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9)

1. 胃脘癰

脈因證治諸說,夫陰陽升降,則榮衛流通;氣逆而隔,則留結為癰。胃脘癰者,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故血肉腐壞。以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下通,故頸人迎甚盛,令人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咳或嘔,或唾膿血。觀伏梁之病,亦有俠胃脘內癰者,以其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故也。(《聖濟》)

諸書少論此病,惟孫真人言此(按:《千金》別無其說,蓋是誤憶),後學以此論乃胃熱為邪治之(按:《外科集驗方》作治法亦與腸癰頗同),初以疏利為先,以消毒托裡退胃熱,此為良法。不識病者,誤人不淺,可不慎之。(《奇效》)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儘自愈。此不言癰之所在而言嘔膿者,以其但嘔而不咳,知非肺癰而為胃脘癰明矣。《內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胃脘為癰。胃脘屬陽明,陽明氣逆,故膿不自咳出而從嘔出,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從濕化而聚結成膿,有結痰如蜆肉也。

謂不可治嘔,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以膿之淤濁,熏蒸穀氣故嘔,若膿出則嘔自愈,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若過乎中,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若膿自上而吐,輕則金匱排膿湯,重則射干湯,或犀角地黃湯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膿稀嘔止後,用太乙膏(宜參《肺癰》)作丸服,虛人宜八珍加黃耆、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凡舌胎經久不退,色黑垢膩,口中作甜,臭氣穢濁,即是胃脘發癰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癰成而致莫救也。(《醫通》)

胃脘癰則有虛實二種:其實者易消,若作膿,必大吐膿血而愈;惟虛症則多不治。先胃中痛脹,久而心下漸高,其堅如石,或有寒熱,飲食不進,按之尤痛,形體枯瘦,此乃思慮傷脾之症,不待癰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防成內癰。甚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膿潰,自傷其生也。(《源流論》)

胃癰,胃陽遏抑病也。(原此下引《聖濟》)若脈洪數,膿已成也,急用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也,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癰之可認,苟不嘔膿血,未免他誤矣,瘍醫可不知方脈之理乎。據此則知胃癰之症,端由胃陽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實又有因,不但寒也。

必其人先有飲食積聚,或好飲醇醪,或喜食煎煿,一種熱毒之氣,累積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鬱結日久,復感風寒,使熱毒之氣,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故胃脈沉細,惟為風寒所隔,故人迎緊盛也。若有此二脈,非胃癰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漸,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

(《尊生書》)

胃癰亦生腹內,痛在心下臍上。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此軀廓之伏梁癰,非胃癰也。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以此為異云云。凡內癰膿未成,皆宜從清導之。已成膿者,必潰膿。胃癰之膿,有嘔出口者,有下潰於肛者。(《醫級》)

治驗,江應宿治上舍汪中宇,患喉腫不進飲食,腹中不飢,但日飲清茶數盞,召余視之。診得氣口緊數,此胃癰也。膿已成,宜引下行。投以涼膈散,稍稍利一、二度,次早吐膿血,再服射干湯一劑,即知餓索飲食,六劑全愈。(《類案》)

石頑治談仲安,體肥善飲,初夏患壯熱嘔逆,胸膈左畔隱痛,手不可拊,便溺澀數,舌上胎滑,食後痛,嘔稠痰,漸見血水,脈來澀澀不調。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下稠膩頗多。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予曰: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此但嘔不嗽,洵為胃病無疑。下後四、五日,復嘔如前,再以小劑調之,三下而勢甫平,復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先時有李姓者患此,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直至膈畔潰腐,膿水淋漓,纏綿匝月而斃。

良因見機不早,直至敗壞,悔無及矣。(《醫通》)

治方,治熱聚胃脘,留結為癰,連翹升麻湯方。(《聖濟》)(按:即五香連翹湯。)

治胃腑實熱,留結為癰,陽氣不得下,胃脈沉細者,犀角湯方。

犀角(鎊),梔子仁,赤芍藥,赤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射干(去毛),大黃(銼炒各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蜜一匙攪勻,再煎一兩沸,食後溫服。(同上)

治榮衛不流,熱聚胃口,血肉腐壞,胃脘成癰,射干湯方。

射干(去毛),梔子仁,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半)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黃汁一合,蜜半合,再煎三沸,溫服不拘時候,日二服。(同上)

白話文:

標題:[胃部癰腫]

內容翻譯如下:

各種醫學理論認爲,陰陽協調並相互轉化,則人體的氣血可以正常運行;若氣逆不順且停滯,則可能導致癰腫的形成。胃部癰腫,起源於寒冷阻礙了陽氣的運行,使得熱氣積聚於胃部,寒熱失衡,導致組織壞死腐敗。由於胃部氣逆,胃部脈象呈現爲沉細。因爲陽氣無法順利下降,頸部的人迎脈會特別旺盛,讓人感到忽冷忽熱如同瘧疾的症狀,皮膚表面出現如鱗片狀的變化,可能伴隨咳嗽、嘔吐,甚至咳出血膿。

觀察伏梁病,也有併發胃部內癰的情況,因其體內包裹大量膿血,位於腸胃外部。許多醫書較少提及此病,僅孫思邈有相關論述,後世學者依此理論,將胃熱視爲病邪治療。初期以疏通排利爲主,以消炎、托里、清胃熱,這是個好方法。然而,若對病症認知不足,可能誤診誤治,後果不堪設想。

