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雄黃丸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雄黃、防風等藥性燥熱,容易引起內熱,赤芍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疏肝解鬱,止痛消腫: 赤芍具有疏肝解鬱、止痛消腫的作用,可緩解因風邪入侵、經絡阻滯導致的疼痛症狀。方中雄黃、防風等藥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外感,而赤芍的加入則增強了方劑的止痛消腫效果,使治療更全面。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可驅散外感風邪,並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雄黃善於解毒殺蟲,與防風合用,可有效驅除風邪、清熱解毒,並抑制皮膚感染。
- 疏通經絡: 防風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配合雄黃的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風濕痺痛、關節腫脹等病症。
因此,防風在防風雄黃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雄黃相互協同,發揮解表散風、解毒殺蟲、疏通經絡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芷與防風皆為祛風藥,但白芷偏於散寒止痛,而防風則擅長解表止痙。兩者配合,一散寒止痛,一解表止痙,可更有效地祛風止痛,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白芷具有升散之性,能引藥上行,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而防風雄黃丸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部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加入白芷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在中藥方劑「防風雄黃丸」中,烏頭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烏頭性熱味辛,能夠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烏頭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麻黃,乃基於麻黃的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
麻黃性溫,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通肺氣,止咳平喘,對於風寒襲肺,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者,有較好的療效。
防風雄黃丸主治風寒濕邪客於肌膚,或兼有風熱者,麻黃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發散風寒,另一方面也可助雄黃解毒,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止癢:白蒺藜性寒,味辛,歸肝經,具有疏風止癢、清熱解毒之效。搭配雄黃、防風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症。
- 活血化瘀:白蒺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加速傷口癒合。與防風、雄黃等藥物配合使用,可更好地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雄黃,旨在治療因外邪入侵、濕熱內蘊等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癬症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 驅風止癢: 雄黃與防風、蒼朮等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驅風止癢的作用。雄黃的辛辣之性,可使風邪散發,而防風、蒼朮等則有助於祛風止癢,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症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白僵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雄黃、防風等藥材清熱解毒,對於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起到更顯著的效果。
二、息風止痙: 白僵蠶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以配合雄黃、防風等藥材,共同起到息風止痙的作用,對於小兒驚癇、破傷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風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可助雄黃驅散風寒,止癢止痛。
- 增強藥效: 細辛能引導雄黃直達病所,並增強雄黃的抗菌消炎作用,提高藥效。
細辛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與方中防風、雄黃等藥物配合,能有效治療風邪入絡,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 清熱解毒:天麻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雄黃解毒,並緩解風邪入絡所引起的發熱、炎症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止癢的功效。與防風、雄黃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還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進一步減輕瘙癢疼痛。
總之,川芎在防風雄黃丸中起着疏散風熱、止痛止癢、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性皮膚病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雄黃性溫燥,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寒,可緩和雄黃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津液,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協助雄黃解毒,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綜上所述,甘草在防風雄黃丸中起到重要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防風雄黃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雄黃性寒,易傷陽氣,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避免雄黃寒性過重,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
2.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雄黃藥力到達病竈。雄黃本身性寒,不易擴散,加入乾薑可引導雄黃藥力下行,增強其驅邪止癢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化濕: 藿香味辛、性涼,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外感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嘔吐等症狀。
- 增強療效: 防風雄黃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而藿香的解表化濕作用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幫助藥物更好地深入肌膚,達到驅風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添加甘松,主要源於其 解毒止痛 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甘松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 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的作用。一方面,甘松能 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另一方面,甘松 解毒消腫 的功效能與雄黃相輔相成,加強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因此,甘松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又能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防風雄黃丸 」,主要成分是:赤芍,防風,白芷,烏頭,麻黃,白蒺藜,雄黃,白僵蠶,細辛,天麻,川芎,甘草,乾薑,藿香,甘松,主治功效是:
左癱右瘓,手足麻痹,腰膝疼痛:左半身或右半身癱瘓,手腳麻木無力,腰部和膝蓋疼痛。
風氣面浮,日苦舌乾:風氣引起的臉部浮腫,每天都感到口渴,舌頭乾燥。
頭昏目運,並暗風、夾腦風、偏正頭痛:頭暈目眩,伴有陰風、夾腦風、偏頭痛和正頭痛。
兼治婦人血氣、榮氣虛,遍身疼痛:治療婦女血氣虛弱、榮氣不足引起的全身疼痛。
及洗頭風,破傷風:治療洗頭風和破傷風。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赤芍: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藿香: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
白僵蠶: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散結。
天麻: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雄黃: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
總結:
中藥方劑「 防風雄黃丸 」是一種具有多種功效的中藥方劑,主治各種疼痛、風寒感冒、頭暈目眩等症狀。此外,《以下編輯內容是自己添加,不是由AI助理撰寫》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8兩,防風4兩(去蘆頭),香白芷4兩,川烏頭4兩(炮,去皮臍尖),麻黃4兩(去根節),白蒺藜(炒)4兩,雄黃2兩(水飛),白僵蠶2兩(炒,去絲嘴),細辛2兩(去葉土),天麻2兩(去苗),川芎2兩,甘草1兩(炙),乾薑1兩(炮),藿香葉1兩(去土),甘松(去土,焙)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5丸。
每服1丸,細嚼,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雄黃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以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服用防風雄黃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並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雄黃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赤芍藥8兩,防風4兩(去蘆頭),香白芷4兩,川烏頭4兩(炮,去皮臍尖),麻黃4兩(去根節),白蒺藜(炒)4兩,雄黃2兩(水飛),白僵蠶2兩(炒,去絲嘴),細辛2兩(去葉土),天麻2兩(去苗),川芎2兩,甘草1兩(炙),乾薑1兩(炮),藿香葉1兩(去土),甘松(去土,焙)1兩。 主治:左癱右瘓,手足麻痹,腰膝疼痛。或風氣面浮,日苦舌乾,頭昏目運,並暗風、夾腦風、偏正頭痛;兼治婦人血氣、榮氣虛,遍身疼痛,及洗頭風,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