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浮腫」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浮腫是指通身水腫,按之凹陷者。《內經》把浮腫稱作"水"、"水腫",並分為"風水"、"石水"、"涌水"等證候;《金匱要略》又稱"水氣",設有專篇論述,並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數種;元、朱丹溪則分成"陽水"、"陰水"兩大類,為後世所宗。皮膚浮腫應有"水腫"和"氣腫"之分。前者皮膚腫脹而有水色,按之陷下不起;後者皮色不變,按之即起。本節所論者是水腫。中醫古代典籍中記載相關穴道如下:

迎香

迎香

1.《針灸大成》:「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落,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衄骨瘡,鼻有息肉。」


大迎

大迎

1.《針灸大成》:「主風痙,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浮腫,目痛不得閉。」


目窗

目窗

1.《針灸大成》:「主目赤痛,忽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頭面浮腫,寒熱汗不出,惡寒。」


太衝

太衝

1.《針灸大成》:「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頹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乾善渴,肘腫,內踝前痛,淫濼,䯒酸,腋下馬刀瘍瘻,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瘻。胻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豐隆

豐隆

1.《針灸甲乙經》:「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豐隆主之。」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濕。喉痹不能言。」


厲兌

厲兌

1.《針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僕而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


陷谷

陷谷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


建里

建里

1.《針灸易學》:「肚腹浮腫:水分、建里。」


水分

水分

1.《針灸易學》:「肚腹浮腫:水分、建里。」


內庭

內庭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合谷

合谷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曲池

曲池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行間

行間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中都

中都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


液門

液門

1.《針灸易學》:「四肢浮腫:中都、合谷、曲池、液門、行間、內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