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礞石丸中包含礞石,主要原因如下:
- 礞石為君藥,主治心火亢盛、神志不寧。 礞石性寒,味鹹,入心經,具有清心降火、鎮驚安神之效。方中以礞石為君藥,可有效控制心火亢盛所導致的神志不安、躁狂妄言等症狀。
- 礞石與其他藥物配伍,增強療效。 礞石與其他藥物如龍骨、牡蠣等配伍,能互相協同,加強清心降火、鎮驚安神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礞石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溫中散寒:礞石性寒,擅長止瀉、止痛,但容易寒凝腸胃,影響藥效發揮。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緩解礞石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二、 增強藥效:乾薑辛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礞石的藥效更快地發揮作用。同時,乾薑還能健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使藥物更易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礞石丸中加入莪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行氣止痛之效能,能有效緩解礞石丸所治療的肝胃氣痛、脅肋脹痛等症狀。
- 消積化瘀: 莪朮具有消食積、化瘀血的功效,能配合礞石丸中其他藥材,共同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肝胃瘀滯,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莪朮的加入,不僅能提升礞石丸的止痛效果,還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肝胃功能,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礞石丸方劑中含有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滑腸通便的功效。皁莢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痰之效。
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是針對一些積滯內停,導致腹脹便祕的病症。皁莢能潤滑腸道,促進排泄,有助於排出積滯,緩解便祕症狀。此外,皁莢也具有一定的化痰作用,可輔助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礞石丸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下逐水,消腫散結:芫花性寒,味苦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礞石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脹、痰飲等症,而芫花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利水消腫,配合礞石等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二、引藥入腎,利水滲濕:芫花善於引藥入腎,並能利水滲濕,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礞石丸中含有礞石、滑石等利水滲濕藥物,芫花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利水消腫,治療水腫病症。
礞石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助礞石化痰止咳。
礞石性寒,擅長化痰止咳,但寒性偏重,容易傷陽氣,尤其對於寒痰咳喘者,單用礞石可能加重寒凝之症。而肉桂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溫煦脾肺之陽氣,助礞石化痰止咳,避免寒性過重,同時還能促進藥物運行,增強藥效。
礞石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礞石丸主治熱結便祕,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與礞石共用,可增強其瀉熱通便之功。
- 清熱解毒:礞石丸除了治療便祕,也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瘡瘍等症,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與礞石協同作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
礞石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三稜味苦辛,性溫,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的功效。礞石丸主治癥瘕積聚、經閉不通等症,三稜可助礞石消癥散結,活血化瘀,改善血流通暢。
- 消癥散結:礞石丸以礞石為君藥,具有消積化石、散結止痛之效。三稜的破血行氣作用,有助於礞石更好地消散積聚,達到治療效果。
總之,三稜的加入,有助於增強礞石丸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礞石丸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痰:硇砂性寒,能清熱化痰,並能消食積,配合礞石的化痰止咳功效,能有效治療痰熱咳嗽、食積腹痛等症。
- 殺蟲止癢:硇砂具有殺蟲止癢作用,能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而礞石則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療效,減輕皮膚瘙癢。
礞石丸方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礞石丸主治胸脅脹滿、脘腹疼痛、噯氣吞酸等症,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並促進消化,改善腹脹不適。
- 降逆止嘔: 木香還具有一定的降逆止嘔作用,可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礞石丸中礞石性寒,能清降胃火,但若脾胃虛寒,易致嘔吐,木香則可溫脾胃,助礞石降逆止嘔,避免寒涼之弊。
礞石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源於其 溫中降逆,澀腸止瀉 的功效。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並具收斂止瀉之效。
