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10)
和緩遺風捲上 (10)
1. 預擬通便方
不寐屬本病,意圖旦夕苟安,恐未能也不便,屬標病,欲求朝暮更衣,或非難也。本宜補,標宜瀉,標本兼顧,蔗無偏弊。
紫丹參、白芍、括蔞仁、棗仁、巨勝子、川貝、白歸身、茯神、柏子仁、小麥、炙甘草、則直參、秋石同煎,雞血藤膏。
白話文:
失眠是屬於根本疾病,患者只希望短暫的舒適,但這可能並不容易也不實際,這是表面症狀,想要達到每日順利排便的需求,或許並不是那麼困難。對於根本疾病應採用補益的方式,而表面症狀則應採用通瀉的方式,同時照顧到根本與表面的問題,這樣才能避免偏頗或副作用。
以下是建議的藥方:紫丹參、白芍、栝樓仁、酸棗仁、胡麻子、川貝、白芍、茯神、柏子仁、小麥、炙甘草、人參、秋石,這些藥材一起煎煮,最後加入雞血藤膏。
2. 吳彥臣
濕溫為病,變幻不一,出於陽有汗而不衰,入於陰有下而不解,氳氤中焦蒙敞,氣分一昨陡然神色昏糊,頃見面赤狀如醉,紅唇口燥焦,舌質灰膩,左脈弦而軟數,右脈滑而洪大,左脅自覺引痛,耳竅尤覺鳴響。濕熱不清阻經入絡,濁痰不化阻氣蒙竅,所持者津液尚未戕耗,最慮者濕熱迷霧不定,醞釀疹㾦,不得不防治。治法:苦寒泄熱,參用芳香化濁,豁痰利絡之品,亦為斯症扼要。
煨石膏、川連、炒山梔、絲瓜絡、白芥子拌佩蘭葉、鮮蘆根、炒知母、淡芩、生苡仁、橘紅絡、石菖蒲、薑汁沖竹瀝。
白話文:
【吳彥臣】對於濕溫這種疾病,其病情變化多端,當它在人體的陽分時,會出現有汗但病情未減輕的情況;進入陰分後,即使排便,病情也不會得到緩解。濕熱之氣在中焦聚集,影響了身體的運作,患者突然出現精神恍惚,面色潮紅如醉酒,嘴脣乾燥且發紅,舌頭呈現灰膩的狀態,左手脈象弦軟且數,右手脈象滑且洪大,左側肋骨感覺到疼痛,耳朵裡有明顯的鳴聲。
這是因為濕熱之氣未清,阻塞了經絡,使濁痰無法化開,阻礙了氣流通暢,導致矇蔽了聽覺。幸好患者的津液尚未大量流失,但令人擔憂的是濕熱之氣的影響不定,可能引起皮膚疹子,因此必須預防和治療。
治療方法: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熱氣,同時輔以芳香藥材來化解濁氣,並選擇可以豁痰和通絡的藥物,這是治療此病的關鍵。
具體藥方包括:煨石膏、黃連、炒山梔、絲瓜絡、白芥子拌佩蘭葉、新鮮蘆根、炒知母、淡黃芩、生薏仁、橘紅絡、石菖蒲、薑汁沖竹瀝。
3. 又複方
濕熱蒸騰,充斥表裡。表不通則少汗而熱不離體,里不通則少溲而氣有窒礙,夜牛寤不得寐,語言時或錯亂,左肋之下咳有引痛,濕痰阻絡固屬無疑。脈象來盛去袞滑,多數少,舌質底見膩白浮見灰黃,唇焦燥而欠潤,口覺淡而不渴。邪尚在氣分,未入營分,津液不升騰者,由於濕痰阻遏。
濕為黏膩之邪,易於流溢,三焦變幻,情狀似難逆料。欲求熱勢開涼,務在表衛疏泄。先哲所謂攘外即可以安內,治法仍用苦泄,參以浮萍,藉以疏泄表衛,冀其表衛通流,則汗得以自泄而熱或可始退。
真川連、黑山梔、知母、茯神、廣鬱金、絲瓜絡、淡子苓、熟石膏、連翹、豆卷、乾浮萍、蘆根、竹瀝。
