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篇的議題,2025年「少陽相火」之氣旺盛,導致多數人體內火氣偏盛,進而引發上火、腦神經衰弱、自律神經失調、心煩、失眠、皮膚、眼睛、血壓波動...等各種症狀。
此時,只要觀察「少陽相火」對應的經絡運行型態,便能順勢找到調理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親身實踐與驗證,進而體會中醫養生在調整身體狀況方面的效果。
請先閱讀上篇
找出「少陽相火」的經絡模型
自古以來,學習中醫往往仰賴抽象的概念來理解其理論體系。以「少陽相火」為例,傳統中醫的解釋大多如下:
「少陽相火」是指少陽所主之氣,在五運六氣的理論中,少陽相火對應的是「三之氣」,此時期大致落在每年小滿至大暑之間,即北半球陽曆6~7月之間。
《黃帝內經》提到:「少陽之上,相火主之」、「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說明少陽本氣屬火,且與厥陰互為表裡關係,這個「厥陰」,是指肝經與心包經通過經絡臟腑相互影響。
《黃帝內經》進一步指出:「少陽司天,其化以火……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這段討論少陽相火主宰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溫熱疾病。

漢朝《傷寒論》雖然沒有直接寫出「少陽相火」,但少陽病的提綱證「口苦、咽乾、目眩」(第263條),就是即是相火上炎的典型表現,使用「小柴胡湯」來清洩膽火,可見其病機與相火密切相關。
由以上經典古文可以推之,「少陽相火」主要是一種火熱,且與肝膽、心包系統密切相關。
然而,這些抽象的描述,能否從經絡圖中具體呈現出來呢?如果可以,那麼我們就能將「少陽相火」這一傳統概念加以數位化、圖像化,進而使學習變得更為直觀與容易。
要觀察「少陽相火」的經絡型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觀察這期間最常見的經絡情況,就可以清楚理解這是什麼概念?
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中發現,確實這段時間經最常出現的經絡型態,完全符合以上的描述,可以視為是「少陽相火」的模型。
下圖就是經絡模型圖(鐵三角化熱極致經絡型態),多數人並不會這麼嚴重,但是型態會類似。

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到,這段期間「寒熱指數」會呈現上下皆熱,表現出來就是三焦經、大腸經、肝經、膽經、胃經實證,這些都是代表火熱的經絡現象。
通常這些經絡呈現實證的時候,都會伴隨出現心經與心包經虛證,這很可能就是所謂的「厥陰」現象,因為肝經與心包經都是厥陰經。
依照長達十幾年以上,會員的觀察與回報,確實很容易出現少陽病的經典症狀,口乾、暈眩、食慾不佳...等等,延伸出來的疾病,確實也都與體內火熱有關。
火性炎上還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的影響,「上焦」導致頭痛、目赤、口乾、失眠、咽喉腫痛及心肺灼熱等症狀。「中焦」脾胃受擾則引起胃脘灼熱、便秘或濕熱泄瀉、口渴喜冷飲。
「下焦」影響肝腎功能,導致肝火旺、腎陰虧,出現耳鳴、腰膝酸軟、夜汗、遺精等問題。全身津液耗損,表現為皮膚乾燥、口唇乾裂、怕熱喜冷、易疲勞及注意力下降。
應對「少陽相火」的方法
有些人,原本就屬於「鐵三角」經絡體質,在這段期間就很容易發病,例如原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甲亢、皮膚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明顯加重,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養生。
既然經絡模型這麼單純,解決的方向也很明確,就是讓這些異常經絡法變正常就對了,列述改善方法與原則如下:
1.疏通經絡
運用經絡檢測之後,要運用經絡療法平衡經絡這件事,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因為異常經絡已經被找出來,就可以知道要疏通哪些經絡。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絡拍打那些橘色的異常經絡,至少要每天拍打手臂的三焦經、大腸經,以及大腿、小腿內側的肝經、脾經、腎經。整個背部的膀胱經也要拍打。
常用的清熱穴道有合谷、曲池、內庭。安神穴道有神門、太衝。滋陰穴道有三陰交、太溪穴。
炎熱夏季,一定要定期刮痧或拔罐肩頸、背部膀胱經的相關穴道,有助於清熱瀉火、疏通經絡。
2.直接清熱降火
大家看到圖上的異常經絡,火熱實證的經絡那麼多,依照會員長期的觀察驗證,確認服用清熱降火的中藥,就可以讓這些經絡能量下降。
最常運用的直接瀉火中藥,就是「龍膽瀉肝湯」、「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散」、「清胃散」..等等,這都是快速有效的。
除了瀉火中藥之外,體內燥熱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使用空調、風扇(避免直吹),保持室內通風涼爽。
這室外絕對不能長期待在火熱的環境之下,不然有可能會造成暈厥。每年在夏季都有這種新聞,一定要注意。
體內火熱的人,在炎熱的季節中,絕對要避免或極少攝入溫熱辛辣的食物,例如辣椒、花椒、胡椒、生薑(過量)、大蒜(過量)、韭菜、羊肉、狗肉、鹿肉、荔枝、龍眼(桂圓)、榴蓮、芒果(部分人易上火)。
油炸燒烤食物如炸雞、薯條、燒烤等。過甜食物如高糖糕點、飲料(助濕生熱)。過度滋補食物如人參、鹿茸、阿膠。烈酒、濃咖啡助火傷陰也應該注意。
平時烹調方式以蒸、煮、燉、涼拌為主,避免煎、炸、烤。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持續飲用溫水,少量多次但不要喝冰水。
3.疏洩體內鬱熱
以上提到的中藥偏寒涼,依照不少會員長期的觀察,多數人沒辦法吃太久,因為多數人體內通常也有寒氣。
所以比較穩當的方法,是疏解郁熱,調和脾胃為主中藥方劑,這最適用於氣機郁滯化火,或虛實夾雜類型,符合鐵三角化熱型態現象,最常用運用的是「小柴胡湯」、「丹梔逍遙散」、「四逆散」。

