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烏頭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 藥性:烏頭性溫熱,入心、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寒性腹痛等症狀,烏頭能有效緩解。
- 配伍:烏頭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增強其藥效。川烏頭丸中,烏頭與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芍藥等配合,能更好地發揮祛風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川烏頭丸的組成中,包含白花蛇,主要是利用白花蛇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功效,與川烏頭的「散寒止痛、祛風濕」功效相輔相成。
白花蛇性溫,善於走竄,能入經絡,可有效地將川烏頭的藥力引導至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白花蛇還有解毒功效,可以緩解川烏頭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川烏頭丸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 川烏頭性熱,毒性較強,容易傷人。雄黃性寒,有解毒之效,可減輕川烏頭的毒性,保護患者免受藥物毒害。
- 驅邪: 雄黃具有驅邪辟穢之效,古人認為其能驅散體內邪氣,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川烏頭則能溫經散寒,與雄黃配合,可增強驅邪效果,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川烏頭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祛風止痙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與川烏頭相配,可增強其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痙攣、疼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療效。
- 緩解川烏頭毒性:白僵蠶性寒,可緩解川烏頭的熱毒,降低其毒性。同時,白僵蠶還能解毒散結,有助於化解川烏頭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總體而言,白僵蠶的加入,既增強了川烏頭丸的療效,又降低了其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川烏頭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為了 增強止痛效果 及 減輕毒性。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具有 祛風止痛、散結消腫 的功效,與川烏頭的 散寒止痛 作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 緩解疼痛。
同時,天南星還能 解烏頭之毒,降低川烏頭的毒性,使其更加安全有效。這也是古人將天南星配伍在川烏頭丸中的重要原因。
川烏頭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增強藥效: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加強川烏頭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二、緩解毒性:川烏頭性溫燥,毒性較大,麝香性溫,能解毒止痛,與川烏頭配伍,可降低其毒性,提升用藥安全性。
因此,麝香在川烏頭丸中起到協同增效、緩解毒性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安全性更可靠。
川烏頭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川烏頭性熱,可引發心火亢盛,而硃砂可平息心火,防止心神不寧,提高藥物安全性。
- 增強療效: 硃砂與川烏頭搭配,可增強其止痛、散寒、祛風濕等功效。硃砂可抑制川烏頭的毒性,使其藥效更穩定、更安全。同時,硃砂的鎮心安神作用,也能緩解川烏頭引起的燥熱症狀。
川烏頭丸中添加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增強藥效: 輕粉性寒,能瀉火解毒,與川烏頭的溫熱之性相配,可緩解川烏頭的毒性,並增強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 協調藥性: 川烏頭性烈,輕粉能起到引導藥性深入病竈的作用,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輕粉本身也具有一定毒性,因此使用川烏頭丸需謹慎,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川烏頭丸中加入天麻,主要是為了 減輕川烏頭的毒性,並 增強其止痛功效。
川烏頭性溫熱,毒性較強,容易引起心悸、煩躁、口渴等症狀。而天麻性平,味甘,具有 平肝熄風、止痙 的功效,可以 緩解川烏頭的毒性反應,並 協同川烏頭止痛。
同時,天麻還有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 的功效,可以幫助川烏頭更好地 消腫止痛。
川烏頭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毒性:川烏頭性熱,毒性較強,當歸性溫,能緩解川烏頭的燥熱之性,並降低其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 補血活血:川烏頭具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同時也易傷血。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可抵消川烏頭的傷血之弊,使藥效更平和,避免副作用。
