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五苓散

天癸從未至,肉瘦色悴,咳嗆著枕更甚,暮夜內外皆熱,天明汗出勢減,痰或黏或稀,咽中總不爽利,此先天最薄,真陰不旺,弗勤針指,務要安閒怡悅,俾經來熱除。不然,俗云乾血勞。

復脈湯去薑、桂。

男子結疝,在《內經》則曰衝任為病。子和統論疏肝,今疝未愈,臍右復高突硬起,乃由疝漸至瘕聚腸覃之屬。夫腸覃者,寒氣客於大腸,與胃氣相搏,大腸與肺表裡,傳送肺氣,寒則氣凝不行,清氣散而濁氣結為瘕。遷延日久,如懷胎妊,按之堅,推之移,氣病而血不病也。

穿山甲,椒目,桂枝,川楝子,小茴香,茯苓,麝香,白芥子

冒暑遠行,熱氣由口鼻吸入,先犯上中,分走營衛,故為寒熱瘧疾。當淡泊飲食滋味,清疏胃氣,投劑或以涼解芳香,或以甘寒生津,皆可療治。奈何發散不效。復肆行滋補,致肺氣壅閉,胃中凝滯,自上及下,一身氣機不通,變成腫脹,矯其非而欲與攻逐。無如病久形消,又慮正氣之垂寂,不得已用保和丸,緩疏中焦,漸漸升降得宣,六腑轉達,腑氣先通,經脈之氣無有不通者矣。

白話文:

五苓散

女子月經尚未初潮,身體消瘦,面色憔悴,咳嗽氣喘,尤其夜裡枕著頭更厲害,傍晚至夜裡身體內外都發熱,天亮後汗出減少,痰液或黏或稀,咽喉總覺得不舒服。這是先天體質虛弱,真陰不足的表現,不宜頻繁針灸,務必保持心情安靜愉悅,讓經期來潮後熱症消除。否則,就會像俗話說的「乾血勞」一樣。治療可用復脈湯去掉生薑和桂枝。

男子患疝氣,根據《內經》的說法,是衝任二脈生病。雖然服用具有疏肝作用的藥物,但疝氣仍未痊癒,而且右下腹臍部隆起變硬,這是疝氣日久發展成瘕聚腸覃的症狀。所謂腸覃,就是寒氣入侵大腸,與胃氣相互搏鬥,由於大腸與肺臟表裡相通,寒氣凝滯阻礙了肺氣的運行,清氣散失,濁氣凝聚而形成瘕塊。病情拖延日久,腹部就像懷孕一樣堅硬,按壓可以移動,這是氣機病變,而非血瘀。 治療可用穿山甲、椒目、桂枝、川楝子、小茴香、茯苓、麝香、白芥子等藥材。

因酷暑遠行,熱氣從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然後循經絡分佈於營衛之間,因此出現寒熱瘧疾的症狀。應該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疏通胃氣,用藥可以選擇寒涼芳香之品,或甘寒生津之品,都可以治療。但如果發散藥物無效,又過度滋補,就會導致肺氣壅塞,胃中滯留,從上到下,全身氣機不通暢,出現腫脹,如果此時再用攻逐之法就錯了。由於病情日久,形體消瘦,又擔心正氣衰竭,不得已才使用保和丸,緩緩疏通中焦,逐漸使氣機升降通暢,六腑通利,經脈之氣也就自然暢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