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15)
和緩遺風捲下 (15)
1. 復診第二方
濕熱內蘊,風邪外襲,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下痢紅積,腹痛賁響,每日三四十行,胸脘不舒,飲食少進,口乾舌黃,掌心內熱,已經八候,病勢日增,目畏火光,精神恍惚,陰液已傷,胃矢宣布,已可溉見。見脈象細弦而結,脈症細參,正不勝邪,邪氣內照,正氣外脫,非可輕視。姑擬生津泄邪,清化濕熱法,以望轉機。
川雅連、北沙參、酒芩、枳殼、葛根、大腹皮、川石斛、山查炭、桔梗、神麯、赤苓、荷葉蒂
白話文:
[複診第二次處方]
病情是由於體內濕熱聚集,加上外界風邪侵襲,導致身體清濁不分,生理機能的運作失調。出現了下痢且排泄物帶有血絲的情況,腹部疼痛並伴有脹氣的聲音,每天大約要上廁所三十到四十次,胸口和胃部感到不舒適,食慾減退,口渴舌苔呈黃色,手掌心感覺發熱,已經觀察了八天,但病情逐漸加重,眼睛對火光特別敏感,精神狀態不佳,體內的陰液已經受損,胃部功能下降,這一點可以從表面症狀看出。
從脈象來看,呈現出細弱、弦緊且結實的特徵,綜合分析脈象和症狀,發現正氣無法壓制邪氣,邪氣在體內肆虐,正氣則在外逐漸流失,這是一個不能輕視的現象。因此,我打算使用滋養津液、排除邪氣,以及清熱去濕的療法,希望能有所轉機。
藥方:黃連、北沙參、炒黃芩、枳殼、葛根、大腹皮、石斛、山楂炭、桔梗、神麴、赤苓、荷葉蒂。
2. 某
操持煩勞五志陽動,謀思遠慮七情陰傷乎素體質,寒濕恆多,每交長夏必有濕溫。濕者陰邪,陽勝者則寒濕無以羈留,陽虛者則寒濕易於蟠聚。可見寒濕之為病者,正屬陽虛之明徵也。去夏濕病以來,輾轉反覆,蟬聊交立春後,春木萌動,肝氣隨升,肝奧胃為剋制,肝動必侮胃,胃窒必連艱敷布無權,濕濁漸勝,濕蒸陽則為痰,濁凝陰則為飲。痰飲多屬有形之物,最易阻礙升降之道。
脾者富升而不升,胃者當降而不降。脾胃為表裡相生之機,脾為陰土賴胃陽以煦之,胃為陽土藉脾陰以濡之。脾不升則胃家多燥而有火,胃不降則脾家多濕而成飲。火炎於上,口燥咽乾,有所來也。飲停於中脘,拒納廢自有至矣。不納者已有浹旬,胃液益延益耗,脘拒者已將兩候,中氣愈結愈錮,痰阻氣痹。
飲為陰類,陰者靜已從陽而動,氣者陽也,隨火而升。所謂陽動則火升,火升則飲升。頃診左脈弦而帶澀,弦主肝旺,澀主血少。右手三部均見沉滑,沉為陰勝,滑為痰多。視其舌質膩白帶灰,咽喉略紅而微覺痛。無形之火一經炎上,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降,與六淫氣火回異。
有形之飲佔據乎中,非辛香何以開之,非甘溫何能燥之。目前陰傷液耗,原非辛香甘溫為善策。氣傷飲阻,豈敢遽投甘涼濡養。然陰液不顧防,有告竭之勢,而飲邪不去者,尤恐蔓延無已。今當舉其要綱,以胃虛木乘論治。暫仿仲景代赭旋覆湯主之,參入半夏湯以潤燥和胃,且半夏亦有搜痰欲之功能。
但湯液不能下受,恐難奏效。
代赭石、橘紅、牛膝、甘草、白蜜、丁香、炒白芍、旋覆花、半夏、刃豆、穀芽、生薑、吉林參鬚。
白話文:
過度勞心勞力,情緒波動,加上身體素質本來就容易受到寒濕的影響,每年到了夏季末尾,就會出現濕熱的症狀。濕是屬於陰性的邪氣,如果身體的陽氣旺盛,寒濕就不易在體內停留;反之,如果陽氣不足,寒濕就容易在體內聚集。由此可見,寒濕引發的疾病,正是陽氣不足的明顯證據。自從去年夏天開始有濕病的困擾,病情反覆,直到春天來臨,肝臟的活動隨著春天的生機而增加,肝臟和胃之間的剋制關係被打破,肝臟的活動過度會影響到胃,胃的功能受阻,進一步影響了消化吸收,濕氣逐漸加重。濕氣蒸發上升形成痰,濕氣凝聚下降形成飲。
痰和飲多是實質性的物質,最易阻礙身體的正常運行。脾臟負責提升,但無法正常工作;胃負責下降,但也無法順利進行。脾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機制,脾臟作為陰性器官,依賴胃部的陽氣來滋養;胃作為陽性器官,依靠脾臟的陰氣來保持濕潤。脾臟無法提升,胃部就容易乾燥有火;胃無法下降,脾部就容易積水成飲。火氣上升,導致口乾喉嚨痛,都是有原因的。飲水停留在胃中,拒絕接受食物的情況自然會發生。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天,胃液越用越少,胃部的抗拒感已經持續了兩個週期,中氣越來越緊繃,痰阻礙了氣的流動。
飲水是陰性的,但會跟著陽氣的活動而移動,氣是陽性的,會隨著火氣上升。所謂的陽氣活動,就是指火氣上升,火氣上升,飲水也會跟著上升。最近檢查發現左手脈象緊繃且有些滯塞,緊繃表示肝氣旺盛,滯塞表示血液不足。右手的脈象顯示三部都有沉滑的現象,沉表示陰氣過盛,滑表示痰多。觀察舌頭的顏色偏白且帶有灰色,咽喉略紅且有點痛。無形的火氣一旦上升,不是靠發汗就可以解決,也不是靠寒涼就可以抑制,和一般的風寒暑濕不同。
有形的飲水佔據在身體中,如果不是辛香的藥物如何能打開它,如果不是甘溫的藥物如何能去除它。目前陰性氣質受損,液體流失,辛香甘溫的藥物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氣血受損,飲水阻礙,也不敢輕易使用甘涼的滋補藥物。然而,如果不顧及陰性氣質的保護,可能很快就會耗盡,飲水的邪氣如果不除去,恐怕會不斷蔓延。現在應該把握重點,從胃虛和肝氣過剩的角度來治療。暫時參考張仲景的赭石旋覆湯來調理,加入半夏湯來滋潤和調和胃部,並且半夏也有化痰的功效。
但是,藥湯如果無法被身體吸收,恐怕難以達到效果。
使用的藥材包括:代赭石、橘紅、牛膝、甘草、白蜜、丁香、炒白芍、旋覆花、半夏、刀豆、穀芽、生薑、吉林參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