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9)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上 (9)

1. 又四

萬事之變,不出乎陰陽偏勝四字。百病之起,總不離六淫七情兩端。陰出於陽則寤,陽入於陰則寐。咋夜似朦似朧,達旦不寤不寐,陰陽之偏,固無疑義。病纏既久,源在內,因五臟俱虛,七情易感,驚怖疑懼在所不免。驚為肝主,懼為腎主。肝為臟血之司,腎為主水之職。

多驚多懼,傷肝傷腎,血不足無以灌溉經絡,水不衡無以承製君火,不寐顫掣,其由來也。左脈澀勢較減,稍有搏桁之象。右脈弦勢殊少,重按弱而無力。治法暫輟溫養脾胃之氣,前方增用滋育心肝之營。紫丹參、白芍、青龍齒、川貝母、橘紅、夜交藤、絲吐頭、遠志、肉棗仁、淮小麥、白歸身、茯神、雞血藤、膠別直參。

白話文:

所有事情的變化,都不會超出陰陽失衡這四個字。各種疾病的起源,總的來說,不外乎是六種外邪(風、寒、濕、暑、燥、火)和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當陰氣從陽氣中產生時,人就會清醒;當陽氣進入陰氣中,人就會進入睡眠。如果夜晚睡眠淺薄,直到天亮都無法進入深眠,那麼陰陽失衡的情況就十分明顯了。如果疾病纏身已久,病源在內,因為五臟虛弱,容易受到七情影響,出現驚嚇、恐懼、懷疑、害怕的情況是難以避免的。驚嚇主要與肝相關,恐懼主要與腎相關。肝負責調節臟腑中的血液,腎負責調節體內的水分。

過度的驚嚇和恐懼,會傷害肝和腎,導致血液不足,無法充分滋養身體的經絡,水分不平衡,無法有效地抑制體內的火氣,失眠和肌肉抽搐等症狀因此而生。左手脈象的滯澀趨勢略有減緩,稍微有搏動的跡象。右手脈象的弦緊趨勢很少,用力按壓下顯得軟弱無力。治療方法暫停溫養脾胃之氣,增加滋養心肝營養的藥物。使用如紫丹參、白芍、青龍齒、川貝母、橘紅、夜交藤、絲吐頭、遠志、肉棗仁、淮小麥、白歸身、茯神、雞血藤、膠別直參等藥材。

2. 又五

左手之脈復見虛細而澀,並無搏指形狀。右手之脈依燃細弱而沉叉,無弦細現象。舌質不紅不燥,苔色有白有潤。昨夜陰陽稍有交濟,所以寤寐略見目睫。惟頭尚有顫掉而足亦見抽掣,其動在絡而不在臟。一身經絡皆主於肝,人身牽動皆屬於氣。氣主動,血主靜。肝血無藏,肝氣無攝,其前以頭足動搖,總不出氣乘於絡。

設或肝風妄動,何以頭目不眩?靜以制動,血以儒氣。治法不越兩句範圍。升陽益脾,姑從緩投。斂陰養胃,理所必需。

小麥、白芍、遠志、棗仁、川貝母、白歸身、茯神、橘絡清、炙甘草、青龍齒、紫丹參、別直參、雞血藤、膠絲吐頭

白話文:

[又五],內容如下:

左邊的手脈再次顯得虛弱細小且滯澀,沒有強烈搏動的感覺。右邊的手脈依然細微弱小且偏沉,沒有出現弦細的現象。舌頭的顏色不是紅色也沒有乾燥,舌苔呈現白色且有些濕潤。昨晚的睡眠中陰陽稍微有所調和,因此在睡醒時眼睛能稍微睜開。只是頭部仍舊有些顫抖,腳部也有抽搐的現象,這種震顫發生在經絡上而不是內臟。人體全身的經絡都由肝臟主管,身體的活動都跟氣息有關。氣息促使活動,血液則主靜態。如果肝臟的血液不能正常儲存,肝氣無法控制,那麼頭部和腳部的搖晃,都可歸咎為氣息影響了經絡。

