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壽

《三家醫案合刻》~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保和丸

女科肝病為多,產後必病及八脈,即如少腹瘕聚,沖氣攻心,必嘔吐。逆上則喉間閉寒,經水半年不來,越日常有寒熱。凡下焦多屬血病,症屬氣聚,瘕為血痹。病在衝脈,陰維陽維混混施治,焉得入奇經。

延胡索,川楝子,蓬朮,桃仁,生鱉甲,地鱉蟲,麝香,楂炭

脈緩按之濡弱,谷少不食,厚味運化最遲。飲食不適,即欲痛瀉,膚腠麻木,骨軟筋痛。且遇暴風驟冷,體中更覺不安,上年腸紅,入夏方愈,種種脈症,是氣弱陽微,脾胃少於運化,濕鬱生痰,致氣機不能靈動,法當健陽佐運,即治痰驅濕之本。

人參,於朮,茯苓,半夏,陳皮,益智仁,木瓜,天麻,生薑,大棗

女子四十九天癸當止,謂陽明脈衰,衝脈力怯,不能招集諸絡之血,聚於血海,按月經行。此向老皆然。今秋熱致傷,客邪不重,已見帶淋,肌麻血阻,內傷之勢已露。況所患甚於腰腹,是必臟陰內損,及於八脈,有形之血既去,無形之氣掀旋,諸竅百骸,攻迫肆症,即身中之陽氣獨行,不得真陰眷戀耳。熟地、五味,滋收固不甚謬,然不入奇經,法當介用潛陽。

鹹味下引,酸味內收,或佐微苦微潤。蓋肝惡剛喜涼,腎惡燥喜暖,古人之制然矣。

鹽水炒阿膠,茯苓,山萸肉炭,鹽水炒鱉甲,知母,女貞子,鹽水炒旱蓮草,天冬,鹽水炒黃柏

幼稚驚癇,古人有陽癇之分,據述自幼至今,不論寒暑,寐必汗泄,乃藏真不固,陽不內依,致內風灼筋牽強,冒竅神迷。且時時神餒恐懼,治在肝腎,用包舉大氣,內安肝腎。

熟地,石菖蒲,龍骨,五味子,遠地,茯苓,瑣陽,黃柏,萸肉

紫河車膏丸。

驚則動肝,肝氣上逆,憂則傷肺,肺氣失降,升降失司,中焦不運,氣聚成形,風擾鳴泄。仲景論上升吐蛔,下墜狐惑,都從胃虛起見,風木相侮,陽土日困,食減便溏有諸。由驚憂偏逆致病,因病失治,延虛最難奏效。用藥不過生化剋制之理,培其受侮,平其沖擾,補陽明以宣府,泄厥陰以平逆,如是而已。至於拔病根,在乎居恆頤養,當醫藥外求之。

人參,乾薑,川椒,川楝子,茯苓,桂枝,白芍,烏梅

產育頗多,衝任先傷,其咳嗽失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不攝,沖氣上逆所致。況晨刻必瀉,乃屬肝腎虛滑,為瘕泄鶩溏。此病原系蓐勞,根本已怯,倘經水陰隔,無法可商。急急招納下元散失之真,固之攝之,尤慮弗及。若見血見嗽,用滋清沉降,非內熱肺咳,奚益於病。徒使遷延胃敗。遂至廢食,豈不危哉?

鹽水炒補骨脂,石殼蓮肉,熟地炭,炒黃山藥,覆盆子,五味子,芡實

再診

前方服二劑瀉止,今去補骨脂、覆盆子,加青花龍骨。

三診,自前方固攝之後,五六日精神頗覺向安,但寒在四肢背部,熱在心前腹中,即《內經》陽虛外寒,陰虛內熱之旨。然產後氣虛,必自陰分傷及陽位。張景岳云:氣因精而虛者,當補精以化氣。況產後八脈空虛,填補方中,必佐以收拾奇經之散亡也。

白話文:

保和丸

婦科疾病多與肝臟有關,產後容易病及八脈,例如少腹腫痛,氣衝心臟,必然嘔吐。氣逆上衝則喉嚨堵塞,經血停滯半年不來,而且經常寒熱交替。下焦疾病大多屬於血瘀,症狀表現為氣滯,腫塊是血脈阻塞。疾病在衝脈,陰維脈和陽維脈混雜不清,用藥治療很難達到奇經八脈。

