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13)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下 (13)

1. 又八方(十九日)

昨夜交十二點鍾,少腹痛更劇於前頃,視舌苔,前牛剝蝕,更多於昔,左部脈象大勢稍退,右部脈象數勢未靜,每餐所入水穀僅有三四調羹,入夜所得之寐僅醒三四小時,身熱時輕時重,大便忽行忽止,經泛才過營分必虛,熱病既久,氣分亦傷,餘波之熱鬱遏之火,畢竟未獲廓然而清,胃津腎液失於敷布,日中燥為渴而欲飲,治法仍用甘涼養胃,藉此可以恢復津液,以胃為生機之總司,尤為津液之源頭也

西洋參、元參、滁菊、甘中、黃茅根、石決明剖、麥冬、連翹、山梔、牡丹皮、桑葉、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在昨天深夜十二點的時候,小腹的疼痛比之前更加劇烈。查看舌苔,發現脫落的情況比以前更嚴重。左手部位的脈象大勢稍微減緩,但右手部位的脈象數勢仍未平靜下來。每一餐只能吃進去大概只有三到四湯匙的飯菜,到了夜晚能睡的時間也只有三到四個小時。身體的熱度時高時低,大便的狀況也是忽行忽停。剛經歷過疾病,身體的營養必定流失,疾病持續太久,氣力也會受損。殘留的熱氣和鬱結的火氣尚未完全清除,胃和腎的水分也因未能妥善分配而流失。白天會覺得口渴想喝水。治療的方法仍然採用甘涼的食物來滋養胃部,這樣有助於恢復身體的津液。因為胃是生命活力的總管,更是津液的源頭。

用西洋參、元參、滁菊、甘中、黃茅根、石決明、麥冬、連翹、山梔、牡丹皮、桑葉、芽谷等熬製湯藥來進行治療。

2. 又九方(二十日)

繞臍作痛,劇於夜半。大便兩日不見其下,身體發熱,不甚猖熾。口覺苦味,渴不多飲,胃納不多,寤寐不少。目睫盜汗,沾濡於衣。耳竅鳴響,略形聰靈。熱病久未,始不傷津液。經才過,未必不傷營陰。氣之邪,營之熱,固不易就其衰。既云痛必有滯,痛喜接必無積。左脈弦緊而大,右脈弦細而數。舌質如昨,法從舊章。

西洋參、元參心、石決明、青皮、池菊茅根、筧麥冬、甘中黃、穭豆衣、丹皮、桑葉、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在肚臘周圍感到劇烈疼痛,特別是在半夜時更為嚴重。已經兩天沒有大便,身體有些發熱,但並不是非常嚴重。嘴巴裡感覺到苦澀的味道,雖然口渴但並不會大量喝水,食慾也並不大,睡眠品質沒有明顯變差。眼睛周圍會盜汗,甚至弄濕衣物。耳朵有時會有鳴響,但聽力還算正常。熱病持續很久,但開始時並未傷害到體內的津液。月經剛結束,但不一定沒有傷害到營養陰性物質。氣的邪惡,營養的熱度,確實不容易使其衰退。既然有疼痛一定有阻滯,但疼痛喜歡接觸則表示沒有積聚。左手脈象弦緊且大,右手脈象弦細且快。舌頭的狀況和昨天一樣,治療方式依舊。

藥方:使用西洋參、元參心、石決明、青皮、池菊茅根、筧麥冬、甘中黃、穭豆衣、丹皮、桑葉、芽谷湯來煎藥。

3. 又十方(二十一日)

氣不平則腹鳴,氣不通則腹痛,鳴有水聲,痛繞於臍。大腸、小腸屈折之處,必有飲邪阻礙流動,所謂痛必有滯,滯必有痛,滯常去而氣通,通則不痛。大便不下,已有三日,臍腹疼痛,由陣而作,痛主於氣,愈聚愈散,附以痛勢忽作忽輟。熱病已久,氣分已傷,經過未遠,營分亦虛,左脈弦緊,舌見點剝,育氣液疏氣滯。

