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8)

1. 蛔蟲

蛔蟲為物,或謂為消穀蟲,或謂為自濕熱而生。弟子上總糟谷駿,嘗著一書,曰:蛔有宿蛔,有新蛔。宿蛔者,猶龍蛇之於天地間,人所常有,觸事而動,然不人人必有,有亦不多。新蛔者,猶蠹蛆之類,須濕熱而生,生必繁息,致疾最劇。余又以謂蛔之為患,往往使人善飢,則云之消穀,固無不可。

白話文:

蛔蟲這種東西,有人說它是消穀蟲,也有人說是因為濕熱而生的。我的老師總糟谷駿,曾經寫過一本書,書裡說:蛔蟲有宿蛔,也有新蛔。宿蛔就像天地的龍蛇一樣,人體裡本來就有,受到事情的刺激就會活動,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有也不多。新蛔就像蠹蟲的幼蟲一樣,需要濕熱的環境才能生長,生起來就會很快繁衍,對身體的危害也最嚴重。我認為蛔蟲的危害,往往會讓人食慾大增,所以說它是消穀蟲,也沒錯。

然人身既有胃脘之陽,以化水穀,以運精微,則倘云假力干蛔者,萬無其理。但腸胃中不能無之,觀經文而可見也。如其云必自濕熱而生,殆是知一不知二者已。駿之言能發前人之所未逮,余故表而出之,使讀斯編者以有所考焉。

白話文:

然而人身既然有胃脘的陽氣,來消化食物,運行精微物質,那麼如果說假借力量驅除蛔蟲,那萬萬沒有道理。但腸胃中不能沒有蛔蟲,看經文就可以知道。像是說蛔蟲一定因為濕熱而產生,大概只是知道一部分,不知道另外一部分。駿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地方,我之所以提出來,是為了讓讀這本書的人可以參考。

蟲自濕熱生,巢氏之衍九蟲三䘌詳矣,然蟲之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不可純歸土氣虛與食生。(《儒門事親》)

白話文:

寄生蟲是從濕熱而生,巢元方在《衍九蟲三䘌論》中詳盡地論述了九種寄生蟲和三種癘癊。然而,寄生蟲的變化種類繁多,不可勝數。總的來說,都是以濕熱為主要致病因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土氣虛弱或飲食所致。

《內經》曰腸胃為市,無物不受,無物不包。又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夫飲食不能謹節,則朝損暮傷,自傷成積,積久成熱,濕熱淚生,而諸般奇形之蟲,各從五行之氣而化生矣。若夫膈噎、勞瘵、癩風、蠱脹、狐惑、傷寒等證,無不生蟲。醫者宜於各類推而治之可也。(《正傳》)(按:石山意亦同,出後奇證中。)

白話文:

《內經》說腸胃如同集市,沒有什麼東西不受納,沒有什麼東西不包容。又說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如果飲食不能謹慎節制,那麼早上損傷,晚上再損傷,自己損傷積累下來,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熱氣,濕熱的痰液產生,而各種各樣的怪蟲,都根據五行之氣而化生。至於膈噎、勞瘵、癩風、蠱脹、狐惑、傷寒等疾病,沒有不生蟲子的。醫生應該根據每類疾病的具體情況推而廣之進行治療就可以了。(《正傳》)(按:石山的看法也和這一致,出自《後奇證中》。)

飲食之入於胃也,非濕與熱則不能腐化,化則蟲隨之以有其形,而與糟粕俱出於大腸者也。曆象五月令曰:腐草化為螢。斯時也,濕熱俱盛,故腐即化。人之飲食,可以類推。今夫飲食濕熱腐化而為蟲,此固理之可有而不可多也。惟其不節,恣食厚味生冷,則邪氣偏盛,濕熱太過,是以蟲生過多則為害,故有腹痛食少嘔吐清水之病生,而漸至於羸瘠而危者有矣。(《醫統》)

白話文:

飲食進入胃部後,如果不經過濕熱的腐化,就不能消化,消化後殘渣與蟲子一起,從大腸排出來。《曆象五令》上說:「腐爛的草變成了螢火蟲。」這時候,濕熱同時濃厚,所以腐爛的草立刻就變成了螢火蟲。人的飲食也和這個道理相同。現在的飲食中,濕熱腐化成蟲,本來應該有,但不宜增多。只有在不節制飲食,任意食用濃味生冷食物的情況下,邪氣才更加濃厚,濕熱過度。因此,過多的蟲子就會產生危害,所以就會產生腹痛、食慾降低、嘔吐清水的症狀,最終導致身體虛弱,甚至危及生命。

九蟲皆由臟腑不實,脾胃俱虛,雜食生冷甘肥油膩咸藏等物,節宣不時,腐敗停滯,所以發動。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臟勞熱,又病餘毒,氣血積鬱而生,或食瓜果與畜獸內藏遺留諸蟲子類而生。(《奇效》)

白話文:

九蟲病的成因不外乎臟腑虛弱、脾胃虛弱,吃了生冷、甘肥、油膩、鹹辣等食物,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食物腐敗停滯,從而引發九蟲病。另外,精神不舒暢,精氣神失守,五臟過於溫熱,病後餘毒未清,氣血瘀積,或者吃了瓜果、畜獸內臟等遺留的蟲子類而發生的。

蛔者,陰類也,胃中濕熱交蒸,頃刻而生。如物藏於器中,烘焙極燥,雖熟不壞。若有濕氣,熱即黴黰而生蟲。(《胃氣論》)

白話文:

蛔蟲是陰邪類的蟲子,胃中濕熱交加,很快就會生出蛔蟲。就像把東西藏在器皿中,經過烘烤使器皿極度乾燥,即使東西熟透了也不會壞。但是如果有濕氣,熱就會使東西發黴長蟲。

蛔之化生,有若蜒蚰,生長極速。(《金匱衍義》)

生冷生蟲,蟲之為病,人多有之,由於化生,誠為莫測。在古方書,雖曰由濕由熱,由口腹不節,由食飲停積而生,是固皆有之矣。然以常見驗之,則凡藏強氣盛者,未聞其有蟲,正以隨食隨化,蟲自難存,而蟲能為患者,終是臟氣之弱,行化之遲,所以停聚而漸致生蟲耳。然則或由濕熱,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因滯膩,皆可生蟲,非獨濕熱已也。然以數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蟲為最,即如收藏諸物,但著生水,或近陰濕,則最易蛀腐,非其義乎。故凡欲愛養小兒,極當節其水果,以防敗脾,此實緊要之一端也。(《景岳》)

白話文:

寄生蟲是一種人體常見的疾病,它的產生原因複雜難測。古書上說寄生蟲是由濕熱、飲食不節制、食物停積等原因引起的,這些原因確實存在。然而,根據常見的經驗,臟氣強盛、消化功能良好的人,很少聽說他們有寄生蟲,這是因為他們吃的食物能夠及時消化,寄生蟲很難存活。那些容易被寄生蟲侵襲的人,往往是臟氣虛弱、消化緩慢,食物在體內停留時間長,逐漸滋生了寄生蟲。所以寄生蟲的產生,不僅是濕熱引起的,也可能是生冷、肥甘、滯膩等因素引起的。其中,生冷最容易產生寄生蟲。就像收藏的物品,只要沾上水或放在陰濕的地方,很容易被蛀蟲腐蝕,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因此,想要呵護好小孩的健康,就必須節制他們吃水果,以防止損害脾胃。這一點非常重要。

脈候,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脈經》)

白話文:

在脈象的診斷上,關脈微弱且浮動,說明身體內有熱積聚在胃裡,出現嘔吐蛔蟲的症狀,並且心神健忘。關脈緊而滑的人,表明蛔蟲正在活動。尺脈沉而滑,是寸白蟲的症狀。(《脈經》)

脈實大者生,虛小者死。(《正傳》)

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玉案》)

脈沉實者生,虛大者死。(《匯補》引《類案》)

九蟲三蟲(屍蟲)(按:此門主在蛔蟲,然他諸蟲亦不得不類及,以備參考。)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外臺》引四寸)。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肉桂,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伏蟲,群蟲之主也。蛔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外臺》尺作丈,《千金》作子孫轉多,其母轉大,長至四五丈),亦能殺人。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逆,吐,喜噦。弱蟲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外臺》注曰:徒棟反,大腸也)腸,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瘻瘑疥齲蟲,無所不為。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千金》、《外臺》並此有或偏有者四字)或偏無者。此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腑臟氣實,則不為害。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病源論》)

白話文:

九蟲三蟲(屍蟲)(註:此門主要講蛔蟲,但其他的蟲也不得不一起分類,以供參考。)九種蟲分別是:一、伏蟲,長度四分(《外臺》引四寸)。二、蛔蟲,長度一尺。三、白蟲,長度一寸。四、肉蟲,形狀像腐爛的杏。五、肺蟲,形狀像蠶。六、胃蟲,形狀像蟾蜍。七、弱蟲,形狀像瓜瓣。八、肉桂,形狀像生肉。九、蟯蟲,極細微,形狀像菜蟲。伏蟲,是羣蟲之主。蛔蟲貫穿心臟,則會殺人。白蟲互相繁衍,子孫逐漸變大,長到四五尺(《外臺》中尺的寫法是丈,《千金》中寫子孫逐漸變多,其母變大,長到四五丈),也能殺人。肉蟲使人煩躁、腹脹。肺蟲使人咳嗽。胃蟲使人嘔吐、反胃,喜歡打嗝。弱蟲又稱膈蟲,使人唾液增多。赤蟲使人腸鳴。蟯蟲居於直腸(《外臺》註釋說:徒棟反,指大腸),數量多則形成痔瘡,極度發展則成為癩痢。由於人體瘡處的原因,生出各種癰疽、癬瘡、瘻瘡、疥瘡、齲齒蟲,無所不為。人也不一定都擁有這些蟲,有的人可能不全都有,(《千金》、《外臺》中都有「或偏有者」四個字)或者部分沒有。這些蟲依附在腸胃之間,如果腑臟氣血充足,它們就不能為害。如果虛弱,則能侵蝕,隨著各個蟲的活動,而能變成各種疾患。(《病源論》)

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長蟲蛔蟲也。此既是九蟲之三者。而今別立名。當以其三種偏發動成病。故謂之三蟲也。(同上)

白話文:

三蟲包括長蟲、赤蟲和蟯蟲。長蟲是指蛔蟲。這三者都是九蟲中的一種,但現在單獨列出來命名。這是因為這三種蟲特別容易發作,引發疾病。所以稱之為三蟲。

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褊,因腑臟虛弱而能發動,或云飲白酒桑枝牛肉炙食,並生慄所成。又云:食生魚後,即飲乳酪,亦令生之。其發動則損人精氣,腰腳疼弱。又云:此蟲生長一尺,則令人死。(同上)