張仲景說:嘔吐伴有膿血的患者,不可直接治療嘔吐,待膿血排盡,嘔吐自然會停止。此論未明確指出癰腫位置,僅提及嘔吐膿血,因患者只嘔吐而無咳嗽,故知並非肺部癰腫而是胃部癰腫。《內經》記載:熱氣聚集於胃部而無法順暢運行,胃部將形成癰腫。胃部屬陽明,陽明之氣逆流,所以膿血不會從咳嗽排出,而是從嘔吐出來,與肺部癰腫的膿血如米粥狀不同,胃部癰腫源自溼氣凝結成膿,有如貝殼肉般的硬塊。

治療時,不可直接止嘔,因爲膿血的渾濁會燻蒸食物的氣味,導致嘔吐,一旦膿血排出,嘔吐症狀自然緩解。若癰腫位於胃部上方,則如此處理。若位於膈膜下方,膿血會從大便排出,輕則使用金匱排膿湯,重則使用大黃牡丹湯或涼膈散。若膿血從上部吐出,輕則使用金匱排膿湯,重則使用射干湯,或犀角地黃湯加入忍冬、連翹等藥材,都是順勢利導的治療方法。

膿血稀薄,嘔吐停止後,使用太乙膏製成藥丸服用,體質虛弱者適合使用八珍湯加黃芪、忍冬、連翹等藥材調理。舌苔長期不退,顏色發黑且油膩,口中常感甜膩,口氣穢濁,這都是胃部即將形成癰腫的徵兆,需仔細辨識,以免癰腫形成後難以救治。

胃部癰腫分爲實證和虛證兩種:實證容易消除,一旦形成膿血,通過大量嘔吐膿血即可治癒;虛證則多數無法根治。起初胃部疼痛脹滿,久而久之,心下逐漸隆起,質地堅硬如石,可能伴隨寒熱交替,飲食減少,按壓時疼痛加劇,身體日漸消瘦,此乃憂慮傷脾的病症,不必等到癰腫形成即可能死亡。因此,腹部有固定痛處,畏寒倦怠,食慾不佳者,都應審慎檢查,以防內部形成癰腫。切勿拖延就醫,避免病情惡化,膿血潰爛,損害健康。

胃部癰腫,起源於胃陽受抑制的病症。若脈象洪數,表示膿血已形成,應立即使用排膿藥物。脈象遲緊,屬於瘀血,應立即進行下法。否則,毒素可能侵襲腸胃,造成嚴重後果。但此病症不像肺部癰腫易於識別,若無嘔吐膿血,易誤診。作爲醫生,應瞭解方劑和脈象的原理。根據上述,可知胃部癰腫的病因在於胃陽受抑制。然而,其抑制的原因多樣,不僅限於寒冷。

患者可能有飲食積滯,喜好飲酒或油炸食品,累積體內熱毒之氣,加上情緒鬱結,又遇風寒,使熱毒之氣堵塞胃部。胃中清氣下陷,故胃部脈象沉細,因風寒阻隔,頸部人迎脈緊盛。若出現這兩種脈象,非胃部癰腫而何?然而,病情的發展需逐步觀察,治療方法亦不可混爲一談。

胃部癰腫也可能發生在腹部,疼痛位於心下臍上。若有紅腫出現在胸部下方,這是軀幹的伏梁癰,而非胃部癰腫。腸道癰腫的疼痛位於下腹部左右側,以此區別。對於內臟癰腫,膿血未形成前,皆宜採用清熱導滯的方法。膿血形成後,必須使其潰破排膿。胃部癰腫的膿血,可能從口中嘔吐而出,也可能從肛門排出。

案例分享:江應宿治療上舍汪中宇,患者喉嚨腫脹無法進食,腹部無飢餓感,僅能每日飲用幾杯清茶。診斷髮現氣口脈象緊數,此爲胃部癰腫。膿血已形成,宜引導其向下排出。給予涼膈散,稍有利尿效果,次日早晨吐出膿血,再服用射干湯一劑,恢復食慾,六劑後完全康復。

石頑治療談仲安,體態肥胖,善飲,初夏時患有高熱、嘔吐、左側胸膈隱痛,手不可觸碰,小便澀痛頻繁,舌苔滑膩,餐後疼痛,嘔吐濃痰,逐漸出現血水,脈象澀亂不調。給予涼膈散加石斛、連翹,排泄出大量濃稠分泌物。之前由瘡瘍醫治療,誤以爲是肺部癰腫,效果不佳。我說:肺部癰腫必定伴隨咳嗽,吐出腥臭痰液。此病例只有嘔吐無咳嗽,確實爲胃部疾病無疑。排泄後四、五天,再次出現類似症狀,再給予少量藥物調養,三次排泄後病情穩定,使用保元苓橘平調養,二十日後痊癒。之前有位姓李的患者患有此病,一味清熱、豁痰、解毒,直到膈膜腐爛,膿水淋漓,纏綿一個月後死亡。良因未能及時察覺病情,直到病入膏肓,後悔莫及。

治療方法: 針對熱氣聚集胃部,形成癰腫,使用連翹升麻湯方。(《聖濟》)(注:即五香連翹湯。) 針對胃腑實熱,形成癰腫,陽氣無法下降,胃部脈象沉細的患者,使用犀角湯方。 犀角、梔子仁、赤芍藥、赤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心)、射干(去毛)、大黃(銼炒各一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粗搗篩,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除渣滓,加入一匙蜂蜜拌勻,再煎煮一兩沸,飯後溫服。 針對氣血不暢,熱氣聚集胃部,血肉腐敗,胃部形成癰腫,使用射干湯方。 射干(去毛)、梔子仁、赤茯苓(去黑皮)、升麻(各一兩),赤芍藥、白朮(各一兩半)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如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除渣滓,加入一合生地黃汁、半合蜂蜜,再煎煮三沸,溫服,不限時間,每日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