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嘔吐涎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嘔吐涎沫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多由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痰濕阻滯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反覆嘔吐涎沫,伴有惡心、頭痛、身倦、胸悶、腹脹等症狀。

外感風寒

外感風寒引起的嘔吐涎沫,多見於冬春季節,患者常有畏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狀。治療上以辛溫解表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等。

內傷飲食

內傷飲食引起的嘔吐涎沫,多見於暴飲暴食、過食生冷等情況,患者常有脘腹脹痛、噯氣、泛酸等症狀。治療上以健脾和胃為主,常用方劑有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等。

痰濕阻滯

痰濕阻滯引起的嘔吐涎沫,多見於素體痰濕偏盛者,患者常有胸悶、腹脹、痰多、口黏等症狀。治療上以化痰祛濕為主,常用方劑有二陳湯、三子養親湯等。

嘔吐涎沫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臨床上多見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痰濕阻滯等情況。治療上應根據病因、病機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吳茱萸湯

  • 1.《證治摘要》:「吳茱萸湯,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 2.《風勞臌膈四大證治》:「乾嘔吐涎沫,手足厥者,半夏乾薑湯。周慎齋云:乾薑炒為末,鹽湯調服,治乾嘔甚效。理會云:乾嘔因熱氣與痰搏結於胃,熱氣上衝,心下痞結,故有此症,用二味加薑汁炒芩連、竹茹、枳實、生薑。乾嘔吐涎沫,頭痛,吳茱萸湯。嘔而胸滿,吳茱萸湯。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
  • 3.《傷寒論綱目》:「上連目系。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症。卻無身熱。亦與陽症不同也。然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至於陰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內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方罷。
  • 4.《傷寒論綱目》:「太陰少陰脈俱不至頭。俱無頭疼症。仲景只有厥陰一症。吳茱萸湯治乾嘔吐涎沫頭疼而已。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膈上有痰。瓜蒂末一錢水調下。吐涎立愈。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大便秘。
  • 5.《古今醫統大全》:「裡寒之盛而為嘔吐,下利清穀,四肢厥冷,時腹自痛,小便清白,而脈沉微之屬,則宜溫之。如雲:自利不渴者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宜四逆輩溫之。又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又厥陰條云: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之屬是也。有裡寒而似熱者,此謂陰盛格陽,亦宜溫之。
▼ 展開更多

四逆湯

  • 1.《傷寒廣要》:「或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入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六書○案麝香。不可用。),撮要。去茯苓。半夏。

小半夏湯

  • 1.《皇漢醫學》:「《聖濟總錄》曰:「小半夏湯,治霍亂嘔吐涎沫,醫反下之,作心下痞者。」
  • 2.《雜病廣要》:「治霍亂,嘔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作痞,小半夏湯。(同上)(按:此證《千金》用甘草瀉心湯,實本於《金匱·婦人篇》也。)

小青龍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微喘。又治溢飲,身體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臥;或因形寒飲冷,內傷肺經,咳嗽喘急,嘔吐涎沫,並宜服之。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錢(同里,五十六歲),酒熱入血,瘀嘔盈盆,越六七年變成反胃妨食,嘔吐涎沫。問大便仍通,結閉在脘中。姑以通瘀開閉(酒性本走血分,火酒更易煎熬,血被熱氣劫住,故瘀滯耳。)

白頭翁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乾嘔吐涎沫者。裡寒也。頭痛者。寒氣上攻也。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

二陳湯

  • 1.《張氏醫通》:「半夏乾薑湯,治乾嘔吐涎沫。

人參湯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產育頗多,衝任先傷,其咳嗽失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不攝,沖氣上逆所致。況晨刻必瀉,乃屬肝腎虛滑,為瘕泄鶩溏。此病原系蓐勞,根本已怯,倘經水陰隔,無法可商。急急招納下元散失之真,固之攝之,尤慮弗及。若見血見嗽,用滋清沉降,非內熱肺咳,奚益於病。徒使遷延胃敗。遂至廢食,豈不危哉?

回陽救急湯

  • 1.《仁術便覽》:「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加豬膽汁。泄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不止加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