白話文:

寸白蟲,是九種寄生蟲之一,長一寸,顏色白色,形狀細長,通常寄生在虛弱的人體臟腑中。也有人說,飲酒後,用桑枝穿牛肉燒烤後食用,並生食板栗,也可導致寸白蟲的產生。還有人說,在食用生魚後,立即飲用乳酪,也可能導致寸白蟲的產生。這種蟲會損害人體精氣,引起腰腿疼痛和無力。如果寄生蟲生長到一尺長,則會導致死亡。

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小,如今之蝸蟲狀,亦因腑臟虛弱而致發動,甚者則能成痔痿疥癬癩癰疽瘑諸瘡。蟯蟲是人體虛極重者,故為蟯蟲,因動作無所不為也。(同上)

白話文:

蟯蟲,仍然是人體九蟲之一,它的形狀很小,就像現在的蝸牛一樣,也是因為腑臟虛弱而發作,嚴重的,還可以形成痔瘡、痿症、疥癬、癩病、癰疽、瘑瘡等病。蟯蟲是人體虛弱到了極點的表現,因此會被稱為蟯蟲,這意味著可以做任何事情(會造成很多病症)。(同上)

《肘後》三蟲者,謂長蟲、赤蟲、蟯蟲也。乃有九種,而蟯蟲及寸白,人多病之。寸白從食牛肉。飲白酒所成,相連一尺,則殺人。服藥下之,須結裹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除之。蟯蟲多是小兒患之,大人亦有其病,令人心痛,清朝口吐汁煩躁則是也。(《外臺》)寸白蟲,乃九蟲之一種,狀似絹邊葫蘆子,因藏氣虛,風寒濕冷伏於腸胃,又好食生膾、乾肉等,所以變化滋多,難於蠲治。說者謂食牛肉、飲白酒所致,特一端爾,亦未必皆此緣由。

白話文:

《肘後》所說的「三蟲」,指的是長蟲(蜖)、赤蟲(蚘)、蟯蟲(蟯)。其中蟯蟲和寸白(一種腸道寄生蟲),常常被人感染。寸白蟲的感染,通常是食用牛肉和飲用白酒所致。寸白蟲長到一尺就會殺人。服用藥物排出寸白蟲時,務必注意將蟲體完整排出,若中途斷裂,未出盡的蟲體可能繼續長大。蟯蟲多發於兒童,但成年人也有可能感染。蟯蟲感染的人,常會感到心痛,清晨時會口吐涎液,感到煩躁不安。(《外臺》)寸白蟲是九蟲的一種,形狀像是絹邊葫蘆子。因為體內氣虛,風寒濕冷侵入腸胃,又喜歡食用生膾、乾肉等食物,所以變化多端,難以根治。有人說,寸白蟲是因食用牛肉和飲用白酒而引起,但這只是一個原因,實際上可能有很多種原因。

(《聖濟》)

人腹中有屍蟲,此物與人俱生,而為人大害。屍蟲之形狀,似大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乃有頭尾,皆長三寸。(《千金》)

白話文:

人的肚子中有一種寄生蟲,這種東西與人生俱來,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屍蟲的形狀像大馬尾,也像薄筋, 依附於脾臟而居,它有頭有尾,都長三寸。(《千金》)

蛔動證候,蛔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或因腑臟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發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去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死也。(《病源論》)(按:其發動以下,本於《靈樞·厥病篇》,有少異,末一句經所無。)

白話文:

蛔蟲動症候,蛔蟲是一種內寄生蟲,長約一尺,也有長五、六寸的。蛔蟲動症的發生,可能是因為臟腑虛弱,也可能是因為吃了甘肥的食物。當蛔蟲發作時,腹部會疼痛,腫脹,疼痛部位會上下移動,疼痛會間歇性發作,還會心痛,嘴巴會吐口水或清水,如果蛔蟲傷及心臟,就會死亡。(根據《病源論》記載,以上症狀引自《靈樞·厥病篇》,但略有不同,最後一句是經書中沒有的。)

《腹疾篇》曰:干痛有時,當為蟲。(《褚氏遺書》)

蛔蟲,蓋較之它蟲,害人為多,觀其發作冷氣,臍腹撮痛,變為嘔逆,以至心中痛甚如錐刺。(《聖濟》)

面㿠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直訣》)(按:此說可移之大人,故列於此,後小兒諸說皆仿此。)

白話文:

如果臉色發白,腹痛、心痛,同時嘴裡吐出泡沫和清水,有時有頭痛,這屬於安蟲散的主治範疇,小兒當中膽小、容易受驚的,大多患有這種病。積食引起的痛、飲食引起的痛和虛弱引起的痛,症狀大致相同,略有差異;但是如果是蟲引起的痛,往往口淡無味並自然吐出泡沫,治療時應該根據具體的病況。小兒膽小、容易受驚,所以脾胃虛弱、寒冷,蟲子因此就會活動而引起心痛,這與癇病的症狀略微相似,不過眼睛不斜視、手也不抽搐,主要以安蟲散治療。 (《直訣》) (註:這個說法則不僅僅適用於小兒,所以列舉到這裡,後面關於小兒的各種說法則都仿傚此例。)

趙氏家傳,小兒或患傷寒不能得汗,亦由此蟲所攻,仲景所謂蛔厥者是也。凡有蛔者,眼多有山楂。(《幼幼》)

白話文:

趙氏家傳上說,小孩子患傷寒病,不能出汗,也是因為這種蟲所侵襲,仲景把這種情況稱為蛔厥。凡是有蛔蟲的人,眼珠往往有山楂核那麼大。(《幼幼》)

蛔蟲九蟲之數,人腹中皆有之,小兒失乳而哺早,或食甜過多,胃虛蟲動,令人腹痛惡心,口吐清水,腹上有青筋。(《醫說》引《醫余》)

白話文:

蛔蟲屬於九種蟲類中的一種,人的腹部中都有蛔蟲,如果小兒早早斷了乳汁就去進補,或者吃了過多的甜食,胃部虛弱,蛔蟲就會活動起來,使人腹痛噁心,吐清水,腹部有青筋。(《醫說》引《醫餘》)

腹中有塊起,急以手按之,便不見,五更心嘈,牙關撟硬,噁心而清水出,及夢中齧齒者,此謂之蟲痛。(同上)

白話文:

腹部有塊硬塊隆起,用手按壓一下就消失了;到了五更天,心神煩躁,牙關緊閉,有噁心的感覺,並且流出清水,或者在夢中磨牙,這叫做蟲痛。

本為從來吃物粗,蟲生肚內瘦肌膚,愛甜吃了多生痛,怕藥愁啼肉漸枯,形候只看人中上,鼻間唇上一時烏,沫干痛定蟲應退,取下蛔蟲病始無。(《活法秘方》)

白話文:

本來就因為飲食粗劣,腸胃裡生了蟲,皮膚瘦削,喜歡吃甜食的人蟲子更多,越痛則越怕吃藥反而更消瘦。症狀只要看嘴脣內外,鼻孔與嘴脣會一時變黑,服用沫幹散後疼痛減輕,蟲子就會排出,取下蛔蟲後疾病自然消失。(《活法祕方》)

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苦棟根、錫灰之類。(《丹溪》)

或痛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緩,口吐清水,目無光彩者,蟲痛也。(《醫統》)

凡蟲症,眼眶鼻下青黑,面色痿黃,臉上有幾條血絲,如蟹爪分明,飲食不進,肌肉不生,沉重寒熱。若不早治,相生不已,貫心殺人。(《入門》)

白話文:

所有的蟲症,眼眶下方鼻子旁青黑,臉色枯萎發黃,臉上有幾條血絲,清晰得像螃蟹的爪子一樣,吃不進東西,肌肉不生長,沉重發熱或發冷。如果不早點治療,這些症狀會不斷地相互產生,最後貫穿心臟,導致死亡。(《入門》)

蟲之為病,其類不一,或由漸而甚,或由少而多,及其久而為害,則為腹痛食減,漸至羸瘠而危者有之。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綠水,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而唇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積之證,速宜逐之。(《景岳》)

白話文:

蟲引起的疾病,種類繁多,有的由輕微逐漸嚴重,有的由少漸漸增多,時間久了就會危害身體,導致腹痛、食慾下降,漸漸消瘦,甚至危及生命。凡是蟲痛,都有一定的發作規律,來去不定,或嘔吐青綠色的水,或吐出蟲子,或疼痛得坐臥不安,或疼痛難忍,面色或青或黃或白,但嘴脣是紅的,疼痛停止後還能飲食的,就是蟲積之證,應儘快驅蟲。

蟲為病千態萬狀,凡證難識認者,即當究心於蟲。其人或面黃肌瘦,臉生斑紋,偏食異物,或遊行飲血,或臟腑聲言,其脈濡滑牢結伏數沉弦小短不等,皆蟲候也。體實,生於臟腑者,打蟲;體虛,生於腸外膜內者,化蟲。蟲出後,補,(《女科百病問答補遺》)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病因中,蟲所引起的疾病種類繁多,變化多端,凡是證候難以辨別的,就應該考慮是蟲病。這些人,或者面黃肌瘦,臉上生有斑紋,偏好食用異物,或者喜好在夜裡活動並飲血,或者臟腑發出聲音,他們的脈象濡滑、牢固、結實、伏藏、數弱、沉細、弦緊、短小等,這些都是蟲病的徵兆。如果蟲在體內旺盛,並且生長在臟腑之中,叫做打蟲;如果蟲在體內虛弱,並且生長在腸外膜內,叫做化蟲。蟲子被驅除體外之後,再進行補養。(《女科百病問答補遺》)

蟲病之人,面黃肌瘦,唇白毛豎,容顏不澤,臉多白印,時覺噁心,口吐清水,或心腹絞痛,飲食不為肌膚,或頭髮猙獰,灑淅惡寒,或額面生瘡濕癢,皆其症也。(《玉按》)

白話文:

得了蟲病的人,臉色蠟黃、身體消瘦,嘴脣白色、汗毛豎立,臉色不光澤,臉上有很多白點,時常感到噁心,口中吐出清水,或者心腹絞痛,吃進去的東西不能化為肌肉,或者頭髮蓬亂、畏寒怕冷,或者額頭和臉上長瘡濕癢,這些都是蟲病的症狀。(《玉按》)

其人必面色黃,時吐涎沫,時作時止,食酸即安,食甜則甚,然而亦有寒有熱,有虛有實。(《胃氣論》)

病人嗜食甘甜或異物,飢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心悟》)

