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陰膏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安神定志,滋養心神:茯神味甘、性平,歸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安神之功效。大補陰膏旨在滋陰補腎,而心腎相交,心神安定方能促進腎陰充盈。茯神加入其中,可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提升藥效。
- 健脾益氣,利於吸收:茯神亦具健脾益氣之效,有助於脾胃運化,提高藥物吸收利用率。大補陰膏多用於陰虛體質,而脾氣虛弱則會影響藥物吸收,茯神加入可增強脾胃功能,讓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大補陰膏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安神: 遠志性味甘、辛,入心、肺經,具有益氣安神、開竅醒神的功效。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但陰虛常伴心神不寧,而遠志能補益心氣,安神定志,有助於緩解陰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神志恍惚等症狀。
- 活血通絡: 遠志亦具活血通絡之效,有助於改善陰虛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同時,遠志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滲透吸收,發揮療效。
大補陰膏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但人體陰陽互根,陰虛常伴氣虛,因此加入人參可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滋陰效果更顯著。
- 協調陰陽,平衡陰陽:大補陰膏雖然以滋陰為主,但其中也加入了一些溫補陽氣的藥材,例如熟地黃、山藥等。人參作為補氣藥,可與這些溫補陽氣的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協調陰陽,平衡陰陽的作用,避免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
大補陰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補陰陽: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其健脾益氣之性,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進一步助長補陰之效。
- 補脾益氣,防虛脫:大補陰膏滋陰力強,若脾胃虛弱,則易造成脾氣虛損,出現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白朮補脾益氣,可防止滋陰藥物過度耗傷脾氣,使補陰效果更加安全有效。
總之,白朮在大補陰膏中起著健脾益氣、助補陰陽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補陰效果,防止滋陰過度傷脾,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補陰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化痰止咳的功效。大補陰膏主要用於陰虛內熱,津液虧損等症,而茯苓有助於健脾益氣,促進津液生成,進一步滋陰降火,緩解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茯苓還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陰虛內熱導致的痰濕阻滯,茯苓有助於利水消腫,改善痰濕壅塞之症。同時,對於陰虛火旺引發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茯苓也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大補陰膏中添加橘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燥濕,化痰止咳: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它能疏散肺氣,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咳痰,以及肺虛氣喘等症狀,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 調和藥性: 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藥性偏寒涼。而橘紅性溫,加入其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的作用。同時,橘紅還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大補陰膏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大補陰膏主要用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虛熱症狀,如口乾舌燥、盜汗、心煩失眠等。川貝母可以清熱降火,滋陰潤燥,緩解由陰虛引起的燥熱症狀,同時也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緩解因陰虛而引起的咳嗽、痰少等症狀,提高藥效。
大補陰膏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的作用。大補陰膏方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甘草可中和其寒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二、益氣健脾,扶正固本: 甘草入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大補陰膏方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而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甘草益氣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整體康復。
大補陰膏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潤肺化痰: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大補陰膏主要用於陰虛燥咳,而紫菀可有效緩解肺燥咳嗽、痰少粘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滋陰潤肺,改善肺部的乾燥狀態。
- 宣肺利氣: 紫菀具有一定的宣肺利氣作用,可以促進肺氣流通,有助於改善因陰虛導致的氣虛乏力、呼吸短促等症狀。這對於大補陰膏治療陰虛體質,提升肺部功能起到輔助作用。