因此,當歸在川烏頭丸中起到調節藥性、降低毒性、補血活血的作用,使其藥效更穩定、更安全。
川烏頭丸中包含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川烏頭與天雄皆為烏頭屬植物的根部,性味辛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二者藥性相近,配伍使用,可互相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減輕毒性,提高安全性: 天雄性較緩和,可減輕川烏頭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同時,天雄亦可增強川烏頭的藥效,使之更有效地發揮其藥用價值。
川烏頭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蠍毒與烏頭的配伍關係: 川烏頭性熱烈,毒性強,容易造成燥熱傷陰。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兩者配伍,可起到解毒降火,緩解烏頭毒性,並增強止痛效果的作用。
- 治療方向的考量: 川烏頭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疾病。全蠍在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方面也有一定療效,與川烏頭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川烏頭丸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增效:川烏頭性熱,善於祛寒止痛,但其毒性較大。麻黃性溫,發散風寒,且具有宣肺通竅之效。二者配伍,可互相協同,增強止痛效果,同時減緩川烏頭毒性。
2. 引藥入經:麻黃能發散風寒,使藥性容易透達肌膚,並引導川烏頭的藥力深入筋骨,更有效地治療寒凝經絡所致的疼痛。
總而言之,麻黃在川烏頭丸中起到輔助的作用,既能增強療效,又能降低毒副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川烏頭丸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解毒驅風: 川烏頭性烈,易傷陽氣,而蟬蛻性涼,能解烏頭之毒,並可祛風止癢,避免烏頭毒性傷及肌膚,同時減緩烏頭對人體陽氣的損傷。
2. 增強通絡止痛: 蟬蛻具通經絡、止痺痛之效,能助烏頭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緩解因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症狀。
因此,川烏頭丸中加入蟬蛻,既能解毒驅風,又能增強通絡止痛,使其藥效更加平衡和安全。
川烏頭丸中加入獨活,是利用其 祛風除濕、通痺止痛 的功效,與川烏頭的 散寒止痛 互相配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獨活擅長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而川烏頭則以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見長。兩者結合,既可溫經散寒,又可祛風除濕,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緩解風寒濕痺所致的疼痛,提升治療效果。
川烏頭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毒性: 川烏頭性溫熱,有毒性,容易引起燥熱、口乾舌燥等不適。川芎性溫,能行氣活血,散風寒,同時可與川烏頭相配,起到緩解其毒性、減輕燥熱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
- 協調藥性: 川烏頭主要用於祛風散寒、止痛,但其性猛烈,易傷陽氣。川芎則能補益氣血,使藥性更加協調,避免藥物過於霸道,減少副作用。
川烏頭丸中添加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解毒驅邪: 川烏頭性熱毒烈,易傷陰耗血。地龍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緩解川烏頭的毒性,防止其傷及正氣。
2. 通經活絡: 地龍具有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功效,可輔助川烏頭祛風散寒、活血止痛,提高藥效。
地龍的加入,如同為烈性藥物川烏頭披上一層「保護衣」,既能發揮其藥效,又能減輕其毒性,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川烏頭丸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川烏頭性熱,毒性較強,容易導致瘀血阻滯,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緩解川烏頭的毒副作用,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引藥入絡: 乳香具有一定的引經作用,能將川烏頭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乳香與川烏頭相配,能有效提高藥物的療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川烏頭丸主治功效分析
川烏頭丸,以其峻猛之藥性,於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主治功效廣泛,不僅限於原方所指「歷節風疼痛,發歇不止」。透過分析其組成藥材及古籍記載,可深入瞭解此方之治療原理。
藥材組成與功效:
