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左經湯

DA HUANG ZUO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2%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9%
腎經 6%
膀胱經 5%
膽經 3%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左經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結腸胃、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黃能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腹痛。

二、引藥下行:大黃性峻猛,能引導藥物向下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在左經湯中,大黃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至腸胃,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例如促進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的作用,更有效地消除腸道熱毒。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助大黃瀉下: 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方中大黃寒涼瀉下,易傷脾胃陽氣,細辛可溫脾胃,助大黃瀉下,使藥力通達。
  2. 協調藥性,防止寒凝: 大黃瀉下之力猛烈,易傷陽氣,引發寒凝腹痛。細辛溫散寒邪,可防止大黃寒涼之性過於傷陽,協調藥性,避免寒凝腹痛。

大黃左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化瘀止痛: 大黃瀉下通便,左歸丸滋陰補腎,但容易傷脾胃,導致濕濁內停,加重疼痛。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化瘀止痛,協調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並促進藥效發揮。
  2. 助藥力達下焦: 茯苓具有利水滲溼的作用,可以幫助大黃和左歸丸的藥力更好地到達下焦,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大黃左經湯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己味辛性寒,善於祛除表寒,並能止痛。大黃左經湯主治風寒襲表,經絡痺痛,而防己可與大黃、羌活等藥物協同作用,疏散風寒,緩解經絡疼痛。
  2. 利水消腫,宣通經絡: 防己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本方中因風寒阻滯經絡,水濕停滯,導致疼痛腫脹,防己可協助利水消腫,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疏通經絡,減輕疼痛。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基於其解表散寒,祛風濕的功效。

方中大黃瀉下通便,左歸丸滋陰補腎,而羌活則可協調二者,一方面 疏散寒邪,防止大黃寒涼之性傷及陽氣,另一方面 祛風濕止痛,避免左歸丸滋補之性阻礙氣血運行。

因此,羌活的加入,既能 增強方劑的療效,又能 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瀉下力強,但容易傷及脾胃。黃芩味苦寒,善清熱解毒,可輔助大黃瀉火,減少其對胃腸的刺激,使瀉下作用更平和。
  2. 抑菌止瀉:黃芩具有抑菌抗炎的作用,可抑制腸道菌羣失衡,減輕腹瀉症狀,與大黃的瀉下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總之,黃芩在方劑中與大黃相互配合,可增強其瀉下功效,同時減輕對胃腸的傷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黃左金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大黃左金湯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而前胡則可疏解肝氣鬱結,降逆止嘔,使胃氣和降,減輕嘔吐症狀,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配合大黃瀉熱,通便止痛: 前胡雖不直接瀉熱,但其疏肝理氣的作用可以促進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加速濕熱排出,從而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同時,前胡也能緩解大黃的燥性,減少對腸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

大黃左經湯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通暢氣機:枳殼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大黃瀉下之力強,易於傷氣,而枳殼可疏通氣機,防止氣機阻滯,避免因瀉下而導致腹痛、腹脹等副作用。
  2. 促進藥物下行,增強療效:枳殼能促進藥物下行,幫助大黃等藥物更快、更順利地到達腸道,發揮瀉下通便的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枳殼在方劑中起到行氣解鬱、促進藥物下行等作用,有助於緩解大黃的副作用,並增強方劑的療效。

大黃左經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厚朴行氣燥濕: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行氣化濕、燥濕止瀉之功效。與大黃配伍,可增強大黃瀉下之效,並能緩解大黃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厚朴調和脾胃: 厚朴能健脾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腹痛、腹脹等症狀,並能助大黃瀉下通便,達到治療腸胃積滯的效果。

因此,厚朴在大黃左經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與大黃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並避免單味藥物的弊端。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生薑,其目的在於:

  1. 緩和藥性: 大黃性寒,具有瀉下通便之效,但過於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生薑性溫,可以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2.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大黃等藥物的吸收,提高藥效。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解大黃苦寒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使藥效更溫和。

2. 補氣健脾:大黃瀉下後,容易造成氣虛,甘草則能補氣健脾,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使藥效更持久。此外,甘草還能增強藥效,使大黃的瀉下作用更為順暢,避免瘀滯。

大黃左經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首先,杏仁能潤肺止咳,可以緩解肺燥咳嗽的症狀。大黃左經湯本身屬於瀉下清熱方,可能導致肺氣不利,出現咳嗽現象,加入杏仁可以潤肺止咳,緩解藥性對肺部的刺激。

其次,杏仁能降氣平喘,可以平息氣喘,舒緩呼吸道炎症。大黃左經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濕熱腹瀉等症狀,這些疾病常伴有胸悶氣短,杏仁的降氣平喘作用可以改善呼吸道功能,進一步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中醫方劑「大黃左經湯」

大黃左經湯是中醫中常用的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方劑組成與功效

大黃左經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能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另外,大黃也可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 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能治療咳嗽痰多、腸燥便祕、肺虛津枯等症,對呼吸系統保健有益。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能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可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能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能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
  •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能清化熱痰,可用於治療痰熱壅盛的證狀,如: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等。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 防己: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胸痺腹痛、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痢疾、咳嗽、痰多、濕風口面歪斜、手足疼痛、散留痰、肺氣咳嗽喘鳴、諸癥屬瘀滯不通、濕熱蘊結等症狀。

應用範圍

  • 風寒暑濕之邪氣侵襲足陽明經,導致腰部和腿腳麻痺疼痛,行走困難,口水增多,頭腦昏沉閉塞,大小便不通暢,腹痛嘔吐,或者腹瀉,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或者自汗、說胡話。

注意事項

  • 本方劑應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慎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多喝水,以促進藥物排泄。
  • 服用本方劑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總結

大黃左經湯是中醫中常用的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暑濕之邪氣侵襲足陽明經,導致腰部和腿腳麻痺疼痛,行走困難,口水增多,頭腦昏沉閉塞,大小便不通暢,腹痛嘔吐,或者腹瀉,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呼吸困難,呼吸急促,或者自汗、說胡話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蒸)、細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麩炒,去瓤)、厚朴(去皮,銼,薑制,炒)、甘草(炙)、杏仁(麩炒,去皮尖,別研)。
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加桑白皮、紫蘇;小便秘,加澤瀉;四肢瘡癢浸淫,加升麻。所加並等分。
上銼散。
每服四大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7分,去滓,空腹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左經湯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此外,大黃左經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因此服用本方劑期間,應密切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腹痛肩中部肩痛氣喘坐骨神經痛胰臟炎大便秘結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化膿性關節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容易出汗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左經湯,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大黃(蒸)、細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麸炒,去瓤)、厚朴(去皮,銼,薑制,炒)、甘草(炙)、杏仁(麸炒,去皮尖,别研)。 主治:風寒暑濕流註足陽明經,使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下利,惡聞食氣,喘滿肩息,或自汗譫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