藥方一:延胡索、川楝子、蓬朮、桃仁、生鱉甲、地鱉蟲、麝香、山楂炭。

脈象緩弱,按之濡弱無力,食慾不振,消化吸收功能極差。飲食稍有不適,就想要腹瀉,皮膚麻木,骨骼酸軟疼痛。遇到突然的風寒,身體更加不適,去年腸道出血,到夏天才痊癒,種種脈症,說明是氣虛陽弱,脾胃運化功能不足,濕邪鬱結化痰,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治療方法應當補益陽氣,輔助運化,同時治療痰濕。

藥方二:人參、蒼朮、茯苓、半夏、陳皮、益智仁、木瓜、天麻、生薑、大棗。

女子四十九歲經血停止,這是陽明脈衰弱,衝脈力量不足,無法將全身經絡的血液聚集到血海,按月排出經血,這是正常的衰老現象。現在秋季暑熱傷及身體,外邪並不嚴重,已經出現帶下、小便淋漓、肌肉麻木、血脈阻塞等症狀,內傷的徵兆已經顯現。況且病情主要在腰腹部,必定是臟腑陰液受損,影響到八脈,有形的血液已經損失,無形的氣血紊亂,全身經絡關節,皆受到影響而出現各種症狀,這是因為體內陽氣獨行,缺乏陰液滋潤的緣故。熟地黃、五味子具有滋陰補腎,收斂固澀的作用,但無法作用於奇經八脈,因此必須用藥引導藥力到達奇經八脈。

鹹味藥物具有下行引導作用,酸味藥物具有內收固澀作用,可以配合少量的苦味潤燥藥物。這是因為肝臟厭惡辛辣燥熱,喜涼;腎臟厭惡燥熱,喜溫暖,這是古人的用藥原則。

藥方三:鹽水炒阿膠、茯苓、山茱萸肉炭、鹽水炒鱉甲、知母、女貞子、鹽水炒旱蓮草、天冬、鹽水炒黃柏。

小兒驚癇,古人將其分為陽癇,根據描述,從小至今,無論寒暑,睡眠時必汗出,這是臟腑精氣不足,陽氣不能內守,導致內風擾動筋脈,神志不清。而且經常感到害怕恐懼,治療應當從肝腎入手,補益元氣,安撫肝腎。

藥方四:熟地黃、石菖蒲、龍骨、五味子、遠志、茯苓、鎖陽、黃柏、茱萸肉,製成紫河車膏丸。

驚嚇會導致肝氣上逆,憂慮會損傷肺氣,肺氣失於下降,升降失調,中焦運化失常,氣機鬱結,形成病症,風邪擾動則出現鳴聲、泄瀉等症狀。仲景論述上吐蛔蟲,下墜狐惑等症,都是由胃虛引起,風木相侮,脾胃受損,食慾減退,大便溏稀等。由於驚嚇憂慮導致病情逆轉,延誤治療,虛弱症狀難以治療。用藥遵循滋補、化瘀、抑制等原則,培補受損的臟腑,平息沖逆之氣,補益陽明經以宣通肺氣,瀉泄厥陰經以平復逆氣,如此而已。至於根治疾病,則在於日常的調養,這應當在藥物治療之外另行尋求。

藥方五:人參、乾薑、川椒、川楝子、茯苓、桂枝、白芍、烏梅。

產後疾病很多,衝任二脈首先受損,咳嗽咯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虧虛,衝氣上逆所致。早晨必定腹瀉,這是肝腎虛弱,導致氣血下泄所致。此病原本是因生產勞累造成,根本已經虛弱,如果經血不通暢,就沒有其他方法。必須迅速補益下元耗損的精氣,固攝元氣,尤其要注意預防病情惡化。如果出現出血、咳嗽等症狀,就用滋陰清熱,沉降的藥物,如果不是內熱肺咳,對病情沒有益處,只會導致病情遷延,胃氣受損,最終導致厭食,豈不危險?

藥方六:鹽水炒補骨脂、石蓮子肉、熟地黃炭、炒黃山藥、覆盆子、五味子、芡實。

複診:

上次藥方服用兩劑,腹瀉停止,現在去除補骨脂、覆盆子,添加青黛、龍骨。

第三次診斷:自上次固攝之後,五六天精神狀況好轉,但四肢和背部寒冷,心前和腹部發熱,這是《內經》中所說的陽虛外寒,陰虛內熱。但是產後氣虛,必然從陰分損傷到陽位。張景岳說:氣因精而虛者,當補精以化氣。況且產後八脈虛弱,在補益藥方的基礎上,必須加入能夠調理奇經八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