西洋參、丹皮、茅根、大腹皮、元參心、路路通剖、麥冬、白芍、青皮、小茴香、石決明、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如果氣血運行不順,腹部就會發出鳴響,氣血受阻,腹部就會疼痛,這種鳴響會有如水波之聲,疼痛往往環繞在肚臍周圍。大腸和小腸彎曲的地方,肯定有異常的水分或寒氣阻塞了正常的運行,這就是所謂的疼痛一定因為有堵塞,堵塞一定會引起疼痛,一旦堵塞消失,氣血就能順暢運行,順暢運行就不會再疼痛。已經三天沒有排便,肚臍周圍時常感到疼痛,這種疼痛是陣發性的,主要源於氣血問題,聚集後又散開,疼痛的程度也時重時輕。患病時間已久,身體的氣力已經受到損耗,病情雖未完全恢復,但體力也已經虛弱,左手脈搏呈現弦緊狀態,舌頭表面有剝落現象,需要滋養氣血,疏導氣滯。

所需藥材有西洋參、牡丹皮、白茅根、大腹皮、玄參心、路路通剖、麥冬、白芍、青皮、小茴香、石決明、芽谷,用湯煎的方式來熬製藥物。

4. 又十一方(二十二日)

左脈弦緊之勢逐漸退舍,右脈弦滑之形未見全去。前半舌質紅絳,少澤後半舌質膩白而鬆。腸中時嗚時息,臍腹時痛時止。鳴必濁飲留聚,痛必氣機窒郁,欲使不暢。甫有四日,腸中不獨濁飲之阻,亦且餘蓄之垢留而未去。胃中津液亦受戕耗,氣分氤氳之邪聚而未化。痛為不通,務在宣通。

參入甘涼養胃泄熱:西洋參、麥冬、丹皮、小茴香、炒白芍、冬瓜仁、銀花、元參心、青皮、茆根、大腹皮、柏子仁、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再來的十一方(二十二日)]

左手脈搏原本的緊繃感已經慢慢減緩,但右手脈搏的緊繃和滑動現象還沒有完全消失。舌尖部分之前呈現深紅色,現在舌根部分則是變得濕潤、白色且鬆軟。腸胃偶爾會發出聲音,接著又安靜下來,肚臍周圍及腹部時而疼痛,隨後又止住。腸胃發出聲音表示體內有濁水積聚,疼痛則顯示氣血運行不順,整體感覺不舒暢。才剛過了四天,腸道不僅仍有濁水阻塞,甚至還有殘餘的污垢尚未排除。胃中的津液也受到損耗,體內的邪氣聚集尚未化解。疼痛代表通道不暢,必須設法讓它通暢。

加入這些草藥調理,用以滋養胃部並清熱:西洋參、麥門冬、牡丹皮、小茴香、炒白芍、冬瓜仁、銀花、玄參心、青皮、茅根、大腹皮、柏子仁、穀芽,將這些藥材煎煮成湯藥服用。]

5. 又十二方(二十三日)

無形之氣聚腹為之痛,有形之瘀阻腹亦為痛。昨夜連次更衣,所下尚少渣滓,而痛勢不減,於則其腸中定有蓄邪。非特此也,經行才過,沖任空虛,血絡易熱,熱則不易歸經,隨聚隨離於絡,窒礙剩街不通,作痛。氣分余蘊之邪亦未廓清,陽明津液之傷尤難來復。右部脈象索滑,舌質前絳後白。緩劑宣通,務使不痛。

西洋參、青皮、麥冬、絲瓜絡、延胡、烏賊骨、金鈴子、茆根、茴芍、九香蟲、丹皮、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無形的氣在腹部聚集導致疼痛,有形的瘀血阻塞腹部同樣會引起疼痛。昨晚頻繁上廁所,但排泄物並不多,且疼痛情況沒有改善,因此可斷定腸道中一定有積累的病邪。不僅如此,月經剛結束,身體的衝任二脈處於虛弱狀態,血脈容易發熱,一熱就難以回到正常軌道,血隨即在脈絡中聚集又散開,造成脈絡堵塞不暢,形成疼痛。氣分中殘餘的病邪也尚未清除乾淨,陽明脈中的津液受損傷尤其難以恢復。右手脈象細滑,舌頭前面部分呈紅色,後面部分呈白色。需用溫和的藥物疏通,目標是讓疼痛消失。

