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結枳實丸

開結枳實丸

KAI JIE ZHI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1%
肺經 13%
心經 9%
腎經 7%
肝經 7%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下列兩大功效:

  1. 理氣解鬱: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之效。枳實善於破氣消積,兩者合用,可使氣機通暢,消除鬱滯,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效用。
  2. 助消化:橘皮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枳實能消食積、行氣散結,與橘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促進消化的目的。

因此,在開結枳實丸中加入橘皮,可以有效地改善氣滯、食積等病症,提高藥效。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枳實丸主治癥結氣滯,胸腹脹滿,食積不消等症,多因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所致。白朮健脾燥濕,可助枳實消積化滯,理氣行滯,緩解腹脹等症狀。
  2. 補氣固本: 白朮亦具補氣固本之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枳實丸中其他藥物如枳實、厚朴等,性多偏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白朮的補氣作用可中和寒性,保護脾胃,使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有效去除體內水濕,解除水腫,改善因濕氣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2. 通利水道: 開結枳實丸以瀉下通便為主要功效,澤瀉加入其中,有助於通利水道,促進腸胃蠕動,使藥物更易於下行,達到更好的瀉下效果。

因此,澤瀉的加入既能利水消腫,又能通利水道,協同藥物功效,使開結枳實丸在治療水濕內停、腸胃積滯等病症時更顯效力。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方中枳實苦寒,善於消積化滯,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茯苓加入,可緩解枳實的寒性,避免傷脾,同時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消除枳實所致的胃腸不適。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神麴為麥芽的發酵物,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枳實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消食化積的效果,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緩和藥性:枳實性偏寒,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神麴性溫和,可以緩和枳實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生薑味辛性溫,可解藥物寒性,調和枳實、厚朴等寒涼藥性,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二、 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的功效,可配合枳實、厚朴等藥物,共同達到行氣消積、止痛化痰的效果。

因此,生薑的加入既能緩解藥物寒涼性,又能增強藥效,使開結枳實丸的療效更佳。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因為青皮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作用。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辛散之性,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其苦降之性,可消食積,化痰滯。

在開結枳實丸中,青皮與枳實、厚朴等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地消散肝胃之氣結,促進消化,緩解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開結枳實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方中以枳實為主藥,可有效解決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針對病症:開結枳實丸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祕等症狀。枳實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因此成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結枳實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濁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開結枳實丸本身以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為主,加入半夏可更好地協調藥性,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減少嘔吐等副作用。
  2. 化痰止咳: 半夏具備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痰多咳嗽等症狀。開結枳實丸中加入半夏,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化痰止咳的功效,進一步緩解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開結枳實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此方主用於脾胃氣滯、痰濕中阻所致之消化不良,症見脘腹脹滿、痞塞不通。因痰食積滯,阻礙氣機升降,故以行氣消痰、導滯通腑為治。
  2. 腿腳腫痛
    因痰濕停滯三焦,水液代謝失常,下注肢節所致。方中兼有逐水消腫之品,可通利水道而緩解腫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消痰除痞

  • 核心藥組
    • 枳實、青皮、木香:疏肝破氣,消積導滯,解「心下痞悶」。
    • 半夏、天南星、白礬:燥濕化痰,降逆散結,針對痰飲阻滯。
    • 大黃、牽牛:瀉下通腑,導痰濕從二便出,尤善攻逐水飲(腿腳腫痛)。

2. 逐水消腫,通利三焦

  • 苦葶藶、牽牛:瀉肺逐水,利小便而消腫,治痰濕流注下肢。
  • 大皂角:辛咸性烈,開竅通絡,助痰濕外排,兼「去風結惡氣」。

3. 健脾滲濕,標本兼顧

  • 白朮:健脾燥濕,防攻伐傷正,佐制峻藥之弊。
  • 旋覆花(加減):降氣化痰,增強通降之力,適用於痰飲上逆之喘滿。

4.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枳實、白朮(源自「枳朮丸」)為基礎,消補並行,治痰食交阻。
  • 升降並舉:木香、青皮升脾之清,大黃、牽牛降胃之濁,調暢三焦氣機。
  • 峻藥緩用:生薑汁糊丸,生薑湯送服,既制約牽牛、大黃之峻烈,又增強溫中化痰之效。

三、主治延伸機理

  • 單腹脹、四肢腫滿:痰水壅滯三焦,方中牽牛、葶藶瀉水,皂角通絡,合而逐水消脹。
  • 婦人乾血氣、面目浮腫:血瘀夾痰濕,大黃、木香活血行氣,配合蔥白通陽散結。
  • 酒疸病:濕熱內蘊,大黃清熱利濕,牽牛導滯,酒送服引藥至病所。

總結:此方以「痰、氣、水互結」為病機核心,通過行氣消痰、瀉水通腑、健脾燥濕之配伍,達成「宣導凝滯,通行三焦」之效,適用於痰濕氣滯實證,體現「治病必求其本」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枳實(麩炒)半兩,白朮半兩,半夏(湯洗)半兩,天南星(炮)半兩,白礬(枯)半兩,苦葶藶(隔紙炒)半兩,大黃半兩,木香2錢,黑牽牛(頭末)2兩,大皂角(去皮子,酥炙)1兩,青皮(去白)半兩,或加旋復花1兩。
宣導凝滯,消化痰飲,升降滯氣,通行三焦,滋榮心肺,灌溉腎肝,補助脾元,養胃,轉行百脈,去風結惡氣,流暢大小腸。常服消食快氣,下痰利膈。
上為末,入牽牛頭末令勻,生薑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如單腹脹,上喘涎多,四肢腫滿,每服30-4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以微利為度;婦人乾血氣,膈實腫滿,或產後有傷,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生薑、蔥白湯送下;酒疸病,溫酒送下。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氣喘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嘔吐黃熱病咳嗽腹瀉多痰胃腸脹氣皮膚顏色發黃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開結枳實丸, 出處:《醫學發明》卷八。 組成:橘皮1兩,白朮1兩,澤瀉1兩,茯苓1兩,麥蘖面1兩,炒曲1兩,乾生薑半兩,青皮半兩,枳實(麸炒)1兩半,半夏(湯洗7次)1兩。 主治:導引行水,化脾氣。主治:飲食不消,心下痞悶。腿腳腫痛。

開結枳實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枳實(麸炒)半兩,白朮半兩,半夏(湯洗)半兩,天南星(炮)半兩,白礬(枯)半兩,苦葶藶(隔紙炒)半兩,大黃半兩,木香2錢,黑牽牛(頭末)2兩,大皂角(去皮子,酥炙)1兩,青皮(去白)半兩,或加旋復花1兩。 主治:宣導凝滯,消化痰飲,升降滯氣,通行三焦,滋榮心肺,灌溉腎肝,補助脾元,養胃,轉行百脈,去風結惡氣,流暢大小腸。常服消食快氣,下痰利膈。主治:中痞痰逆,惡心嘔噦,膈實,酒酲不解,宿物停積,兩脅膨悶,咽嗌不利,上氣咳嗽。黃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