蟲證,心嘈腹痛,或上攻心如咬(蟲動則心慌亂不寧,故嘈雜。蟲竄動咬齧則腹痛也),嘔吐涎沫或青黃水(蟲多在胃中,胃氣被蟲擾動,則津液隨氣壅泛也。經謂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流涎。

白話文:

蟲子在體內引起的心悸、腹痛癥狀。

有時還會出現蟲子往上竄到心部,像被什麼咬一樣,心情慌亂不寧,腹痛。

有的人會嘔吐出唾液和泡沫、或者青色的、黃色的水。

這是由於有大量的蟲子在胃中,蟲子蠕動會擾亂胃氣,津液也隨之向上翻湧。

經典醫書《靈樞》中提到蟲子蠕動會導致胃部鬆弛,胃一旦鬆弛,廉泉穴就會打開,因此流涎。

謂胃氣為蟲所滯,不能行其津液,故上泛而從廉泉穴出耳),面色萎黃(胃脈上面,胃因蟲病虛弱,故痿悴之黃色,見於面也),或乍赤乍白乍青黑(青黑為痛色,白為少血色,赤為火色。蟲擾動無常,痛甚則面色青黑。氣血滯於內不上行,則面無血色。

白話文:

說胃氣被蟲所阻滯,所以津液運行不暢,向上翻轉,從廉泉穴溢出,面色發黃,胃脈在上面,胃因為蟲病虛弱,所以面色萎黃,或者忽而發紅,忽而發白,忽而發青發黑,青黑色的顏色是疼痛的徵兆,白色的顏色是氣血不足的徵兆,紅色的顏色是火的徵兆。蟲的活動沒有規律,痛苦嚴重則面色青黑。氣血在內部停滯不往上行,那麼臉上就沒有血色。

久滯忽通,火得上伸則赤也),或面有白斑(胃中蝕痕斑駁,故面亦應之而成斑,若影之肖形然),唇常紅(脾血因熱滯,故色見於唇),或生瘡如粟米(《準繩》謂蟲蝕下部,為狐,下唇有瘡;蝕上部,為惑,上唇有瘡)(按:此蟲䘌,非蛔蟲。上或乍赤云云,下或沉默欲眠雲云,亦似取《金匱》狐惑中文,姑存之。

白話文:

長期阻塞突然暢通,火氣上升到頭部就會面紅;或臉上出現白斑(胃裡潰瘍滿佈,所以臉上也會出現斑點,就像影子照射著形狀);嘴脣常常紅潤(脾的血液因為熱而滯留,所以顏色表現在嘴脣上);或嘴脣上長出像粟米一樣的瘡(《準繩》說蟲子侵蝕下脣,叫做「狐」,下脣會長瘡;蟲子侵蝕上脣,叫做「惑」,上脣會長瘡)(按:此蟲是䘌蟲而不是蛔蟲。上面突然發紅等等,下面沉默想睡覺等等,也像是取自《金匱》中狐惑的內容,姑且記下)。

),或沉默欲眠,臥起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蟲聞食臭即動,動則令人心煩,故不欲食,惡聞食臭),飢則痛,得食痛更甚(蟲飢動而求食,又蟲爭食而亂動也),飽即安(蟲飽則不動矣),時痛時止,以手拊擊即息(一人心腹痛,百藥不效,惟手捶即止。以捶則震動,蟲驚畏而止也。

白話文:

),或安靜下來想睡覺,或想要睡覺但睡不安穩,或想要起來但起來也不安穩,不想要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厭惡(蟲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活動,活動就會令人心煩,所以不想吃東西,並且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肚子餓的時候會疼痛,吃東西后疼痛會更嚴重(蟲子肚子餓就會活動而想要吃東西,並且蟲子也會因為爭搶食物而亂動),吃飽了就會感到安穩(蟲子吃飽了就不會動了),疼痛有時會停止,有時又會發作,用手拍打疼痛的地方疼痛就會停止(有個人肚子痛,用了很多藥都治不好,只有用手捶打疼痛的地方疼痛才會停止。因為捶打會震動,蟲子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活動)。

不捶又作,取蟲而愈),腹上有青筋,或腹中有塊更起,下利黑血(小兒疳熱生蟲,土敗木克,故青筋見腹,血敗故利黑血也),體有寒熱(氣滯於裡則惡寒,滯久暴伸於外則發熱),脈洪而大(乃濕熱生蟲之象),皆其候也。(《醫碥》)

白話文:

不敲打皮膚卻又長了瘡,長成瘡後又長出蟲子然後就治癒了;肚子上有條青筋,或者肚子裡面有塊東西越長越大,拉出黑色的血(小孩疳熱生蟲,土敗壞了木氣,所以青筋顯露於腹部,血敗所以拉出黑色的血);身上會有寒熱交雜的情況(氣滯於體內的話會畏寒,滯留太久突然擴散到體外的話就會發熱);脈象洪大(這是濕熱生蟲的徵兆),這些都是蟲症的徵兆。(《醫碥》)

蟲痛驗法,驗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大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痛極時,須用拳捶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余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齧腸臟,所以痛極,捶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捶則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也。(《景岳》)

白話文:

蟲痛驗法

驗證治療方法:從前有個人得了心腹痛的大病,有時痛、有時不痛,疼痛到令人受不了的地步。凡是使用去積行氣等藥物,方法變化了幾百種都不見效,只有在疼痛到極點時,一定要用拳頭捶打之,疼痛才能稍微止住,但不久之後繼續痛,最後沒有辦法長期治癒,日益痛苦疲憊,卻無法找出原因。忽然有位胡僧看見他,說:我能治好。於是讓病人先吃香餌,然後進了一丸藥,打了下一個硬嘴異蟲,病就好了。這是因為蟲子啃咬腸臟,所以才會疼痛到極點,捶打之的時候,五臟震動,蟲子因此害怕而躲起來;不捶打的話,蟲子就能自由自在,所以又會發作。這也是驗證蟲的奇特方法,所以凡是看到心腹痛的證據,只要用揉按重捻,而疼痛暫時減輕,大多數是蟲子引起的。 (《景嶽》)

蟲痛之症,得食則痛減,無食則痛增。以酸梅湯一盞試之,飲下而痛即止者,乃蟲痛;飲下而痛增重或少減者,非蟲痛也。(《石室秘籙》)

白話文:

蟲病引起的疼痛,吃東西後疼痛減輕,不吃東西後疼痛加重。用一杯酸梅湯來測試,喝下去後疼痛立即停止的,那就是蟲病引起的疼痛;喝下去後疼痛加重或稍微減輕的,就不是蟲病引起的疼痛。(《石室祕籙》)

吐蛔(宜參安蟲諸方)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寶鑑·補遺》)

白話文:

吐蛔蟲(可參考治療蛔蟲的其他方法)由於胃寒,蛔蟲沿著食道湧上膈膜,導致吐蛔蟲的症狀。這種胃寒是由於胃虛寒引起的,而非實寒。治療方法是服用仲景理中丸。(《寶鑑·補遺》)

吐蛔乃胃寒所生,經云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則吐蛔,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要訣》)

白話文:

吐蛔蟲是由於胃寒冷引起的,經典中說蛔蟲是一種長蟲,胃中寒冷就會吐出蛔蟲,形成蛔蟲厥,應該用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服烏梅丸。(《要訣》)

凡吐蛔者,必因病而吐蛔,非因蛔而致吐也。故不必治其蛔,而但治其所以吐,則蛔自止矣。有因胃火而吐蛔者,以內熱之甚,蛔無所容而出也,但清其火,火清而蛔自靜。有因胃寒而吐蛔者,以內寒之甚,蛔不能存而出也,但暖其胃,胃暖而蛔自安,仲景烏梅丸之屬是也。有因胃虛無食而吐蛔者,以倉廩空虛。

白話文:

凡是吐蛔蟲的人,一定是因為生病而吐蛔蟲,不是因為蛔蟲而導致嘔吐。所以不必治療蛔蟲,只要治療引起嘔吐的原因,蛔蟲就會自動停止了。有些人是因胃火而嘔吐蛔蟲,因為內熱太盛,蛔蟲無處容身而被排出。只要清熱,火氣清涼了,蛔蟲自然就會安定下來。也有些人是因胃寒而嘔吐蛔蟲,因為內寒太盛,蛔蟲無法生存而被排出。只要溫暖胃部,胃部溫暖了,蛔蟲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仲景的烏梅丸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藥物。另外還有些人是因胃虛無食而嘔吐蛔蟲,因為胃中空虛,蛔蟲沒有食物可吃,就會被排出。

蛔因求食而上出也,此胃氣大虛之候,速宜補胃溫中,以防根本之敗。以上三者,固皆治蛔之法,然蛔有死者,有活者。若吐死蛔,則但治嘔,如前可也。若活蛔上出不已,則不得不有以逐之,蓋蛔性畏酸畏苦,但加烏梅為佐使,則蛔自伏也,若胃實火盛者,可加苦棟根或黃連亦善。(《景岳》)

白話文:

蛔蟲是因尋求食物而往上跑的,這是胃氣虛弱的徵兆,應趕快補益胃氣和溫暖中焦,以防止根本的敗壞。以上三種方法,固然都是治療蛔蟲的方法,但蛔蟲有死的,也有活的。如果吐出的是死蛔蟲,那隻要治療嘔吐,方法與前面所述的一樣即可。若活蛔蟲往上跑,一直不停,那就不不得不設法驅逐它們。蛔蟲性喜甘甜而怕酸味和苦味,如果加入烏梅當佐劑,那麼蛔蟲就會自動降伏下來;若是胃裡實火旺盛的人,則可以加入苦楝根或黃連,也很有效。

有胃中熱,使蟲不能安而吐者,有多食甘甜之物,如甘蔗白糖類,引動蛔蟲而吐者。病者壯盛,面色紅活,脈洪而數,乃胃熱症也,用黃連、梔子等劑而愈。若胃冷吐蟲,脈必微弱,色必黯淡,四肢厥冷。(《醫彀》)

白話文:

有胃中火熱,導致蛔蟲不能安靜而嘔吐的,是因為吃了過多的甜食,如甘蔗、白糖等,引動蛔蟲而嘔吐。患者身體強壯,面色紅潤有光澤,脈搏洪大而次數多,這是胃熱的症狀,用黃連、梔子等藥材治療而痊癒。如果胃中寒冷而嘔吐蛔蟲,脈搏一定微弱,面色一定是暗淡無光,四肢冰冷。(《醫彀》)

大凡熱厥吐蛔者,蛔必多,隨生隨吐,神氣必清,無煩躁不安之證,宜用黃連等苦燥之劑,以瀉其濕熱。(《胃氣論》)

白話文:

