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雄黃丸

FANG FENG XIO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5%
胃經 11%
腎經 8%
膽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雄黃丸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雄黃、防風等藥性燥熱,容易引起內熱,赤芍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疏肝解鬱,止痛消腫: 赤芍具有疏肝解鬱、止痛消腫的作用,可緩解因風邪入侵、經絡阻滯導致的疼痛症狀。方中雄黃、防風等藥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外感,而赤芍的加入則增強了方劑的止痛消腫效果,使治療更全面。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防風,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表散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風之效,可驅散外感風邪,並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雄黃善於解毒殺蟲,與防風合用,可有效驅除風邪、清熱解毒,並抑制皮膚感染。
  2. 疏通經絡: 防風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配合雄黃的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風濕痺痛、關節腫脹等病症。

因此,防風在防風雄黃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雄黃相互協同,發揮解表散風、解毒殺蟲、疏通經絡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方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白芷與防風皆為祛風藥,但白芷偏於散寒止痛,而防風則擅長解表止痙。兩者配合,一散寒止痛,一解表止痙,可更有效地祛風止痛,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白芷具有升散之性,能引藥上行,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而防風雄黃丸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部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加入白芷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在中藥方劑「防風雄黃丸」中,烏頭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烏頭性熱味辛,能夠散寒止痛、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烏頭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非常有益。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麻黃,乃基於麻黃的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

麻黃性溫,入肺經,能發散風寒,宣通肺氣,止咳平喘,對於風寒襲肺,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者,有較好的療效。

防風雄黃丸主治風寒濕邪客於肌膚,或兼有風熱者,麻黃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發散風寒,另一方面也可助雄黃解毒,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癢:白蒺藜性寒,味辛,歸肝經,具有疏風止癢、清熱解毒之效。搭配雄黃、防風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止癢止痛,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症。
  2. 活血化瘀:白蒺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炎症,加速傷口癒合。與防風、雄黃等藥物配合使用,可更好地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防風雄黃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雄黃,旨在治療因外邪入侵、濕熱內蘊等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癬症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2. 驅風止癢: 雄黃與防風、蒼朮等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驅風止癢的作用。雄黃的辛辣之性,可使風邪散發,而防風、蒼朮等則有助於祛風止癢,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症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白僵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雄黃、防風等藥材清熱解毒,對於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起到更顯著的效果。

二、息風止痙: 白僵蠶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可以配合雄黃、防風等藥材,共同起到息風止痙的作用,對於小兒驚癇、破傷風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驅風散寒,止痛止癢: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可助雄黃驅散風寒,止癢止痛。
  2. 增強藥效: 細辛能引導雄黃直達病所,並增強雄黃的抗菌消炎作用,提高藥效。

細辛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止痛的功效。與方中防風、雄黃等藥物配合,能有效治療風邪入絡,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天麻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雄黃解毒,並緩解風邪入絡所引起的發熱、炎症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止癢的功效。與防風、雄黃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還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進一步減輕瘙癢疼痛。

總之,川芎在防風雄黃丸中起着疏散風熱、止痛止癢、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熱性皮膚病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雄黃性溫燥,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寒,可緩和雄黃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津液,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協助雄黃解毒,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充分。

綜上所述,甘草在防風雄黃丸中起到重要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防風雄黃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雄黃性寒,易傷陽氣,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避免雄黃寒性過重,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

2.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雄黃藥力到達病竈。雄黃本身性寒,不易擴散,加入乾薑可引導雄黃藥力下行,增強其驅邪止癢的功效。

防風雄黃丸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化濕: 藿香味辛、性涼,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外感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嘔吐等症狀。
  2. 增強療效: 防風雄黃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而藿香的解表化濕作用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幫助藥物更好地深入肌膚,達到驅風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防風雄黃丸中添加甘松,主要源於其 解毒止痛 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甘松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 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的作用。一方面,甘松能 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另一方面,甘松 解毒消腫 的功效能與雄黃相輔相成,加強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因此,甘松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又能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防風雄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主治

根據《楊氏家藏方》記載,防風雄黃丸主治:

