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散

DU H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一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3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6%
胃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2%
腎經 11%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膽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散方劑中包含獨活,是因為獨活是此方劑的核心藥材,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擅長疏散風邪,止痛止癢,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有顯著療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祛風濕止痛之目的。
  2. 活血通絡:獨活不僅祛風濕,還能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利於消除腫脹,恢復關節功能。

因此,獨活散中加入獨活,充分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活血通絡之效,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症具有顯著療效。

獨活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痺,而濕邪易困脾,導致脾氣不健,氣血運行不暢。白朮補脾健脾,有助於脾陽運化水濕,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
  2. 固表止汗: 獨活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患者常伴有汗出惡風等症狀。白朮有固表止汗的功效,可收斂腠理,減少汗出,使治療更為全面。

獨活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病所: 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痹,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健脾利濕,使水濕運化,有利於藥物深入關節、經絡,更好地發揮祛風寒濕的作用。
  2.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傷正: 獨活散中藥性偏溫燥,茯苓甘平,能中和藥性,防止燥烈傷正,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之,茯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還能保護脾胃,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獨活散中加入秦艽,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寒,味苦,善於祛風濕止痛,尤其對於寒濕痹痛、筋骨疼痛效果顯著。與獨活散中其他藥物如獨活、羌活、防風等,共同發揮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加強治療效果。
  2. 清熱解毒:秦艽除了祛風濕止痛外,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風濕熱邪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與獨活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川芎、白芷等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獨活散中加入玉竹,主要是因為玉竹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滋陰潤燥: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緩解獨活散中一些辛燥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2. 補益氣血: 玉竹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能補益氣血,緩解獨活散治療風寒濕痺時可能出現的氣血虧虛,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因此,玉竹的加入,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獨活散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獨活散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筋骨疼痛: 柏子仁性平味甘,入肝經,具安神鎮靜、養血潤燥之效。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柏子仁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筋骨疼痛,並輔助獨活、羌活等藥物疏散風寒濕邪。
  2. 增強補益效果: 獨活散中常配伍補氣血、強筋骨之藥物,柏子仁的滋養作用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為持久。同時,柏子仁亦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溫和。

獨活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獨活散以祛風濕、止痛為主,方中多用辛溫之品,如獨活、羌活、防風等。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正氣,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並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獨活散為一傳統中醫藥方,其配方精妙,旨在祛風除濕、舒筋止痛。在獨活散的組成中,犀角為其重要成分之一。犀角,在中醫學中,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它能夠清解熱毒,對抗風濕熱邪,特別適用於因熱毒所致的關節紅腫熱痛。此外,犀角還能涼血止血,對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亦有療效。然而,現代由於犀牛被列為瀕危物種,犀角的使用已受到嚴格限制,中醫臨床多以水牛角或其它替代品來取代犀角,以達到相似的治療效果,同時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兼顧生態平衡與人類健康。

獨活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而花椒可以溫散寒邪,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 祛風除濕止癢:花椒具有祛風除濕,止癢之功效。獨活散亦能祛風除濕,而花椒可以加強其止癢效果,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

因此,花椒在獨活散中起到溫經散寒、止痛,以及祛風除濕、止癢的作用,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獨活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痹,而風寒濕邪易傷陽氣,導致氣血瘀阻,故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緩解風寒溼邪對人體造成的損傷。
  2. 緩解燥熱: 獨活散中其他藥物如獨活、羌活等性溫燥烈,容易耗傷陰津。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使藥效更溫和,利於患者接受。

獨活散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消積,通利腸胃: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通利腸胃的作用。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痺,常伴有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枳實加入方中,可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解毒消腫,利水滲濕:枳實亦具解毒消腫、利水滲濕之效。獨活散中,獨活、羌活等藥物性溫燥,久服易傷津液。枳實加入方中,可清熱解毒,利水滲濕,防止藥物燥性傷人。

