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大黃湯

FU LING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0%
大腸經 9%
膀胱經 6%
膽經 5%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大黃湯方劑中使用赤茯苓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心、腎經。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協助大黃瀉熱通便,避免燥性過強,傷及脾胃。同時,赤茯苓健脾寧心,可緩解大黃瀉下帶來的脾氣虛弱、心神不安等症狀,使藥效更加平和,利於患者恢復。

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利水通便功效,更保障了藥性溫和,減少了副作用,更利於患者康復。

茯苓大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其能清熱瀉火,通腑泄熱,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化瘀止痛: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胸痛、跌打損傷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茯苓大黃湯中加入大黃,可有效地解決便祕、腹脹、腹痛等症狀,達到清熱瀉火、化瘀止痛的治療目的。

茯苓大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組成包括茯苓、大黃、芒硝、甘草等多種藥材,而加入羚羊角則是出於其獨特的藥性考量。羚羊角味咸,性寒,歸肝、心包經,具有清熱平肝、息風解毒之效。在茯苓大黃湯中,羚羊角能夠增強整個方劑清熱解毒和平肝息風的作用,對於因肝火上炎或熱毒內盛所致的頭痛、目赤、高熱等症狀尤為適用。此外,羚羊角還能調節血壓,對保護心血管系統有益。總體而言,茯苓大黃湯中加入羚羊角,旨在提升其清熱解毒、平肝息風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

茯苓大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含了大黃、芒硝、厚樸、枳實與黃芩等多種藥材。其中,黃芩的加入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擅長清上焦之熱,對於因濕熱內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黃疸、痢疾、目赤腫痛等,皆有顯著療效。在茯苓大黃湯中,黃芩不僅能夠協同大黃增強清熱瀉下之力,還能防止其他藥物過於寒涼而傷害正氣,起到平衡整體方劑寒熱屬性的關鍵作用。此外,黃芩還能預防方中藥物可能引發的炎症反應,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與有效性。因此,黃芩在茯苓大黃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組配的智慧,旨在達到清熱解毒、通便瀉火而不損正氣的目的。

茯苓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有調和脾胃、緩解藥性之效。茯苓大黃湯以茯苓、大黃為主,茯苓利水滲濕,大黃瀉熱通便,兩藥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被吸收利用。

其二,甘草可調和諸藥,增強藥效。茯苓大黃湯中,茯苓利水滲濕,大黃瀉熱通便,甘草可協調兩藥功效,使瀉下通便之效更為顯著,且能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

茯苓大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括大黃、芒硝、厚朴、枳殼與茯苓等成分。其中,枳殼之應用,主要因其具行氣消脹、健脾和胃之功效。在本方中,枳殼與厚朴相輔相成,共同解決氣滯導致的腹脹、便秘等問題。此外,枳殼還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使大黃與芒硝的瀉下作用更加順暢,避免因腸道氣機不暢而影響療效。茯苓則利水滲濕,配合其他藥材,確保身體水液代謝正常,防止瀉下過猛造成脫水。綜上所述,枳殼在茯苓大黃湯中的加入,旨在調理氣機,增強整體方劑的消化與瀉下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茯苓大黃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包含了茯苓、大黃、前胡等多種草藥,各成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前胡在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性味辛溫,歸肺經,具有宣肺降氣、化痰止咳之功效。在茯苓大黃湯中,前胡能與大黃的下泄作用相互配合,既可增強清除體內濕熱的效果,又能緩解大黃可能引起的腹瀉或腹部不適,使藥性更加平和。此外,前胡還能調理肺氣,對於因脾胃濕熱上擾肺臟所導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亦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因此,前胡在茯苓大黃湯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整體療效,更彰顯了中醫藥學中藥物配伍的精妙之處。

主治功效


茯苓大黃湯

茯苓大黃湯是由赤茯苓、大黃、羚羊角、黃芩、甘草、枳殼、前胡等七味中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赤茯苓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少、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症。

大黃

大黃性苦、寒,歸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攻下逐瘀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實熱腹痛、瀉痢腹瀉、血熱吐衄、瘀血經閉等症。

羚羊角

羚羊角性寒、味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熄風止痙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風抽搐、吐血衄血、崩漏不止等症。

黃芩

黃芩性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痢疾腹痛、瘡瘍腫毒等症。

甘草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復脈、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

枳殼

枳殼性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行氣寬中、消食化積、降氣止咳等功效。用於治療胸悶氣滯、食積不化、咳嗽痰多、喘息氣促等症。

前胡

前胡性苦、微辛,歸肺、肝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肝鬱氣滯等症。

總結

茯苓大黃湯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少、熱結便祕、實熱腹痛、瀉痢腹瀉、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血熱吐衄、瘀血經閉、崩漏不止、咳嗽痰多、氣喘胸悶、肝鬱氣滯等症,並且臨牀上經常使用於治療陽厥之證、氣逆上衝、狂躁不安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黃(銼,微炒)1兩,羚羊角(鎊)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微炙,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前胡(去蘆頭)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淡竹葉10片,同煎至8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癲狂狂躁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大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大黃(銼,微炒)1兩,羚羊角(鎊)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微炙,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前胡(去蘆頭)3分。 主治:陽厥多怒,氣逆發狂,胸膈躁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