凡是患有熱症、嘔吐蛔蟲的人,體內的蛔蟲一定很多,隨著蛔蟲的生長而嘔吐出來,精神狀態一定清醒,沒有煩躁不安的症狀,應該使用黃連等苦燥的藥物,以瀉去體內的濕熱。(《胃氣論》)

偏嗜一物(治方見後安蟲諸方中,又宜與《積聚》門蟲積條互參。)間有偏嗜一物,吃米吃泥吃炭吃灰吃茶葉吃布紗之類,乃內癖也。肇病之初,由於中氣餒弱,飲食不思。偶將一物試嚼,入於腸胃,蛔啗而甘之,為其嗜好。若是投其所喜,蛔來吞受,心胸舒暢。若或非所喜,縱雖珍羞美饌,蛔無稟受而不安,食已入胃而難化,反覺否悶靡寧。為日既久,病邪益深,容顏憔悴,肌膚瘦削。養生食品,憎之如仇,當戒之物,甘之如醴。率由病魔作祟,實非吾心所主,明知明犯,欲改過而未能,病名曰癖,以其偏拗僻著,不能丸通故也。內癖與外癖相同,遽難移易其志。但內癖之中,酒癖為最,高下不侔,淺深各異,或一斗,或一石,或有限量,或無限量。雖云酒有別腸,未必非消食蟲之能運化。如其不然,試觀欲飲之時,鼻吸心香,涎垂難忍,一啜下咽,心廣體胖。諺謂貪飲者將進酒,卻有欲速饕饞景狀,號之曰,酒鱉蟲爬起來。(《一萬社草》)(按:《醫說》載飢疾吐異蟲數條,近日醫官喜多邗子溫,著有《蛔志》,內論善飢證,多屬蛔,其說為富,蓋善飢亦即盧氏所謂內癖也。子溫之書,援據子史,極有辨評,學者宜閱。)

白話文:

偏愛一種東西(治療方法請參閱後面關於蟲子的各種方法,也應該與《積聚》門下的蟲積條目相互參照。)偶爾會偏愛一種東西,吃米吃泥吃碳吃灰吃茶葉吃布紗之類的東西,這是內癖。得病的最初,是因為中氣虛弱,不思飲食。偶爾嘗試咀嚼一種東西,進入腸胃後,蛔蟲吃了很喜歡,就成了嗜好。如果是投其所好,蛔蟲就會前來吞食,使人感到心胸舒暢。如果或不是蛔蟲喜歡的,縱然是珍饈美味,蛔蟲也不接受,感到不安,吃進胃裡後很難消化,反而會感到煩悶不安。日子久了,病情越來越嚴重,容顏憔悴,肌膚瘦削。養生食品,憎恨得像仇人一樣,應該戒除的東西,卻像甜酒一樣甘之如飴。這都是由於病魔作祟,實際上不是自己心裡願意,明明知道不對,想要改過卻不能,這種病叫做癖,因為它偏執拗執著,不能圓融通達的緣故。內癖和外癖相同,很難突然改變志向。但內癖之中,酒癖最嚴重,程度不同,深淺各異,有的喝一斗,有的喝一石,有的有限量,有的無限量。雖然說酒有另外一個腸胃,但未必不是蛔蟲的消化功能。如果不是這樣,看看在想要喝酒的時候,鼻子聞到香味,口水直流難以忍受,喝一口下嚥,精神舒暢。俗話說貪杯的人端起酒來,的確有想要趕快貪吃的樣子,叫做酒鱉蟲爬了出來。(《一萬社草》)(按:《醫說》記載飢餓時吐出不同蟲子的幾條例子,近來醫官大多喜歡邗子溫,著有《蛔志》,內文論述善於飢餓的症狀,大多是蛔蟲,他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善於飢餓也就是盧氏所謂的內癖。邗子溫的書,援引歷史典籍,很有見解,學者應該閱讀。)

好食茶葉、生米、草紙、怪異等,當困倦少食,今反飲食如常,形健不渴,悉屬蟲症。(《匯補》引《類案》)

大凡偏食一物,中必有蟲,即以所好投之,隨下蟲藥,無不應手獲效。(《六要》)

好食茶者,謂之茶蟲。酷思酒者,謂之酒蟲。欲飲油者,謂之油蟲。至於小兒多好食生米、壁泥,皆蟲所使也。皆當以殺蟲之藥,如鉛灰、雷丸、檳榔、川楝、使君子之類為丸,即以所好之物送下,直至蟲處而殺之。(《醫鏡》)(按:此下更有一法,錄在飢甚施治條。)

白話文:

喜歡喝茶的人,被稱為「茶蟲」。非常愛喝酒的人,被稱為「酒蟲」。喜歡喝油的人,被稱為「油蟲」。至於小孩大多喜歡吃生米、牆壁泥土,都是蟲子在作祟。都應該使用殺蟲的藥材,例如鉛灰、雷丸、檳榔、川楝、使君子等製成藥丸,然後用他喜歡的食物送入體內,直達蟲子所在之處將其殺死。(《醫鏡》)(補充:此條目下方還有另一種療方,記載在飢餓嚴重需治療那一條目中。)

蟲鼓(互見脹滿門),萬曆歲癸已,赴督漕理刑吳比部之召而至淮陰。有王鄉官者,其子年十六,新娶後,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稍瓜,四肢瘦削,發熱晝夜不退,已半年矣。族醫惟以退熱消脹之劑投之,其脹愈大,其熱愈熾,甚且喉中兩耳俱瘡。余診視之,脈滑數,望其唇則紅,其腹則疼,又多嗜肥甘。余思諸凡腹疼者,唇色淡,不嗜飲食。今若此,得非蟲乎。投以阿魏積塊丸,服之果下蟲數十,大者二,一紅一黑,長尺余。蟲身紅線自首貫尾,蟲腹中有蟲,大者數條,小者亦三、四條。蟲下則熱漸減,脹漸消,三下而愈。(《赤水》)(按:積塊丸系稜、莪、蜈蚣蘆薈阿魏沉香等及金石之藥,今不錄。更有一方,用黑醜等六味,錄於後下蟲方中。)

白話文:

蟲鼓(詳見脹滿類),萬曆年間,我接到部堂吳比的召喚,前往淮陰任職督漕理刑官。那裡有一位王鄉官,他的兒子十六歲,新婚不久,腹部脹大,按壓時有塊狀物,形狀像小瓜,四肢消瘦,發熱晝夜不退,已經半年了。族中大夫只給他服用退熱消脹的藥物,結果脹得更厲害,熱也更盛,甚至喉嚨和雙耳都長了瘡。我診視後,發現他的脈搏滑數,嘴脣紅潤,腹部疼痛,而且喜歡吃油膩甘甜的食物。我想,一般腹痛的人,嘴脣都是淡色的,也不喜歡吃東西。現在這個情況,難道是蟲子引起的嗎?於是,我給他服用了阿魏積塊丸,結果果然拉出了幾十條蟲子,其中兩條較大,一條紅色、一條黑色,長一尺多。蟲身上有一條紅線從頭貫穿到尾,蟲腹中還有一些蟲子,大的有幾條,小的也有三四條。蟲子排出後,熱度逐漸減退,脹氣也逐漸消退,三次服藥後就痊癒了。(《赤水》)

(註:積塊丸的配方包括稜、莪、蜈蚣、蘆薈、阿魏、沉香等藥材以及金石類藥物,現在不列出。還有一種配方,使用黑醜等六種藥材,列在後面的驅蟲方中。)

蟲多怪證,如或希奇怪病,除痰血外,百治不效者,即是蟲為患。視其經絡虛實,參脈症消息治之。(《六要》)

白話文:

蟲多怪症:如果有人患有奇怪的疾病,除了痰症和血癥之外,百般治療都不見效,這便是蟲害作崇。觀察經絡的虛實,結合脈搏症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六要》)

蟲之怪證多端,遇之卒不能辨,昔人治例有雷丸治應聲蟲之說。近有女子咳逆腹痛後,忽喜呼叫,初時呀呷連聲,漸至吚唔不已,變易不常,或如母雞聲,或如水蛙鳴,或如舟人打號,每作數十聲,日發十餘次,忍之則胸中悶悶不安,此為叫蟲,即應聲蟲之類也。復有一人,患發熱痞滿後,常兀兀欲吐,吐中必有蟲數枚,狀如蝦狀,跳躍不已。

白話文:

蟲蟲怪病的症狀變化多端,遇到蟲病時,不能立即分辦出來。以前的醫家治例有雷丸來治療應聲蟲。最近有位女子咳嗽、嘔吐、腹痛後,忽然高興地叫起來,開始時牙牙學語般連聲叫,逐漸地胡言亂語,沒有停止過,說話變換無常,有時像母雞叫,有時像青蛙鳴,有時像舟子打號子,每次叫幾十聲,一天發作十幾次。忍著不叫時,胸中悶悶不適。這種病叫「叫蟲」,與應聲蟲是同類的。還有一個人,患了發熱和肚子脹滿的病,常常想吐,吐出來的東西中必定有幾條蟲,形狀像蝦,不停地跳動。

諸治不應,或令服銅綠湧之,不過二、三度,遂絕不再見矣。(《醫通》)

休邑西山金峰人,嘗語人曰:或人小腹甚痛,百藥不應。一醫灸關元十餘壯,次日莖中淫淫而癢,視之有蟲出四五分許,急用鐵鑷扯出之,裸蟲長五、六寸,每日蟲出,如此者至七條,不復痛。初甚驚,後則視以為常,皆用手扯出去也。仲景曰:內為大熱所逼,不能容,故從溺孔出也。

白話文:

休邑西山金峯的人,曾經告訴別人說:有個人小腹非常疼痛,吃了各種藥都不管用。有個醫生用艾灸在關元穴上灸了十幾次,第二天小便根部感到濕潤並且發癢,仔細一看,有蟲子爬出來有四五分長,趕緊用鐵鑷子把它夾出來,拿出來的蟲子有五、六寸長,每天都有蟲子爬出來,這樣一直持續到七條蟲子出來了,小腹就不再疼痛了。剛開始的時候非常驚訝,後來就覺得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了,都是用手把它們夾出來的。仲景說:內部因為受到大熱所逼,蟲子容身不下,所以從小便孔爬出來。

其人善飲御內,濕熱熏蒸膀胱,遇有留血汙濁相結而為蟲矣,經曰濕熱生蟲是也。故癆蟲、寸白蟲皆內由濕熱蒸鬱而生,猶春夏之交,濕熱鬱結而生諸蟲也,此亦奇病。(《汪石山》)

白話文:

這個人善於飲酒,因此導致了體內濕熱燻蒸膀胱,當遇到留存在體內的糞便、血液或其他汙濁物質時,就會結合而形成蟲子。經書上說,濕熱會生蟲,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無論是癆蟲還是寸白蟲,都是因為體內的濕熱蒸鬱而產生的,就如同春季和夏季交界之際,濕熱鬱結而生出各種蟲子一樣。這種情況也屬於奇病。(出自《汪石山》)

