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黑神丸

治風黑神丸

ZHI FENG HEI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腎經 16%
心經 15%
脾經 12%
肺經 11%
膀胱經 9%
胃經 5%
大腸經 2%
膽經 2%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治風黑神丸」的組成中,包含硫磺,是因為硫磺具有解毒和燥濕的作用。硫磺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有助於改善因濕毒引起的症狀。其主要作用是解毒燥濕,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硫磺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

「治風黑神丸」方劑中含有硃砂,這與其治療目的息息相關。

硃砂具有鎮心安神之功效,可平肝熄風、清熱解毒,對於因肝風內動引發的眩暈、癲癇、驚厥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硃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因此,硃砂在「治風黑神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達到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

中藥方劑「治風黑神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是因為水銀具有解毒和燥濕的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有助於改善因濕毒引起的症狀。其主要作用是解毒燥濕,幫助方劑改善相關症狀。水銀的使用能夠提升方劑的效果。

「治風黑神丸」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雄黃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功效,能驅除體內風邪,治療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疥瘡等。
  2. 燥濕止癢: 雄黃能燥濕止癢,適用於因濕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銀屑病等。

因此,雄黃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幫助清除風邪濕毒,緩解皮膚病症。

治風黑神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解表:麻黃性溫,具有發汗散寒之效,可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風寒為黑神丸所治病症之一。
  2. 宣肺通竅:麻黃亦能宣肺通竅,改善因風寒阻肺所致的呼吸不暢,緩解黑神丸所治之鼻塞、頭昏等症狀。

因此,麻黃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了散寒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風寒邪氣所致的頭昏、鼻塞、流涕等症。

「治風黑神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功效。風為百病之始,而風邪入腦則可導致頭風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天麻能有效祛除風邪,平息肝風,達到止痙定眩之效。
  2. 補益肝腎: 天麻性溫和,可補益肝腎,改善因肝腎不足而引起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肝主筋,腎主骨,二者相輔相成。天麻能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風邪入腦的病因,達到治本之效。

治風黑神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散寒通絡: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溼、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溼邪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口眼歪斜等症狀,白附子可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溫陽散寒,補氣益腎: 白附子又入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氣益腎之功。對於因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白附子可以起到溫補陽氣、改善腎臟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白附子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能祛風止痛,又能溫陽散寒,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治風黑神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邪入絡,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狀,白僵蠶能有效改善。
  2. 解毒散結:白僵蠶亦具解毒散結之效,可治療因風邪毒邪所致的瘰癧、結核等病症。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增強療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因此,白僵蠶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邪所致的各種病症。

治風黑神丸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痙: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活血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絡引起的肢體麻木、抽搐、半身不遂等症狀,烏梢蛇能有效地起到舒筋活絡、止痙祛風的作用。
  2. 散瘀止痛: 烏梢蛇亦有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阻引起的疼痛,如頭痛、腰痛、肢體疼痛等,烏梢蛇能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作用。

治風黑神丸方劑中加入桂枝,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一、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桂枝,有助於溫暖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肢體麻木、頭昏眼花等症狀。

二、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 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面色晦暗、頭髮早白等症狀。因此,桂枝在治風黑神丸中起到溫陽散寒、通絡止痛、調和營衛等作用,有助於治療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風眩暈、面色晦暗等症狀。

「治風黑神丸」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通絡止痛: 全蠍性溫,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風邪入絡,可致筋脈痹阻,肢體麻木、疼痛。全蠍入藥,可疏通經絡,驅散風邪,緩解疼痛。

二、 息風定驚: 全蠍性平,入肝經,有息風定驚之效。風邪上擾,可致神志昏迷,驚癇發作。全蠍入藥,可鎮定神經,平息風邪,止驚安神。

因此,全蠍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了通絡止痛、息風定驚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治風黑神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其具備祛風止痙之效,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並緩解因風邪入侵而導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天南星亦有開竅醒神之功,能通利腦竅,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因此,天南星在「治風黑神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治療風邪入腦所致的神志昏迷、肢體麻木等病症。

治風黑神丸中包含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 天雄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功效。風濕痺痛常伴隨筋骨痠痛、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而天雄可以溫經通絡,驅散寒濕,緩解風濕痺痛。
  2. 補腎壯陽: 天雄同時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陽虛引起的風寒痺痛。治風黑神丸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天雄的補腎壯陽之效能,可以提高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輔助治療風寒溼痹。