礞石丸主治 寒邪內侵,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等症。肉荳蔻的加入,一方面可溫中散寒,緩解脾胃虛寒導致的冷痛、嘔吐;另一方面,其澀腸止瀉的功效可止瀉止痢,有效控制腹瀉症狀。
礞石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行滯,助礞石消積: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之功。礞石性寒,善於消積止痛,但容易損傷脾胃。橘皮理氣行滯,可以增強礞石消積止痛的作用,同時又能避免礞石損傷脾胃。
- 調和藥性,防止寒涼:礞石丸中,礞石性寒,配伍橘皮的溫性,可有效調和藥性,防止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礞石丸中含有墨,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血: 墨性寒,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止血化瘀,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有較佳療效。
- 清熱解毒: 墨性寒涼,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因此,礞石丸中加入墨,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收斂止血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礞石丸方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濕止嘔: 白荳蔻辛溫芳香,能行氣化濕,燥濕止嘔。礞石丸主治脾胃濕熱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白荳蔻能有效化解濕熱,止嘔止瀉,增強療效。
- 理氣和中: 白荳蔻能理氣和中,舒暢氣機,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礞石丸中含有礞石等寒涼藥物,白荳蔻的辛溫之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防止藥性過寒,使藥效更協調。
礞石丸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具有消食積、導滯氣的作用,能有效化解礞石丸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凝脾胃。
- 行氣止痛:檳榔能促進腸胃蠕動,並有助於氣機運行,對於礞石丸所針對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檳榔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更能增強礞石丸的療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積滯腹痛的症狀。
礞石丸中加入丁香,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 溫中降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礞石丸主治胃寒嘔吐,丁香可溫胃止嘔,配合礞石等藥物,更能達到溫中降逆,止嘔止瀉的效果。
- 行氣止痛:丁香還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緩解胃寒引起的疼痛,並促進胃腸蠕動,利於消化吸收。在礞石丸中,丁香的加入不僅能溫胃止嘔,也能起到緩解疼痛、促進消化吸收的功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礞石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汗之效。礞石丸用於治療久瀉不止,腹痛腸鳴,多因脾虛不固,腸道失於約束所致,訶子可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輔助礞石止瀉。
-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礞石清熱瀉火,消炎止痛。對於因濕熱內蘊或食積內停導致的腹瀉,訶子可清熱解毒,消食導滯,促進恢復。
礞石丸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礞石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胡椒的加入可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增強藥效:胡椒能促進藥物吸收,並起到引藥入藥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在礞石丸中,胡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整體的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效果。
礞石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攻積: 巴豆性峻烈,具有強烈瀉下作用,可攻破積滯,清除腸道內積存的病邪,對於礞石丸所針對的積滯便祕、腹痛腹脹等症狀,能起到迅速緩解的作用。
- 引藥入腸: 巴豆可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腸道,促進藥效發揮。礞石丸中包含礞石、芒硝等藥物,需要進入腸道才能發揮其消積化滯的作用,而巴豆的引導作用可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礞石丸」
礞石丸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礞石、乾薑、莪朮、皁莢、芫花、肉桂、大黃、三稜、硇砂、木香、肉荳蔻、橘皮、墨、白荳蔻、檳榔、丁香、訶子、胡椒、巴豆等。
礞石丸主治功效包括:
脾胃虛寒:脾胃虛弱,機能低下,不能正常運化水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
宿食不消:前一天的飲食沒有完全消化,在胃裡滯留。
攻脅下痛:疼痛從脅肋部開始,劇烈時會向下蔓延,直到腹部。
