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清朝醫家馬培之所著的《和緩遺風》,是一部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不僅是研究清代醫學脈絡與學術思想的寶貴資料,更是馬培之醫生個人醫學造詣與臨床經驗的集大成之作。此書得名「和緩遺風」,或暗喻其醫學傳承或學術風格,可能繼承了某種強調和緩、調和、或以和解為主的治療理念,反映在具體臨床上,則需透過書中內容深入探究。
全書共計十卷,其編排結構本身就展現了當時醫學體系的廣度與深度。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口齒科、針灸科、傷科、雜症及醫案等十個部分。這樣的分類方式,已頗具現代醫學專科雛形,顯示出清代醫學在學術上的分工與細化。各科內容應包含理論論述、病證辨析、治療方藥、針灸手法等,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醫學知識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特別闢出「醫案」一卷,這在許多醫學著作中是極其重要的部分,因為醫案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載體,能夠最直接地反映醫家如何運用理論來診斷和治療具體的病例,是臨床思維和經驗傳承的核心。
從提供的介紹可知,《和緩遺風》的內容豐富且論述精闢。其中,內科部分被強調為體現了馬培之的核心醫學思想。最重要的莫過於「辨證論治」這一中醫精髓的闡述與應用。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強調要根據患者個體的具體病情(即證),分析其病因、病位、病性、病機,從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馬培之在書中不僅強調了這一原則,更具體提及了他所運用的辨證方法,如「六經辨證」和「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源自《傷寒論》,主要用於外感病;八綱辨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則是辨別疾病共性、總括證候的基本綱領。這顯示馬培之對經典理論有深入研究,並將其應用於臨床實踐,形成自己的辨證體系。
在方劑學方面,《和緩遺風》收錄了大量有效的方劑。介紹中舉例了幾首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的經典名方,如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這說明馬培之不僅創制新方,也善於運用前人的經驗方,並可能根據具體病情對這些經典方進行加減化裁。方劑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一個優秀的醫家必然精通方劑的組合與運用,能夠根據辨證結果靈活遣方用藥。書中對這些方劑的收錄,一方面展示了當時常用的有效方劑,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馬培之在用藥上的特色和經驗。
而大量的「醫案」則是《和緩遺風》最為寶貴的臨床資料。醫案記錄了病情的發生發展、醫生的診斷思路、治療過程、用藥變化以及療效轉歸。通過研讀馬培之的醫案,後學者可以直觀地學習他的辨證邏輯、選方用藥技巧以及對病情變化的應對策略。醫案的臨床指導價值極高,它不僅是理論的印證,更是實踐智慧的結晶。
從提供的《和緩遺風捲上》部分醫案片段來看,更能深入了解馬培之的診斷和治療風格。這些醫案涵蓋了複雜的內科疾病,如癲狂、癇症、脾腎功能失調導致的水飲停滯、外感與內傷夾雜等。
以首頁的系列醫案為例,圍繞著「唾涎沫」這一核心症狀展開。醫案詳細描述了症狀(唾涎沫、煩躁、不寐、狂舞、神識不清、形容消瘦、肢體震顫、胸膺汗出)、脈象(左搏指、右滑/弦急/弦滑)、舌質(薄白、淡繹、糙膩)、以及病機分析。馬培之將唾涎沫與「胃熱」、「脾不攝津」、「腎不納水/氣」、「水火之升騰」、「胃熱之蒸灼」、「痰火相搏」、「膽胃蒙蔽」等病機聯繫起來。他引用《內經》「脾為涎,腎為唾」的說法,並進一步分析津液為身中元氣,過度唾涎會導致津液虧竭,元氣凋敞。在辨證上,他緊扣痰與火這兩個關鍵病理因素,認為痰火蒙蔽膽胃,導致神識、言語、氣機、水穀運化失常。
治療原則上,馬培之根據不同的辨證分型提出了相應的治法。例如,在早期階段,可能強調「甘酸補救津液,約束涎沫」並「參用鹹苦,半瀉膽胃實火,半潛龍相虛火」。隨著病情發展,若出現癲狂、煩躁劇烈,則轉為「援些二義」(可能指前述甘酸、鹹苦之法),並在另一案中提出「滌痰為君而潛火為臣」。當病機涉及陰陽錯亂、水火乖戾、臟陰受損、肝風掀騰時,則提出「壯水潛陽以寧神志,熄風滌痰以宣清竅」。這些治法並非單一的,而是根據病情變化和病機側重進行調整,體現了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層次性。
