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曲散方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消化: 神曲散主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症狀多見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附子性溫熱,入腎經,可溫補腎陽,溫脾散寒,並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神曲散中其他藥物如神曲、麥芽等,多具有健脾消食之效,但寒性偏重。附子的溫陽之性,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調藥性,增強溫中散寒、健脾消食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神曲散方劑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其含有多種酶類,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和蛋白質,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積不化等症狀。
- 行氣止痛: 神麴性溫,入脾胃經,除了消食化積,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神曲散方劑中加入神麴,旨在通過其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病症的目的。
神曲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神曲散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乾薑可溫中散寒,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2. 助消化:乾薑辛溫,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神曲散中加入乾薑,有助於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增強食慾。
總而言之,乾薑在神曲散中起着溫中散寒、助消化的作用,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寒,下痢膿血,及婦人漏下」。「中寒」指寒邪直中脾胃,導致運化失常;「下痢膿血」為寒濕夾熱、氣血失調所致痢疾;「婦人漏下」則屬衝任不固、寒凝血瘀之崩漏。三者病機共通點為寒邪內阻、氣滯血瘀兼脾胃虛弱,故方劑以溫中散寒、調氣活血為主,兼顧健脾止痢、固攝止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中行氣,調理脾胃
- 君藥:神曲消食化滯,醒脾和中;陳橘皮、厚朴(薑制)理氣燥濕,溫中除滿。
- 臣藥:白茯苓健脾滲濕,人參益氣補中,二者固護脾胃正氣,助運化之功。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
- 川芎行氣活血,芍藥和營止痛,二者協調氣血,針對下痢膿血及漏下之血瘀。
- 大黃(炮熟)取其緩瀉之性,既能推陳致新,又可防寒凝鬱熱,配伍枳殼(麩炒)寬腸下氣,導滯通瘀。
昇降並用,寒溫兼施
- 桔梗宣肺昇提,與枳殼一昇一降,調暢氣機;炙甘草調和諸藥,兼緩大黃之峻。
- 生薑辛溫散寒,助神曲、陳皮醒脾,並引藥入中焦。
全方特點:
- 以「溫中不助熱,行氣不傷正」為原則,寒藥(大黃、芍藥)與溫藥(薑制厚朴、川芎)並用,適合寒熱錯雜之證。
- 針對「下痢膿血」,通過健脾活血以止痢;對於「漏下」,則以理氣活血兼固攝(人參、茯苓)調治,體現「異病同治」思路。
推理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此方或可延伸用於寒濕型腸胃功能紊亂、氣滯血瘀型月經不調,凡見脘腹冷痛、泄瀉夾黏液、舌淡苔白膩者,皆可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神曲3銖,陳橘皮(不去白)3銖,大黃(紙裹,炮熟)3銖,芍藥3銖,桔梗1分,川芎1分,厚朴(薑制)1分,枳殼(去瓤,麩炒)1分,白茯苓1分,人參4銖,甘草2分(炙)。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入生薑1片,如茶法煎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中寒、下痢膿血、及婦人漏下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曲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附子1個,神曲3分,乾薑3分。 主治:中寒,下痢膿血,及婦人漏下。
神曲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神曲1升,乾薑1兩,細辛1兩,椒目1兩,附子1兩,桂心1兩。 主治:痢後虛腫水腫者,兼治産後虛滿者。
神曲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神曲3兩(微炒令黃),熟乾地黃2兩,白朮1兩半。 主治:産後冷痢,臍下(疒丂)痛。婦人生産多,臍下冷,數痢,瘦不能食,令人腹發花色。
神曲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神曲2兩(微炒),木香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麥糵2兩(微炒),草豆蔻1兩(去皮)。 主治:虛勞。脾胃冷弱,腹中氣脹滿,食不消化。
神曲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九。 組成:神曲1兩(炒令微黃),桂心半兩,甘草1分(炙),大麥糵1兩(炒令微黃),乾薑半兩(炮裂,銼),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食不消化,結成糵癖,令人羸瘦無力,食少。
神曲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張氏家傳》。 組成:神曲3铢,陳橘皮(不去白)3铢,大黃(紙裹,炮熟)3铢,芍藥3铢,桔梗1分,芎1分,厚朴(薑制)1分,枳殼(去瓤,麸炒)1分,白茯苓1分,人參4铢,甘草2分(炙)。 主治:小兒諸般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