假若肝風無端興起,為什麼頭部和視線不會感到眩暈呢?靜態用來抑制動態,血液滋養氣息。治療方法不出這兩個範疇。提升陽氣增強脾臟功能,暫時緩慢進行。收斂陰氣養護胃部,是必要的做法。

治療的藥物包括:小麥、白芍、遠志、酸棗仁、川貝母、白歸身、茯神、橘絡清、炙甘草、青龍齒、紫丹參、別直參、雞血藤、膠絲吐頭。

3. 又六

頭為諸陽交會之處,頭顫掉者屬於陽;足為諸陰行脈之所,足牽動者屬於陰。其陰陽者不過分上部下部之異,惟顫動者並無有陰動陽動之殊。種種動象不外陽氣。陽為神之靈,動為氣之變。陽氣竄出於絡,不及潛入於陰,顫動愈劇則寤寐愈難。人之寤寐全頓,陽入於陰,血歸於肝。

要知陽氣既有形諸於外,不足於內,目睫酬睡豈能得哉?今診脈息較昨無異,舌質色象亦無變動。目前寤寐最為關係,欲求寤寐安謐,務在陰陽交固。錄方攝陽斂陰,參用養血柔肝。淮小麥、白芍、猿志、川貝母、歸身、雞血藤、膠、茯神、炙甘草、丹參、棗仁、北五味、龍齒、別直參、麥冬同煎牡蠣。

白話文:

[再來第六點],頭部是所有陽經交匯的地方,如果出現頭部震顫的情況,這通常和陽經有關;而腳部是所有陰脈運行的部位,若腳部出現抽搐,則多與陰脈相關。但我們在區分陰和陽時,主要是看它們影響的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至於顫抖本身,並沒有特別區分是因陰或因陽造成的。各種顫抖現象,基本上都是源自陽氣的問題。陽氣是精神活動的基礎,顫抖則是氣息運行的變化。當陽氣從絡脈中竄出,未能深入陰脈,顫抖就會越加劇烈,同時也會導致睡眠困難。人的清醒與睡眠,全靠陽氣進入陰脈,血液回到肝臟。

要知道,一旦陽氣在外顯現形狀,而在內卻不足,眼睛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怎能入睡呢?今天診察脈搏和呼吸,和昨天相比並無差異,舌頭的顏色和質地也未見變化。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為了達到深度且平靜的睡眠,我們必須讓陰陽相互調和。因此,我開出的藥方主要以調節陽氣、收斂陰氣為主,同時使用補血和柔肝的藥材。所用藥物包括:淮小麥、白芍、猿志、川貝母、歸身、雞血藤、膠、茯神、炙甘草、丹參、棗仁、北五味、龍齒、別直參、麥冬以及牡蠣,這些需一同煎煮服用。

4. 又七

徹夜不寐,非止一端之原因,頭足牽動,並無二義之明文。寐與動,分而晰之,不寐在陰陽,牽動在經絡。動與寐,合而言之,陰陽即氣血,氣血即營衛,營衛附於經絡,經絡聯屬肝皿,肝系通於心,心系通於腎。肝為臟血之司,心為生血之源。心居南卦屬離,腎居北卦屬坎。

坎離即是水火,水火亦是陰陽。種種變幻形狀,皆不出乎陰陽。陰陽之有偏勝,終不越於氣血。陰不戀陽則陽遊於經絡,血不濡氣則氣擾於經絡。此所以多動少寐,異出而實同源也。左脈關部頗見虛弦,右脈關部略形振作。舌質底邊薄白,尖色時或燥絳。大旨溫養氣血,藉以潛毓陰陽。

炙龜版、遠志、歸身、炙甘草、茯神、川貝母、麥冬、行龍齒、棗仁、丹參、雞血藤、膠白芍、浮小麥、別直參、秋石,同煎。

白話文:

[又七],內容如下:

整晚無法入睡,其原因不止一個。頭部和腳部的異常活動,並沒有明確的解釋。如果我們單獨來看"睡眠"與"動作",失眠可能和陰陽失衡有關,而動作異常則可能涉及經絡問題。但若將二者結合來看,陰陽失衡其實就是氣血不足,氣血也就是營衛。營衛依附於經絡,經絡又與肝臟和血管相關,肝臟系統與心臟相連,心臟系統又與腎臟相通。肝臟負責管理血液,心臟是製造血液的源頭。心臟在南方,屬離卦,腎臟在北方,屬坎卦。

