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10)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上 (10)

1. 預擬通便方

不寐屬本病,意圖旦夕苟安,恐未能也不便,屬標病,欲求朝暮更衣,或非難也。本宜補,標宜瀉,標本兼顧,蔗無偏弊。

紫丹參、白芍、括蔞仁、棗仁、巨勝子、川貝、白歸身、茯神、柏子仁、小麥、炙甘草、則直參、秋石同煎,雞血藤膏。

白話文:

失眠是根本疾病,想要一時一刻苟且偷安,恐怕不容易也不方便,屬於表象疾病,想要早晚換衣服,應該不難。根本應該補益,表象應該瀉泄,兼顧根本和表象,才能避免偏頗。

紫丹參、白芍、酸枣仁、枣仁、枸杞子、川贝母、白芍、茯苓、柏子仁、小麦、炙甘草,以及人参、秋石一起煎煮,再加入鸡血藤膏。

2. 吳彥臣

濕溫為病,變幻不一,出於陽有汗而不衰,入於陰有下而不解,氳氤中焦蒙敞,氣分一昨陡然神色昏糊,頃見面赤狀如醉,紅唇口燥焦,舌質灰膩,左脈弦而軟數,右脈滑而洪大,左脅自覺引痛,耳竅尤覺鳴響。濕熱不清阻經入絡,濁痰不化阻氣蒙竅,所持者津液尚未戕耗,最慮者濕熱迷霧不定,醞釀疹㾦,不得不防治。治法:苦寒泄熱,參用芳香化濁,豁痰利絡之品,亦為斯症扼要。

煨石膏、川連、炒山梔、絲瓜絡、白芥子拌佩蘭葉、鮮蘆根、炒知母、淡芩、生苡仁、橘紅絡、石菖蒲、薑汁沖竹瀝。

白話文:

這種病症變化多端,一開始有汗出但汗出不暢,後來又出現腹瀉卻無法止住,中焦濕氣重阻礙氣機運轉,患者突然精神恍惚,臉色發紅如醉酒狀,嘴唇乾裂,舌苔灰膩,左脈弦細而軟,右脈滑數有力,左脅肋疼痛,耳朵感覺鳴響。這是濕熱不清阻塞經絡,痰濁阻塞氣機所致,目前患者津液尚未耗損,但最怕濕熱迷霧不定,演變成發疹子,必須及時防治。治療方法是使用苦寒清熱藥物,並配合芳香化濁、豁痰利絡的藥品,這才是治療此病的关键。

處方:石膏、川連、炒山梔、絲瓜絡、白芥子、佩蘭葉、鮮蘆根、炒知母、淡芩、生苡仁、橘紅、石菖蒲,用薑汁沖竹瀝服用。

3. 又複方

濕熱蒸騰,充斥表裡。表不通則少汗而熱不離體,里不通則少溲而氣有窒礙,夜牛寤不得寐,語言時或錯亂,左肋之下咳有引痛,濕痰阻絡固屬無疑。脈象來盛去袞滑,多數少,舌質底見膩白浮見灰黃,唇焦燥而欠潤,口覺淡而不渴。邪尚在氣分,未入營分,津液不升騰者,由於濕痰阻遏。

濕為黏膩之邪,易於流溢,三焦變幻,情狀似難逆料。欲求熱勢開涼,務在表衛疏泄。先哲所謂攘外即可以安內,治法仍用苦泄,參以浮萍,藉以疏泄表衛,冀其表衛通流,則汗得以自泄而熱或可始退。

真川連、黑山梔、知母、茯神、廣鬱金、絲瓜絡、淡子苓、熟石膏、連翹、豆卷、乾浮萍、蘆根、竹瀝。

白話文:

病症描述

患者體內濕熱之氣蒸騰瀰漫,充斥於身體表里。表面不通暢,因此出汗少,熱氣無法散發;內裡不通暢,因此排尿少,氣機受阻礙,導致夜間輾轉難眠,甚至胡言亂語。左肋下方咳嗽並伴有牽引疼痛,濕痰阻滯經絡,確診無疑。

