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五苓散

杜牛膝一兩五錢。搗汁衝入麝香三分。

痰飲留伏而發最詳。《金匱》、《玉函》、仲景,必分內外。以內飲治腎,外飲治脾。更出總括一論。謂飲邪必和以溫藥。數年寒暄。感觸致病。今屢發勢甚於昔。男子中年以後。下元漸衰也。

都氣丸,加坎炁、胡桃。

經來漸遲,色淡而少,當期必暮夜,腹痛䐜脹,腰髀酸楚,經絡牽掣少舒,脈數,右小左大,此乃奇經衝任二脈,為他經之氣所束,以致氣機日鈍,血少貯蓄。若加暴怒,須防經漏沸溢,用藥須擇入奇經者為宜。血海固陽明隸屬奇經肝腎為多,議兩和氣血宣通奇脈方。

當歸,茺蔚子,生香附,小茴香,焦麥芽,大黑豆皮

調入西琥珀末一錢。

面腫氣喘,咳嗆不止,音漸啞,酒客久蓄之濕熱,必上熏及肺,為腫為喘,聲音閉塞。按《內經》濕淫於內,治以淡滲,佐以苦溫。

蘆根,薏苡仁,滑石,赤苓,杏仁,厚朴

寒入厥陰之脈,結為氣疝,痛則脹升氣消,絕無蹤跡。老年下元已虧,不可破氣攻疝,尿管痛或阻溺,溫養下元,佐以通竅。

鹿茸,麝香,韭菜子,蛇床子,茴香,歸身,青鹽,覆盆子

肝腎精血交虧,陽氣不肯潛伏,陽升面赤戴陽,陽墜精關不固,時令冬失潛藏,陽生陽動病加,靜處山林,勿預家務。迎夏至一陰來復,必有好音,倘然卻藥,心境操持,與身病無益。

水制熟地,瑣陽,元武板,茯苓,線魚膠,遠志炭

宿瘕在脅下,亦與肥氣相類,自述因嗔怒,蓋肝之積也。久鬱氣血不通,肝藏內寄相火,時當夏令泛潮苦雨,脾胃受濕,自必困倦,肝木橫克脾土,脹勢百滿,所受濕邪,漫無出路,蒸於腸胃,黏膿積滯,利不肯爽。中焦不和,寤不得逸,症屬難治,且議分消。

白朮,厚朴,茯苓,豬苓,茵陳,通草

胎孕而患瘧,古人先保胎,佐以治病。茲診齒燥舌白,嘔悶自利,乃夏令伏邪,至深秋而發,非柴、枳之屬可止。嘔吐黑水,腹痛,胎氣不動,邪陷入里,蒸迫臟腑,是大危之象。

黃芩,黃連,黃柏,秦皮,川貝母

再診,寒少熱多,即先後厥之謂。熱甚胎攻衝心痛,蓋胎在沖,瘧邪從四末漸歸胃,衝脈屬陽明胃脈管轄,上嘔青黑涎沫,胎受邪迫,上攻衝心,總是邪熱無由發泄,內陷不已,勢必墜胎。且協熱自利,外邪從里而出,有不死不休之戒。方書保胎必固陰益氣,今熱熾壅塞,人參膠地反為熱邪樹幟,前以純苦氣寒急取,固上焦陽明胃、厥陰肝兩治,今則用酸苦辛泄兩經之熱邪,外以井泥護胎。

川連,草決明,烏梅肉,石蓮肉,黃芩,白芍,炒川椒

三診,苦辛酸清,泄陽明厥陰邪熱,兼外護胎法,病減十之二。視苔色芒刺,舌心干板,而心中痛不已,此皆熱邪內迫,陽津陰液告窮。兩日前慮其陷伏閉寒,今又怕其昏痙,最難調治。夫護胎存陰,清邪去邪,俱不可少。

白話文:

五苓散

杜牛膝搗汁,加入麝香。

痰飲久留發作,病情詳盡。《金匱要略》、《玉函經》及仲景學說,都將飲邪分為內外兩種。內飲治腎,外飲治脾。總體來說,治療飲邪需配合溫藥。多年寒暑交替,感受外邪致病,如今病情比以前嚴重許多,這與男子中年以後,下元虛衰有關。

