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酒
dehumidifying wine | 更多圖表
此「除濕酒」方劑,從寒熱性而言,整體偏溫熱。雖然含有部分寒涼藥材,但熱性藥材的數量及效力顯然較強。
方中,熱性藥材主要包括虎骨(溫)、杜仲(溫)、狗脊(溫)、續斷(溫)、川牛膝(溫)、蒼耳子(溫)、防己(微溫,但其利水作用多用於濕熱之證,在此方中偏向溫性發揮)。這些藥材具有溫經散寒、補益肝腎等功效,提升了方劑的整體溫熱度。
而寒涼藥材則有茯苓(平,但偏利水滲濕,在此方中可視為微寒)、萆薢(微寒)、蠶砂(微寒)、獨活(溫,但其祛風濕之效在濕熱較盛的情況下,偏向寒性發揮)、桑枝(微寒)、秦艽(微寒)。這些藥材主要作用於利水滲濕、祛風除濕,但其寒涼之性相對較弱,不足以抵消熱性藥材所帶來的溫熱之性。
枸杞子與木松節則性味平和,其寒熱作用相對較弱,對整體寒熱的影響較小。白酒則為引經藥,本身並無顯著的寒熱屬性,主要起到引導藥力、促進吸收的作用。
綜上所述,雖然方中含有寒涼藥材,但熱性藥材的數量和作用力更為突出,因此「除濕酒」方劑整體呈現溫熱的寒熱狀態,更適合治療寒濕兼夾濕熱的症狀,而非單純寒濕。 這也與其「除濕」的命名相符,因為很多濕邪的產生或加重都與體內熱邪有關。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4%
脾經 8%
肺經 8%
胃經 6%
膀胱經 5%
心經 2%
小腸經 1%
大腸經 1%
膽經 1%
此「除濕酒」方劑,從經絡辨證的角度來看,主要針對肝腎兩經的病證,其次涉及脾肺,以及其他經絡的協同作用。
方中比例最高的為肝經(20.2%)與腎經(14.8%),顯示此方著重於調理肝腎兩經。肝腎同源,肝主藏血,腎主藏精,兩者關係密切。若肝腎陰虛,則可能出現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潮熱盜汗等症狀。方中虎骨、杜仲、狗脊、續斷等藥材具有補腎壯骨的作用,而防己、秦艽等藥材則兼具利濕除痹的功效,可以針對肝腎虧虛兼濕邪阻滯的情況。
脾經(8.1%)與肺經(8.1%)所佔比例相等,且比例較低,暗示此方在調理脾肺方面作用較次要。脾主運化,肺主氣,脾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水濕停聚,表現為肢體沉重、倦怠乏力、咳嗽痰多等症狀。方中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功,而松節則可宣肺利氣,輔助肝腎藥物,共同調理脾肺功能。
其他經絡如膀胱經(5.4%)、胃經(6.7%)、心經(2.7%)、小腸經(1.3%)、大腸經(1.3%)、膽經(1.3%)的比例均較低,這些經絡的參與,可能主要體現在藥物本身的歸經和整體協同作用上,而非主要治療目標。例如,蒼耳子入肺經、膀胱經,可散風寒,通鼻竅;木瓜入肝經、脾經,可舒筋活絡;蠶砂入膀胱經,可利水消腫;枸杞子入肝腎經,可滋補肝腎;川牛膝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的作用;豨簽草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經絡的功效。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加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使之能更全面地調整機體功能。
總而言之,「除濕酒」方劑主要針對肝腎虧虛兼濕邪阻滯的病證,同時兼顧脾肺功能的調理,以及其他經絡的協同作用,達到祛除濕邪,補益肝腎,調理臟腑的目的。 需要強調的是,此分析僅基於經絡比例,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進行辨證論治。
主治功效
祛風除濕:配方中多種藥材如防己、獨活、茯苓等,均具有良好的祛風除濕功效,對於因風寒或濕氣阻滯所引起的疼痛和活動受限具有顯著效果。
止痛活絡:如虎脛骨、狗脊、續斷等成分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對慢性關節疼痛、痹痛等有改善作用。
補腎壯陽:杜仲、枸杞子等藥材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能夠增強體力及抵抗力。
利水消腫:部分藥材如茯苓、松節可利水滲濕,幫助消除體內多餘的水液,減輕腫脹。
傳統服藥法
虎脛骨3錢,防己3錢,獨活2錢,雲苓3錢,杜仲3錢,萆薢3錢,晚蠶砂3錢,松節3錢,茄根4錢,木瓜4錢,蒼耳子4錢,枸杞子4錢,秦艽3錢,桑枝5錢,牛膝1錢,狗脊3錢,續斷3錢,伸筋草3錢,豨簽草4錢,白酒5斤。
除濕通經。
虎脛骨酥炙為面,防己等十八味藥共研粉末,再將虎脛骨面混入粗面中,用消毒紗布包好,用繩懸於酒中泡兩周備用(冬季泡一月)。
內服,每次3-5錢,1日2次。
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禁用:此藥酒含有多種藥材,孕婦需避免使用,以防影響胎兒健康。
- 服用禁忌:因酒精成分影響,肝臟功能較差或對酒精過敏者慎用。
- 醫師建議:在服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特別是對於已有病史的人士。
- 適量飲用:儘量根據自身狀況適量飲用,不要過量,以免產生副作用。
總結來說,「除濕酒」是一種搭配多種中藥材的健康飲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改善風寒濕痺等身體不適,並結合了中藥的調理效果,但使用前仍需謹慎以免影響健康。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肩前部肩痛腰痛背痛偏頭痛頭痛暈眩纖維肌痛症全身酸痛後頭痛頭脹痛腰膝軟弱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除濕酒, 出處:《中醫正骨經驗概述》。 組成:虎脛骨3錢,防己3錢,獨活2錢,雲苓3錢,杜仲3錢,萆薢3錢,晚蠶砂3錢,松節3錢,茄根4錢,木瓜4錢,蒼耳子4錢,枸杞子4錢,秦艽3錢,桑枝5錢,牛膝1錢,狗脊3錢,續斷3錢,伸筋草3錢,豨簽草4錢,白酒5斤。 主治:除濕通經。主治:風寒濕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