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飲子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大黃飲子多用於熱結便祕、濕熱泄瀉等症,大黃在此發揮其瀉下通便的作用,以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泄。
二、 引藥下行:大黃性滑,能引導藥物下行,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大黃飲子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利濕化濕之藥,大黃的引導作用能促進這些藥物下達腸道,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大黃飲子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大黃飲子以瀉下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熱證,如口渴、心煩、便祕等,知母可與大黃相伍,清熱瀉火,緩解熱證,使瀉下更為順暢。
- 保護胃腸: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刺激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副作用。知母性寒,但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大黃的寒性,保護胃腸,避免瀉下過度,使藥效更為平和。
大黃飲子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大黃飲子用於治療熱結腸胃、實熱便祕,石膏可清熱降火,緩解腸胃熱結,促進排便。
- 解毒止痛: 石膏亦可解毒止痛,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腹痛、口渴等症狀。
石膏在大黃飲子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達到治療實熱便祕的效果。
大黃飲子方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泄心火,並可涼血止血。方中大黃瀉熱通便,但易耗氣傷津,梔子可輔助清熱瀉火,防止燥熱傷陰,並可抑制大黃的過度瀉下作用。此外,梔子還能涼血止血,與大黃配合,更能有效控制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方中起到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保護津液的作用,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熱結血瘀、便祕出血的目的。
大黃飲子中包含前胡,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味辛性溫,入肺經,善於疏散風寒,宣通肺氣,對於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大黃飲子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腹痛、腹瀉,但若患者兼有風寒之邪,則前胡可協助驅散寒邪,使藥效更顯著。
- 利水消腫,通利水道: 前胡兼具利水消腫之效,能通利水道,使濕邪得以排出體外。大黃飲子中大黃瀉熱通便,前胡則有助於利水消腫,從兩個方面協同作用,更好地解除濕熱蘊結之症。
大黃飲子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大黃飲子主治濕熱下痢,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可與大黃相輔相成,共同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改善濕熱下痢的症狀。
- 抑菌消炎:黃芩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降低感染風險,輔助大黃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菌羣平衡,有助於止瀉。
大黃飲子方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為了健脾利濕、和胃止嘔。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大黃飲子以大黃瀉下為主,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脾胃虛弱、濕氣停滯。赤茯苓可以健脾利濕,防止大黃過於傷脾,並有助於緩解大黃瀉下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此外,赤茯苓還能寧心安神,配合大黃清熱瀉火,可緩解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使療效更為完善。
大黃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甘草與大黃配伍,可以減緩大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刺激腸道,保護脾胃功能。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大黃配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通便止痛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概述
大黃飲子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知母、石膏、梔子、前胡、黃芩、赤茯苓和甘草。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組成
大黃
大黃性味苦、寒,歸大腸、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通便、瀉下通便、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積滯、瀉痢腹痛、血熱吐衄、瘀血經閉、跌打損傷等症。
知母
知母性味苦、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津傷、肺熱咳嗽、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咽喉腫痛、大便燥結等症。
石膏
石膏性味寒、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痰降逆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暑熱中暑、口渴咽痛、肺熱咳嗽、痰熱壅盛等症。
梔子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利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前胡
前胡性味苦、辛,歸肺、肝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散風解表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痰熱咳嗽、胸膈滿悶、氣喘、頭痛等症。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清熱瀉下、利尿通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暑濕瀉痢、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泄瀉痢疾等症。
赤茯苓
赤茯苓性味甘、微苦,歸心、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扶正祛邪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濕痹、淋證、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氣虛乏力等症。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益陰、瀉火解毒、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肺熱咳嗽、脾虛泄瀉、氣虛乏力、血虛羸瘦等症。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主治功效
大黃飲子主治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結語
中藥方劑「大黃飲子」由大黃、知母、石膏、梔子、前胡、黃芩、赤茯苓和甘草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通便、滋陰潤肺、涼血止血、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補氣益陰、瀉火解毒、止咳化痰、潤肺生津、補血活絡等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婦在分娩後六七日,熱病侵犯肚腹,大便、小便都不通,感到煩躁發熱。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梔子仁1兩,川升麻1兩,枳實1兩(麩炒微黃),黃芩1兩,生地黃2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銼細,和勻。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豉半合,煎至5分,去滓,空腹溫服。
《醫統》有烏梅一個,無枳實,有枳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五。 組成: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梔子仁3分,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黃芩1兩,川朴消1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時氣5日,大熱,三部脈悉洪數者。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四。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知母3分,石膏1兩(搗碎),梔子仁半兩,前胡1分(去蘆頭),黃芩1兩,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妊娠熱病6-7日,熱入腹,大小便秘澀,煩熱。
大黃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梔子仁1兩,川升麻1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黃芩1兩,生地黃2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身有大熱,熱毒流於四肢,骨節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澀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