都氣丸,加入坎炁、胡桃。

月經來潮漸遲,經量少顏色淡,經期總在夜間,伴隨腹痛脹滿,腰部及大腿酸痛,經絡牽拉不適,脈搏頻數,右脈細小左脈較大。這是衝任二脈受其他經脈之氣所阻,導致氣機不暢,血液貯藏不足。若加之暴怒,需預防經血過多,用藥需選擇能通達奇經的藥物。血海與足陽明經相連,多與奇經肝腎相關,應選用能調和氣血,疏通奇經的藥物。

當歸、茺蔚子、生香附、小茴香、焦麥芽、大黑豆皮,再加入西琥珀末。

面部腫脹,氣喘,咳嗽不止,聲音漸啞,這是嗜酒者長期濕熱蘊積,上熏肺部所致,導致腫脹、氣喘、聲音嘶啞。根據《內經》所述,濕邪內蘊,治療宜用淡滲之品,佐以苦溫藥物。

蘆根、薏苡仁、滑石、赤苓、杏仁、厚朴。

寒邪侵入厥陰經脈,形成氣疝,疼痛時腹部脹滿,疼痛消退後則無明顯症狀。老年人下元已虛,不可破氣攻治疝氣,若尿道疼痛或小便不利,則應溫養下元,佐以通利竅陰。

鹿茸、麝香、韭菜子、蛇床子、茴香、當歸尾、青鹽、覆盆子。

肝腎精血虧虛,陽氣不能潛藏,陽氣上升導致面紅,陽氣下墜則精關不固,冬令陽氣不潛藏,陽氣生髮活動,加重病情,應靜養於山林,避免操勞家務。等到夏至一陰來復,病情必有好轉。如果自行停藥,精神操勞,對病情無益。

水制熟地黃、菟絲子、杜仲、茯苓、魚膠、遠志炭。

宿積的瘀塊在脅下,與肥胖症狀相似,患者自述因發怒而致病,這是肝臟積滯所致。久鬱則氣血不通,肝臟內寄藏相火,正值夏季潮濕多雨,脾胃受濕,必然困倦,肝木橫克脾土,腹部脹滿,濕邪無處宣洩,蒸騰於腸胃,黏滯膿液積聚,大便不通暢。中焦不和,夜不能寐,此症難治,應分步治療。

白朮、厚朴、茯苓、豬苓、茵陳、通草。

妊娠期間患瘧疾,古人先保胎,再治病。此例患者齒燥舌白,嘔吐腹瀉,這是夏季伏邪,到深秋發作,非柴胡、枳實等藥所能治愈。嘔吐黑水,腹痛,胎氣不動,邪氣深入臟腑,這是危險的徵兆。

黃芩、黃連、黃柏、秦皮、川貝母。

再次診脈,少寒多熱,屬於先寒後熱。熱盛則衝擊心臟疼痛,因為胎在衝脈,瘧邪從四肢漸歸於胃,衝脈屬於陽明胃經管轄,上吐青黑色涎沫,胎兒受邪氣迫害,上衝心臟,總之邪熱無法宣洩,內陷不止,勢必導致流產。且伴隨發熱腹瀉,外邪從內排出,有不死不休的危險。方書保胎必固陰益氣,但如今熱盛壅塞,人參、阿膠等反助長邪熱,之前用純苦寒急救,固護上焦陽明胃經、厥陰肝經,如今則用酸苦辛藥物瀉兩經之熱邪,外用井泥護胎。

川連、決明子、烏梅肉、石蓮子肉、黃芩、白芍、炒川椒。

第三次診脈,苦辛酸寒,瀉陽明、厥陰之邪熱,並外護胎兒,病情減輕兩成。觀察舌苔顏色,舌體乾燥,心痛不止,這些都是邪熱內迫,陰陽津液耗竭所致。前兩天擔心邪氣陷伏閉阻,如今又擔心昏迷抽搐,最難治療。護胎存陰,清熱解毒,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