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飲子

DA HUANG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2%
大腸經 9%
脾經 7%
三焦經 7%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0%
腎經 0%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概述

大黃飲子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知母、石膏、梔子、前胡、黃芩、赤茯苓和甘草。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組成

大黃

大黃性味苦、寒,歸大腸、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通便、瀉下通便、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積滯、瀉痢腹痛、血熱吐衄、瘀血經閉、跌打損傷等症。

知母

知母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津傷、肺熱咳嗽、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咽喉腫痛、大便燥結等症。

石膏

石膏性味寒、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痰降逆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暑熱中暑、口渴咽痛、肺熱咳嗽、痰熱壅盛等症。

梔子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利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前胡

前胡性味苦、辛,歸肺、肝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散風解表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痰熱咳嗽、胸膈滿悶、氣喘、頭痛等症。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清熱瀉下、利尿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暑濕瀉痢、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泄瀉痢疾等症。

赤茯苓

赤茯苓性味甘、微苦,歸心、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扶正祛邪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濕痹、淋證、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氣虛乏力等症。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陰、瀉火解毒、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肺熱咳嗽、脾虛泄瀉、氣虛乏力、血虛羸瘦等症。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主治功效

大黃飲子主治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結語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由大黃、知母、石膏、梔子、前胡、黃芩、赤茯苓和甘草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通便、滋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補氣益陰、瀉火解毒、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等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梔子仁1兩,川升麻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黃芩1兩,生地黃2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銼細,和勻。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豉半合,煎至5分,去滓,空腹溫服。
《醫統》有烏梅一個,無枳實,有枳殼。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知母、石膏、梔子、前胡、黃芩、赤茯苓、甘草均具有清熱瀉火、通便利尿的功效。大黃、知母、石膏清熱瀉火,通便利尿;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前胡、黃芩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甘草緩急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通便利尿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梔子仁3分,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川朴消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時氣5日,大熱,三部脈悉洪數者。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知母3分,石膏1兩(搗碎),梔子仁半兩,前胡1分(去蘆頭),黃芩1兩,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熱病6-7日,熱入腹,大小便秘澀,煩熱。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梔子仁1兩,川升麻1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黃芩1兩,生地黃2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身有大熱,熱毒流於四肢,骨節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澀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