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53)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53)

1.

痓是痙之訛,而前輩別立義訓者誤;痙本燥病,而玄晏偶及寒濕,後學執泥不移者亦誤;痙以內燥而招外邪,諸家析內外為二證者更誤。蓋此疾實不多有,則前人未免臆揣為說,否則徒剿襲陳言,無有發明,此編所取不多者,良由此也。

名義,痓當作痙,傳寫之誤也,痓者惡也,非強也。(《註解傷寒論》)

勁痙二字,諧體諧聲,而痙之病狀,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則從痙字無疑。若痓字於義莫解,故當以痙字為正。(《濟陰綱目》)

病因亡血邪襲,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以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斯病者,概可見矣。(《三因》)

方書皆謂感受風濕而致,多用風藥。予細詳之,恐仍未備,當作氣血內虛,外物乾之所致。蓋人百骸九竅,必本氣血榮養,始能運動。觀《內經》云,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視等之可見。蓋筋脈無血榮養,則強直不能運動,痓病之症是也。

但因有數者不同,是以有氣血不能引導,津液無以養筋脈而致者;有因津血不足,無以榮養筋脈而致者;有因痰火塞窒經隧,以致津血不榮者;有因真元本虛,六淫之乘襲,致血不能榮養者。雖有數因不同,其於津血有虧,無以滋養經脈則一。詳先哲謂汗下過多,及病家產後,與夫耗精耗血之病,皆能作痓,其意可見。

學者不可力執局方,專用風藥而療,在乎分因用藥可也。(《原理》)(按:此論數因不同,稍涉煩瑣,姑存之。)

病因血液枯燥,愚謂痙之為病,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攣。觀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瘡家不可發汗,汗之亦成痙。只此數言,可見病痙者,多由誤治之壞證,其虛其實,可瞭然矣。自仲景之後,惟陳無擇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無所營,因而成痙,則盡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復有未善者,曰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所中則痙,斯言不無又誤。若其所云,則仍是風濕為邪,而虛反次之。不知風隨汗散,而既汗之後,何復言風;濕隨下行,而既下之後,何反致濕。蓋誤汗者,必傷血液;誤下者,必傷真陰。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則為拘為攣,反張強直之病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之相襲而後為痙耶。且仲景所言、言不當汗而汗也,不當下而下也。汗下既誤,即因誤治而成痙矣。豈誤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後成痙,無邪則無痙哉。此陳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後人疑惑,用持兩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風去濕為事,亦焉知血燥陰虛之證,尚能堪此散削否,此不可不為辨察。(《景岳》)(按:此說雖辨,猶未為當。何則?仲景敘痙,必云太陽病,其所用三方,皆為逐邪之設,況不有邪襲,何有諸件證候,故吾寧信仲景,不敢信景岳也。景岳又論不因誤治,而陰虛血少以致痙證曰:凡以暴病而見反張戴眼口噤拘急之類,皆痙病也。不知所云諸證,蓋是癇瘈驚搐之類,而非真痙病。但景岳論其所以筋急之理,則稍有可取者,故舉其證而併為之辨云。)

白話文:

痙症的成因和治療,歷代醫家說法不一,多有錯誤。古人將「痓」誤作「痙」,便已造成混淆。「痙」本質上是因身體內部乾燥而引起的疾病,但有些醫家也提到寒濕的因素,後世醫家死板地沿用,都是錯誤的。認為痙症是內燥和外邪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錯誤的。總之,痙症並非常見病,前人對此多有臆測或沿襲前說,缺乏創見。

《註解傷寒論》認為「痓」應作「痙」,是文字傳抄錯誤。「痓」意為惡,而非強直。

《濟陰綱目》指出「勁」和「痙」字形音相近,而痙症的症狀是項背肌肉強直反張,故用「痙」字更為恰當。「痓」字意義不明,因此應以「痙」字為準確。

《三因》認為痙症的病因是失血,筋脈失養,導致外邪入侵。因此,傷寒病汗下過多、患瘡瘍的人以及產後婦女,都可能患此病。

許多醫書都認為痙症是感受風濕所致,多用祛風藥物治療。我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並不全面。痙症更可能是氣血內虛、外感乾燥所致。人體的骨骼、關節和九竅,都依靠氣血的滋養才能活動。《內經》說:「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目得血而能視」,說明筋脈缺乏血液滋養就會強直不能活動,痙症便是如此。

但痙症的成因又可細分幾種:氣血不能引導、津液不能滋養筋脈;津血不足,不能滋養筋脈;痰火阻塞經絡,導致津血不能滋養;真元虧虛,外邪入侵,導致血液不能滋養筋脈。雖然原因各有不同,但都歸根結底是津血虧損,不能滋養經脈。前輩醫家提到汗下過多、產後、耗精損血等都會導致痙症,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學習者不應死板地遵循古方,專用祛風藥治療,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

另有醫家認為痙症是因血液枯燥所致。痙症表現為肌肉強直反張,這是因為筋脈拘急。血液枯燥則筋脈攣縮。張仲景說:「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瘡家不可發汗,汗之亦成痙。」這說明痙症多由誤治引起,其本質是虛證。陳無擇也認為痙症多由失血導致筋脈失養。但他又說,氣血內虛,外受風寒濕熱,也會導致痙症,這點則有誤。因為汗出過多必然傷及血液,下利過多必然傷及陰液。陰血受損則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則筋脈失養,筋脈失養則導致拘攣、反張強直,根本不需要再受風寒濕熱之邪的侵襲。張仲景所說的痙症,是因汗下過度而導致的誤治,而非另受外邪所致。陳氏之說,不僅曲解了張仲景的意思,反而使後世醫家疑惑,主張兩種觀點。所以現在醫治痙症,都以祛風除濕為主,卻不知血燥陰虛的病人是否能承受這種治療。這點需要仔細辨析。 (但此說法仍有不足之處。因為仲景論述痙症,都指出是太陽病,所用的治療方法也都是祛邪的,若無外邪入侵,何來諸多症狀?所以我們更傾向相信仲景的觀點,而不是景岳的觀點。景岳又說,非因誤治,陰虛血少也會導致痙症,並舉出暴病出現反張、戴眼、口噤、拘急等症狀,認為是痙症。但這些症狀更像是癇、驚、搐等病,而非真正的痙症。不過,景岳對筋急的機理分析,略有可取之處,故在此一併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