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9)

1. 胃脘癰

脈因證治諸說,夫陰陽升降,則榮衛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為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下通,故頸人迎甚盛,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或嘔,或唾膿血。觀伏梁之病,亦有俠胃脘內癰者,以其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故也。(《聖濟》)

白話文:

脈象和證候的關係:陰陽升降,榮衛流通;氣逆隔陽,則留結為癰。胃脘部的癰(即胃脘腫瘤),是因寒氣阻隔陽氣,使得熱氣聚於胃口,寒熱不調,因此血肉腐敗而形成的。由於氣逆導致胃氣受阻,所以胃脈沉細。由於陽氣無法下行流通,所以頸部的人迎脈甚盛,令人出現如瘧疾般的寒熱交替,皮膚感覺像甲錯般疼痛,有時可能咳嗽或嘔吐,或者咳出膿血。另外,觀察伏梁病(指胸腹脹悶、腹中悶脹或疼痛),也有內部伴有胃脘部膿腫的情況,這是因為膿血聚集在胃腸之外而引起的。

諸書少論此病,惟孫真人言此(按:《千金》別無其說,蓋是誤憶),後學以此論乃胃熱為邪治之(按:《外科集驗方》作治法亦與腸癰頗同),初以疏利為先,以消毒托裡退胃熱,此為良法。不識病者,誤人不淺,可不慎之。(《奇效》)

白話文:

關於此病,各類醫書很少論述,只有孫思邈說過(按:《千金》中並無此說,可能是誤認了),後人依據這一論點認為胃熱為邪氣,就以此治療(按:《外科集驗方》中的治法也和腸癰的治法差不多),初期以疏通便利為先,用以消毒、託裡、降胃熱,這是個好方法。不認識這種疾病的,誤導別人的程度可不輕,不能不小心。(《奇效良方》)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此不言癰之所在而言嘔膿者,以其但嘔而不咳,知非肺癰而為胃脘癰明矣。《內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胃脘為癰。胃脘屬陽明,陽明氣逆,故膿不自咳出而從嘔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從濕化而聚結成膿,有結痰如蜆肉也。

白話文:

仲景說: Vomiting patients with carbuncles or abscesses should not be treated for vomiting. The carbuncles will heal by themselves when the pus is cleared up. Although the passage does not specify where the carbuncles are located, it mentions "vomiting pu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arbuncles are in the stomach area, rather than the lungs. The Inner Canon states that when heat accumulates in the stomach entrance and does not move, it can cause carbuncles in the stomach area. The stomach area belongs to the Yangming channel,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digestion. When the Yangming qi becomes reversed, the pus cannot be coughed out and instead exits through vomiting. The pus from stomach carbuncles also differs from lung abscesses, which is usually thin and watery like rice porridge. The pus from stomach carbuncles is generated in the stomach area and forms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thick, sticky fluids. It may resemble solidified phlegm or clam meat.

謂不可治嘔,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以膿之淤濁,熏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若過乎中,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若膿自上而吐,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射干湯,或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白話文:

古文:謂不可治嘔,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以膿之淤濁,燻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若過乎中,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若膿自上而吐,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射干湯,或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說不可治療嘔吐,意思是不能使用辛香溫胃的藥物來止嘔。因為膿液淤濁,燻蒸穀氣就會引起嘔吐。如果膿液排出後,嘔吐就會自然痊癒。如果癰疽位於胃脘之上,則是這樣。如果超過了中焦,位於膈膜以下,膿液就會隨著大便排出。如果是輕症,可以使用金匱排膿湯;如果情況嚴重,則可以使用大黃牡丹湯、涼膈散等藥物。如果膿液從上部吐出,如果是輕症可以使用金匱排膿湯;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射干湯,或者在犀角地黃湯中加入忍冬、連翹等藥物。這些方法都是根據病情而定的。

膿稀嘔止後,用太乙膏(宜參《肺癰》)作丸服,虛人宜八珍加黃耆、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凡舌胎經久不退,色黑垢膩,口中作甜,臭氣穢濁,即是胃脘發癰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癰成而致莫救也。(《醫通》)