不喜歡服用中藥的人,可以吃清熱、生津、潤燥的食物,例如苦瓜、黃瓜、冬瓜、絲瓜、芹菜、萵筍、蓮藕、百合、銀耳、木耳、西紅柿、茄子、綠豆芽、馬齒莧、荸薺。西瓜(適量,避免過寒)、梨、柚子、獼猴桃、草莓、藍莓、枇杷、甘蔗、香蕉(適量)。
穀物豆類有綠豆(煮湯)、薏米(清熱利濕)、蓮子(清心火)、百合(潤肺安神)、豆腐、豆漿(適量)。
其他茶飲如菊花茶、金銀花茶、薄荷茶(疏散風熱)、綠茶(清火,但胃寒者少喝)、蓮子心茶(清心火強,味苦)。
4.滋陰潤燥
由於鐵三角經絡化熱體質時間九了,通常都會陰虛火旺,所以也可以運用「滋陰降火」的中藥,常用的是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天王補心丹、百合固金湯。
也可以適量食用滋陰之品,例如:鴨肉、豬肉皮、桑葚、枸杞子(泡水)、麥冬(泡水)、玉竹(泡水)...等等。
5.安神定志
雖然中藥與飲食在調理身體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真正的根本,還是要從「心靈」下手。當火擾心神時,穩定情緒與保證睡眠,才是治本之道。
長期觀察發現,「鐵三角經絡」呈現化熱型態的人,幾乎都有睡眠障礙;反過來說,有睡眠障礙者,也常出現這種經絡變化。
因此,改善睡眠障礙是重中之重。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才能有效調理虛火。
熬夜最傷陰血,容易助長虛火。晚上務必在十一點(子時)前入睡,讓肝膽得以進行修復,因為肝膽屬木,木生火,只有休息得當,才能平抑肝火。
火運的「火」性,最直接衝擊的就是人的心神與情緒穩定性,中醫認為「火性炎上,其性躁動」。
所以,人特別容易出現煩躁、易怒的情緒反應,此時更應注重情志調暢。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憤怒、壓力大的狀態,會進一步「化火」,加重內熱。
一位研究者分享,自己進入2025年後,罵人講髒話的頻率比以前高出近10倍,起初不知道原因,後來才意識到是受火氣干擾所致。

2025年之後,隨著AI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幾乎無法避免「火」的影響。走在捷運上,不難發現人人緊盯手機,資訊爆炸,如火燎原。
長期的火熱內擾,消耗心神和氣血,最終可能導致「心力交瘁感」,出現倦怠乏力、情緒低落、提不起勁、悲觀消極,形成「鬱火」狀態(火鬱結在內無法宣散)。
火氣蔓延時,人腦最需要的是「清涼的力量」。每天應安排一段時間,刻意遠離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設備,以減少火氣對腦部與心靈的影響。最差的方法,至少也要經常做到閉目養神。
2025年夏天有會員分享他的關鍵方法,就是定時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學會各種放鬆技巧,讓身心重新平衡,例如深呼吸、冥想、靜坐、聽舒緩音樂,或培養書法、繪畫、園藝等興趣。
許多風水大師都說,2024年之後全世界進入「火運」的20年期,在這段時間內,更要持續鍛鍊「放鬆」的能力,這將是維持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礎。
6.改變生活習慣
在火氣大的氣場下,必須營造舒適環境,保持居住和工作環境的整潔、安靜、色調柔和(如藍、綠等冷色系),有助於安撫情緒。
一定要定時親近大自然,不要每天活在電子叢林裡,最近腦部的傷害是巨大的。應該多去綠樹成蔭、水邊等清涼寧靜的地方散步,吸收自然界的平和之氣。

並不是每一個「少陽相火」都會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有一定比例的人是出現「上實下虛」。
而改善「上實下虛」最關鍵的方法就是不要久坐,適度運動,選擇和緩、不過度出汗的運動,例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散步、慢跑、游泳(避免正午)。
最佳運動時間是清晨或傍晚,避開炎熱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4點)。
讓腦部清涼的關鍵方法,就是避免過度勞累,只要累了就要趕快休息一下,過度勞累損耗正氣,易致虛火上炎。
不論是嚴重的鐵三角化熱體質,或是一般人受到「少陽相火」的影響,只要依照上面的養生方法,至少可以改善80%以上,我們希望養生有效的人,都一定要分享給我們,也幫助更多人認識中醫的神奇與奧妙。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對中醫充滿熱情的軟體工程師組成,專長於 Python,SQL,NoSQL,Node.js,各種 AI 框架及雲端平台開發。目標是推動自學中醫及五術,讓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現代化方式理解中醫,進而傳承中國古老而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