大補陰膏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阿膠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功效。大補陰膏旨在滋陰補腎,而阿膠能補益血氣,滋養陰液,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滋補陰虛的效果。
- 固本培元: 阿膠富含膠原蛋白,具有補益肝腎、固本培元的作用。大補陰膏常用於體虛乏力、陰虛火旺等症狀,阿膠能增強體質,改善體虛狀況,進一步提高藥效。
大補陰膏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益腎氣:五味子性酸甘,入肺、腎經,具有補腎益氣、固精止汗之效。大補陰膏主治陰虛內熱,腎陰虧損,而五味子可補腎精,滋陰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奏滋陰補腎之功。
二、斂肺止咳:五味子亦有斂肺止咳之效,可緩解陰虛燥咳、肺氣虛弱等症狀。大補陰膏中加入五味子,可兼顧肺腎同治,提升整體療效。
大補陰膏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可改善女性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大補陰膏以滋陰為主,但血虛亦可導致陰虛,故當歸可兼顧補血,使陰血雙補,效果更佳。
- 活血行氣: 當歸除補血外,還有活血行氣之效,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陰虛所致的氣血不足,進而緩解陰虛內熱、口燥咽乾等症狀。
因此,大補陰膏中加入當歸,可有效地發揮其補血養血、活血行氣的功效,達到滋陰補血、改善陰虛症狀的效果。
大補陰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生地黃的滋陰作用能有效緩解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虛火上炎、燥熱等症狀。
- 清熱解毒:生地黃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大補陰膏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如玄參、麥冬等,共同達到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效果。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補陰膏方中,發揮著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是補陰膏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補陰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養血: 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大補陰膏主要針對陰虛內熱證,而白芍能滋養肝血,起到滋陰涼血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補充陰液。
二、緩肝止痛: 大補陰膏常用於治療陰虛內熱導致的肝腎陰虛,出現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等症狀。白芍能緩肝止痛,舒緩肝氣鬱結,緩解肝陰不足引起的肝區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改善症狀。
大補陰膏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微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可改善陰虛內熱、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腰膝痠軟、面色蒼白等症狀。
- 調和藥性: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而熟地黃不僅能滋陰補血,更能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相輔相成,更好地發揮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療效。
大補陰膏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潤肺: 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腎經,能滋陰潤肺,生津止渴,適用於陰虛肺燥、乾咳少痰、口渴咽乾等症。
- 養陰清熱: 天門冬能清熱除煩,適用於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
大補陰膏整體以滋陰補腎為主,天門冬的滋陰潤肺、養陰清熱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補陰膏方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目的,而肺陰不足會影響腎陰,因此加入麥門冬,可滋潤肺陰,進而間接補腎陰,達到整體滋陰的效果。
- 清熱生津:麥門冬能清肺熱、生津止渴,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燥熱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大補陰膏主要針對陰虛體質,而陰虛常伴有虛火上炎,故加入麥門冬,可以清熱生津,降低虛火,更有效地滋陰補腎。
大補陰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陰虛,調理身體。其組成中包含菟蕬子,這是因為菟蕬子具備滋陰潤燥、補腎養肝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陰虛的表現常常伴隨著脈搏不足、口乾舌燥等症狀,菟蕬子能幫助緩解這些不適。
菟蕬子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夠促進身體的陰液生成,從而達到滋陰的效果。此外,菟蕬子對腎臟和肝臟有保護作用,有助於提升它們的功能,增強整體的健康狀態。這些特性使得菟蕬子成為大補陰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助於全面調理陰虛體質,促進身體的平衡與恢復。
大補陰膏中包含枸杞子,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補腎: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陰血,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益精明目: 枸杞子亦能益精明目,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視力下降、眼乾澀、夜盲等症狀有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大補陰膏中加入枸杞子,可起到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益陰虛的功效。
大補陰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濕止癢之效。大補陰膏為滋陰補腎之劑,但若患者同時伴有熱證,如陰虛火旺、濕熱下注等,則需加入黃柏清熱瀉火,以防滋陰過度,助濕生熱,反而加重病情。
