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桑螵蛸散

舌色白晦,脈得右大,來去不整,左部小促,耳聾,身熱不寐,語言謇澀,非是少陽傷寒,良由小產。陰氣不復,惕氣上冒,恐有牽搐暴厥之憂,勿以輕淺視之。

生地,阿膠,丹皮,麥冬,白芍,蔗漿

再診

前方去白芍,加元參、羚羊角。

遺由精竅,淋由溺竅。異出同門,最宜分別。久遺不愈,是精關不攝為虛,但點滴痛癢,少腹堅滿。此屬淋閉,乃氣墜不通,未可便認為虛。況夏秋足指先腐,下焦蘊有濕熱,氣不流行,膀胱撐滿,遂致堅滿耳。五苓散主治。

白話文:

【桑螵蛸散】

如果舌頭顏色呈現暗淡的白色,右手脈象顯得異常大,脈象來去不規律,左手脈象則顯得短促,伴有耳聾,身體發熱且失眠,說話口齒不清,這不是典型的少陽傷寒症狀,而是由於小產後導致的。這是因爲小產後,體內的陰氣沒有得到恢復,導致驚悸之氣上衝,可能有突然抽搐或昏厥的危險,不能輕視這個問題。

處方藥物包括:生地、阿膠、丹皮、麥冬、白芍、蔗漿。

再次診斷:

在之前的處方基礎上去掉白芍,加入元參和羚羊角。

遺精是由精竅引起的,尿頻尿急則是由尿道引起的。雖然症狀類似,但是來源不同,應該進行區分。長期遺精不愈,是因爲精關控制不住,屬於虛症,但如果伴隨點滴疼痛和癢感,小腹堅滿,這屬於淋閉,是因爲氣墜不暢,並不能直接斷定爲虛症。特別是夏天和秋天,如果腳趾先出現腐爛,下焦可能存在溼熱,氣流不暢,膀胱充盈,因此導致小腹堅滿。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五苓散進行治療。

2. 五苓散

秋暑失血,初春再發,脈右大能納食。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要知脈大為勞,是煩勞傷氣,脈虛為勞,是情欲致損,安靜一年可愈。

黃耆,北沙參,南棗,白芨,炙草,薏苡仁

咳嗽從肺治者,以外邪必由皮毛而入,內合乎肺。然六氣皆令火化散之,未解清之潤之即愈。若內因之嗽,由別經干連及肺,當明其因,徒治肺無益。夫腎為先天,坎中真陽,內藏而主,封蟄奇經,得司其間,衝陽由前直起。且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陰乏上承,陽獨自灼,故陰上陽下則壽,反則死。

八味丸陰中之陽,似乎有理,然肉消形瘦,桂、附仍屬剛燥,宜溫和柔劑,取乎血肉有情之品,議用斑龍峻補玉堂關下。但鹿角入督升頂,有過升之弊,加以青鹽引入下元,斯為合法。

鹿角膠,鹿角霜,熟地,菟餅,白茯苓,青鹽,補骨脂,柏子仁

住居臨海,風瘴癘氣,侵入腦髓骨骱,氣血不和,壅遏內蒸,頭面清陽痹阻,久則邪正混處其間,草木不能見效,當以蟲蟻疏通逐邪。

蜣螂,蜂房,川芎,威靈仙

火酒飛面為丸。

由夏季目黃神倦,漸至中焦脹滿,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汙濁。按脈弱細不調,視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帶喘,素有寒疾氣逆,其宿飲之畜,已非一日,當夏三月脾胃主令,天氣熱,地氣升,人身氣泄,加以飢飽勞役,而遂減食脹滿,是皆病於中綿延上下矣。夫六府以通為用,不但府不用事,其間經脈絡脈中,氣血皆令不行,氣壅血瘀,脹勢愈加。

古人以脹病專以宣通為法,而有陰陽之殊,後之攻劫宣通如神佑舟車禹功等方,值此久病淹淹,何敢輕試?議以專通三焦之陽氣,驅其錮蔽之濁陰,溫補兼進,若不陽氣漸蘇,難以擬投。引用忡景白通湯。

去須蔥白(四枚),乾薑(切片,鹽水泡二十餘次,去辣味,三錢),豬膽汁(十匙),淡附子(去皮臍,再用包火煨,一錢)

再診,脈神如昨,胸滿脹更急,不思納食,鼻尖冷甚,熱汗出,自吐瘀便垢,至今神衰吸短。古人謂上下交徵,當理其中,但陽微濁僭,格拒不通,理中守劑,不能理煩治劇,此護陽通陽,仍參苦寒,俾濁陰泄得一分,其陽復得一分,安穀之理在焉,不及縷述。