獨活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基於其與獨活的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效。其與獨活同為祛風解表要藥,且白芷能通鼻竅,散風寒,與獨活相伍,能加強祛風散寒之效,使藥力更強,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鼻塞、頭痛、肢體疼痛等症。

此外,白芷還能解毒消腫,與獨活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病症。

獨活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之效。獨活散主治風寒濕痺,肢節疼痛,而肉桂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寒邪,配合獨活、羌活等藥物共同發揮祛風止痛之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獨活散中多為寒涼藥物,例如獨活、羌活、防風等,加入溫性的肉桂可以協調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更有效地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獨活散為一經典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旨在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其中,人參作為一味貴重草藥,其加入獨活散自有深意。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心、脾、肺經,具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之效。在獨活散中,人參能補虛扶正,增強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對風濕痹痛患者而言,不僅有助於改善因久病體虛所致的乏力倦怠,更能協同其他藥物,如獨活、羌活等,共同發揮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人參在方中猶如基石,穩固了整體療效的根基,使藥力更加持久,適應範圍更廣,特別是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其效果尤為顯著。因此,人參在獨活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彰顯了中醫藥方配伍的智慧。

主治功效


對中藥方劑「獨活散」的主治功效進行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記載,「獨活散」的應用範圍廣泛,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祛風止痛: 「獨活散」最核心的功效在於祛風。無論是《聖濟總錄》中治療“一切風”的描述,還是《奇效良方》中治療“惡核風結腫毒”,以及《証治準繩‧女科》中治療“氣虛感風”等,都強調了本方具有祛風的特性。 其止痛的功效也和祛風相關,許多風邪入侵導致的疼痛,皆可使用獨活散緩解。
  2. 治療風痹、風證: 古籍中多次提到「獨活散」用於治療各種風證,如“歷節風”、“走注風”、“風痱”等,都表現出肢體疼痛、活動不利等症狀,這些都可歸於中醫「風邪」的範疇。尤其是走注風,其疼痛遊走不定,更突顯了風邪的特性。
  3. 治療皮膚病: 《聖濟總錄》中提到「獨活散」可用於治療“一切癬”,且有“治大風癩,出五蟲”的記載,顯示本方對皮膚病有一定療效。其使用方法有外敷,亦有內服。
  4. 治療腎虛腰腿疼痛: 《聖濟總錄》指出,「獨活散」可用於治療“腎臟虛冷,腰胯膀胱間,忽冷如人吹”以及“手足膝蓋冷如水”,說明本方可以溫腎散寒,改善腰腿冷痛。
  5. 治療肝膽病症: 《証治準繩‧女科》提到,本方可治療“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同時,該書提到許多因肝火血燥而出現的症狀,如肢體不收,自汗不止,小便自遺等,都可使用獨活散之類的方劑。
  6. 治療婦科疾病: 《証治準繩‧女科》中亦有描述使用獨活散治療婦人風眩、頭疼嘔逆、身體時痛、情思昏悶,以及妊娠因洗頭中風,身體強硬、牙關緊急、失音不語等症狀,顯示本方對婦科疾病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來看,「獨活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祛風散邪: 方中多味藥材都具有祛風作用。針對風邪侵襲,引起的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等症狀,「獨活散」可以通過發散風邪,達到止痛、緩解症狀的目的。
  2. 散寒通絡: 方中某些藥材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改善寒邪導致的肢體冷痛、腰腿酸軟等症狀,並且可通過溫通經絡,疏通氣血,促進機體功能恢復。
  3. 調和氣血: 古文中提到“氣虛感風”,說明風邪的入侵與機體正氣虛弱有關。所以使用獨活散治療風證,其中亦包含有調和氣血的思路。
  4. 清熱解毒: 部分病症如皮膚病和腫毒可能伴隨熱象,所以獨活散中可能含有清熱解毒的藥物,以改善熱邪引起的症狀。
  5. 平衡陰陽: 從《本草問答》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濕的產生是水火交妒所致,獨活散治療濕邪相關的疾病,亦可從平衡陰陽的角度來理解。

