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地黃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血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芍藥地黃湯滋陰涼血的功效。
- 配合芍藥,緩解疼痛: 川芎與芍藥相輔相成,共同緩解疼痛,尤其針對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川芎活血化瘀,芍藥養血柔肝,二者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因此,川芎的加入,不僅提升了芍藥地黃湯的活血化瘀功效,更能有效緩解疼痛,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芍藥地黃湯中包含當歸,其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芍藥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當歸可以補益血虛,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滋陰養血的效果。
- 調和藥性:芍藥地黃湯中含有生地黃、熟地黃等寒涼藥物,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當歸性溫,可以溫補脾胃,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芍藥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瘀血,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瘀血的作用,可緩解血瘀所致的疼痛,並滋養肝血,改善肝血不足所導致的頭暈、目眩、心悸等症狀。
- 調和藥性,保護脾胃: 白芍性微寒,能緩和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傷及脾胃。同時,白芍可幫助脾胃更好地吸收藥效,提高藥效的利用率。
芍藥地黃湯中的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 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之效,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芍藥地黃湯以滋陰補血為主,而生地黃能有效地滋養陰液,清熱涼血,緩解陰虛火旺所致的症狀。
- 養血活血: 生地黃能養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芍藥地黃湯中,芍藥和地黃共同作用,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流速度,有助於恢復血液循環功能。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芍藥地黃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滋陰涼血,又能養血活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芍藥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芍藥、生地黃滋陰養血,但兼有瘀血阻滯,牡丹皮可輔助清熱涼血,促進瘀血消散,使陰血得養,瘀血得化,達到治病目的。
- 緩解芍藥的毒性: 芍藥性微寒,有毒性,牡丹皮可緩解芍藥的毒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芍藥地黃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主要由芍藥、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與柴胡等藥材精製而成。其中,柴胡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應用源於其疏肝解鬱、調和肝脾之功效。在芍藥地黃湯中,柴胡能協同芍藥增強滋陰養血、柔肝止痛之效,尤其適用於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胸脹、腹痛等。此外,柴胡還可引導方中其他藥材精華直達病所,提升整體療效。在治療肝腎陰虛、肝氣不舒等病症時,柴胡的加入使得芍藥地黃湯更顯得圓融而全面,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
芍藥地黃湯為滋陰補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各藥材間相輔相成。方中含桔梗,實則意在調暢氣機,引導諸藥下行,達至病所。桔梗性平味苦辛,長於宣肺利咽,能開提肺氣,使藥力順暢無阻。在滋補方中,易生濕遏氣,故配桔梗以行氣寬胸,防止滋補過度而致氣滯。此外,桔梗尚可載藥上行,使藥力不僅滋補肝腎,亦能濡養心肺,增強全方之療效。此即芍藥地黃湯中桔梗之運用奧妙,彰顯了中醫藥理學的深邃智慧。
芍藥地黃湯為滋陰清熱之名方,主要由芍藥、地黃、丹皮、茯苓、澤瀉與山茱萸組成,用以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加入荊芥於此方之中,看似異軍突起,實則別具深意。荊芥性溫味辛,能疏散風邪,調和營衛,對於內熱外感者尤為適用。在芍藥地黃湯中加入荊芥,旨在調和陰陽,使滋陰清熱之效更臻完善,同時兼顧解表散寒,防止外邪乘虛而入。如此一來,不僅強化了方劑的適應範圍,更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兼顧標本的治療原則。荊芥在此方中的應用,恰似畫龍點睛,使整個方劑的功能更加全面,更符合患者實際病情所需。
