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 溫中補陽:附子具有強烈的補腎陽、溫陽散寒的功效,適合陽虛寒證者。
- 散寒止痛:乾薑有助於驅散內寒,並可減輕因寒邪所引起的疼痛。
- 增強消化:粳米能夠補中益氣,改善脾胃功能。
傳統服藥法
制附子3~5克,乾薑1~3克,粳米30~60克,蔥白二根,紅糖少許。
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將附子、乾薑研為極細末。
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後,加入藥末及蔥白、紅糖,同煮為稀粥。或用附子、乾薑煎汁,去滓後,下米、蔥、糖一並煮粥。每日分2次,溫熱食用,一般以3-5天為1療程。
附子有小毒,煮粥時應選用制附子,且從小劑量開始為妥。對於熱證實證的病人,不可服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用量控制:附子的選用必須是經過處理的制附子,千萬不可使用生附子,因為其有毒性。
- 劑量開始:初次使用時,建議從小劑量(約3克)開始,觀察身體反應後再逐漸增加劑量。
- 病證適應:此粥適合陽虛或寒邪內盛的病人,對於有實熱或熱證的病人不可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 服用期間:一般以3-5天為一療程,若無明顯改善,應及時尋求醫療建議。
- 觀察反應:服用後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附子粥在中醫食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然而使用時務必謹慎,遵從醫師建議為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粥,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附子1分(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 主治:冷痢,飲食不下。
附子粥, 出處:《藥粥療法》。 組成:制附子3-5g,乾薑1-3g,粳米30-60g,蔥白2根,紅糖少許。 主治: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主治: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冷痢,或因大汗出及大吐大瀉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口淡不渴,舌苔白,脈微細無力,陽氣衰弱的危重病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