治辨虛實,體虛者,俱宜先用溫補,扶其元氣,然後用王道之藥,佐以一、二殺蟲之劑,如化蟲丸使君子丸、五膈下氣丸之類,或追蟲後而繼以溫補亦可,不然則蟲去而元氣亦散矣。體實蟲攻上膈,心腹㽲痛,用樟木屑濃煎湯,服之大吐,吐蟲痛減後,煎甘草湯與之和胃。如有積自吐蟲者,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為末,米飲下。(《入門》)

白話文:

治療辨別虛實,體虛的人,都應該先用溫補藥,扶助他的元氣,然後用扶正祛邪的藥,兼用一、兩種殺蟲藥,如化蟲丸、使君子丸、五膈下氣丸之類,也可以在驅蟲後再用溫補藥,不然的話,蟲子被驅走了,元氣也散了。體實和蟲子侵犯上膈,心腹絞痛,用樟木屑濃煎湯,服用後大量嘔吐,吐出蟲子後疼痛減輕,再煎甘草湯與之和胃。如果有積滯自己吐出蟲子,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研成細末,用米湯送服。(《入門》)

治杜其源,治蟲之法,雖當去蟲,而欲治生蟲之本,以杜其源,猶當以溫養脾腎元氣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余制有溫臟丸方,最所宜也。(《景岳》)(按:又有吐蛔治按曰。凡逐蟲之藥,無有不傷胃氣者,向使胃氣再傷,非惟不能逐蟲,而命必隨之矣。)

白話文:

針對杜絕寄生蟲的來源,治療蟲害的方法,雖然應該去除寄生蟲,但要治療產生寄生蟲的根本原因,消除其來源,仍然應以溫養脾臟和腎臟的元氣為主,只要使臟腑的陽氣強盛,不僅寄生蟲不能停留,而且也不能繼續產生。我制定的溫臟丸方,是最合適的。(景嶽筆記)(註解:還有一種吐蛔法,叫做治按。凡是驅蟲的藥物,沒有不損傷胃氣的,如果再損傷了胃氣,不僅不能驅除寄生蟲,而且性命也會隨之喪失。)

凡諸蟲之中,惟蛔蟲最多。其逐治之法,總若前條,然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杜其源,必須溫養脾胃,脾胃氣強,蟲自不生矣云云。凡治蟲之法,或攻或補,自有緩急先後之宜,所當詳辨,不可任意忽略也。(同上)

白話文:

在所有寄生蟲中,蛔蟲是最多的。治療蛔蟲的方法,總的來說和前面提到的方法一樣,但如果只是驅蟲而沒有從根本上治療,那麼蛔蟲就會反復產生,這不是一個好的辦法。想要杜絕蛔蟲的來源,必須溫養脾胃,脾胃之氣強盛,蛔蟲就不會產生了。治療蛔蟲的方法,有攻補之分,應根據病情緩急先後適當選擇,要詳細辨別,不可隨意忽略。(同上)

若旋去旋生者,當溫藏緩攻,毋過急過峻也。(《醫級》)

去蟲後補,凡病氣血雖虛,有蟲有積者,皆須用追蟲殺蟲等劑下去蟲積,及宿澼痰飲酸腥除盡,方可以服補藥。不爾,必不得功效。(《醫統》)(按:《千金》曰:凡欲服補藥及治諸病,皆須去諸蟲,並痰飲宿澼醒醒除盡,方可服補藥。不爾,必不得藥力。徐氏蓋本此說也。又按:前條與此條,即是虛實之分。)

白話文:

去蟲後補

如果生病的人氣血虛弱,又有蟲子和積滯,就必須先用驅蟲、殺蟲的藥劑去除蟲積和宿積痰飲酸腥,然後才能服用補藥。否則,補藥就不會有效。(《醫統》)

(按:《千金方》說:凡是想要服用補藥或治療各種疾病,都必須先去除蟲子、痰飲、宿積、醒醒等,然後才能服用補藥。否則,藥力就不會顯現。徐氏的說法就是本於此說。又按:前一條和這條,就是虛實之分的區別。)

蟲藥總考,昆按:古方殺蟲,如雷丸、貫眾乾漆、蠟塵、百部、鉛灰,皆其所常用也。有加附子乾薑者,壯正氣也。加苦參、黃連者,蟲得苦而安也。加烏梅、訶子者,蟲得酸而軟也。加藜蘆、瓜蒂者,欲其帶蟲而吐也。加芫花、黑醜者,欲其帶蟲而下也。用雄黃。川椒。蛇床、樟腦水銀、檳榔者,治疥瘡之蟲也。用胡桐淚、莨菪子、韭子、蟾酥者,治齲齒之蟲也。用川槿皮、海桐皮者,治風癬之蟲也。用青葙子、覆盆葉者,治九竅䘌蝕之蟲也。用敗鼓心、桃符板、虎糞骨、死人枕、獺爪鸛骨者,驅瘵蟲也。或用桃柳東南枝者,以其得天地春生夏長之氣,而假之以為吾身之助也。或用吳茱萸東引根,或用醋石榴東引根,煎湯吞藥者,一以此物亦能殺蟲,一以東方者生物之始,諸蟲受氣之所也。東引根能引諸藥東行,奪其生生之氣,乃伐根之斧也。(《醫方考》)

白話文:

《蟲藥總考》,我認為:古代治療寄生蟲病的方劑,像雷丸、貫眾、乾漆、蠟塵、百部、鉛灰,都是常被使用的藥材。

有些方劑會加入附子、乾薑,是為了增強人體正氣。

加入苦參、黃連,是因為寄生蟲遇到苦味就能安靜下來。

加入烏梅、訶子,是因為寄生蟲遇到酸味就會軟化。

加入藜蘆、瓜蒂,是因為希望寄生蟲隨著嘔吐物一起被吐出來。

加入芫花、黑醜,是因為希望寄生蟲隨著糞便一起被排出。

使用雄黃、川椒、蛇牀、樟腦、水銀、檳榔,是為了治療疥瘡中的寄生蟲。

使用胡桐淚、莨菪子、韭子、蟾酥,是為了治療齲齒中的寄生蟲。

使用川槿皮、海桐皮,是為了治療風癬中的寄生蟲。

使用青葙子、覆盆葉,是為了治療九竅中的寄生蟲。

使用敗鼓心、桃符板、虎糞骨、死人枕、獺爪、鸛骨,是為了驅除瘵蟲。

有的人會使用桃柳東南枝,因為它具有天地春生夏長的氣息,可以幫助人體。

有的人會使用吳茱萸東引根,或者使用醋石榴東引根,煎湯送服藥物,因為這兩種藥物也能殺死寄生蟲,而且東方是生物的起源,是諸蟲受氣的地方。東引根能把藥引到東方,奪走寄生蟲的生氣,所以它是伐根之斧。

飢甚施藥,夫蟲之所居,必於脾胃深處。藥之所過,在於中流。蟲聞藥氣而避之,群者安得取之。予之法,先令飢甚,次以檳榔、雷丸為引子,別下蟲藥,大下十數行,可以搐而空。埊上張子政,用此法下蟲數百,相銜長丈餘。(《儒門事親》)

白話文:

在病患極度飢餓的情況下施用藥物,蟲子所居住的地方肯定是在脾胃的深處。藥物所經過的地方,必定是在人體の中間。蟲子一聞到藥物散發出來的氣味就會躲避,羣聚的蟲子又怎麼可能找到藥物呢?我的方法是,先讓病患極度飢餓,然後再用檳榔和雷丸作為引子,再另外服用蟲藥,大量地瀉下十幾次,這樣就可以把蟲子全部抽搐出來,從而把肚子排空。在埊上蹲著的張子政,用這個方法排出了數百條蟲子,這些蟲子連接起來長達一丈多。

一法,不必服藥,但使病人禁食所好之物,苦苦忍之,忍至四、五日,其蟲不得所食,則飢而上升以求食,口中覺饞甚。將病人綁縛凳上,令其覆臥,然後以所好之物,近其口邊引之,香氣入喉,必踴躍而出矣。(《醫鏡》)(按:此條出茶蟲酒蟲等說後。又此法,本於《外臺》:《廣濟》療發症之意,其他斯類頗多。)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不需要服藥,只需要讓病人禁食他們愛吃的東西,硬忍著不讓自己想著那些東西,忍到四、五天,肚子裡的蟲子沒有東西吃,就會饑餓而爬出體外尋找食物,病人會感覺到嘴裡特別饞。這時,將病人綁在凳子上,讓他俯臥,然後把病人愛吃的東西放在嘴邊引誘他,香味進入喉嚨,寄生蟲就會興奮地爬出來了。(《醫鏡》)(注:此條出於茶蟲酒蟲等說後。此方法源於《外臺》,《廣濟》中治療發症的方法,其他類似的療法還有很多。)

服藥日時,治蟲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此皆法之善者,然此惟緩治之法耳。但蟲證甚急,又安能必待其時乎。且以望前望後辨蟲頭,亦若渺茫無據。惟先用香餌而蟲頭可引,豈非望後之治亦自有法,又何慮其難治也。(《景岳》)

白話文:

服用藥物的時候,針對治療寄生蟲的方法,依照丹溪所說:上半個月,寄生蟲頭部朝向上面,是容易治癒的;下半個月,寄生蟲頭部朝向下面,是難以治癒的。首先使用肉汁或糖蜜引導寄生蟲頭部朝向上面,然後再使用藥物。這些都是好的方法,但這只是緩慢治療的方法。但是,如果寄生蟲病發得很急,怎麼可能一定等到那個時間呢?再者,根據預測的日期,想知道寄生蟲頭部的朝向,也是很籠統而沒有確切依據的。只有先使用香餌引導寄生蟲頭部,這樣難道不是預測日期之後的治法也有方法了嗎?那麼,又何必擔心難以治癒呢?(《景嶽》)

殺蟲諸方,治腎勞熱,四肢腫急,蟯蟲如菜中蟲,在腎中為病方。

貫眾(三枚),乾漆(二兩),吳茱萸(五十枚),杏仁(四十枚),蕪荑,胡粉,槐皮(各一兩)

白話文:

貫眾(三粒),乾漆(二兩),吳茱萸(五十粒),杏仁(四十粒),蕪荑、胡粉、槐皮(各一兩)

上七味治下篩,平旦井花水服方寸匕,加至一匕半,以瘥止。(《千金》)

《廣濟》療蛔蟲寸白蟲方。

檳榔(十二枚),當歸鶴蝨,蕪荑(熬),橘皮(各五分),貫眾,雷丸(各四分)