白話文:
[再處方]
因為體內濕熱過盛,影響了身體內外的正常運行。當皮膚毛孔被阻塞,就無法正常排汗,導致體溫持續高燒;若內部通道受阻,尿量會減少,氣血運行也會受到影響。到了夜晚,患者會因熱躁而無法安眠,甚至出現言語錯亂的情況。在左側肋骨下方,咳嗽時會感到牽引疼痛,這顯然是濕痰阻塞經絡所致。從脈象看,脈搏強勁但回縮緩慢且滑利,脈搏頻率快,但跳動次數少。舌苔底部有膩白,表面呈現灰黃色,嘴脣乾燥無澤,口腔感覺淡而無味,但並不口渴。目前邪氣仍在氣分階段,尚未深入營分,造成津液無法上升的原因是濕痰的阻塞。
濕氣是一種黏膩的邪氣,容易在全身流動,影響三焦的運作,病情發展難以預測。為了降低體溫,首要任務是讓表層防禦系統順暢運作。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對外排除邪氣就能穩定內在環境,因此治療上應使用苦寒藥物以助於排毒,加上浮萍,利用其特性來幫助表層防禦系統順暢,期望表層防禦系統通暢後,汗水能自然排出,體溫可能就會逐漸下降。
使用的藥材包括:黃連、黑山梔、知母、茯神、廣鬱金、絲瓜絡、豬苓、熟石膏、連翹、豆卷、乾浮萍、蘆根、竹瀝。
4. 第三方
濕溫下之太早則邪傳入於裡,不寐多語,灼熱顯然,陽明氣血兩蟠,諸陽亦隨升騰於上,神志為之混亂,語言為之錯雜。昨夜寐有安頓,重有頭緒,似乎狂瀾已倒,漸入佳境。左脈搏指而大,按得右脈弦滑而大。既安而脈大,似有相悖餘波之未平,尚慮增劇。舌質灰膩,尖不紅絳,口中或咸或苦,脘下似冷似熱。
自覺冷者非真冷,定是陽氣蒸騰,則脾中之濕濁隨氣而升。古訓:「有熱極似水」,即此症之現狀也。訂方:鹹味甘涼清氣安營,參用辛苦苦寒,務使滲濕化痰。犀角尖、鮮生地、丹皮、川連、黑山梔、竹瀝、廣鬱金、川通草、佩蘭葉、茯神、淡子芩、生地與豆卷三兩,搗成餅。
白話文:
[第三方]如果在濕熱病症時過早使用下法(如瀉藥),會導致病邪深入體內,患者會出現失眠、多言、高燒等症狀明顯,這是因為陽明經的氣血受阻,其他陽經的氣血也會隨之上昇,導致神智混亂,言語不清。
昨晚患者睡眠狀況有所改善,病情似乎有些許好轉,似乎病情已經開始穩定下來,進入較好的狀態。左手脈搏強大,右手脈象呈現弦滑且強大。雖然病情看似穩定,但脈象強大,似乎還有未平息的餘波,需注意病情可能加劇。舌苔呈灰色且膩,舌尖不見紅絳色,口中有時鹹、有時苦,胃部感覺似冷又似熱。
患者自己感覺到的冷並不是真的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蒸騰,脾臟中的濕氣隨氣上升所致。古語有云:「有熱極似水」,這正是當前病情的真實寫照。治療方案:使用鹹、甘、涼的藥物來清氣安營,配合使用辛苦苦寒的藥物,目的是讓濕氣排出體外,化解痰液。具體藥物有:犀角尖、鮮生地、丹皮、川連、黑山梔、竹瀝、廣鬱金、川通草、佩蘭葉、茯神、淡子芩、生地與豆卷各三兩,將這些藥物搗碎成餅狀。
5. 第四方
