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天麻湯

FU LING TIAN M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眼科菁華錄》卷下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6%
肺經 14%
腎經 11%
心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1%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 健脾益氣,化濕止瀉,進一步提升湯劑的療效。

茯苓本身性平,擅長利水滲濕,而天麻則偏於平肝熄風。但單獨使用,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情況,可能難以發揮最佳效果。白朮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正好補足茯苓和天麻的不足,使其藥效更顯著。

同時,白朮也能 健運脾胃,促進藥物吸收,使茯苓和天麻的藥效更能發揮到最佳狀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化痰止眩: 茯苓、天麻主要針對頭暈目眩、痰濕內阻等症狀。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眩的功效,與茯苓、天麻相輔相成,加強化痰除濕、止眩固神的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2. 配伍協調,增強藥效: 蒼朮性溫燥,可與茯苓、天麻的甘平之性相配伍,起到溫和脾胃、利水滲濕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進一步提升藥效。

茯苓天麻湯是一張傳統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肝風內動或脾虛濕盛所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在這張方劑中,包含了人參這一珍貴的藥材。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安神的功效,在本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人參能夠補益脾肺之氣,使脾能健運,肺能宣發,有助於祛除體內的濕氣。對於由脾虛導致的濕盛,人參能夠起到強化脾胃功能的作用,從而改善因濕邪所致的各種症狀。其次,人參還能夠安神定志,對於因肝風上擾所致的精神不寧、心悸失眠等問題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綜合來看,人參在茯苓天麻湯中的應用,既能夠從根本上調理體質,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又能針對具體症狀進行治療,是該方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茯苓天麻湯以茯苓、天麻等藥材為主,具有滋陰降火、平肝熄風之效。但對於體虛氣弱者,單用這些藥材可能無法完全發揮療效。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能加強藥效,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2. 扶正祛邪: 茯苓天麻湯主要用於治療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不足、精氣虧虛有關。黃耆補氣升陽,能提升患者正氣,有助於抵抗病邪,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茯苓天麻湯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功能。對於因肝風內動而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天麻能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
  2. 補益氣血: 天麻性平而不寒,能補益氣血,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茯苓天麻湯以茯苓為君藥,其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與天麻的祛風止痙、補益氣血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頭痛等症狀的效果。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濕,降濁止眩: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降濁止眩的功效。茯苓天麻湯用於治療眩暈頭昏,多因濕濁上蒙清竅所致,澤瀉利水滲濕,可祛除濕濁,使清竅通利,達到止眩的效果。
  2. 配合茯苓,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澤瀉配合茯苓,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功,使脾胃健運,濕濁消散,從而更有效地改善眩暈頭昏的症狀。

茯苓天麻湯中包含茯苓,其原因如下:

  1.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對於眩暈、頭重、肢體麻木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消除水腫,減輕頭部壓力,改善症狀。
  2. 茯苓與天麻相配,相輔相成。天麻善於平肝熄風,而茯苓則能健脾利濕,二者合用,既能平肝熄風,又能健脾利濕,更能有效地改善眩暈、頭重、肢體麻木等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藥性: 天麻性寒,茯苓性平,二者合用雖可治療眩暈頭痛,但可能加重脾胃虛寒。生薑性溫,可緩解天麻、茯苓的寒涼之性,溫中散寒,避免寒邪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助藥力: 生薑辛溫,可助茯苓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水濕代謝,並助天麻祛風止痙,使藥效更顯著。

茯苓天麻湯是一張用於治療因風痰上擾所導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的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包括了茯苓、天麻以及半夏等多種中藥材。其中,半夏的使用尤為重要。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是祛風除痰的良藥。在本方中,半夏的作用主要是針對風痰內盛的情況,能有效地化解體內痰濕,減輕因痰濁上擾清竅而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此外,半夏還能夠輔助其他藥材,如與茯苓相配伍,增強利水滲濕的效果;與天麻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平肝熄風的目的。因此,半夏在茯苓天麻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個方劑的療效,還有助於調理人體氣機,使患者得以從根本上改善頭暈目眩等問題。

茯苓天麻湯中加入橘皮,旨在理氣化痰,佐助茯苓、天麻祛風止痙。

茯苓性平味甘,善於健脾滲濕,天麻性平味甘,具有息風止痙之效。但二者偏於燥性,易傷津液,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化痰、燥濕止瀉的功效,可補脾胃之氣,協同茯苓、天麻功效,使藥力更顯著,且能防止藥性燥烈,損傷津液。

茯苓天麻湯是一張常用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痰上擾導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該方由多種中藥組成,其中包含了山楂這味藥材。山楂,在中醫裡被認為性溫、味酸甘,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在茯苓天麻湯中加入山楂,主要是考慮到該方主要用于治療由風痰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狀,患者往往伴有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的情況,容易產生食積和氣滯。

