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佐經湯

茯苓佐經湯

FU LING ZUO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7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18%
肺經 18%
肝經 7%
腎經 7%
心經 5%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佐經湯方劑中包含茯苓,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肺經。其利水滲濕之性,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並健脾利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二、寧心安神:茯苓亦具寧心安神之效,可改善因濕邪困脾、心神不安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茯苓佐經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幫助患者改善水濕停滯、心神不寧等症狀。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健脾,化濕止瀉: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瀉止嘔的功效。茯苓佐經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經行腹痛等症,而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濕邪排出,緩解腹痛等症狀。
  2. 佐茯苓,增強利水消腫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擅長利水消腫,但單用茯苓利水力量不足。陳皮與茯苓合用,既可增強茯苓的利水消腫功效,又能防止茯苓過於燥性傷津,使利水作用更為溫和有效。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茯苓佐經湯主治痰濕阻滯,而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與茯苓共用,更能加強利水滲濕、化痰止咳的效果。
  2. 和胃降逆:半夏性溫,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阻滯胃腑,導致噁心嘔吐者,能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與茯苓配伍,不僅能化痰濕,更能緩解嘔吐,使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恢復。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茯苓利水消腫: 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茯苓同用,可增強茯苓利水消腫之效,避免單用茯苓損傷脾陽。
  2. 補中益氣,扶正祛邪: 白朮能補中益氣,增強機體正氣,而茯苓則偏於利水消腫,兩者相輔相成,可更好地扶正祛邪,治療因脾虛水濕內停而引起的各種病症。

總之,茯苓佐經湯中加入白朮,不僅能增強茯苓的功效,還能起到補中益氣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可祛除脾胃濕邪,配合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
  2. 化痰止咳: 蒼朮還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能幫助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茯苓佐經湯主要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蒼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化痰止咳的療效。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芳香化濕,理氣解鬱: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理氣解鬱的功效。茯苓佐經湯多用於治療濕阻中焦、氣機不暢、經絡不通的婦科疾病,藿香可助茯苓健脾利濕,並疏通氣血,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2. 改善胃腸功能:藿香能溫中和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因濕氣阻滯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對於伴隨有胃腸不適的婦科疾病,藿香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茯苓佐經湯以茯苓、澤瀉等藥物為主,用於治療脾腎氣虛、水濕內停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澤瀉可助茯苓利水滲濕,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達到利尿消腫的目的。
  2. 健脾利濕:澤瀉還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停留的狀況。茯苓佐經湯中常配伍白朮、蒼朮等健脾利濕藥物,與澤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茯苓佐經湯中的藥物多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增強藥物對人體的吸收利用率,提高藥物的療效。同時,甘草還有益氣健脾、補中益氣的作用,配合茯苓等藥物,能更好地治療婦科疾病,改善女性體質。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葛根具有疏肝解鬱、降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女性經期前後常見的肝氣鬱結、胸悶氣滯、乳房脹痛等症狀。同時,葛根亦能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改善經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痛經、經期不順等問題。
  2. 利水消腫,和中降逆:葛根具利水消腫之效,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減輕因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葛根還能和中降逆,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整體身體狀態的恢復,配合茯苓等藥材,更能有效調節女性經期前後的生理變化。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可以調節肝氣鬱結,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婦女月經失調常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柴胡可以解除肝鬱,使氣血調和,改善月經不調。
  2. 配合茯苓健脾利濕,益氣養血: 茯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柴胡則可疏肝理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健脾利濕、疏肝解鬱、益氣養血的目的,從而改善月經失調等症狀。

茯苓佐經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燥溼化痰之功效。茯苓佐經湯常用於治療經行腹痛、經期不調等病症,而厚朴的加入可以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不適。
  2. 健脾利溼,化痰止咳: 厚朴亦可健脾利溼,對脾胃虛弱、痰溼內阻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茯苓佐經湯中的茯苓具有健脾利溼之效,與厚朴協同作用,能更好地健脾化溼,改善患者體質。

茯苓佐經湯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是為了其 疏肝理氣健脾消食 的作用。

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肝經,能行氣止痛,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症狀;同時,木瓜也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從而改善整體的體質,有助於月經的順利來潮。

因此,木瓜在茯苓佐經湯中,扮演着調理氣血、改善脾胃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改善女性月經失調的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佐經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足少陽經為四氣所乘」引發的諸症,其病機關鍵為「外邪侵襲少陽經脈,導致氣機不暢、濕熱內蘊」。具體表現包括:

  1. 腰腿發熱疼痛:足少陽經循行過髖膝外側,邪鬱經絡則氣血壅滯,化熱生痛。
  2. 頭目昏眩:少陽為樞,邪擾清陽不升,兼夾濕濁上蒙清竅。
  3. 嘔吐不食、胸膈不利:少陽氣鬱犯胃,濕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4. 心煩熱悶:少陽鬱熱內擾心神,濕熱交蒸加重煩悶。

此方針對「少陽經氣鬱、中焦濕滯、兼夾熱象」之複合病機,需和解少陽、健脾化濕、清透鬱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和解少陽,疏泄鬱熱

    • 柴胡:疏解少陽經氣,透散半表半裏之邪。
    • 葛根:升發陽明之氣,助柴胡解熱生津,緩解頭項強痛。
  2. 健脾燥濕,調和中焦

    • 白朮、蒼朮:白朮補脾健運,蒼朮燥濕力強,二者合用以化中焦濕濁。
    • 茯苓、澤瀉:茯苓滲濕健脾,澤瀉利水泄熱,分消濕邪從小便出。
    • 陳皮、厚朴:理氣寬中,破滯除滿,解決胸膈痞悶。
  3. 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 半夏、生薑:化痰濕、降胃氣,止嘔吐。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開胃,改善納呆。
  4. 通絡舒筋,緩急止痛

    • 木瓜:酸溫化濕舒筋,針對腰腿經絡拘急疼痛。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融合「和解少陽、健脾祛濕、清熱通絡」三法:

  • 以柴胡、葛根疏解少陽為主軸,佐以蒼朮、厚朴等運脾化濕,符合「少陽屬木,木鬱克土」的臟腑關係。
  • 濕熱並治,通過茯苓、澤瀉利濕,半夏、藿香化痰濁,間接清解鬱熱。
  • 加入木瓜舒筋活絡,針對足少陽經循行部位的疼痛,體現「經絡用藥」思維。

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此方可類推用於「少陽鬱熱兼脾濕」之證,如:

  • 外感後遺症見低熱、肢體痠痛、脘痞嘔惡。
  • 濕熱型痺證初期,關節腫痛伴胸悶納差。
  • 暑濕季節的眩暈嘔逆,屬少陽樞機不利者。

(注: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方劑配伍理論,臨床應用需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茯苓1錢,陳皮1錢,半夏1錢,白朮1錢,蒼朮1錢,藿香5分,澤瀉5分,甘草5分,葛根5分,柴胡5分,厚朴5分,木瓜5分。
水2鐘,加生薑2片,煎8分,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茯苓佐經湯性味平和,無毒副作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2. 茯苓佐經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3. 茯苓佐經湯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神經性厭食症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腹瀉眼睛模糊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佐經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茯苓1錢,陳皮1錢,半夏1錢,白朮1錢,蒼朮1錢,藿香5分,澤瀉5分,甘草5分,葛根5分,柴胡5分,厚朴5分,木瓜5分。 主治:足少陽經爲四氣所乘,以致腰腿發熱疼痛,頭目昏眩,嘔吐不食,胸膈不利,心煩熱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