前方去蔥白,加人參三錢。

前用生津養陰,已得咳停熱退,可以漸入佳境,不虞發熱較甚,三晝夜不減,口渴不飢。蓋體弱肌疏,邪易侵襲,郁遏不宣,蒸燎如焚,質系金虛火旺。今遇炎威酷烈,相火風煽,暑熱外侵,交相爍液,必致煎熬枯涸,欲進苦寒,奈虛火不堪直折,且慮徒傷胃氣,議用海藏神術法,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朮,梨汁,防風,麥冬,甘草

酒客淋濁,必系濕熱之邪,著於氣分,故五苓八正,俱用通利。病數年不愈,必由情欲致傷敗精血阻於內竅,溺與精異路同門。莖中因精腐阻居多,必通敗精,一定之理。

白話文:

五苓散

秋暑失血,初春復發,脈象有力且能進食。古書記載:男子脈象有力是因勞累,極度虛弱也是勞累。脈象有力是因勞累傷氣,脈象虛弱是因情慾損傷,靜養一年可痊癒。

黃耆、北沙參、南棗、白芨、炙甘草、薏苡仁

咳嗽從肺治療,外邪必先由皮膚侵入,內合於肺。但六邪皆令火化散之,未能清潤則難以痊癒。若是內因咳嗽,由其他經絡影響肺,需找出病因,單純治療肺臟無益。腎臟為先天之本,坎卦中真陽之氣內藏主導,封閉奇經八脈,掌控其間,衝脈由前直上。且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挾持舌根,陰氣不足,陽氣獨自灼熱,故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則長壽,反之則死亡。

八味丸補益陰中之陽,看似有理,但患者消瘦,桂枝、附子屬溫燥之品,宜溫和柔潤之藥,取用滋養血肉之物,建議使用滋補腎陽的藥物。但鹿角補腎陽,易有過度升提之弊,需加入青鹽引導藥力向下,這樣才合乎醫理。

鹿角膠、鹿角霜、熟地黃、菟絲子、白茯苓、青鹽、補骨脂、柏子仁

居住海邊,受風瘴疫氣侵襲,侵入腦髓骨骼,氣血不調,壅塞內熱,頭面清陽之氣受阻,久則邪正之氣混雜,草藥無效,當以蟲類藥物疏通驅邪。

蜣螂、蜂房、川芎、威靈仙

用火酒調製成丸藥服用。

夏季目黃倦怠,漸至中焦脹滿,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痢污濁。脈象細弱無力,面色萎黃,呼吸喘促,素有寒疾氣逆,宿積的飲邪已久,夏季三個月脾胃當令,天氣炎熱,地氣上升,人體氣機外泄,加上飢飽勞役,導致食慾減退脹滿,皆因疾病綿延上下所致。六腑以通暢為用,不僅腑臟功能失調,其間經脈絡脈中氣血皆不通暢,氣機壅塞,血瘀加劇,脹滿更甚。

古人治療脹滿病,專以宣通為法,但陰陽有所不同,後世攻邪宣通的方劑,對於久病纏綿者,不敢輕易使用。建議專通三焦陽氣,驅除壅塞的濁陰,溫補兼施,待陽氣漸復,才能考慮其他治療。採用白通湯加減。

去蔥白(四枚),乾薑(切片,鹽水浸泡二十餘次,去除辛辣味,三錢),豬膽汁(十匙),淡附子(去皮臍,再用紙包火煨,一錢)

複診,脈象神態如前,胸滿脹滿更甚,不想吃東西,鼻尖冰冷,出汗,自吐穢物,精神衰弱,呼吸急促。古人認為上下皆有徵象,應調理中焦,但陽氣虛弱,濁邪上犯,氣機不通,理中湯等方劑,難以治療此種急症,需溫補陽氣,並加入苦寒藥物,使濁陰排出,陽氣得以恢復,恢復正常飲食功能,其理在此,不再贅述。

前方去蔥白,加人參三錢。

先前使用滋陰養陰之法,咳嗽停止,發熱消退,病情漸趨好轉,不虞發熱加重,三天內未見好轉,口渴不飢。因體質虛弱,邪氣容易入侵,郁結不宣,熱邪熾盛,屬金虛火旺。今逢炎熱酷暑,相火與風邪煽動,暑熱外侵,互相煎熬津液,必致陰虛燥熱,欲用苦寒之藥,但虛火旺盛,不堪直折,且慮傷及胃氣,建議使用溫和滋陰之法,上解三陽經,下安太陰經。

白朮、梨汁、防風、麥冬、甘草

酒客淋濁,必為濕熱之邪,侵犯氣分,故五苓散、八正散皆用通利之法。若病數年不愈,必因情慾損傷,耗傷精血,阻於內竅,小便與精液雖通路不同,但皆由腎所主。莖中病多因精液腐敗阻塞,需通利敗精,這是必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