坎離即是水火,水火也是陰陽的象徵。所有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兩者。陰陽的失衡,最終還是歸結到氣血問題上。如果陰不能平衡陽,那麼陽就會在經絡中游走;如果血液不能滋潤氣,那麼氣就會在經絡中騷擾。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動作過多而睡眠不足的情況,雖然表面現象不同,但實際上源頭是一樣的。左側脈搏的關節部分顯得虛弱且有弦感,右側脈搏的關節部分稍微有力。舌頭底部邊緣呈淡白色,舌尖顏色偶爾會變得乾燥和深紅。總的治療原則是溫補氣血,以此來調理陰陽。

以下是處方:炙龜板、遠志、當歸身、炙甘草、茯神、川貝母、麥冬、行龍齒、酸棗仁、丹參、雞血藤、膠白芍、浮小麥、別直參、秋石,一起煎服。

5. 又八

夢寐性質,有虛實之分;顫牽發生,有陰陽之別。光患淋濁,經中醫施以藥石通關利竅,徒傷精神,後生腦疽;被西醫用以刀割解筋剖肉,致截絡肺外症。絡脈未續,一陰一陽不相倚行,是以頭不顫掉足即牽動;精神未固,一魂一魄不相依附,以故非有夢紛即為無寐。脈絡陰陽,欲求利諧,實所不易;精神魂魄,希冀安謐,尤屬為難。

左脈寸澀關弦,右脈寸澀關軟。左手寸關內應心肝,澀為血少,弦為肝虛;右手寸關內應肺脾,細為氣餒,軟為脾弱。舌質乍燥乍濕,苔色忽紅忽白;有時痰稠而韌,有時便燥而滯。種種變幻,病狀莫逃。氣血兩虛,脈絡陰陽,宜補宜益;精神魂魄,宜固宜攝。痰隨氣聚,補氣足姒滌痰;便從血行,益血足以通便。

然以草木之功微,未易騾生效力,務須恬淡似虎無,或可漸就痊愈。歸身遠志制首烏,白芍川斷肉川貝,龍齒龜版棗仁野百合小麥,雞血藤膠茯神則直參麥冬同煎。

白話文:

[再者第八點],談到睡眠的品質,有虛弱與強健的差異;抽搐和牽拉的狀況,也有陰性和陽性的不同。有人只受困於尿頻混濁,經過中醫使用藥物治療,卻只傷害了精神,後期甚至產生了腦部膿瘍;若由西醫手術處理,可能會導致截斷經絡,影響到肺臟外部的症狀。經絡未完全恢復,陰陽無法協調運行,因此頭部不震顫,腳部就會跟著動;精神未能穩定,魂魄無法相互依靠,所以不是夢境紛擾,就是無法入眠。想要使脈絡陰陽協調,確實不容易;希望精神魂魄平靜,更是困難。

左手的脈象在寸關處呈現澀和絃,右手的脈象在寸關處呈現澀和軟。左手寸關反映心肝的情況,澀表示血液不足,弦表示肝氣虛弱;右手寸關反映肺脾的情況,細表示氣息微弱,軟表示脾氣虛弱。舌頭的質地時而乾燥時而濕潤,舌苔顏色忽紅忽白;有時痰液粘稠且韌,有時大便乾燥且不通暢。這些種種變化,病症無處遁形。氣血雙虧,脈絡陰陽失調,應該要補充和滋養;精神魂魄,應該要穩定和保護。痰液隨氣流聚集,補氣可以有效清痰;大便隨著血液運行,滋養血液可以改善便祕。

然而,單純依賴草木的功效有限,不容易迅速見效,必須保持心情平和,才能逐漸康復。可用熟地、遠志、製首烏、白芍、川斷、肉桂、川貝、龍齒、龜甲、酸棗仁、野百合、小麥、雞血藤、阿膠、茯神、人參、麥冬一起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