使用西洋參、青皮、麥冬、絲瓜絡、延胡、烏賊骨、金鈴子、茆根、茴芍、九香蟲、丹皮、芽谷,用湯水煎煮服用。

6. 又十三方(二十四日)

衝脈任脈皆麗於下,大腸小腸皆位於下,痛至繞臍與腸相連,經行之後,衝脈任脈無有不受影響,積滯既久,大陽小腸未始不受戕傷,衝任虛則易熱,腸腑傷則易滯,滯為不通,致令作痛,熱能阻氣亦使作痛,忽痛忽止,乍嗚乍平,於氣者多,於滯者少,左脈時弦時大,右脈時緊時滑,舌質朝白暮紅,仿用通則不痛,金鈴子、旋覆花、絳帛、西洋參、茆根、辰砂染麥冬、海螵峭、小茴香、炒白芍、丹皮、絲瓜絡、青皮、芽谷湯煎藥。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在身體下方,而大腸和小腸也位於下方。疼痛會延伸到肚臍周圍,並影響腸道。月經後,衝脈和任脈都會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大腸和小腸也可能受損。當衝脈和任脈虛弱時,容易產生熱感;腸道受傷時,食物消化易停滯。停滯導致通道不暢,引起疼痛。過熱也會阻礙氣流,同樣造成疼痛。疼痛時發時止,腸鳴聲時有時無,這種情況主要是氣血不順造成的,而不是食物停滯。左手脈搏時而緊繃時而強烈,右手脈搏時而緊張時而滑順,舌頭顏色早上偏白,晚上偏紅。

根據這些症狀,我們選擇「通則不痛」的原則來治療。所用的藥物有:金鈴子、旋覆花、絳帛、西洋參、茆根、辰砂染麥冬、海螵峭、小茴香、炒白芍、丹皮、絲瓜絡、青皮、芽谷,將這些藥材一起煎煮成藥湯服用。

7. 又十四方(二十五日)

熱度低,大邪可許廓清,喉尚燥,餘波未會撲滅。環臍作痛,緩而不止,作輟無常,輕重不一。腸鳴似有若無,更衣欲下不暢,胃納未見加增,寤寐仍不減少。初痛在經,久痛入絡,痛在於臍與腸相連。向來經來臍痛,現在經過未久,奇經衝任二脈未始不受影響。在脈弦多大少,右脈大少緊多。舌質中絳邊白。治法以通為主。

旋覆花、猩絳辰、麥冬、青皮、茴芍、絲瓜絡、西洋參、歸鬚、金鈴子、丹皮、茆根、青蔥管。

白話文:

[再來的十四天治療方案]

病患體溫偏低,主要的病邪已經可以清除,但喉嚨依然乾燥,病症的殘餘部分尚未完全消滅。肚臍周圍持續出現疼痛,這種疼痛緩慢且不停止,發作和停止沒有固定模式,疼痛程度時輕時重。腸鳴聲似有若無,排便時想解便卻不順暢,胃口並未顯著增加,睡眠時間也沒有明顯減少。初期疼痛出現在經絡上,長期下來則深入到血絡中,疼痛位置在肚臘與腸道相連處。過去月經來時肚臍會痛,現今月經結束不久,奇經中的衝脈和任脈可能也受到影響。診脈結果顯示,左脈多為弦脈,而右脈則多為緊脈,脈象大而有力。舌頭顏色中心偏紅,邊緣偏白。

針對此情況,治療原則以疏通為主。

藥方包含:旋覆花、猩絳辰、麥冬、青皮、茴香芍藥、絲瓜絡、西洋參、歸鬚、金鈴子、牡丹皮、茆根、青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