在方藥的使用上,馬培之遣藥精煉而豐富,常見的藥物組合包括:
- 重鎮安神藥: 青龍齒、珍珠(濂珠紛)、左牡蠣、石決明、真西珀。這些藥物多質重,有平肝潛陽、重鎮安神、清熱定驚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心神不寧、驚癇抽搐等症,與醫案中提及的「陽動化風」、「火盛生痰」、「神不清志不定」、「癲狂癇症」等病機相符。
- 清熱化痰定驚藥: 陳膽星(清熱化痰定驚)、竹茹(清熱化痰止嘔)、川貝母(清熱化痰止咳)。用於清除痰火,特別是內蘊化熱之痰,痰與火常相伴出現,蒙蔽心神則可致癲狂癇症。
- 滋陰養血斂津藥: 棗仁/淨棗仁粉(養心安神,斂汗生津)、白芍/生白芍(養血柔肝,斂陰止痛)、元參心/元參(滋陰降火,清熱解毒)、金釵石斛(滋陰清熱)、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阿膠(滋陰養血止血)。針對津液耗傷、陰血不足的病機,用於滋養虧虛,以「保陰液務在甘酸」。
- 理氣化濕健脾藥: 橘紅/廣橘紅粉(理氣化濕,健脾和中)、茯神/雲茯神(健脾安神,利水)、炒穀芽/建粬/彩霞粬(消食健脾)、白朮/生白朮(健脾燥濕)、枳殼(理氣化滯)、廣皮(同橘紅)。用於調理脾胃,恢復其運化和升降功能,針對痰濕、食滯、氣機阻滯等。
- 溫陽散寒行水藥: 川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官桂(溫陽散寒,活血)、黑乾姜(溫中散寒)、澤瀉(利水滲濕)、法半夏(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烏藥(行氣止痛)、小茴香(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畢澄茄(溫中下氣)。這些藥物主要出現在治療脾腎陽虛、水飲內停的醫案中,體現了「水為陰寒,非溫不可」的治療思想。
- 活血化瘀藥: 紫丹參/血丹參(活血化瘀,涼血安神)。
- 其他: 犀角汁(清熱解毒,涼血定驚)、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夜交藤(養心安神)、秋石筧(可能指一種含礦物質的藥,用於潛陽、化石?需考證)、姜(溫中和胃)、枇杷葉(清肺和胃,降逆化痰)。
在用藥的劑量和組合上,馬培之也展現出精湛的技藝。他根據每次診察的病情變化,對原方進行細微或較大的調整,形成了「又複方」、「又三複方」等。這種反覆斟酌、隨證變化的治療過程,正是辨證論治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醫案最重要的價值所在。例如,在治療「唾涎沫」的一系列醫案中,藥物會根據患者是否煩躁、有無狂象、津液損耗程度、脈象變化等進行調整,加入或減去某些藥物,改變藥物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有些藥物,如犀角汁(現為國家保護動物,已禁用,常以水牛角代替)、青龍齒、真西珀、濂珠紛(珍珠粉),是較為名貴且藥力較強的藥物,常用於治療重症、急症或複雜難治之症。這也側面反映了馬培之所面對的病例可能比較複雜和嚴重,以及他在治療重病、怪病上的經驗和膽識。
從「上海錢」和「錢少峰媛」的醫案可以看到,馬培之不僅治療成人內科雜病,也精於兒科。對兒科的診斷,他同樣強調辨證,並考慮到小兒體質的特殊性(如「九歲幼質,照此形狀,重㾀兩字不得不防」),治療上注意滋養和顧護正氣。
總結來說,《和緩遺風》作為馬培之的代表作,是一部結構宏大、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並重的醫學經典。它全面展示了清代中醫的學術水平,特別是馬培之在辨證論治方面的深厚功力。書中大量的醫案是學習中醫臨床思維的寶庫,醫家如何觀察病情、分析病機、確立治法、選方用藥,都在醫案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通過對這些醫案的深入研讀,可以學習到許多處理複雜疾病、應對疑難病證的寶貴經驗。儘管時代變遷,書中部分藥物可能因資源或倫理原因不再使用,但其核心的辨證論治思想、對病機的深刻認識、以及靈活運用方藥的原則,對於當代中醫臨床和研究仍然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它不僅是了解馬培之醫學思想的窗口,更是傳承和發展中醫藥學的重要基石,無愧於「遺風」之稱,將馬培之的醫學智慧和臨床精髓傳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