白話文:

  • 檳榔(12 枚)

  • 當歸

  • 鶴蝨

  • 蕪荑(煮熟)

  • 橘皮(各五分)

  • 貫眾

  • 雷丸(各四分)

上七味搗散,空腹煮大棗湯,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三匕,微利無忌。(《外臺》)《幼幼》張渙香雷散,治蟲動啼叫不止,於本方去當歸、橘皮、貫眾。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搗碎成粉末,空腹時用大棗湯送服,每次服藥量為方寸匕,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至三匕,即使服用稍微有點輕微腹瀉也不必擔心。(《外臺》)《幼幼》張渙香雷散,主治嬰兒因蟲動而啼叫不止,配方中去掉了當歸、橘皮、貫眾。

張文仲療蛔蟲心痛,鶴蝨散方。

鶴蝨二分末,溫酢一盞和服之,蟲當下。《備急》、《千金》同。(《外臺》)

《延年》療蛔蟲,噁心吐水心痛,鶴蝨丸方。鶴蝨三兩搗篩,蜜和為丸,用蜜漿水,平旦服二十丸,日只一服,各一服各依前,不相妨,禁肉,若不服則得食。《古今錄驗》用十兩,云:韋云患心痛十年,不可過(《本草圖經》作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之便瘥。(同上)

白話文:

《延年》治療蛔蟲病,惡心嘔吐心痛,鶴蝨丸方。鶴蝨三兩搗碎過篩,以蜂蜜和丸,用蜂蜜漿水送服,早上空腹服用二十丸,一天只需服用一次,每次服用的間隔時間依據前面所說的,互不影響。食用期間禁止吃肉,如果沒有達到服藥效果,則可以繼續食用。《古今錄驗》記載使用十兩鶴蝨,雲:韋雲患有心痛症十年,一直沒有好轉(《本草圖經》記載十年沒有治癒),在雜方中看到這個方子,服用後便痊癒了。(同上)

又鶴蝨丸,療蛔蟲心痛方。

鶴蝨(六兩),吳茱萸(五兩),橘皮(四兩),桂心(三兩),檳榔(四兩)

上五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二十丸,蜜湯下,日二服,加至三十丸,以蟲出為度,忌生蔥。(同上)

白話文:

把人參、石斛、麥冬、五味子搗碎篩過,用蜂蜜和藥粉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一次服用二十丸,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藥量到每天吃三十丸,直到排出蟲子為止。忌食生蔥。(同前)

化蟲丸,治小兒疾病,多有諸蟲。

鶴蝨(去土),苦楝皮(去浮皮),檳榔,胡粉(炒各五兩),白礬(飛過十二兩半)

白話文:

  • 鶴蝨(去土): 鶴蝨是一種植物,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咳嗽、哮喘、腹瀉和痢疾。

  • 苦楝皮(去浮皮): 苦楝皮是一種藥材,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感冒、發燒、咳嗽和痢疾。

  • 檳榔: 檳榔是一種藥材,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瀉和痢疾。

  • 胡粉(炒各五兩): 胡粉是一種礦物,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皮膚病、瘡癤和腫瘤。

  • 白礬(飛過十二兩半): 白礬是一種礦物,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胃腸道疾病、皮膚病和瘡癤。

上為末,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服五丸,溫漿水入生麻油一兩點,打調勻下之,溫米飲下亦得,不拘時候。其蟲細小者皆化為水,大者自下。(《和劑》)(按:此方可移治大人,故列於此,後小兒方皆仿之。)

白話文:

將藥材打成粉末,加入麵粉製成豆子大小的藥丸。一歲的孩子服用五粒藥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也可以加入一兩滴生麻油攪拌均勻後服用。不限制服用的時間。藥丸中的細小蟲子都會化為水,較大的蟲子會自然排出體外。(《和劑》)(注意:此藥方也可以治療成年人,因此列於此,後面的兒童藥方都仿照此法。)

治九蟲,麝香丸

黃連(去須一兩),白蕪荑(炒二兩),干蝦蟆(一枚酥炙令黃焦),乾漆(炒令煙出一兩),雷丸(炮半兩),定粉(研一兩半)

白話文:

  1. 黃連(去除黃連根須,一兩)

  2. 白蕪荑(炒熟的白飛蛾幼蟲,二兩)

  3. 乾蝦蟆(乾燥的蟾蜍,用酥油烤到表面焦黃,一枚)

  4. 乾漆(炒熟到冒煙,一兩)

  5. 雷丸(炮製過的雷丸,半兩)

  6. 定粉(研磨成粉狀的定粉,一兩半)

上六味搗研為末,入麝香少許,再研羅勻,用醋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溫水下十丸,空心食前服。(《聖濟》)

白話文:

將上六種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麝香,再研磨均勻。用醋煮麵糊和丸,丸藥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水送服,空腹在飯前服用。(《聖濟總錄》)

治小兒蛔蟲,使君子散方。

使君子,蘆薈(研),干楝皮,檳榔(銼),蕪荑(各三兩),肉豆蔻(去殼),丁香,苦參(各二兩),膩粉(研少許)

白話文:

使君子、蘆薈(研末)、幹楝皮、檳榔(銼碎)、蕪荑(各三兩),肉豆蔻(去殼)、丁香、苦參(各二兩),膩粉(研成少量粉末)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空心飯飲下。(同上)(《秘方集驗》於本方去肉豆蔻、丁香、苦參、膩粉,加雷丸、鶴蝨、草。)

白話文:

將上列九種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一匕匙,空腹時配飯服用。(按照上一個的說法)《祕方集驗》把肉豆蔻、丁香、苦參、膩粉從本方中去掉,加入雷丸、鶴蝨、草。

吉氏家傳,取蟲,檳榔散方。

檳榔,使君子,膩粉

上件等分為末,肉汁調下,量虛實多少用之。(《幼幼》)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蛔疳方:孩兒蛔咬痛攢心,忽發來時面帶青,唇黑兒如灰土色,使君四味可通靈。使君子散方。

白話文:

長沙地區的醫生丁時發傳授治療蛔蟲疳疾的方劑:小孩子被蛔蟲叮咬疼痛,疼痛感集中在心臟,突然發作的時候臉色發青,嘴脣發黑,小孩的臉色像灰土一樣,使用使君子四味藥方可以治療。

使君子散的藥方:

使君子(七個),輕粉,蕪荑,鶴蝨(各半錢)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五更米飲調下。(同上)

蕪荑散,治胃寒蟲痛。

白蕪荑(去扇秤),乾漆(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匙,伍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上方杜壬、《養生必用方》同,杜亦治胃寒蟲上。(《直訣》)

白話文:

藥的末粉很細,每次吃一匙,五分或一錢,用米粥服用,在熱的時候服用。此處的杜壬出自《養生必用方》,杜壬也可以治胃寒蟲上。(出自《直訣》)

諸蟲作痛,口中必有清涎流出,湯飲不能進,危在旦夕者,用烏梅、花椒煎湯服。(《秘方集驗》)

白話文:

當各種蟲病疼痛發作的時候,口中必定有清水樣的口水流出,喝湯喝水都不能下嚥,病情危急,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這時應當用烏梅、花椒煎服湯藥。

治腹內蟲方。

烏梅(一個),老薑(二片),榧子(十個),花椒(四十個)

上黑糖少許煎服,蟲盡出矣。(《集驗良方》)

治寸白蟲方。

榧子四十九枚丟皮,以月上旬旦,空腹服七枚,七日服盡,蟲消成水,永瘥。(《千金》)

《廣濟》療蛔蟲方。

石榴根(東引入土五寸者切二升),檳榔(十枚碎)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著少米煮稀粥,平旦空肚食之,少間蟲並死快利效,無忌。(《外臺》)(按:《千金》治寸白蟲,用檳榔一味。)

白話文:

把檳榔、木瓜各兩味藥,用七升水煮,取二升半,絞去藥渣,摻入少量米煮成稀粥,於清晨空腹時食用,不一會兒,蛔蟲就會死掉,效果很顯著,而且沒有毒副作用。(《外臺祕要》)(註:《千金要方》中治療寸白蟲的方劑,只用檳榔一種藥。)

掃蟲煎,治諸蟲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一錢),小茴香(炒一錢),檳榔,烏藥(各一錢半),細榧肉(三錢敲碎),吳茱萸(一錢),烏梅(二個),甘草(八分),硃砂,雄黃(各五分俱為極細末)

白話文:

  1. 青皮(六克)

  2. 小茴香(炒六克)

  3. 檳榔,烏藥(各九克)

  4. 細榧肉(18克,敲碎)

  5. 吳茱萸(六克)

  6. 烏梅(兩個)

  7. 甘草(四點八克)

  8. 硃砂,雄黃(各三克,皆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上將前八味,用水一鍾半,煎八分去渣,隨入後二味,再煎三、四沸攪勻,徐徐取之。如噁心作吐,加炒乾姜一、二錢。(《景岳》)

白話文:

將前面八種藥材和水一碗半一起煎煮,水煎至八分後去除藥渣,接著放入後面兩種藥材,再煎煮三、四次沸騰後攪拌均勻,慢慢地將藥液倒出。如果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一到二錢炒乾薑一起煮。

《新方砭》輕症可偶用,若重症必須烏梅丸。

治蛔結丸方。

胡黃連(八錢),白芍藥(一兩五錢),檳榔(八錢),粉草(五錢),廣陳皮(二兩),肉豆蔻(不油不蛀者五錢),使君子肉(五錢)

白話文:

胡黃連(8錢),白芍藥(1兩5錢),檳榔(8錢),粉草(5錢),廣陳皮(2兩),肉豆蔻(不油不蛀的5錢),使君子肉(5錢)

上為細末,白糖調服。(《廣筆記》)

《必效》療𤸔(於沿切,作蛕非)心痛方。

鰻鱺魚淡炙令熟,與患人吃一、二枚,永瘥,飽食彌佳。(《外臺》)

又方

熊膽如大豆,和水服,大效。(同上)(按:《本草》熊膽條藥性論云:殺蟲。)

白話文:

熊膽丸,如大豆粒大,用清水送服,效果很好。(同書中的註釋說:《本草綱目》中,熊膽的藥性說明:能殺蟲。)

崔氏療蛔蟲方。

取繰蠶蛹汁,空腹飲之良。若非繰絲時,即須收蛹曝乾。患者搗篩,取意斟酌多少,和粥飲服之。(同上)繰絲湯,主蛔蟲,熱取一盞服之。此煮繭汁,為其殺蟲故也。(《本草》)

白話文:

