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五苓湯

生薑五苓湯

SHENG JIANG W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便》卷二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18%
肺經 18%
腎經 11%
心經 10%
膀胱經 7%
大腸經 3%
肝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五苓湯中包含生薑,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五苓湯主治脾虛濕盛、水濕停滯所致的嘔吐、泄瀉、水腫等症,而生薑可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水濕的代謝和排除。

二、 配合其他藥物: 五苓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白朮,皆偏寒涼,生薑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提高藥效。

生薑五苓湯中的豬苓,主要起著利水滲濕的作用。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五苓湯以茯苓為君藥,主治脾胃濕困,水濕停滯。而豬苓與茯苓同屬利水滲濕藥,但豬苓偏於利水消腫,可輔助茯苓更有效地消除水濕,同時也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生薑五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煩之效。五苓湯主治濕困脾陽、水停證,而澤瀉可利水消腫,幫助水液代謝,使濕邪排出體外,恢復脾陽運化功能。
  2. 配合其他藥物: 澤瀉與五苓湯中其他藥物如茯苓、豬苓等,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澤瀉的甘淡之性,可緩解其他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生薑五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助於祛除水濕,改善五苓湯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扶正祛邪: 生薑五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而白朮可補脾益氣,提升正氣,避免過度利水傷正,有助於更好地扶正祛邪,使療效更佳。

生薑五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五苓湯主治濕痺、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茯苓能協助利水滲濕,排除體內積聚的水分,改善水腫,恢復正常排尿。

2. 補益脾氣: 茯苓亦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利水滲濕的作用,使水腫消退,同時亦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等症。

生薑五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五苓湯主治濕邪困脾,水濕停滯,而半夏可化解水濕之邪,並助脾胃運化,利水消腫。
  2. 和胃降逆:半夏可降逆止嘔,對於因濕邪困脾,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有較好的緩解作用。生薑五苓湯中加入半夏,可增強其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

生薑五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脾氣不運之症狀。本方源自《金匱要略》,基本組成包括生薑、茯苓、豬苓、澤瀉、白朮等藥材,而加入枳實則是根據臨床需要所進行的加減變化。枳實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功效。在生薑五苓湯中加入枳實,旨在增強行氣和中、利水滲濕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枳實的下行之力,可以幫助改善脾胃氣滯的情況,促進消化;另一方面,結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有效地調理水液代謝,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總體來說,添加枳實能夠使整個方劑更好地適用於兼有氣滯與水濕阻滯的複雜病證,提高治療效果。

生薑五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五苓湯以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四味藥為主,偏寒涼,而生薑性溫,甘草亦甘溫,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不致過寒,更易於脾胃接受。

2. 增強補益: 甘草味甘,入脾經,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它可以增強五苓湯的補脾利水功效,更有效地改善脾腎陽虛,促進水液代謝。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生薑五苓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春月大飲冷水傷脾,過飲酒而傷氣」,針對因春季飲冷過多或酒傷所致的氣機不暢、水濕停滯之證。春令陽氣升發,若過飲寒涼或酒濕困脾,易致脾陽受損,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輕者可見脘痞、嘔惡、小便不利;重者則水蓄脹滿,需加重逐水之力。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核心配伍:五苓散加減

  • 生薑(1錢):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助脾胃陽氣以化水濕。
  •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各1錢):源自《傷寒論》五苓散架構,通調水道。
    • 豬苓、澤瀉:利水滲濕,導濕濁從小便出。
    • 白朮、茯苓:健脾燥濕,助脾運化水濕。
    • 半夏、枳實(各1錢)
      • 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止嘔;
      • 枳實破氣消積,通暢中焦氣機,治水濕停滯之痞滿。
    • 甘草(3分):調和諸藥,緩和峻利之性(輕症用)。

2. 加味邏輯

此方之加減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 標證(水飲停滯):以五苓散利水為主,佐半夏、枳實行氣化痰。
  • 本證(脾陽受損):生薑溫中,白朮、茯苓健脾,從源頭助氣化。

3. 重症變方:逐水攻邪

若水蓄脹滿(重症),去甘緩之甘草,加入:

  • 大戟、蕪花、甘遂:峻下逐水,直泄水飲壅滯(需炮製減毒)。
  • 黑牽牛、檳榔:通利二便,行氣導滯,增強攻逐之力。
    此變方側重「急則治標」,以峻藥破積,符合「水脹實證」的治療原則。

三、治療原理

  1. 通陽化氣:通過五苓散架構恢復膀胱氣化,使水濕從小便而解。
  2. 溫中行氣:生薑、半夏溫胃止嘔;枳實、檳榔破氣消脹,解決氣滯水停之病理核心。
  3. 分消水濕:輕症以滲利為主,重症則峻下與利水並用,體現「去菀陳莝」的治水思路。

總結

此方以五苓散為基礎,針對「水傷脾、酒傷氣」之證,輕則溫利並行,重則峻攻水積,層次分明,反映中醫「隨證加減」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薑1錢, 豬苓1錢, 澤瀉1錢, 白朮1錢, 白茯苓1錢, 半夏1錢, 枳實1錢, 甘草3分。
此治傷飲之輕者,若重而水蓄積為脹滿者,去甘草,加大戟(長流水煮3次,去皮,曬乾)7分,蕪花(醋浸,炒乾)、甘遂(麵包煨,去面,去心)各8分,黑牽牛(研末)2錢,檳榔1錢,用水2鐘
用水1鐘半,煎7分,溫服。取小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五苓湯,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生薑1錢,豬苓1錢,澤瀉1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半夏1錢,枳實1錢,甘草3分。 主治:春月大飲冷水傷脾,過飲酒而傷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