  • 左癱右瘓,手足麻痹,腰膝疼痛。
  • 或風氣面浮,口苦舌乾,頭昏目運,並暗風、夾腦風、偏正頭風。
  • 兼治婦人血氣、榮氣虛,遍身疼痛及洗頭風、破傷風。

治療原理分析

防風雄黃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理論。其組成包含多種藥材,各司其職,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1. 祛風散寒

方中防風、白芷、麻黃、細辛等藥材具有辛溫發散的特性,能夠祛除體表的風寒邪氣,疏通經絡。

  • 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對於風邪引起的各種病症均有療效。
  • 白芷辛溫發散,善於祛風解表,通鼻竅,止頭痛,尤其擅長治療陽明經頭痛。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對於風寒表實證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 細辛辛溫香竄,能散寒止痛,溫肺化飲,通竅,對於風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溫經止痛

方中烏頭、乾薑等藥材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 烏頭辛熱有毒,能溫經止痛,散寒除濕,對於寒濕痹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乾薑辛熱,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3. 活血化瘀

方中赤芍、川芎等藥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 赤芍苦微寒,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對於血瘀引起的各種疼痛有較好的療效。
  • 川芎辛溫,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對於血瘀氣滯引起的頭痛、胸痹、痛經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4. 熄風定痙

方中天麻、白殭蠶等藥材具有熄風止痙、平肝潛陽的作用。

  • 天麻甘平,能熄風止痙,平肝潛陽,祛風通絡,對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白殭蠶鹹辛平,能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對於中風口噤、驚癇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5. 解毒化痰

方中雄黃、甘草、藿香葉、甘松等藥材具有解毒燥濕、理氣化痰的作用。

  • 雄黃辛溫有毒,外用能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對於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甘草甘平,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藿香葉辛微溫,能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表解暑,對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甘松辛甘溫,能理氣止痛,開鬱醒脾,對於脘腹脹痛、不思飲食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6. 疏肝理氣

方中白蒺藜具有疏肝理氣、平肝明目的作用。

  • 白蒺藜苦辛平,能疏肝解鬱,平肝明目,祛風止癢,對於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總結

綜上所述,防風雄黃丸通過多種藥材的配伍,發揮祛風散寒、溫經止痛、活血化瘀、熄風定痙、解毒化痰、疏肝理氣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左癱右瘓、手足麻痹、腰膝疼痛、頭痛、婦人血氣虛等病症的目的。其藥效廣泛,涵蓋了風、寒、濕、瘀、痰等多種病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赤芍藥8兩,防風4兩(去蘆頭),香白芷4兩,川烏頭4兩(炮,去皮臍尖),麻黃4兩(去根節),白蒺藜(炒)4兩,雄黃2兩(水飛),白僵蠶2兩(炒,去絲嘴),細辛2兩(去葉土),天麻2兩(去苗),川芎2兩,甘草1兩(炙),乾薑1兩(炮),藿香葉1兩(去土),甘松(去土,焙)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1兩作15丸。
每服1丸,細嚼,茶、酒任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雄黃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以及有出血傾向者慎用。服用防風雄黃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並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頭痛坐骨神經痛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嗜眠症(嗜睡症)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全身酸痛面部浮腫膝部腫大疼痛頭昏精神不佳半身或下肢麻木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雄黃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赤芍藥8兩,防風4兩(去蘆頭),香白芷4兩,川烏頭4兩(炮,去皮臍尖),麻黃4兩(去根節),白蒺藜(炒)4兩,雄黃2兩(水飛),白僵蠶2兩(炒,去絲嘴),細辛2兩(去葉土),天麻2兩(去苗),川芎2兩,甘草1兩(炙),乾薑1兩(炮),藿香葉1兩(去土),甘松(去土,焙)1兩。 主治:左癱右瘓,手足麻痹,腰膝疼痛。或風氣面浮,日苦舌乾,頭昏目運,並暗風、夾腦風、偏正頭痛;兼治婦人血氣、榮氣虛,遍身疼痛,及洗頭風,破傷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