白話文:

膿液色淡嘔吐停止之後,先服用心太乙膏(參照《肺癰》)做成的丸藥,身體虛弱的人適合服用補益氣血的八珍湯,另外再加入黃耆、忍冬、連翹等藥物調補。凡是舌苔很長時間沒退,顏色發黑並且油膩,嘴巴裡有甜甜的或是臭氣穢濁的氣味,這便是胃脘發癰脹膿的徵兆,有經驗的醫生能夠辨別,不要等到膿腫形成,那就沒有辦法挽救了。(《醫通》)

胃脘癰則有虛實二種:其實者易消,若作膿,必大吐膿血而愈;惟虛症則多不治。先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尤痛,形體枯瘦,此乃思慮傷脾之症,不待癰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防成內癰。甚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源流論》)

白話文:

胃脘癰有虛實兩種:實症容易消解,如果變成膿,必然會大口吐出膿血而痊癒;唯獨虛症大多無法治癒,一開始胃中疼痛脹氣,久而久之心往下漸漸升高,其堅硬如石頭一般,或有寒熱交替,無法飲食,壓下去更加疼痛,形體枯瘦,這是思慮傷脾的症狀,還沒等到癰成形就已經死亡。所以凡是腹中有一處固定疼痛,怕冷倦怠臥牀,無法飲食,都要審慎觀察,防止形成內癰。切勿因為一味地忍耐和拖延,求治於不明事理的人,導致拖延太久膿潰破壞,進而傷害自己的生命。

胃癰,胃陽遏抑病也。(原此下引《聖濟》)若脈洪數,膿已成也,急用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也,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癰之可認,苟不嘔膿血,未免他誤矣,瘍醫可不知方脈之理乎。據此則知胃癰之症,端由胃陽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實又有因,不但寒也。

白話文:

胃癰,是胃陽受到抑制引起的疾病。如果脈搏洪數,膿液已經形成,應趕緊使用排膿藥物。脈搏遲緩緊促,屬於瘀血,應趕緊考慮通便。否則毒氣攻入內部,腸胃都會腐爛,危害是很大的。但是這種症狀不同於肺癰可以辨認,如果不嘔吐膿血,難免會誤診。難道外科醫生不知道辨證論治的道理嗎?根據這些就能知道胃癰的症狀,全是由於胃陽受到抑制。但是引起抑制的原因有很多,不單單是寒冷。

必其人先有飲食積聚,或好飲醇醪,或喜食煎煿,一種熱毒之氣,累積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鬱結日久,復感風寒,使熱毒之氣,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故胃脈沉細,惟為風寒所隔,故人迎緊盛也。若有此二脈,非胃癰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漸,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

(《尊生書》)

白話文:

這個人之前一定有飲食積存,或者喜歡飲酒,或喜歡吃香辣食物,體內因此積聚了一種熱毒之氣,或者七情之火,鬱結日久,再加上感受了風寒,使熱毒之氣充滿了胃部。胃中的清氣下降,所以胃脈沉細,但是因為被風寒阻隔,所以人迎脈緊盛。如果有這兩種脈象,不是胃癰是什麼。但是疾病的形成一定是漸進的,治療的方法也不能混為一談。

胃癰亦生腹內,痛在心下臍上。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此軀廓之伏梁癰,非胃癰也。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以此為異云云。凡內癰膿未成,皆宜從清導之。已成膿者,必潰膿。胃癰之膿,有嘔出口者,有下潰於肛者。(《醫級》)

白話文:

胃癰也長在腹腔內,疼痛在心窩、肚臍上方。如果出現胸腔以下部位紅腫,這是胸腔的伏梁癰,不是胃癰。腸癰疼痛在下腹部、左右少腹部。中醫古籍上說:凡是內癰的膿還沒有形成,都需要用清導法來治療。已經形成膿了,就一定要膿瘡破裂排膿。胃癰的膿液,有的會嘔吐出來,有的會向下潰爛至肛門排出。