濕邪溫邪入表入里,即是逗遛膜原之間,表裡混淆。膜原阻遏,內不得通則邪郁傷營,外不得通則邪滯傷。表現在表邪由汗而解,第其里邪未下而去,關係又在胃納如廢,究竟仍留戀氣分,蒸騰於上為舌黑,髮泄於外為身汗,餘波之亢陽亦未能潛藏,左右脈象為之滑。大治法,苦寒泄中之熱,參用芳香化熱中之濕。
扁石斛原枝自剪,川雅連、佩蘭葉、廣鬱金、茯神、竹瀝、鮮生地、大豆卷三錢、搗瓜蔞皮、黑山梔、新會紅秧針竹心。
白話文:
【第四方】
當濕氣和溫熱的病邪進入人體表面及內部,它們會在膜原(身體的一種組織)徘徊,導致表裡不清。當膜原受阻,若內部不能順利運行,病邪就會聚集,傷害營養血液;若外部無法順利排解,病邪就會滯留,造成傷害。通常,表面的病邪會通過出汗來排出,但其內部的病邪卻無法完全排除,這時,胃部的消化功能會受到影響,病邪仍然留在氣分(人體能量的一部分),向上蒸騰使舌頭變黑,向外發散則引起全身出汗,即使亢進的陽氣也無法隱藏,使得脈象表現為滑脈。
治療方法上,我們應使用苦寒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氣,同時,配合芳香藥物來化解熱氣中的濕氣。
使用的藥材包括:剪下的扁石斛原枝,川雅連,佩蘭葉,廣鬱金,茯神,竹瀝,鮮生地,大豆卷三錢,搗碎的瓜蔞皮,黑山梔,新會紅秧針竹心。
6. 施幼亭(六月八號)
由風引動素菩之濕,首犯上焦而致咳嗽,綿延二月有餘。風去而濕尚存,窒礙氣分,化痰化熱。左右脈象俱見弦滑。治常清肅肺胃,藉以滌化濕疾。茯苓、姜夏、杏仁、瓜蔞皮、瓦楞竹、二青、橘紅、川貝、苡仁、海浮石、蘇子、枇耙葉。
白話文:
這是由風邪引發了原本體內的濕氣,首先影響到上呼吸道,導致咳嗽,且持續了兩個多月。風邪雖已退去,但濕氣仍殘留在體內,阻礙了氣血運行,進一步形成了痰和熱。從兩手的脈象都可看出弦滑的特徵,這顯示了濕氣的存在。治療上,應常清理肺部和胃部,以幫助消除體內的濕氣。所用藥物包括茯苓、薑半夏、杏仁、栝樓皮、瓦楞竹、二青、橘紅、川貝、薏苡仁、海浮石、蘇子、枇杷葉。
7. 陳秉鈞
8. 施升伯
脈象柔軟而細,舌質中光無苔,顯然病久,氣營交虧。營虛則肝燥,目竅或有昏眩;氣虛則脾濕,胱宇或有䐜脹。舊冬忽然形瘦多嗆,其中必是痰飲盤入;夏日有升騰,形軀漸充,咳嗽漸稀,足見元陽隨時振作。治法大旨溫養,藉以補助生長。
丹參、仙夏霞、大麯、滁菊、茯苓、白芍、芝麻、於朮、枸杞子、砂殼、橘紅、桑葉。
白話文:
【施升伯】的診斷建議如下:
脈搏呈現出柔軟且細微的狀態,舌頭表面光滑無苔,這些顯示病人已經長期患病,氣血雙虧。營養不足導致肝臟乾燥,可能會有視力模糊或頭暈的現象;氣力衰弱引起脾臟濕氣過重,膀胱區可能感到脹痛。去年冬天,病人突然體重減輕,並頻繁咳嗽,這應該是痰液在體內積聚所致;但到了夏天,病情有所好轉,體型逐漸恢復,咳嗽也逐漸減少,這表明體內的陽氣正在逐漸恢復。治療上應以溫和滋養為主,藉此來輔助身體的康復與成長。
開出的藥方包含:丹參、仙夏霞、大麯、滁菊、茯苓、白芍、芝麻、於朮、枸杞子、砂殼、橘紅、桑葉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