礞石丸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主要功效有:溫中散寒,緩和脾胃虛寒;行氣止嘔,疏通氣機;解暑除煩,緩解過量飲酒引起的胃腸道不適、頭痛、噁心等症狀。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它可以殺滅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祛除胃腸濕氣,調氣機而降;除煩解悶,祛除胸腹滿悶之氣;行胃腸之氣,消積、行滯;利水消腫,行氣通便,截瘧。檳榔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藥效,治療各種疾病。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它可以治療月經不調、小腹作痛、痛經兼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經閉以及心腹瘀痛等。莪朮還能夠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增強胃排空率,促進胃動力作用。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訶子: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訶子能夠抑制咳嗽反射,減少咳嗽次數,並能舒緩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訶子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的功效,適用於久瀉不止、久痢或脫肛、虛寒久瀉等症。訶子能夠清肺熱利咽,治療肺虛久咳、失音者、痰熱鬱肺、久咳失音者。訶子能夠降氣,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加速消化和排氣。訶子具有除煩作用,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減少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改善情緒問題,減少焦慮、煩躁感。
胡椒:性溫,具有溫裡溫中、補陽、解毒、降氣、溫中散寒、下氣消痰等功效。胡椒辛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下氣止瀉,止呃止嘔,解毒之功。胡椒辛溫,能益脾胃,降氣行痰,溫中止瀉。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之功。胡椒,味辛性熱,入肺、胃經,具有下氣消痰的作用。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等功效。其中,「溫中散寒」是肉荳蔻的重要功能之一,可溫暖脾胃,緩解嘔吐、泄瀉、胃痛等症狀;「行氣止痛」也是肉荳蔻的顯著功效,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外,肉荳蔻還能止瀉、止嘔、下氣消食,適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食積不消等症狀。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三稜中的三萜類化合物、苯丙素類化合物和生物鹼等成分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三稜中活性成分還可疏通氣機,理順氣血運行;三稜丸
傳統服藥法
硇砂1兩(用米醋3升化開),巴豆霜2兩半(2味同入醋煮兩食久),青礞石半兩(研),京三稜1兩(醋浸1宿,煨,2味次之,煮半食久,入前醋中煮),白麵2兩(酒半升化,次入,煮半食久),大黃1兩半(分三份,一生、一炒、一煨,次入,煮半食久),木香(以下並為細末)1兩,檳榔1兩,肉豆蔻1兩,肉桂1兩,豬牙皂角(去皮尖)1兩,乾薑(炮)1兩,丁香1兩,蓬莪朮1兩,青皮半兩,芫花(醋浸1宿,炒,微令有煙)半兩,好墨(燒,冷8分過)半兩,白豆蔻半兩,胡椒1分,粉霜1分(研)。
上藥次第煮了,次入木香等十四味,熬成膏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酒、飲、薑湯雜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礞石丸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礞石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青礞石(搗碎)1兩,焰消半兩(同礞石入甘鍋內,用炭火煅令通紅,候冷)。 主治:利痰。主治:急慢脾風。
礞石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青礞石2分(末),木香1分(末),硇砂半兩(不夾石者,細研),朱砂1分(細研),粉霜2分(研入),巴豆3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婦人食癥塊久不消,攻刺心腹疼痛。
礞石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九。 組成:礞石半兩(細研),硼砂半兩,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京三棱1兩(微煨,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香墨半挺,巴豆1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食癥久不消。
礞石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礞石1分,巴豆半兩(去心皮,紙裹壓去油),乾薑1分(炮裂爲末),硇砂半兩,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以上5味,研令細,以米醋1茶碗煎如膏),蓬莪朮1分,京三棱1分(微煨,銼),皂莢1分(去皮,塗酥,炙令黃,去子)。 主治:小兒食癥,或時寒熱,四肢黃瘦,不欲飲食。
礞石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三。 組成:礞石(研)1兩,乾薑(炮)1兩,蓬莪朮(煨,銼)1兩,豬牙皂莢(燒存性,爲末)1兩,芫花(醋炒焦)1兩,桂(去粗皮)1兩,大黃(蒸熟,銼,焙,搗碎末)1兩,京三棱(炮,銼,搗末)1兩,硇砂1兩,木香1兩,肉豆蔻(去殼)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5錢,墨(燒過)5錢,白豆蔻(去皮)5錢,檳榔(銼)5錢,丁香1分,訶黎勒皮1分,胡椒1分,巴豆1兩5錢(去皮心膜,研出油)。 主治:磨氣塊,取虛積。主治:脾胃虛寒,宿食不消,攻脅下痛。
礞石丸, 出處:《中藏經·附方》。 組成:硇砂1兩(用米醋3升化開),巴豆霜2兩半(2味同入醋煮兩食久),青礞石半兩(研),京三棱1兩(醋浸1宿,煨,2味次之,煮半食久,入前醋中煮),白面2兩(酒半升化,次入,煮半食久),大黃1兩半(分三份,一生、一炒、一煨,次入,煮半食久),木香(以下并爲細末)1兩,檳榔1兩,肉豆蔻1兩,肉桂1兩,豬牙皂角(去皮尖)1兩,乾薑(炮)1兩,丁香1兩,蓬莪朮1兩,青皮半兩,芫花(醋浸1宿,炒,微令有煙)半兩,好墨(燒,冷8分過)半兩,白豆蔻半兩,胡椒1分,粉霜1分(研)。 主治:脾積滯氣,酒食所傷,飲食不化,惡心嘔逆,胸膈不快,不思飲食,胸腹脹滿,臍脅有塊,心脾冷痛,口吐酸水,停飲冷痰,痃癖癥瘕,發痛無度,翻胃轉食,面黃瘦乏,四肢頭面浮腫,臟腑不調,裏急後重,及十膈氣,虛中有積,婦人血氣塊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