治驗,江應宿治上舍汪中宇,患喉腫不進飲食,腹中不飢,但日飲清茶數盞,召余視之。診得氣口緊數,此胃癰也。膿已成,宜引下行。投以涼膈散,稍稍利一、二度,次早吐膿血,再服射干湯一劑,即知餓索飲食,六劑全愈。(《類案》)

白話文:

(_治驗_案例):江應宿治療上舍汪中宇,汪中宇患有喉嚨腫脹,不能進食,肚子不覺得餓,但每天喝幾杯清茶,江應宿被請去看病。江應宿診斷出是氣口緊繃,脈搏數次,這是胃癰。膿已經形成了,應該引流下來。給他服用了涼膈散,排便稍微順暢了一兩次,第二天早上吐出膿血,再服射干湯一劑,汪中宇就覺得餓了,想吃東西,六劑藥後完全康復。(《類案》)

石頑治談仲安,體肥善飲,初夏患壯熱嘔逆,胸膈左畔隱痛,手不可拊,便溺澀數,舌上胎滑,食後痛,嘔稠痰,漸見血水,脈來澀澀不調。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稠膩頗多。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予曰: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此但嘔不嗽,洵為胃病無疑。下後四、五日,復嘔如前,再以小劑調之,三下而勢甫平,復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先時有李姓者患此,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直至膈畔潰腐,膿水淋漓,纏綿匝月而斃。

良因見機不早,直至敗壞,悔無及矣。(《醫通》)

白話文:

有個叫談仲安的人,體型肥胖,喜歡喝酒,在初夏的時候患上了壯熱嘔吐,胸腔和橫膈膜的左側隱隱作痛,手不能拍打,大便小便澀滯頻數,舌苔滑膩,吃飯後疼痛,嘔吐出粘稠的痰,逐漸出現血水,脈搏來勢澀澀不調。我給他開了涼膈散,加石斛、連翹,清下稠膩的大便很多。

起初,有一個庸醫把他當成肺癰來治療,但沒有效果。我說:肺癰一定會咳嗽,吐出腥臭的痰。這個病人只是嘔吐不咳嗽,顯然是胃病無疑。服用湯藥四五天後,病人又嘔吐如前,我再用小劑量的藥方來調理,三次藥服下後,病情才逐漸平穩。我又開了保元苓橘湯來平和調養,二十天後痊癒。

之前有個人姓李的也患了這個病,他專門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一直到膈畔潰爛腐敗,膿水淋漓,纏綿一個多月而死亡。

治方,治熱聚胃脘,留結為癰,連翹升麻湯方。(《聖濟》)(按:即五香連翹湯。)

治胃腑實熱,留結為癰,陽氣不得下,胃脈沉細者,犀角湯方。

白話文:

**治療方法:**治療熱邪積聚在胃脘,停留結聚成為腫瘤,使用連翹升麻湯。出自《聖濟總錄》,又稱作五香連翹湯。

犀角(鎊),梔子仁,赤芍藥,赤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射干(去毛),大黃(銼炒各一兩)

白話文:

犀角(研磨成粉)、梔子仁、赤芍藥、赤茯苓(去除黑色的外皮)、黃芩(去除黑色的芯)、射干(去除毛)、大黃(切碎並炒熟,各取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蜜一匙攪勻,再煎一兩沸,食後溫服。(同上)

治榮衛不流,熱聚胃口,血肉腐壞,胃脘成癰,射干湯方。

射干(去毛),梔子仁,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半)

白話文:

射干(去除毛鬚),梔子仁,赤茯苓(去除黑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半)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三沸,溫服不拘時候,日二服。(同上)

白話文:

將上六味藥材磨成粉,如芝麻大小,每次服五錢匕,加水一盞半,煎至水只剩下八分,去除藥渣,加入生地黃汁一杯,蜂蜜半杯,再煎煮三次,溫熱服用,不拘時間,每天服用兩次。(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