用取繭的湯水,空腹飲用效果很好。如果沒有取繭的時候,應該將蠶蛹曬乾。患者搗碎後用篩子過濾,酌量多少,加入粥中飲服。(以上)蠶繭湯,主治蛔蟲,燙熱後喝一杯。這是煮蠶繭的水,因為它可以殺蟲。(《本草》)

《方氏本草》治蛔結心痛,用蘆薈一錢,剪碎如米粒大,用烏梅、花椒湯吞服。(《匯言》)

白話文:

《方氏本草》記載了治療蛔蟲結塊引起的心痛的方法,使用蘆薈一錢,剪碎成米粒大小,用烏梅、花椒湯吞服。(《匯言》)

治寸白蟲,累取不盡,久令人面黃,心中如飢,黑鉛散方。

黑鉛沙子(畫家銀塗是也)

上一味研極細,每服二大錢匕,五更初,肉汁調頓服,至平明取下蟲,立瘥。(《聖濟》)

靈砂丹,腸胃諸蟲,此方主之,良。嘗謂濕熱生蟲,故知濕熱者,蟲之天也。是方用硫黃以燥濕,用水銀以驅蟲,是奪蟲之天矣。蟲失其天,未有不殺。(《醫方考》)

白話文:

靈砂丹,用於治療腸胃諸蟲,是一個很好的方子。我曾說過,濕熱會生蟲,所以我知道濕熱是蟲的生存環境。這個方子用硫磺來燥濕,用水銀來驅蟲,這些都是毀壞蟲的生存環境。蟲失去了它的生存環境,沒有不死的。(《醫方考》)

下蟲諸方,安蟲散,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檳榔,川楝子(去皮核),鶴蝨(炒各二兩),白礬(鋏器熬一分),乾漆(炒煙盡一分),雄黃(一分),巴豆霜(一分)

白話文:

  1. 胡粉(炒至黃色): 一兩

  2. 檳榔: 一兩

  3. 川楝子(去除外皮和核): 一兩

  4. 鶴蝨(炒過): 一兩

  5. 白礬(用器具加熱熬製,取一分量): 一錢

  6. 乾漆(炒至冒煙結束): 一錢

  7. 雄黃: 一錢

  8. 巴豆霜: 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匙,大者半錢,溫米飲調下,痛時服。(《直訣》)

治小兒寸白蟲久不愈方。

鶴蝨,雷丸,使君子(各三分),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沙糖水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

白話文:

將上列的藥材搗碎成粉末,再與糯米飯混合製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時,以沙糖水送服三粒,依患者年齡及體質調整服用量。(《聖惠方》)

木香檳榔丸,殺下諸蟲。

雞心檳榔(一兩),木香,鶴蝨,貫眾,錫灰,乾漆(燒煙盡),使君子肉(各半兩),輕粉(二錢),雷丸,巴豆肉(各二錢半)

白話文:

雞心檳榔(60克),木香、鶴蝨、貫眾、錫灰、乾漆(燒煙碳殆盡),使君子肉(各30克),輕粉(12克),雷丸、巴豆肉(各 15克)

上細末,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粒,五更粥飲下,或菖蒲、石榴根煎湯下。(《直指》)又蝦蟆丸,殺蟲,於本方去錫灰、乾漆、使君子、輕粉、雷丸,加大蝦蟆干、桃仁苦楝根、石榴根皮、蕪荑。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糯米粉糊和成丸,芝麻般大小,每次服用 20 粒,凌晨喝粥時服用,或用菖蒲、石榴根煎湯服用。(《直指方論》)還有蝦蟆丸,可以殺蟲,在原方中去掉錫灰、乾漆、使君子、輕粉、雷丸,加入大蝦蟆幹、桃仁、苦楝根、石榴根皮、蕪荑。

治蟲痛方,其症面黃,唇紫或白,口吐清水並青黃赤白綠沫,腹痛一塊往來不可忍,神妙無比。

甘草末(五分),巴豆(去油三分),石膏(水飛過二錢)

上共為末,每服大人三分,小兒或一分,或分半,蟲隨泄下,多不可當。如蟲不下,自死腹中不動矣。然後用調脾藥數帖。(《綠竹堂集驗方》)

白話文:

將各種藥材全部磨成粉末。大人每次服三分,小孩可以服用一分,或半份。服用之後,肚子裡的蟲子會隨大便排出,數量很多,多得都受不了。要是肚子裡的蟲子沒有隨著大便排出,肚子裡的蟲子就會自己死掉,不再動了。然後再服用幾帖調養脾胃的藥方。

三十六種,治蛔蟲咬心痛,乾漆丸方。

乾漆,青黛,輕粉,甘遂(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丸,薄荷湯調下。(《幼幼》)

《廣濟》療白蟲如馬藺葉大,於下部出不盡,以刀截斷者,令人漸漸羸瘦,石榴湯方。

白話文:

《廣濟》治療像馬藺葉般大的白蟲,從下部排出不盡,用刀截斷者,會使人漸漸消瘦,使用石榴湯方。

醋石榴根(東引者一大握),蕪荑(三兩),牽牛子(半兩熬末)

白話文:

醋石榴根(東引產地的一大把,大約 50 到 60 克),蕪荑(15 克),牽牛子(2.5 克,磨成粉末)。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別和牽牛子末,每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儘快利,蟲亦盡死出,忌生冷、豬魚牛肉、白酒、葵、筍等,此方神驗。(《外臺》)

白話文:

將前面說的這三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煮成二升水,去除殘渣後分為三次服用。另外服用牽牛子末,每次服用後走遠五里,趕緊再次服用,直到腹瀉順暢,腸道中的寄生蟲也會全部死亡排出。服用期間忌食生冷食物、豬肉、魚肉、牛肉、白酒、葵菜、筍等。此方驗方有效。(出自《外臺》)

治小兒腹藏有蛔蟲,苦楝根散方。

苦楝根,鶴蝨,薏苡根(銼),檳榔,牽牛子(微炒各一兩),糯米(一分微炒)

白話文:

苦楝樹根、鶴蝨(一種植物)、薏苡仁根莖(切碎)、檳榔、牽牛子(稍微翻炒,各一兩)、糯米(一斤,稍微翻炒一下)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三歲兒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服。看兒大小,臨時加減。(《聖惠》)《聖濟》治疳蛔、寸白、蛔蟲等發作,心腹㽲痛,鶴蝨散,於本方去薏苡根,加大麥櫱、陳橘皮,每服二錢匕,空腹煎粟飲調下,仍時時煎姜蜜湯熱投之。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搗成細小的散劑,三歲孩童每次服半錢,用粥飲調下,每天三服。視乎孩童的大小,適當調整劑量。(《聖惠》)《聖濟》治療疳蛔、寸白、蛔蟲等發作,引致心腹脹痛,可以服用鶴蝨散。鶴蝨散的方子與本方相同,但去除了薏苡根,加入了加大麥櫱、陳橘皮,每次服二錢,空腹時以粟飲煎服,另需時常煎製姜蜜湯投服。

治小兒多吐蛔蟲,鶴蝨散方。

鶴蝨(一分),川大黃(一分銼碎微炒),川樸消(半兩)

白話文:

鶴蝨(一錢),川大黃(一錢,切碎微炒),川樸消(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即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三歲兒溫服半合,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聖惠》)

白話文:

將上項藥搗成粗末,立即加水一大碗,煎至七分去渣,三歲的小孩溫服半杯,每天服用三次。可以根據小孩的大小,酌量增減劑量。(《聖惠方》)

集效丸,治因臟腑虛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蟲動作,心腹攪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煩熱,口吐涎沫,即是蛔咬,宜服此藥。若積年不瘥,服之亦愈。

白話文:

集效丸,用於治療因臟腑虛弱,或過量食用甘甜肥膩食物,導致蛔蟲活動,引起心腹絞痛,發作時腫脹聚集,疼痛時有時無,腹中煩熱,口吐涎沫,這是蛔蟲咬噬的症狀,宜服用此藥。若積年不癒,服用此藥也能治癒。

木香(不見火),鶴蝨(炒),附子(炮去皮臍),訶黎勒(煨取皮肉),蕪荑(炒研),檳榔,乾薑(炮各七兩半),大黃(銼劈炒十五兩)

白話文:

木香(不要見火、香味),鶴蝨(炒過),附子(炮製去皮),訶黎勒(用火煨過,取皮肉),蕪荑(炮製研磨),檳榔,乾薑(炮製,各七兩半),大黃(切碎敲散,炒製十五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橘皮湯下,婦人酢湯下,(《和劑》)《統旨》於本方加烏梅。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物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每個丸藥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丸藥,男性在飯前以橘皮湯送下,女性則以醋湯送下。在《和劑》中,添加了烏梅到此配方。

使君子丸,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子肉(薄切屋瓦焙乾),檳榔,酸石榴根皮(東向者佳淨洗銼焙),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上除檳榔銼曬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豬肉汁空心下,或雞肉汁亦好。(《活幼心書》)

白話文:

檳榔切碎後曬乾,但不要曬過火;其餘三味藥材再烘焙一次,與檳榔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糖水和麵粉做成丸子,大小如同麻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空腹時用淡豬肉湯或雞湯送服。

檳榔(五兩),大黃(八兩),黑牽牛(四兩以上三味為末),皂角(十梃肥不蛀者),苦楝根皮(一斤)

白話文:

檳榔(五兩)、大黃(八兩)、何首烏(四兩以上三味爲末,粉末狀)、皁角(十隻,肥不蛀者)、苦楝根皮(一斤)

上先以皂角、苦楝根,用水二大碗熬成膏,一處搜和藥末為丸,如梧子大,後用雷丸、沉香、木香各一兩研細末為衣,先用沉香衣,後用雷丸、木香衣,每服三丸,四更時分,用砂糖水送下,(《袖珍》)(今從《丹溪纂要》錄)《回春》追蟲丸,於本方去苦楝根,加蕪荑、錫灰、使君子。(此比之後妙應丸,有皂角為異耳)

白話文:

首先用皁角、苦楝根,加水二大碗熬成膏,將藥材研成粉末,和膏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然後用雷丸、沉香、木香各一兩研成細末,做為外衣,先用沉香衣,後用雷丸衣、木香衣。每次服用三丸,在四更時分,用糖水送服。(出自《袖珍》)《回春》追蟲丸,在原配方的基礎上,去除了苦楝根,加入了蕪荑、錫灰、使君子。(此方與後面的妙應丸相似,只是有皁角這個成分不同)

妙應丸。

檳榔(十二兩),黑牽牛(三兩),大黃,雷丸,錫灰,蕪荑,木香,使君子(各一兩)

