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中加入黑豆,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增強補腎功效: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之效。與附子相配,更能增強補腎壯陽、溫經散寒之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
- 緩和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有毒,單獨使用容易引起燥熱傷陰。黑豆性寒,可起到緩和附子毒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提高方劑的安全性。
黑豆與附子相配,相輔相成,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降低藥物毒性,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豆淋酒煎附子丸]中的石南葉成分,石南葉具有溫腎壯陽、祛風除濕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腎虛腰痛、風濕關節痛等症狀。該方加入石南葉旨在增強溫腎散寒的作用。
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功效。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可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但其藥力較強,容易上行。加入川牛膝可以引導附子藥力下行,使之直達病竈,並避免藥力上衝頭面。
- 活血化瘀: 川牛膝除引藥下行外,還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附子溫陽散寒,但溫陽過度易傷陰,而川牛膝活血化瘀,可防止附子過於燥烈,有助於藥性平衡。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之效,可散發表寒,解除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與防風配伍,可溫陽解表,協同治療風寒表證。
- 調和藥性: 附子性溫熱,若單獨服用,容易耗傷陰液,而防風性味辛溫,兼具清熱解表之效,與附子配伍,可調和藥性,減少附子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為平和。
對於[豆淋酒煎附子丸]中的石斛成分,石斛性味甘寒,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口乾咽燥等症狀。該方加入石斛旨在增強滋陰養胃的作用。
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助附子回陽: 附子溫陽散寒之力較強,但性偏燥烈,易耗陰傷津。肉桂溫陽而不燥,且能補火助陽,與附子相伍,可增強回陽之力,溫而不燥,相輔相成,更利於溫補陽氣。
- 行氣活血,助附子通絡: 附子溫陽散寒,亦可通絡,但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單用附子療效有限。肉桂辛溫通陽,能行氣活血,與附子同用,可加強通絡止痛之效,使寒凝氣滯之症得以緩解。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劑中包含「萆薢」的主要原因如下:
- 溫腎壯陽,祛風除濕:萆薢性溫,味甘、辛,入腎、膀胱經,具有溫腎壯陽、祛風除濕之效。此方以附子為君,溫陽補腎,而萆薢佐之,可加強溫腎壯陽之力,並輔助祛除風寒濕邪,使藥效更加全面。
- 利水滲濕,通經活絡:萆薢還有利水滲濕、通經活絡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澤瀉、茯苓等配合,能有效利水消腫,疏通經絡,改善因寒濕阻滯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沉重等症狀。
對於[豆淋酒煎附子丸]中的麻黃成分,麻黃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哮喘等症狀。該方加入麻黃旨在增強解表散寒的作用。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附子溫陽散寒,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附子性熱,容易燥烈,羌活性溫,可以起到緩和附子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同時還可以促進附子藥力的發揮,增強藥效。
總之,羌活加入豆淋酒煎附子丸方劑中,可有效提升藥效,達到溫陽散寒、祛風通絡的效果。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中加入海桐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協同散寒止痛: 海桐皮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活血通絡之效。與附子、豆豉等溫熱藥材相配,可增強散寒止痛之功,並能溫經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減輕毒性: 附子性溫熱,毒性較強,容易傷陰耗氣。海桐皮性溫,能解附子之毒,起到緩和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
因此,海桐皮在豆淋酒煎附子丸中起到協同散寒止痛和減輕毒性的作用,使方劑的療效更加顯著,安全性更高。
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為了利水滲濕,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滲濕止瀉。附子性熱,溫陽助陽,但性燥易傷津,且易致氣盛水停。赤茯苓與附子配伍,可緩解附子燥熱之弊,防止其傷津耗氣,並促進水濕代謝,避免水停濕阻,加強溫陽利水之效,使藥力更趨平和,更能有效地治療寒濕痹痛等症。
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 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方中附子溫陽散寒,但易耗傷津液,而獨活可引附子之溫陽之力,驅散寒濕,使藥力直達病所,且可緩解附子燥熱之弊。
- 疏通經絡: 附子溫陽散寒,但容易留滯經絡,而獨活可疏通經絡,使寒邪得散,陽氣得通,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附子毒性: 附子性熱,毒性較大,易引起心煩、口渴、燥熱等症狀。天麻性寒,能清熱解毒,與附子相配,可降低附子毒性,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 增強祛風止痛作用: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止痛的功效,與附子配合,可增強其祛風止痛的療效,尤其適用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豆淋酒煎附子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溫經止痛: 附子性溫熱,偏於陽,易傷陰血,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活血,溫經止痛。加入當歸,可緩解附子溫燥傷血之弊,平衡藥性,使藥力更趨和緩,避免燥熱傷陰。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當歸與附子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當歸可引導附子之溫陽之力,更好地達至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並使藥力更易於滲透經絡,達到治病的目的。
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的功效。附子性溫熱,可溫陽散寒、祛風溼,但容易燥烈傷陰。烏梢蛇加入其中,可起到緩和附子燥烈之性,並增強祛風溼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烏梢蛇亦有活血化瘀之功,配合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因風寒溼邪阻滯經絡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綜上所述,豆淋酒煎附子丸中加入烏梢蛇,可有效增強其祛風溼、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病症。
主治功效
豆淋酒煎附子丸
功效主治:肝臟有風毒,流注到腳膝部,筋脈疼痛,四肢酸軟無力。
組成: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尿、解毒等功效。
- 川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石斛: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萆薢: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利尿、解毒等功效。
-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羌活: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海桐皮:具有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等功效。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等功效。
-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烏梢蛇: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氣血、壯筋骨、通經活絡、舒筋活絡、健脾益氣、補腎壯陽等功效。
總結:
豆淋酒煎附子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氣益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肝臟有風毒,流注到腳膝部,筋脈疼痛,四肢酸軟無力。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傳統服藥法
黑豆1升(炒令熟,入酒5升煎二三十沸,濾去滓,煎令稠),附(側)子2分(炮裂,去皮臍),石南半兩,牛膝半兩(去苗),防風半兩(去蘆頭),石斛半兩(去根,銼),肉桂半兩(去皺皮),萆薢3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羌活半兩,海桐皮半兩(銼),赤茯苓半兩,茵芋半兩,獨活半兩,天麻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烏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上為細散,以黑豆煎,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忌豬肉、毒魚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豆淋酒煎附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黑豆1升(炒令熟,入酒5升煎20-30沸,濾去滓,煎令稠),附(側)子2分(炮裂,去皮臍),石南半兩,牛膝半兩(去苗),防風半兩(去蘆頭),石斛半兩(去根,銼),肉桂半兩(去皺皮),萆薢3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羌活半兩,海桐皮半兩(銼),赤茯苓半兩,茵芋半兩,獨活半兩,天麻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烏蛇1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 主治:肝臟風毒,流註腳膝,筋脈疼痛,四肢緩弱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