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湯

CAO DOU K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胃經 22%
肺經 19%
腎經 10%
心經 8%
肝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草豆蔻湯中包含草豆蔻,主要原因如下:

  1. 溫脾止嘔: 草豆蔻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燥濕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行氣消脹: 草豆蔻氣味芳香,能行氣消脹,對於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草豆蔻在草豆蔻湯中起著溫脾止嘔、行氣消脹的重要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草豆蔻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豆蔻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為主要功效,而高良薑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旨相符。尤其在寒邪客中、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中,高良薑能溫中散寒,配合草豆蔻理氣止痛,起到協同作用。
  2. 增強藥效: 高良薑的辛辣性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草豆蔻等藥材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草豆蔻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草豆蔻湯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氣滯不暢所致的脘腹脹痛、食少納呆等症狀,陳皮的理氣燥濕作用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消解濕熱,解除氣滯,使藥效更佳。
  2. 調和藥性:草豆蔻湯中草豆蔻性溫,容易燥烈,而陳皮性溫和,加入陳皮可以中和草豆蔻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保護脾胃,使藥物更為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草豆蔻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原因有二:

  1. 助消化,消積滯: 草豆蔻湯主治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神麴為麥芽的發酵產物,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草豆蔻消積化滯,增強脾胃消化功能。
  2. 補脾益氣,健脾和胃: 神麴還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與草豆蔻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改善脾胃虛弱,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問題。

草豆蔻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效果。草豆蔻湯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能降逆止嘔,而草豆蔻湯中常加入草豆蔻、生薑等,也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兩者結合,能更有效地止嘔。

吳茱萸的加入,使草豆蔻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更強,更能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

草豆蔻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草豆蔻湯以溫中散寒、化濕止瀉為主,但濕邪往往阻礙脾胃運化,影響藥效發揮。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健脾利濕之力,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滲濕,使藥效更為顯著。
  2. 協調藥性: 茯苓性平,能中和草豆蔻、厚朴等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為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草豆蔻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1. 和胃降逆止嘔:草豆蔻性溫,善於溫中行氣,但其力單,易於上逆。半夏性寒,能降逆止嘔,且能燥濕化痰,與草豆蔻相配,可協調藥性,使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溫中降逆止嘔。
  2. 消痰止咳化飲:草豆蔻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濁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食少、咳嗽等症。半夏具有燥濕化痰之功,可助草豆蔻消痰止咳,化解濕濁,進一步增強療效。

草豆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草豆蔻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兩者配伍可以相互調和,減少草豆蔻的燥性,避免傷陰。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草豆蔻搭配,可以增強其健脾消食、溫胃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草豆蔻湯」,主要成分是:草荳蔻、高良薑、陳皮、神麴、吳茱萸、茯苓、半夏、甘草。

  • 草荳蔻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散寒、健脾胃、理氣行氣、降氣、燥濕等功效。
  • 高良薑具有溫裡溫中、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神麴,又稱神曲、玉麴、麵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是:

  • 客寒犯胃:外來的寒邪侵入胃中,導致胃部受寒。
  • 或過食生冷:過度食用生冷的食物,導致胃部受損。
  • 中脘疼痛:胃脘部疼痛,疼痛位於胃的中央。
  • 手足厥逆:手腳冰冷,逆於常態。
  • 脈見弦緊:脈象呈現弦緊,弦脈指脈搏細長而緊,緊脈指脈搏跳動有力,但速度慢。

中藥方劑「草豆蔻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胃散寒、理氣止嘔的功效。常適用於治療外感寒邪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草豆蔻1兩(去皮)。上為末,以木瓜、生薑湯下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霍亂神經性厭食症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月經稀少腹瀉手腳冰冷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草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組成:草豆蔻(去皮)1分,黃連(去須)1兩。 主治:霍亂心煩渴,吐利不下食。

草豆蔻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草豆蔻(煨)5分,高良薑5分,廣皮5分,陳神曲(炒)5分,吳茱萸(湯泡)5分,茯苓1錢,半夏1錢,炙甘草3分。 主治:客寒犯胃,或過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脈見弦緊。

草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草豆蔻(去皮)1兩,人參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甘草(炙,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進食和氣。主治:脾胃氣冷熱不和。

草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草豆蔻(去皮)半兩,藿香(用葉)半兩,丁香1分,白朮半兩,桂(去粗皮)1分,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山芋半兩。 主治:和胃下氣。主治:乾嘔。

草豆蔻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澤瀉1分,木香3分,神曲4分,半夏(制)5分,枳實5分,草豆蔻仁5分,黃耆(春、夏去之)5分,益智仁5分,甘草5分,青皮6分,陳皮6分,茯苓7分,當歸7分。 主治:腹中虛寒脹痛,少食難消,或胃脘疼連小腹。

草豆蔻湯,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四十四。 組成:草豆蔻(去皮,生用)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麥糵(炒)1兩,白朮1兩,肉豆蔻3枚(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虛脹悶,喘息不勻,涕唾稠粘,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