為末,用蔥白煎湯露一宿,為丸粟米大,每四錢,五更蔥湯或木香煎湯下。此藥不比巴霜、甘遂、硇砂等劑,不動真氣。凡人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心嘈,顏色不常,臉上生有蟹爪紋者,便有蟲也。一方去使君子,名七轉靈應丹。(《入門》)(按:此方出治積中,今特摘其系治蟲者。

白話文:

把藥研成粉末,用蔥白煎的湯汁浸泡一晚上,做成粟米粒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四錢,在清晨配著蔥湯或木香煎湯服用。這種藥不像巴霜、甘遂、硇砂等藥劑,不會損害元氣。凡是臉上有白斑、嘴脣紅潤,能吃東西但心煩,面色不均勻,臉上生有像蟹爪一樣紋路的人,就說明體內有蟲。另外一種方法是去除使君子,叫做七轉靈應丹。(輯錄自《入門》)(説明: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積食,現在特別摘錄其中治療寄生蟲的部分。)

又《萬應方》神仙七轉丹,用白豆蔻、木香、檳榔、大黃、使君子、錫灰,蓋是原方。又《綱目》引竹,木香三稜散,無蕪荑、使君子,有大腹子、三稜、蓬朮細末。《大還》取蟲丸,於本方去牽牛子,加胡黃連、鶴蝨、三稜、莪朮、青皮。《幼科百效》追蟲取積散,於本方加蓬朮、乾漆為末,每用一錢,好酒調下,或麵糊麻子大,天明豬肉湯送下。)

白話文:

《萬應方》中的神仙七轉丹,採用白豆蔻、木香、檳榔、大黃、使君子和錫灰為原方。又《綱目》引述的竹木香三稜散中,沒有蕪荑和使君子,而是加入了大腹子、三稜和蓬朮的細末。《大還》取蟲丸,在原方中去除了牽牛子,加入了胡黃連、鶴蝨、三稜、莪朮和青皮。《幼科百效》中的追蟲取積散,在原方中加入了蓬朮和乾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好酒調服,或用麵糊和麻子大的藥丸,天亮後用豬肉湯送服。

治蟲盅並蟲積。

黑醜,五靈脂(好酒熬),檳榔(各五錢),大黃(一兩),阿魏(二錢),桃仁(去皮尖,研如泥,不拘分兩,但可丸為率。)

白話文:

  • 黑醜(一錢)

  • 五靈脂(用好酒熬製,半兩)

  • 檳榔(半兩)

  • 大黃(一兩)

  • 阿魏(四錢)

  • 桃仁(去皮尖,研磨成泥,不拘泥於分量,但可以丸劑為準)

上為末,以桃仁膏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赤水》)

安蟲諸方(按:安蛔,有如理中、清中等諸方,既括於《傷寒廣要》中,茲不贅。)向大王宮中,有一宮人,七太尉所寵也。忽患一疾,凡噁心則吐蟲數條,後乃頻作。七太尉甚憫之,累治不瘥,每用殺蟲藥,則吐蟲愈多,召孫診之。孫曰:六脈皆細,非蟲脈也。今雖吐蟲,乃藏寒而蟲不安,失居上膈,因而吐出。復用殺蟲藥,蟲為藥所苦,不能自安,所以吐蟲愈多也。孫遂用藥不三、五服,皆一色丸子,蟲遂不吐。明日再召孫至,六脈漸大,進前藥,其病不作。後求方,乃硫黃、附子各一兩並末,粳米糊為丸,每三十丸,米飲下。(《綱目》引孫)

白話文:

在皇宮中,有一位宮人,是七位太尉所寵愛的。她突然患了一種疾病,每次噁心就會吐出幾條蟲子,後來間隔縮短,出現頻吐。七位太尉十分憐憫她,多次治療都不見好轉,每次使用殺蟲藥,吐出的蟲子就越多。於是,他們便召請孫思邈去看診。

孫思邈說:「六種脈象都很細微,不是蟲脈。現在雖然吐出蟲子,那是因為體內藏有寒冷,蟲子不安,所以離開胃脘而嘔吐出來。再加上使用殺蟲藥,蟲子受到藥物的刺激,更加不安,所以吐出的蟲子越來越多。」

孫思邈於是開了一種藥,連續服用了兩、三次,都是一模一樣的丸子,蟲子就不再嘔吐了。第二天,再次召請孫思邈前來,六種脈象逐漸強大,繼續服藥,病情就不再發作了。後來,宮人詢問了藥方,原來是硫磺和附子各一兩研成細末,用粳米粥調和製成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溫藏丸,治諸蟲積,既逐而復生者,多出藏氣虛寒,宜溫脾健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參(隨宜用無亦可),白朮(米泔浸炒),當歸(各四兩),芍藥(酒炒焦),茯苓,川椒(去合口者炒出汗),細榧肉,使君子(煨取肉),檳榔(各二兩),乾薑(炮),吳茱萸(湯泡一宿炒各一兩)

白話文:

人參(根據需要使用,不使用也可以),白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至)、當歸(各四兩)、芍藥(用酒炒至焦黑)、茯苓、川椒(去除合口的部分,炒出汗)、細榧肉、使君子(煨熟取肉)、檳榔(各二兩)、乾薑(炮製)、吳茱萸(用湯水浸泡一夜後炒至,各一兩)。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飢時白湯下。如藏寒者,加製附子一、二兩。藏熱者,加黃連一、二兩。(《景岳》)

白話文:

先將上方藥材磨成粉末,再加入神曲與生米糊拌勻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或百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如果病人的症狀是寒氣藏在體內,則再加入一、二兩的附子。如果病人的症狀是熱氣藏在體內,則再加入一、二兩的黃連。

椒梅湯,治蟲痛。

烏梅,花椒,檳榔,枳實,木香(另研),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乾薑,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烏梅、花椒、檳榔、枳實、木香(另研磨)、香附、砂仁、川楝子(去核)、肉桂、厚朴、乾薑、甘草(各等分)

上劑,姜一片,水煎服。(《回春》)

安蟲飲,治蛔蟲動,口吐清涎。

黃連,烏梅,炮姜,山楂,厚朴,芍藥,使君子肉,枳實,陳皮,川楝子,水煎服。(《幼科百效》)

白話文:

黃連、烏梅、炮姜、山楂、厚朴、芍藥、使君子肉、枳實、陳皮、川楝子,以水煎服。(《幼科百效》)

安胃湯。(新制)

川椒(五分炒去汗),安吉烏梅(一錢去核),川黃連(一錢),人參(三錢),枳實(二錢五分),生淡乾薑(一錢五分)

白話文:

  • 花椒(先炒五分鐘,去除汗臭味)

  • 安吉烏梅(一錢重,去除核)

  • 黃連(一錢重)

  • 人參(三錢重)

  • 枳實(二錢五分重)

  • 生薑(一錢五分重,乾燥、去味)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八分溫服。(《古方選注》)(按:此方原為治肝病而設,然蓋是烏梅丸變方,故可移治蛔動,仍列於茲。又《一萬社草》載蛔痛劇證,將白湯一碗,調入砂餹、蜂蜜各半酒杯嚥下,從其性而撫之,後以蕩逐丸治之。其說頗長,且不知有甘草粉蜜湯,仍不具錄。)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加一鍾(約200cc)的水,煎煮至八分之一,趁溫熱時服下。(《古方選注》)(註:這個藥方原本是治療肝病的,但其實是烏梅丸的變方,所以也可以用來治療蛔蟲病,因此還是將它列入蛔蟲病的治療方劑。另外,《一萬社草》記載治療蛔蟲痛劇烈的藥方:將一碗白水與半酒杯砂餹、半酒杯蜂蜜調勻後喝下,就可以緩和蛔蟲的症狀,之後再以蕩逐丸治療。這個藥方的說明很冗長,而且不知道甘草粉蜜湯,因此不列入。)

椒梅丸,治胸腹扛痛,脈氣浮弦,環青唇紅,此蛔痛之候。

川椒(一錢),黃連(二錢),吳萸(一錢),烏梅肉(三錢用水作膏)

上末,和烏梅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薑湯下。(《醫級》)

食生米,男子女人因食生熟物,留滯腸胃,遂至生蟲,久則好食生米,否則終日不樂,至憔悴萎黃,不思飲食,以害其生。用蒼朮,米泔水浸一夜,銼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益昌伶人劉清嘯,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監趙升,以此治之,兩旬而愈。

白話文:

吃生米,男女因為吃了生的或沒煮熟的食物,滯留腸胃,於是肚子裡生了蟲,時間久了就喜歡吃生米,不吃就整天不開心,以至於憔悴發黃,不想吃東西,損害生命。

用蒼朮,用米湯浸泡一夜,切碎烘焙成粉末,蒸成餅丸,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服用,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

益昌戲子劉清嘯,一個娼妓名叫花翠,年紀超過15歲患了此病。惠民局監察趙升,用這個方法治療她,兩個星期就治好了。

蓋生米留滯腸胃,受濕則谷不磨而成此疾,蒼朮能去濕暖胃消穀也。(《本草綱目》引《楊氏家藏經驗方》)(按:《千金》、《外臺》既有療米症方,然不就蟲立方,仍不錄。)

白話文:

米留滯在腸胃中,受了濕氣,就會變成米症,蒼朮能去除濕氣,溫暖腸胃,消化穀物。(《本草綱目》引用《楊氏家藏經驗方》)(按:《千金方》、《外臺祕要》中已經有治療米症的方子,但不是針對蟲症提出藥方,所以不列入。)

治好吃生米。

藿香,蒼朮(泔水浸炒),神麯(各一兩),厚朴(姜炒),雷丸(各二兩),白朮(土炒),石膏(煅),粟米(各一兩二錢)

白話文:

藿香,蒼朮(用泔水浸泡後炒),神曲(各一兩),厚朴(用薑炒),雷丸(各二兩),白朮(用土炒),石膏(煅燒過),粟米(各一兩二錢)。

上為末,以沙糖水調,每服二錢,空心下。(《玉案》)(按:原更有好吃壁泥、好吃干茶葉並茶癖方,今不錄。又此證治方,宜參《積聚》門大七氣湯等諸條。又按《入門》、《壽世保元》黃疸門並有好吃茶米諸方,實系《玉案》所本,宜互考。)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狀,用糖水調和,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服用。(《醫方集解全書》)(註:原文還有好吃壁泥、好吃幹茶葉以及茶癖的方子,現在不列舉了。此外,此種疾病的療法,應該參考《積聚》中大七氣湯等多個條目。又根據《醫學入門》、《壽世保元》中黃疸疾病的章節,都有好吃茶米的方子,實際上是《醫方集解全書》的來源,應該互相參照。)

調攝法,善攝生者,薄滋味,節嗜欲,早去三尸,防患於未然,彼九蟲亦將銷鑠於冥冥之中。(《聖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