脈象有力而滑,脈搏數少;舌苔底面呈現膩白,舌苔表面則呈現灰黃色;嘴唇乾燥缺乏潤澤,口感覺淡而無渴意。邪氣尚未侵入血液,仍停留在氣分,津液無法上升,皆因濕痰阻滯所致。

病理分析

濕邪黏膩,容易流竄蔓延,三焦變化莫測,病情難以預料。想要消散熱勢,必須疏解表衛。古人說「攘外即可以安內」,治法應以苦寒泄熱為主,並加入浮萍,藉以疏解表衛,希望表衛通暢,汗液得以自然排出,熱勢或可逐漸退去。

藥方

真川連、黑山梔、知母、茯神、廣鬱金、絲瓜絡、淡子苓、熟石膏、連翹、豆卷、乾浮萍、蘆根、竹瀝。

4. 第三方

濕溫下之太早則邪傳入於裡,不寐多語,灼熱顯然,陽明氣血兩蟠,諸陽亦隨升騰於上,神志為之混亂,語言為之錯雜。昨夜寐有安頓,重有頭緒,似乎狂瀾已倒,漸入佳境。左脈搏指而大,按得右脈弦滑而大。既安而脈大,似有相悖餘波之未平,尚慮增劇。舌質灰膩,尖不紅絳,口中或咸或苦,脘下似冷似熱。

自覺冷者非真冷,定是陽氣蒸騰,則脾中之濕濁隨氣而升。古訓:「有熱極似水」,即此症之現狀也。訂方:鹹味甘涼清氣安營,參用辛苦苦寒,務使滲濕化痰。犀角尖、鮮生地、丹皮、川連、黑山梔、竹瀝、廣鬱金、川通草、佩蘭葉、茯神、淡子芩、生地與豆卷三兩,搗成餅。

白話文:

患者之前濕溫病症尚未痊癒就過早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寒邪入侵體內,出現失眠多言、身體灼熱明顯的症狀。陽明經的氣血都被寒邪阻滯,其他陽氣也隨之向上升騰,導致神志不清,言語錯亂。昨天晚上睡覺時感覺稍微好轉,頭腦也稍微清楚了些,似乎病勢已有所好轉,正在逐漸恢復。左脈搏摸起來很大,按下去右脈也弦滑而大。雖然病情似乎有所緩解,但脈象仍然偏大,似乎還有餘波未平,擔心病情會加重。舌苔灰白膩滑,舌尖沒有紅絳,口中時而感到鹹味,時而感到苦味,腹部時而感覺寒冷,時而感覺發熱。

患者自覺發冷,但這不是真正的寒冷,而是陽氣上升導致脾胃中的濕濁之氣隨之升騰所致。古書中記載:「熱極似水」,這正是患者目前的症狀表現。

處方:選用鹹味甘涼清氣的藥物滋陰安神,同時加入辛苦苦寒的藥物,以達到滲濕化痰的目的。犀角尖、鮮生地、丹皮、川連、黑山梔、竹瀝、廣鬱金、川通草、佩蘭葉、茯神、淡子芩、生地和豆卷各三兩,搗碎成餅狀服用。

5. 第四方

濕邪溫邪入表入里,即是逗遛膜原之間,表裡混淆。膜原阻遏,內不得通則邪郁傷營,外不得通則邪滯傷。表現在表邪由汗而解,第其里邪未下而去,關係又在胃納如廢,究竟仍留戀氣分,蒸騰於上為舌黑,髮泄於外為身汗,餘波之亢陽亦未能潛藏,左右脈象為之滑。大治法,苦寒泄中之熱,參用芳香化熱中之濕。

扁石斛原枝自剪,川雅連、佩蘭葉、廣鬱金、茯神、竹瀝、鮮生地、大豆卷三錢、搗瓜蔞皮、黑山梔、新會紅秧針竹心。

白話文:

