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12)
和緩遺風捲下 (12)
1. 申江邢鈞庵夫人(八月十二日)
暑濕至秋分,發現氣深遠,固不能一表而散,得汗即解。初起又有積食久郁,漸從痰化,熱愈蘊愈熾,痰益聚益多。無形之熱流散無定,有形之痰凝聚不移。身熱乍輕乍重,脘宇時窒時塞。左脈數大,右脈數滑,舌薄色白,渴不多飲。日延已久,邪非在氣,清營分之熱,滌氣分之痰。
犀角尖、丹皮、連翹、亮瓜蔞皮、茯神、絲瓜絡、鮮生地、銀花、黑山桅、冬桑葉、蘆根、竹二青。
白話文:
夏季濕氣一直到秋分,病氣深入體內,不容易一下子散去,出汗就能缓解。病症初期,可能伴随著食物积滞,长期郁结,逐渐转化成痰,热气越来越旺盛,痰也越来越积聚。无形的热气散布不定,有形的痰液凝聚不散。身体发热时轻时重,胸脘时而闷闷不舒,时而堵塞。左脉跳动有力,右脉滑利,舌头薄白,口渴但不想喝水。病程拖延久了,邪气不再停留在气分,而是深入营分,营分的热气和气分的痰液需要清除。
可以用犀角尖、丹皮、连翘、瓜蔞皮、茯神、丝瓜络、鲜生地、银花、黑山栀、冬桑叶、芦根、竹叶等药物治疗。
2. 又二方(十三日)
伏暑之邪發於秋分,發表固不能生效力,攻裡亦不能見效。臉身熱忽輕忽重,脈象乍大乍小,舌中已有剝痕,舌底尚有薄黃,脘宇猶覺滿脹,不思納食,腹笥仍或作痛,大便溏薄,當臍之下時或鳴響,屈曲之間,傳道失司,余遺之積因之留滯,兩清氣營藉保津液。
犀角尖、鮮生地、連翹、黑山梔、通草、冬桑葉、羚半角粉、丹皮、銀花、扁豆衣、茯神、鮮蘆根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在秋分時節發生的暑熱餘邪侵襲人體的病症。
病症表現:
- 暑邪餘毒在秋分時發作,一般的發散藥物(發表)和攻治內邪的藥物(攻裡)都無法有效治療。
- 病人時而感到臉部和身體發熱,時而感覺輕時而感覺重。
- 脈象忽大忽小,不穩定。
- 舌頭表面出現剝落的痕迹,舌底有薄薄的黃苔。
- 胸脘部感到飽脹,食慾不振。
- 腹部偶爾會疼痛,大便稀溏。
- 臍下部位有時會發出鳴響。
- 四肢屈伸活動不便,經脈氣血運行失調。
- 暑熱餘邪留滯體內,導致津液損耗,氣血虧損。
藥物方劑:
- 犀角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鮮生地:涼血滋陰,清熱解毒。
-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黑山梔: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通草:清熱利濕,通經下乳。
- 冬桑葉:疏風清熱,涼血止咳。
- 羚羊角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 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扁豆衣:健脾和中,化濕止瀉。
- 茯神:寧心安神,健脾益氣。
- 鮮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渴。
這是一組針對暑邪餘毒導致的氣陰兩虛、脾胃不和等症狀的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滋陰益氣、健脾化濕的功效。
3. 又三方(十四日)
身體朝暮俱熱,腹笥旦夕作痛,痛在於下,不在於中。胃中之積滯已化,腸中之垢滯未化,滯既不去,痛焉得休?耳龔目掣,寐不安穩,少陽經尚有伏熱,腸鳴溲少,便不通,鬯太腸腑尤失傳道,發熱日延已多,經行才過未久,不獨氣分有熱,難保營分無熱。左脈弦數,右脈滑大,舌苔薄白尖,色微絳。
治法仍宜兩清氣營,犀角尖鮮生地茯神連翹川通草茅根羚羊角粉丹皮丹參銀花黑山梔蘆根。
白話文:
患者出現持續發熱、腹部疼痛、耳鳴眼跳、睡眠不安、大便不通暢等症狀,說明體內有熱邪存在,且熱邪累及到氣分和營分。根據患者脈象、舌苔等表現,可以判斷患者屬於氣營兩燔,應當採用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的方案進行治療。