山楂能夠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對於改善患者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而導致的食物積滯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山楂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頭暈目眩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茯苓天麻湯中加入山楂,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健脾消食作用,還能進一步提升其治療頭暈目眩的綜合療效。

茯苓天麻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濕痰飲所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該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包括了茯苓、天麻以及神麴等成分。在這裡,神麴的使用有其特定意義與作用。

神麴是一種經過發酵處理的小麥製品,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在中醫學中常用來幫助消化、增強脾胃功能,並能促進食物的代謝。在茯苓天麻湯中加入神麴,主要是為了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由於此方劑主要針對的是因內濕過重導致的頭痛、眩暈,而濕邪容易阻滯脾胃運化,進而影響整體健康狀態。因此,通過加入神麴,可以調理脾胃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從而減輕頭痛及眩暈等不適症狀,達到治療目的。總體而言,神麴在茯苓天麻湯中的應用,強化了整個方劑的綜合療效,使其更為全面地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

茯苓天麻湯中添加乾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助藥性,提升療效: 茯苓、天麻性偏寒涼,對於寒濕痺痛、頭暈目眩等症狀有較佳療效。但若患者體質偏虛寒,寒氣較重,單用茯苓天麻湯恐難以發揮效果。加入乾薑,其溫性可助茯苓、天麻之藥力,溫陽散寒,提升整體療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寒邪:茯苓、天麻雖可治風寒濕痺,但其性偏寒涼,若不加以溫煦,容易導致寒邪入體,加重病情。乾薑辛溫,可溫化寒濕,調和藥性,避免寒邪侵襲,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茯苓天麻湯是一張用於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的中醫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天麻等,而黃柏作為輔助成分之一也被加入其中。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茯苓天麻湯中加入黃柏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作用,特別是針對因肝腎陰虛所導致的內熱現象。

頭暈目眩除了風痰上擾之外,還可能伴隨著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情況,此時單純使用平肝熄風的藥物可能不夠全面。黃柏能夠補充這方面的不足,通過其清熱瀉火的作用,幫助調節體內陰陽平衡,從而更好地改善頭暈目眩等症狀。此外,黃柏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效果,共同達到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的目的,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療效。

茯苓天麻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強調平肝熄風與化痰祛濕的作用。在該方劑中包含麥芽這一成分,其主要目的在於利用麥芽的消化酶來幫助脾胃運化,增強整體方劑的消化吸收效果。麥芽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在中醫學上具有消食和中的功效,能促進食物的消化,減輕脾胃負擔。

在茯苓天麻湯中加入麥芽,一方面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另一方面也兼顧了對脾胃功能的保護與調節。因為許多中藥材對於脾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加入麥芽可以緩解這種刺激,避免因治療頭痛、眩暈等病症而進一步損傷脾胃。總體而言,麥芽在茯苓天麻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既確保療效又注重保護人體正氣。

主治功效


茯苓天麻湯,中醫方劑之一。主治口眼歪斜,面容不正,太陽穴疼痛,眼前發黑,眼睛不敢睜開,好像置身於風雲之中;有時頭痛,有時身體沉重,四肢冰冷;或噁心,氣短,說話急促。

茯苓天麻湯的組成如下:

  1.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2. 白朮:性溫,味苦、辛,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等功效。

  3.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溫肺化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脹、止痛等功效。

  4. 蒼朮:性溫,味辛、苦,具有燥濕、利尿、健脾、止瀉、固表、止汗、溫中、散寒、祛風、明目等功效。

  5.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等功效。

  6.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瀉、回陽通脈、補氣等功效。

  7.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斂瘡生肌等功效。

  8.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9. 麥芽:性平,味甘,具有健脾、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中、除煩等功效。

  10. 人參:性微溫,味甘、微苦,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等功效。

  11. 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活血、降脂、利尿、安神等功效。

  12.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

  13. 澤瀉: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等功效。

  14. 橘皮: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化痰、燥濕、健脾、胃、利水、滲濕等功效。

  15. 神麴:性溫,味甘,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茯苓天麻湯具有補氣、化濕、祛風、止痛、安神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口眼歪斜,面容不正,太陽穴疼痛,眼前發黑,眼睛不敢睜開,好像置身於風雲之中;有時頭痛,有時身體沉重,四肢冰冷;或噁心,氣短,說話急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朮、蒼朮、人參、黃耆、明天麻、澤瀉、茯苓、生薑、半夏、橘皮、焦山楂、神曲、炮乾薑、黃柏(酒制)、麥芽(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身體沉重貝爾氏癱瘓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顏面神經麻痺噁心反胃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天麻湯, 出處:《眼科菁華錄》卷下。 組成:白朮、蒼朮、人參、黃耆、明天麻、澤瀉、茯苓、生薑、半夏、橘皮、焦山楂、神曲、炮乾薑、黃柏(酒制)、麥芽(炒)。 主治:口眼歪斜,儀容不正,厥陰頭痛,颠倒眼黑,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或頭痛、或身重,四肢冷;或惡心,氣短語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