當濕氣和熱邪入侵人體,徘徊在表皮和內臟之間,表裡症狀混淆不清。表皮和內臟的通道阻塞,邪氣無法向內疏通,就會損傷營氣;無法向外排泄,就會阻滯經脈。表現為表邪通過出汗消除,但里邪卻未完全清除,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邪氣仍然停留在氣分,向上蒸發,使舌苔發黑,向外發散,造成汗出不止,甚至餘熱未消,脈象滑數。治療方法是使用苦寒藥物清泄內熱,配合芳香藥物化解濕熱。

處方選用石斛、川芎、佩蘭葉、鬱金、茯苓、竹瀝、鮮生地、大豆、瓜蔞皮、梔子、紅竹心。

6. 施幼亭(六月八號)

由風引動素菩之濕,首犯上焦而致咳嗽,綿延二月有餘。風去而濕尚存,窒礙氣分,化痰化熱。左右脈象俱見弦滑。治常清肅肺胃,藉以滌化濕疾。茯苓、姜夏、杏仁、瓜蔞皮、瓦楞竹、二青、橘紅、川貝、苡仁、海浮石、蘇子、枇耙葉。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由風寒引發的咳嗽,其病因是風寒濕邪侵入人體,首先侵犯上焦,導致咳嗽,已經持續兩個多月。風寒消退,但濕邪仍然停留在體內,阻礙氣血運行,轉化為痰熱。患者的脈象呈現弦滑之象。治療原則是清熱肅肺化濕,用藥物清除濕邪,緩解咳嗽。常用的藥材包括:茯苓、生姜、杏仁、瓜蔞皮、瓦楞竹、二青、橘紅、川貝、薏苡仁、海浮石、蘇子、枇杷葉。

7. 施升伯

脈象柔軟而細,舌質中光無苔,顯然病久,氣營交虧。營虛則肝燥,目竅或有昏眩;氣虛則脾濕,胱宇或有䐜脹。舊冬忽然形瘦多嗆,其中必是痰飲盤入;夏日有升騰,形軀漸充,咳嗽漸稀,足見元陽隨時振作。治法大旨溫養,藉以補助生長。

丹參、仙夏霞、大麯、滁菊、茯苓、白芍、芝麻、於朮、枸杞子、砂殼、橘紅、桑葉。

白話文:

脈象柔軟而細,舌質中光無苔,顯然病久,氣營交虧。

患者的脈象摸起來柔軟細弱,舌頭中間光亮,沒有舌苔,這說明病症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導致氣血兩虛,氣虛和血虛互相影響。

營虛則肝燥,目竅或有昏眩;氣虛則脾濕,胱宇或有䐜脹。

血虛會導致肝臟乾燥,眼睛可能出現昏花、頭昏眼花等症狀;氣虛則會導致脾胃虛弱,水分代謝失衡,膀胱可能出現脹痛等症狀。

舊冬忽然形瘦多嗆,其中必是痰飲盤入;夏日有升騰,形軀漸充,咳嗽漸稀,足見元陽隨時振作。

去年冬天,患者突然消瘦,經常咳嗽,說明體內有痰飲積聚。今年夏天,患者的身體逐漸恢復,咳嗽也減少了,說明人體的陽氣在季節變化中逐步恢復。

治法大旨溫養,藉以補助生長。

治療的原則是溫補氣血,滋養身體,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

丹參、仙夏霞、大麯、滁菊、茯苓、白芍、芝麻、於朮、枸杞子、砂殼、橘紅、桑葉。

醫生開出的藥方中包含丹參、仙夏霞、大麯、滁菊、茯苓、白芍、芝麻、於朮、枸杞子、砂殼、橘紅和桑葉等藥材,這些藥材具有溫補氣血、化痰止咳、滋陰潤燥等功效。

註:

  • "仙夏霞" 可能指"仙茅"或"夏枯草",需根據具體的醫案進行判斷。
  • "於朮" 可能指"蒼朮",也需要根據具體醫案進行判斷。
  • "[ ]" 中的內容是中藥名,可以點擊連結查看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