總結

綜上所述,「獨活散」是一首以祛風止痛為主要功效,兼具散寒通絡、調和氣血、清熱解毒等作用的複方製劑。 其應用範圍廣泛,可用於治療風痹、風證、皮膚病、腎虛腰腿疼痛、肝膽病症以及婦科疾病等。其治療原理多基於祛風散邪,同時兼顧平衡陰陽,調整機體氣血功能。

請注意:此分析僅基於所提供的古文內容,不能替代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

傳統服藥法


獨活半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芎藭1兩,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1兩(銼,微炒),細辛1兩,桂心半兩,赤箭半兩,羚羊角屑半兩。
上為粗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1-2沸,溫服,不拘時候。
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2.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尿黃等副作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耳聾麻痺半身不遂鼻塞五十肩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腦炎心肌梗塞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 組成:綠豆粉3兩。 主治:止疼痛。主治:腳氣。

獨活散,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獨活1錢,麻黃(去節)1錢,川芎1錢,天麻(煨)1錢,防風1錢,細辛1錢,荊芥穗1錢,甘草(炙)5分,熟大黃5分。 主治:小兒狂癲痓痙。

獨活散, 出處:《三因》卷二。 組成:獨活、地骨皮、細辛、川芎、菊花、防風(去叉)、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獨活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七。 組成:羌活(去蘆頭)1兩,獨活(去蘆頭)1兩,人參1兩,細辛(去灰土,華陰者佳)1兩,白茯苓(去皮)1兩,枳殼(去心,麸炒通黃)1兩,防風(去蘆)1兩,黃芩(細堅者)1兩,麻黃(沸湯泡3次,焙乾稱)1兩,甘草(細銼,炒赤)1兩,蔓荊子1兩,甘菊花1兩,石膏(水飛過)2兩。 主治:傷風溫瘴。

獨活散, 出處:《本事》卷一。 組成:川獨活(黃色如兔眼者,去蘆洗,焙乾稱)1兩,白朮1兩,白茯苓(去皮)1兩,秦艽(洗,去蘆)1兩,葳蕤(洗)1兩,柏子仁(研)1兩,甘草(炙)1兩,犀角(鎊)半兩,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火炒,地上出汗)半兩,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稱)半兩,枳實(湯浸,洗去瓤,薄切,麸炒)半兩,白芷(不見火)半兩,官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人參(去蘆)1分。 主治:一切風。

獨活散,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八引《護命》。 組成:獨活(去蘆頭)1錢,阿魏(面少許,和如薄餅子,火上焙乾,搗爲末)1錢,桂(去粗皮)1分,大黃(銼,炒)1分,牛膝(去苗,銼)1分,羌活(去蘆頭)1分,鱉甲(醋炙)1分,當歸(切,焙)1分,乾蠍(炒)1分,黃耆(銼)1分,川芎1分,赤茯苓(去黑皮)1分,木香1分,麻黃(去根節)1分,蔓荊子1分,半夏(洗去滑)1分,吳茱萸(炒)1錢半,荊芥穗2錢,虎骨(酥炙)4錢,芫花1兩,狼毒(捶碎,以醋3升,同芫花于石器內煮乾)半兩,白花蛇(酒浸,去骨,炙乾,仍用酒溫,又乾,如是者20餘次,搗)1兩,麝香少許(研),牽牛子。 主治:走註風,兩足疼痛腫起,忽偏在一足痛,行履不得,其痛處遊走不定,忽上項,頭目昏亂,忽走在右手,忽走在左手,忽在一手指頭上,忽在一腳趾頭上,隻有一點痛,痛不可忍,其遊走痛處一點常赤色,甚則遍身有赤色,或攻項背,或把腰膊,或註腳下,或攻胸脅,腿骨與脛骨俱小,惟有膝頭粗腫;亦治白虎風,甚則下青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