113兩,甘草45兩,枳殼45兩,青皮40兩,麥芽40兩,白蔻75兩,朱砂80兩,草果37兩5錢,神曲1048兩。 主治:中風中寒,中氣中暑,口眼歪邪,牙關緊閉,不省人事;紅白痢疾,水瀉瘧疾,霍亂吐瀉,腹痛轉筋,山嵐瘴氣,吐酸,傷食生冷,胃口停痰,胸膈脹悶,不思飲食;遠方不服水土,作瀉,心痛,惡心;四時感冒傷寒,頭疼發熱,遍身疼痛,惡寒無汗,傷風咳嗽;婦人産後昏迷,惡露不盡;小兒急慢驚風。

萬應丹, 出處:《良方合壁》卷上。 組成:香附4兩(酒、醋、童便,乳汁4制,各拌浸1兩),皂礬2兩(隔紙炒),乾漆4錢(炒淨煙),陳皮5錢(鹽水炒),山棱1兩(醋制,炒),青皮5錢(炒)山梔5錢(炒),麥芽1兩(炒),乾薑5錢(炒),針砂3錢(炒),神曲1兩(醋制,炒),枳殼1兩(炒),枳實1兩(炒),山楂2兩(炒),莪朮1兩(醋制,炒),烏藥2兩(炒),大黃1兩(酒制,炒),良薑5錢(炒),檳榔5錢(炒)胡連5錢(水炒),豬苓5錢(炒),澤瀉5錢(炒),厚朴1兩(去皮,薑汁制,炒),川楝子5錢(酒制,炒),使君子肉5錢(炒)。 主治:黃疸,痞塊;婦人痛經;小兒疳膨食積。

萬應丹,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斑蝥(糯米泔浸1宿,炒黃色勿令焦)5錢,川烏(煨)5錢,草烏(炒)5錢,三棱5錢,莪朮5錢,首烏5錢,大茴5錢,生地5錢,熟地5錢,黑醜5錢,白醜5錢,雄黃5錢,五靈脂5錢,朱砂5錢,龜闆5錢,全蠍5錢,甲片5錢,半夏(薑制)3錢,大黃3錢,白芍3錢,赤芍3錢,麻黃3錢,升麻2錢,僵蠶4錢,杏仁20粒(去皮,炙),生草1兩,川蜈蚣10條(酒洗,炙乾),麝香5分。 主治:傷寒,瘟疫,中暑,瘧疾,山嵐瘴氣,感冒,咳喘痰多,鼻衄,吐血,腸風下血,食積腹痛,霍亂吐瀉,脅痛,心氣走痛,大便閉澀,五淋痛甚,四肢浮腫,遍身骨節疼痛,腰痛怕冷,手足拘攣,痿弱難伸,年久風氣疼,中風口啞不語,半身不遂,盜汗,耳聾眩暈,陰癥熱燥,夢與鬼交,夢泄遺精,痰迷心竅。婦人月經不調,血崩,赤白帶下,乳癰,胎衣不下,産後血痛。小兒驚風發熱,吐乳夜啼,慢脾風,大頭瘟,疳積,泄瀉,耳內流膿。無名腫毒,癰疽,背瘡,流註,結核走竄,楊梅瘡,天皰瘡,喉癬,喉蛾,目赤澀痛,皮膚癢極,五蠱脹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