「治風黑神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獨活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獨活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頭昏眼花、面色蒼白等表現。
  2. 疏通經絡:獨活能通經活絡,疏解經絡阻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從而緩解風寒濕邪對經絡的侵襲,使患者頭目清利,肢體活動自如。

總之,獨活在「治風黑神丸」中發揮着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的作用,為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提供重要的藥效支持。

烏頭,性熱毒烈,入心、肺、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之效,但其毒性較強,需慎用。

在治風黑神丸中,烏頭的加入,主要針對的是風寒入絡,導致的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的散寒止痛之效,能驅散風寒,舒筋活絡,緩解疼痛,而其毒性則可以用其他藥材來制約,以達至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因此,烏頭在治風黑神丸方劑中,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毒性需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嚴格控制。

治風黑神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止痛的功效。風黑神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而麝香可通過開竅醒神,促進患者恢復知覺,改善神志。
  2. 活血通絡: 麝香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有助於中風後肢體麻木、癱瘓等症狀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治風黑神丸」主治「急慢諸風」,此處「諸風」泛指中醫風病範疇,包含:

  1. 外風證:如急性風邪侵襲所致的頭痛、身痛、惡風寒,或風寒濕痹引起的關節疼痛。
  2. 內風證:如慢性風痰上擾之眩暈、癲癇,或肝風內動之筋脈拘急、手足抽搐。
    「急慢」二字強調此方對急性發作與慢性潛伏的風病皆可適用,推測其組方兼具「祛外風」與「息內風」雙重作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方特點

  1. 石藥與草藥比例(1:2)

    • 石藥(如代赭石、磁石、礞石等)質重沉降,推測用以鎮驚安神、平肝息風,針對內風亢動或痰熱上擾。
    • 草藥(如防風、羌活、天麻等)輕揚走表,推測用以祛風解表、通絡止痛,針對外風襲表或經絡痹阻。
    • 比例「1石配2草」體現「標本兼顧」,以草藥為主導疏散外邪,輔以石藥固攝內風。
  2. 煉蜜為丸

    • 蜂蜜甘緩和中,能調和石藥峻烈之性,並延長藥效,適用於慢性風病需長期調理者。
  3. 豆淋酒送服

    • 豆淋酒(黑豆炒焦後浸酒)具活血祛風之效,加強方劑走竄通絡之力,助藥勢直達病所。

推理功效

  • 協同祛風:石藥鎮內風、草藥散外風,構成「表裏雙解」架構。
  • 動靜結合:石藥靜鎮防風藥過散,風藥辛散防石藥滯礙,互制互用。
  • 從血分透邪:豆淋酒引藥入血分,適合風病日久入絡或痰瘀互結者。

治療原理
古代醫家可能基於「風邪善行數變」的特性,以動態組方應對風病多變性。外風初客時,以辛散藥開泄腠理;內風妄動時,以重鎮藥安定氣機,佐以活血酒劑疏通經隧,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每石藥1兩,管草藥2兩,相合令勻,煉蜜為丸,如豇豆大。
每服3丸,以豆淋酒嚼破下。
忌食動風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治風黑神丸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治風黑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五。 組成:硫黃半兩(細研),朱砂半兩(細研),水銀半兩,雄黃半兩(細研),上藥先用硫黃、雄黃子铫子內銷作汁,次下水銀、朱砂便攪結爲砂子,後用一瓷盒子,蓋上鑽一孔子似黃米大,即安砂子在內,便用鹽泥固濟,隻留孔子放乾。先用火去盒子四面4寸以來,至一食間即八面如火,放黑氣出盡,便用濕紙片子搭盒上孔子,纔乾則換,至30片爲度,其藥已成,候冷細研,入後藥:麻黃(去根節)1兩,天麻半兩,白附子1分(炮裂),白僵蠶1分(炒微黃),烏蛇3分(酒浸,去皮骨,炙微黃),桂心1分,乾蠍1分(微炒),天南星1分(炮裂),天雄1分(炮裂,去皮臍),獨活1分,川烏頭1分(炮裂,去皮臍),麝香1分(細研)。 主治:急慢諸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