芍藥地黃湯為滋陰清熱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其中梔子之加入尤顯匠心。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擅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方中配伍梔子,旨在增強清熱之力,輔助芍藥與地黃滋補肝腎之陰,共奏滋陰降火之效。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症,此方尤為適宜。梔子還能利濕退黃,增進整體療效,使芍藥地黃湯不僅滋而不膩,更兼清熱除煩之功,是治療陰虛內熱病症的一劑佳方。
芍藥地黃湯為滋陰補血之經典方劑,澤蘭在此方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澤蘭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脾經,具行水濕、利小便、活血化瘀之效。在芍藥地黃湯中,澤蘭與白芍、熟地黃等滋陰補血藥相配,不僅增強了方劑活血化瘀的能力,還能調理水濕,使整體方劑達到滋陰而不留濕、補血而兼活血的效果。尤其對於婦女因血瘀、水濕所致的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澤蘭的加入使得芍藥地黃湯更具療效,彰顯其在方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芍藥地黃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旨在滋陰補腎,調理肝脾。其組方精妙,其中香附的加入尤為關鍵。香附味辛、微苦,性溫,入肝經,能行氣解鬱,調經止痛。在芍藥地黃湯中,香附與芍藥相輔相成,增強了疏肝解鬱之效。芍藥養血柔肝,而香附則能促進氣機順暢,二者合用,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脹、乳房脹痛等症有良好療效。此外,香附還可協同地黃滋陰補腎,使整體方劑更趨平衡,適用於肝腎陰虛,氣滯血瘀之證。香附在方中,既調肝又助脾,實現了中醫“肝脾同調”的治療原則,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芍藥地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芍藥地黃湯主要功效為滋陰涼血,但其中生地黃、牡丹皮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與芍藥、地黃等藥物配合使用,能夠增強其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療效,使藥物作用更為顯著。
芍藥地黃湯為滋陰補腎之經典方劑,方中陳皮之應用至關重要。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能行氣健脾、燥濕化痰。在芍藥地黃湯中,重用生地黃、芍藥滋陰養血,而加入陳皮旨在調理脾胃,防止滋膩之品阻滯氣機,確保補而不滯。陳皮還能助藥力下行,引導諸藥歸腎,增強整體療效。此外,陳皮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能協調藥性,使全方寒溫適中,既滋陰又不過於涼潤,適合多種虛損病症。總體而言,陳皮在芍藥地黃湯中擔任著調和藥性、促進消化吸收的重要角色,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主治功效
芍藥地黃湯
組成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牡丹皮、柴胡、桔梗、荊芥、梔子、澤蘭、香附、甘草、陳皮。
整體功效
養血調肝,舒肝解郁。
主治
本方由養血、調肝、解郁三方面組成,以養血為主,調肝、解郁為輔。方中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牡丹皮均為養血之品,其中川芎、當歸、白芍又有調肝之功,柴胡、桔梗、荊芥、梔子、澤蘭、香附均有解郁之功。諸藥合用,共奏養血調肝,舒肝解郁之效。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芍藥3分,地黃半斤,丹皮1兩,犀角屑1兩。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2兩。
消化瘀血;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上切。
以水1鬥,煮取4升,去滓,溫服1升,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地黃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芍藥5錢,生地黃5錢,黃芩5錢,牡丹皮5錢。 主治:傷寒發熱疹出血,並有積,喜忘如狂,鼻衄面黃,大便黑;及時行本有蓄血,腹脅滿如鼓者。
芍藥地黃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芎、歸、白芍、生地、丹皮、柴胡、桔梗、黑荊芥、焦山梔(7日外加)、澤蘭、香附、甘草、陳皮。 主治:補血清肝,解鬱扶脾。主治:血虛兼七情所傷,暴怒傷肝,憂鬱傷脾,産後乳汁不行及乳少者。
芍藥地黃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小品方》。 組成:芍藥3分,地黃半斤,丹皮1兩,犀角屑1兩。 主治:消化瘀血;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熱擾心營,神昏谵語,斑色紫黑,舌絳起刺;熱入血分,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蓄血發狂,漱水不欲咽,胸中煩痛,自覺腹滿,大便色黑;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者;勞心動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狂發黃,小兒瘡痘血熱;小兒臟腑蘊熱,積毒發瀉,斑瘡稠密,膿血大盛,狂躁發渴,咽嗌不利,遍身潰爛,苦無全膚,不能轉側,疼痛不任;跌打損傷墜堕之證,惡血留內,脅肋少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