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4)
卷一 (14)
1. 五苓散
阿膠,鮮生地,川連,雞子黃,知母
雨淋沖陽受傷,熱水洗浴,迫其冷濕深入,與水穀之氣互蒸,而肌肉發黃,陳無擇云:谷疸能食不肌,舌有黃苔。一年之久,寒濕釀成濕熱。凡濕在太陰脾,熱在陽明胃,不分經絡治不可。
生穀芽,半夏,廣皮白,柴胡,黃芩,川連,人參,枳實,薑汁
經云:謀慮在肝,決斷在膽,操持思慮,五志陽氣,有升無降,肝脈循環,繞乎陰器,氣逆拂亂,不可疏泄之權,似疝如淋病象。其實內系肝臟,但治淋、治疝,不越子和辛香流氣,即從丹溪分消泄熱。今形脈已衰當以虛論,肝病三法,曰辛,曰酸、曰甘緩。經云:食酸令人癃,小便不爽,大忌酸味。
當歸,茴香,穿山甲,枸杞子,沙蒺藜
凡當臍動氣,臍腹結瘕,肌肉濡動,眩暈羞明。昔賢都主下焦精血之損,二氣不得攝納,則變亂火風,如混蒙之象,泄氣溫燥攻病,是虛其虛也。溫養有情之屬為宜。
紫河車,肉蓯蓉,當歸,青鹽,茯芩,胡桃,黃柏,小茴香,柏子仁,紫石英
暑風入肺為癉瘧,金匱為陽氣獨發。嘉言云:體中陰液素虛,所伏熱氣,日久混入血分,陰虛陽冒,上焦清氣皆蒙,胃陽失和,不納易痞,究竟伏邪未去。凡苦辛疏泄,皆屬禁例。夫上實下虛,有客邪留著,鎮降不應,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例,分別氣血,以宣之,以逐之。
犀角,連翹,元參,通草,竹葉,荷葉
十年前小產血崩,損傷未復,家政操持,形神俱不能清靜,上年交秋,帶下淋濁,不特肝腎脂液告竭,奇經與諸絡亦無血存留。氣衝犯胃,脘膈刺痛,脅肋高突,更兼下焦寒冷,腰圍如帶拘束,兩足麻木,踐地痿軟,二便窒塞不爽。五液枯涸,至陽不交陰,見痛用沉香大謬。凡血液枯槁,大忌香燥,姑以血肉參和人參。若春和溫煦,草木藉以滋生。
人參,甘枸杞,歸身,肉蓯蓉,小茴香,沙蒺藜,黑芝麻,羊內腎
診脈尺垂,據述沖氣上衝,肝脈必搏大無偏,視面色赤亮,肌肉瘦削,乃腎精肝血內耗,陰不和陽,致衝任不主把持,固攝壯水,正謂助陰抑陽。然久損不復,當與味厚質靜,或血肉有情,填實精隧。考古海藏與可久輩,咸遵是制。內損精血,務宜絕欲靜養,使其加餐壯胃,所謂精生於穀也。且肝腎久傷,累及八脈,陰傷漸干及陽,豈一法網羅者。
閨中室女,忽然神志時惑,遂月事不來,正《內經》謂二陽之病發心脾也。蓋氣逆血菀,經緯紊亂,日加郁痹,焉得聰明。清曠情懷,致病草木藥餌,都屬無情,所以不易奏功。議以上清心竅以通神,下調奇脈以通經。
琥珀末(五錢),丹參(一兩)
鮮石菖蒲搗汁法丸,辰砂為衣。
回生丹為小丸,早服一錢。另以大黑豆一兩,炒赤,置竹籃蓋內,以無灰酒淋熱豆,取酒服藥。
白話文:
五苓散
婦人因雨淋受寒,又用热水冲洗,导致寒湿深入体内,与水谷之气相蒸,肌肉发黄,如同谷疸(一种黄疸),能吃东西但肌肉消瘦,舌苔发黄,症状已持续一年,寒湿已转化为湿热。此病湿邪在脾经(太阴脾),热邪在胃经(阳明胃),需分别经络治疗。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肝胆气逆所致的类似疝气或淋病的症状。患者因操劳思虑过度,肝气上逆,导致气机紊乱,不能正常疏泄。但此病已久,患者身体虚弱,应从虚证论治。肝病的治疗方法有辛、酸、甘三类,但因小便不利,需忌食酸味。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脐腹疼痛,肌肉跳动,头晕眼花等症状。此病多为下焦精血亏损所致,阴阳失调,导致气血紊乱。治疗应以温养为主,不宜采用辛热攻邪的方法。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暑热入肺导致的癘疟。此病因阴液亏损,伏热日久,侵犯血分,导致阴虚阳亢,上焦清气受阻,胃阳失和。治疗应避免使用辛散之品,需先清热泻火,再补益气血。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因十年前小产血崩、长期操劳导致的带下淋浊、胃脘疼痛、胁肋胀痛、下焦寒冷、腰痛腿麻等症状。患者气血亏虚,经络不通,需以补血养血为主,忌用辛燥之品。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肾精肝血亏损,冲任失调的症状。患者脉象沉细,面色红亮,肌肉消瘦。此病应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为主,并需注意调养精神,节欲保精。
另一方药方,用于治疗闺中女子因情志郁结导致月经不调、神志恍惚的症状。此病多因气血郁滞,经络不通所致。治疗应以清心开窍,调理气血为主,不宜使用寒凉之品。
最后,一方名为“回生丹”的小药丸,需配合炒黑豆及无灰酒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