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肝黃芩散

XIE GAN HUANG QI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7%
胃經 17%
膀胱經 14%
心經 4%
膽經 2%
大腸經 2%
腎經 1%
小腸經 0%
心包經 0%
三焦經 0%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黃芩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可針對肝經火旺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痛眩暈等症狀。
  2. 止血安神: 黃芩亦具有止血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肝火上炎導致的心煩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

此外,黃芩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梔子、柴胡等配合,可增強清熱瀉火、平肝息風之功效,達到治療肝火上炎的最佳效果。

瀉肝黃芩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瀉肝火: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方中黃芩瀉肝火,易傷脾胃,赤茯苓健脾利濕,可助黃芩瀉肝火,避免傷及脾胃。
  2. 引導藥力下行,利於清熱瀉火: 赤茯苓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引導藥力下行,幫助黃芩等藥物更好地清熱瀉火,消除肝火上炎所致的症狀,如頭暈目眩、耳鳴、口苦等。

瀉肝黃芩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瀉火解毒之功效,但若單獨使用,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可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使藥效更柔和,避免副作用。
  2. 調和諸藥: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柴胡、黃芩等,大多味苦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弱。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療效。

瀉肝黃芩散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黃芩、梔子等藥物清熱瀉火,而大黃則進一步加強清熱瀉火之力,用以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脅痛、腹脹等症。
  2. 通泄濕熱: 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濕熱排出。肝膽濕熱常伴有消化不良、腹脹便祕等症狀,大黃加入後可通泄濕熱,改善消化功能,促進濕熱排出體外,達到治療效果。

瀉肝黃芩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降逆止嘔之功效。肝氣鬱結是本方證候的主要病因之一,枳殼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肝氣犯脾之症狀。
  2. 降逆止嘔:本方證候常伴有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枳殼能降逆止嘔,可以有效緩解嘔吐,使患者食慾恢復,減輕病情。

瀉肝黃芩散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有效治療肝經熱盛、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病症。

羚羊角味鹹性寒,入肝經,能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散瘀止痛。在瀉肝黃芩散中,羚羊角可與黃芩、梔子等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緩解因肝經熱盛、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煩躁不安等症狀。

瀉肝黃芩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辛散通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通竅開鬱的功效。方中因肝火上炎,導致頭目昏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細辛可辛散寒邪,通利鼻竅,改善頭目脹痛、鼻塞等症狀。

二、佐助黃芩清熱: 細辛辛散之性,有助於黃芩清熱瀉火,並能引藥上行,達於頭面,更有效地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狀。

「瀉肝黃芩散」方中使用「前胡」,主要原因如下:

一、 疏肝解鬱: 前胡味辛、性微寒,入肺、肝經,能疏散肝氣鬱結,解除肝臟鬱熱,並有助於緩解肝氣犯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二、 清熱化痰: 前胡兼具清熱化痰之效,可化解痰濕,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痰多、咳痰不爽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前胡在「瀉肝黃芩散」中,不僅能協同黃芩清熱瀉火,更能疏肝解鬱、清熱化痰,使藥效更為全面。

決明子在瀉肝黃芩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加入有兩大原因:

一、清肝瀉火: 決明子性寒,味苦甘,入肝經,能清肝火、降肝陽,與黃芩、梔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瀉肝火、清熱解毒的效果。

二、明目降壓: 決明子具有明目降壓的功效,可改善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同時亦可緩解肝陽上亢引發的頭痛、眩暈等症狀,更全面地改善肝火旺盛所帶來的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肝黃芩散」,主治功效是:肝氣鬱結,引發四肢煩悶,眼目疼痛、紅赤。

瀉肝黃芩散配方: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清熱利尿、通淋消腫、健脾益氣。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緩中止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
  • 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的功效,可消食化積、降氣止咳、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 羚羊角: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可清肝明目、平肝熄風。
  • 細辛: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可散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前胡:具有清化熱痰的功效,可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決明子: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散風熱、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清肝明目。

瀉肝黃芩散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益氣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發的四肢煩悶、眼目疼痛、紅赤等症狀。瀉肝黃芩散中的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除熱安胎。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清熱利尿、通淋消腫、健脾益氣。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緩中止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枳殼具有理氣行氣的功效,可消食化積、降氣止咳、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羚羊角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可清肝明目、平肝熄風。細辛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可散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前胡具有清化熱痰的功效,可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決明子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散風熱、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清肝明目。

瀉肝黃芩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益氣生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發的四肢煩悶、眼目疼痛、紅赤等症狀。在臨牀上,瀉肝黃芩散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芩3分,赤茯苓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3分,細辛3分,前胡半兩(去蘆頭),決明子3分。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竹葉7片,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忌炙煿、熱面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黃芩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黃芩3分,赤茯苓3分,甘草3分(炙微赤,銼),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羚羊角屑3分,細辛3分,前胡半兩(去蘆頭),決明子3分。 主治:肝氣壅實,四肢煩悶,眼目赤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