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有毒。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白僵蠶性鹹、辛、平。主治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治中風失音、中風口歪眼斜、驚癇、頭風、偏正頭痛、喉風。喉痺、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咽喉腫痛、瘰癧、痄腮、風疹、瘡毒
蠍性。主治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痺、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蓬莪朮性苦辛,溫《開寶本草》:"味苦辛,溫,無毒"《醫學啓源》:"味苦,平"。主要功效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治心腹脹痛,症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藥性論》:"治女子血氣心痛,破痃癖冷氣,以酒醋摩服。"《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開寶本草》:"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食飲不消,酒研服之。又療婦人血氣,丈夫奔豚。"《醫學啓源》:"主心膈痛。"王好古:"通肝經聚血。"《品匯精要》:"破積聚。"《醫學入門》:"能逐水,治心痹病,破氣痞。"《本草通玄》:"專走肝家,破積聚惡血,疏痰食作痛。"⑨《生草藥性備要》:"敷瘡消腫,散瘀止痛。亦能止血理跌打。"⑩《會約醫鏡》:"治氣滯膨脹,氣腫,水腫。"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烏藥性辛、溫。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加味順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 組成:南星、枳殼、防風、川芎、僵蠶、全蠍、木香少許、白朮、白茯苓(去皮)、當歸、青皮(去白)、蓬朮、陳皮(去白)、天台烏藥、人參少許、甘草、白芍藥各等分。 主治:風氣。
加味順氣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九引《經驗秘方》。 組成:天台烏藥5兩,桔梗(去蘆,炒)2兩半,川白芷2兩半,川芎2兩半,甘草(炙)2兩半,陳皮(去白)2兩半,白朮(無油者)2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枳殼(去瓤,銼,麸炒令黃)1兩半,天南星(炮制)1兩,大腹皮(洗淨)1兩,川烏頭(生,去皮臍)1兩,乾薑(炮)7錢半,人參(去蘆)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 主治:男子婦人,氣脈不順,虛風攻註,痰涎壅滯,頭目昏眩,肌膚不遂,手足緩弱。心忡氣短,行步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