川烏頭丸組成繁複,包含多味辛溫走竄之品,以及活血化瘀、解毒化痰等藥材。其組方之核心,在於以川烏頭、天雄等大辛大熱之藥,以祛除體內深層之寒邪,搭配其他藥材以達多重功效: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川烏頭、天雄、麻黃、獨活等藥,辛溫大熱,能溫陽散寒,驅散體內之風寒濕邪,直達經絡,是方中之主藥,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疼痛。
- 活血通絡,止痛散瘀: 當歸、川芎、乳香、麝香等藥,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解除因瘀血阻滯所致之疼痛。
- 息風止痙,解毒化痰: 白花蛇、白僵蠶、天南星、地龍、蟬蛻等藥,能息風止痙,解毒化痰,適用於風邪內動或痰瘀阻絡引起的症狀。
- 開竅醒神,鎮心安神: 麝香、紅硃砂、天麻等藥,能開竅醒神,安神定驚,適用於神志昏蒙、驚悸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利水: 雄黃、輕粉等藥,能清熱解毒,消腫利水,用於治療瘡瘍腫痛。
古籍記載之功效:
《太平聖惠方》:
- 歷節風疼痛,發歇不止: 此乃原方所治,體現川烏頭丸散寒止痛之功效,適用於關節疼痛反覆發作之疾。
- 中風,偏枯不遂,手足攣急疼痛: 說明此方可用於治療風邪入侵經絡,導致肢體活動障礙及疼痛之症狀。
- 伏梁氣,結固在心下,橫大如臂,飲食漸少,肢體消瘦: 此為氣機鬱結,寒邪內聚之重症,川烏頭丸能溫陽散寒,行氣化滯。
- 寒疝積聚,繞臍切痛,飲食不下: 此為寒邪入侵少腹,導致疼痛積聚,此方可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聖濟總錄》:
- 陰疝積聚,繞臍腹疼痛: 與《太平聖惠方》所載之寒疝積聚症狀相近,可見此方對於寒邪引起的腹部疼痛有較好療效。
《婦人大全良方》:
- 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調,或即腳手心煩熱,或即頭面浮腫頑麻: 說明此方可治療婦女因血虛、寒凝而導致的月經不調及其他相關症狀。
《本草綱目》: 雖然未直接提及川烏頭丸之主治,但其所載之硫黃、砒石等藥材,有與川烏頭丸同服之記載,暗示此類峻猛藥物,常用於治療寒邪深重之疾病。
綜合分析治療原理:
川烏頭丸之治療原理,在於其組方能協同發揮作用。方中以辛溫大熱之品為主,直入經絡,祛除深層寒邪,此為治本;並佐以活血化瘀、息風止痛等藥,以緩解症狀,此為治標。整體而言,此方為攻補兼施之劑,對於虛實夾雜、寒邪深重之證,具有較好之療效。其適用範圍不僅僅是歷節風,凡由寒邪、風邪、痰瘀所致的各種疼痛、肢體不利等症狀,皆可考慮應用,但需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酌情使用。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半兩(鹽拌,炒令黃,去皮臍),白花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雄黃半兩(細研),白僵蠶1兩(微炒),天南星1兩(微炒),麝香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膩粉1分,天麻1兩,當歸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乾蠍1兩(微炒),麻黃半兩(去根節),蟬殼1分(微炒),獨活1兩,芎窮半兩,地龍半兩(微炒),乳香(半兩)。
上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細,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烏頭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烏頭丸,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引《梅師方》。 組成:川烏頭1斤(清油4兩,鹽4兩,同于銅铫內熬令裂,如桑根色爲度,去皮臍),五靈脂4兩。 主治:婦人血風虛冷,月候不調,或即腳手心煩熱,或頭面浮腫頑麻;亦治丈夫風疾。
川烏頭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天南星半兩(炮裂),白僵蠶3分(微炒),桂心半兩,赤箭1兩,安息香1兩,麝香3錢(細研),牛黃半兩(細研)。 主治:中風,偏枯不遂,手足攣急疼痛。
川烏頭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京三棱1兩(煨,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桂心1兩,藁本半兩,木香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臍,微炒)。 主治:寒疝積聚,繞臍切痛,飲食不下。
川烏頭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京三棱半兩(銼,醋拌,炒),桂心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防葵半兩,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硼砂1兩半(不夾石者,細研),川大黃1兩(銼碎,醋拌,微炒),木香1兩。 主治:伏梁氣,結固在心下,橫大如臂,飲食漸少,肢體消瘦。
川烏頭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川烏頭半兩(鹽拌,炒令黃,去皮臍),白花蛇肉1兩(酒浸,炙微黃),雄黃半兩(細研),白僵蠶1兩(微炒),天南星1兩(微炒),麝香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膩粉1分,天麻1兩,當歸1兩,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乾蠍1兩(微炒),麻黃半兩(去根節),蟬殼1分(微炒),獨活1兩,川芎半兩,地龍半兩(微炒),乳香(半兩)。 主治:歷節風疼痛,發歇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