- 抑制陰虛火上炎: 陰虛火旺,易導致上焦虛熱,出現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黃柏清熱瀉火,可抑制陰虛火上炎,配合其他滋陰藥物,達到陰陽平衡,更有效地改善陰虛症狀。
大補陰膏方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腎補肝: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固澀止瀉的功效。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而山茱萸恰好能補益肝腎之陰,達到滋陰填精、固澀止瀉的效果。
- 相輔相成: 大補陰膏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生地黃、麥冬等,偏於滋陰養血,而山茱萸則偏於補腎固澀,兩者互相配合,相輔相成,協同增強滋陰補腎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大補陰膏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善於清肺熱、胃熱,並可降火生津。大補陰膏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同時亦需兼顧清熱瀉火,防止陰虛火旺之症。知母可有效平衡滋陰補腎的藥性,避免滋膩生痰。
- 滋陰潤燥: 知母不僅能清熱,更具滋陰潤燥之效。其能滋養肺陰,潤燥止咳,對於大補陰膏所治療的陰虛燥熱、肺腎陰虛之證,有輔助治療作用,有助於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補陰膏」介紹
中藥方劑「大補陰膏」又名「知柏地黃丸」,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等功效。臨牀上,被廣泛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諸多症狀,如潮熱盜汗、健忘失眠、腰膝痠軟、鬚髮早白、耳鳴目赤、咽乾口燥、心煩意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症狀。此外,也被用於治療陰虛津虧所致的咳嗽、喘息、肺熱、痰多等症狀。
方劑組成與功效介紹: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可適用於多種症狀。
**白芍:**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применяется для лечения заболеваний селезенки и желудка.
**川貝母:**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當歸:**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阿膠:**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茯神:**茯神性甘、平,具有安神定驚、健脾益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枸杞:**枸杞具有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的功效。
**黃柏:**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橘紅:**橘紅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
**麥門冬:**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人參:**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山茱萸:**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生地黃:**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熟地黃:**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天門冬:**天門冬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
**菟蕬子:**菟蕬子具有補腎、益肝、明目、壯陽、止瀉、補虛陰、益精血、充津液、通經絡等功效。
**五味子:**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遠志:**遠志具有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
**知母:**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紫菀:**紫菀具有止咳化痰、降氣、止咳平喘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大補陰膏」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等功效,臨牀上,被廣泛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一系列症狀,如潮熱盜汗、健忘失眠、腰膝酸軟、鬚髮早白、耳鳴目赤、咽乾口燥、心煩意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陰虛津虧所致的咳嗽、喘息、肺熱、痰多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安心神,健脾胃,滋肺金,補元氣。
上切,用井花水24碗,入鮮薑4兩2錢,胡桃肉、圓眼肉、棗肉、蓮肉各24個,烏梅肉12個,春浸半月,夏不浸,秋浸一日,冬浸一日夜,於靜室內,用炭火煎至5碗,去藥滓,用好蜂蜜24兩,煎1滾,用紙滲去面上沫,入前藥同煎至滴水不散為度;用瓷罐盛,白紙封口,放水盤中,露罐口七日,去火毒,取出。
每服3茶匙,空腹白滾湯調下。
忌食羊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陰膏具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陰膏,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七。 組成: 大補陰膏(《遵生八箋》卷十七。)出處:《遵生八箋》卷十七。組成:茯神2兩(去皮心),遠志2兩(去梗,炒乾用),人參5錢(去蘆),白朮4兩(切片,水洗,去油,曬乾),茯苓2兩(去皮),橘紅1兩5錢(去白),貝母1兩5錢(薑湯煮過),甘草3錢(炙,去皮),紫菀1兩(洗去土),阿膠1兩(蛤粉炒成珠),五味子5錢,當歸身3兩(酒洗),生地黃1兩5錢(酒洗),白芍藥2兩(炒),熟地黃1兩5錢(酒洗,蒸9次,曬9次),天門冬1兩5錢(去心),麥門冬1兩5錢(去心),菟絲子2兩(水洗去土,曬乾),枸杞子3兩(蒸,焙乾),黃柏2兩(去皮,鹽水炒乾),山茱萸2兩(湯浸),知母1兩(鹽水炒乾)。主治:安心神,健脾胃,滋肺金,補元氣。 。 主治:安心神,健脾胃,滋肺金,補元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