注釋:
- 氣分:指體表和肌肉層,主要指人體的外表。
- 營分:指血液和津液,主要指人體的內部。
- 少陽經:指中醫經絡學說中的少陽膽經和少陽三焦經。
- 伏熱:指隱伏在體內的熱邪。
- 弦數脈:脈象緊而數,代表氣分有熱。
- 滑大脈:脈象滑利而大,代表營分有熱。
- 舌苔薄白:代表氣分有熱。
- 舌尖微紅:代表營分有熱。
注意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病情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請勿自行用藥。
4. 又四方(中秋節)
熱度高,脈息數,氣分有鬱火,營分有伏熟。便溏薄,下不多,腸中有穢滯,傳化失常,度滯不去,腹必痛,痛在於下,不在於中,積滯肌於腸而不阻於胃,寐不多,食亦微,胃津已耗,腎陰亦傷,手指動,耳竅聾,肝膽風陽之見證也。病纏已越兩旬,經行未過十日,營絡空虛,愈虛愈熱,清營紲氣,率由舊章。
犀角尖、苡仁芽、谷石決明、桃仁、黑山梔、茅根、鮮生地、丹皮、路路通、連雲茯神、舊根。
白話文:
病人體溫很高,脈搏很快,體表有熱氣鬱積,內裡有熱邪潛伏。大便稀薄,量不多,腸道內有穢濁停滯,消化功能失常,積滯不去,肚子就會痛,痛在下面,不在中間,積滯停留在腸道,沒有阻礙胃部。睡眠少,食慾也不好,胃液已經耗損,腎陰也受損。手指顫抖,耳鳴耳聾,這是肝膽風陽的表現。病已經纏綿二十天以上,月經來潮不到十天,營氣虛弱,越虛越熱,需要清熱滋陰,依照舊方法治療。
藥方:犀角尖、苡仁芽、石決明、桃仁、黑山梔、茅根、鮮生地、丹皮、路路通、連雲茯神、舊根。
5. 又五方(十六日)
病熱已將匝月,迅過未到一旬,咋日又見覆來,色現紫而帶燃,此係離絡之瘀,似非熱入血室,不過經行之後,營分未必無然,熱度高而脈數,氣分尚有餘邪,大便通而不暢,溏薄下而不多,腹笥痛而且鳴,胃納進而不多,腸胃屈曲之處,蓄之滯,氣分之邪必待流而始衰,營分之然須俟病去而始清,率從舊章,兩清氣血。
犀角尖、苡仁、芽谷、桃仁、茺蔚子、蘆根、石決明、鮮生地、丹皮、廾參、黑山梔、茅根、連翹。
白話文:
病情分析
病人發熱已經將近一個月,原本快好了,卻在不到十天之內又復發。這次發熱的顏色呈現紫色帶有灼熱感,這說明是經絡瘀阻,並非熱邪入侵血室。雖然經期已經過去,但營分可能還殘留著熱邪,熱度很高,脈搏跳動很快,氣分仍有餘邪。大便雖然通暢,但並不順利,軟稀且量不多。腹部疼痛且有鳴響,食慾下降,吃不下多少東西。腸胃彎曲處積存著食物,阻塞不通。
治療原則
氣分的邪氣必須等到流通才能消退,營分的熱邪必須等到病癒才能清除。因此,按照以往的治療方法,要同時清氣血。
藥方
犀角尖、薏仁、芽谷、桃仁、茺蔚子、蘆根、石決明、鮮生地、丹皮、人參、黑山梔、茅根、連翹。
解釋
- **匝月:**將近一個月。
- **旬:**十天。
- **咋日:**昨天。
- **離絡:**經絡。
- **瘀:**阻塞不通。
- **營分:**人體內血液的營養部分。
- **氣分:**人體內氣的運行部分。
- **餘邪:**殘留的病邪。
- **溏薄:**大便軟稀。
- **腹笥:**腹部。
- **胃納:**食慾。
- **屈曲:**彎曲。
- **蓄之滯:**積存阻塞。
- **率從舊章:**按照以往的治療方法。
- **兩清氣血:**同時清熱解毒,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
注
中醫藥方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切勿自行用药。
6. 又六方(十七日)
伏邪愈蘊愈深,真陰益延益耗,然不獨在氣而營分亦被其灼虛,非特胃津而腎液亦受其戕,熱鬱如此不易日就其衰,津傷如此尤難日來,其復經過復來,色現紫黑,營熱固屬無疑,脘宇作痛,當臍亦痛,氣鬱概可相見,左關部脈獨見指搏,舌質滿,苔薄膩而燥,清氣營即是救津液,宣氣化亦可調肝胃。
西洋參、金鈴子、川鬱金、丹皮、連翹、石決明、木蝴蝶、元參心、雲茯神、芽谷茅根、銀花露煎藥,霍石斛湯過口。
白話文:
邪氣入侵日益加深,身體真陰不斷消耗,不僅氣分受損,營分也受到灼傷,不僅胃津虧虛,腎液也受到損害。熱邪積鬱如此嚴重,很難短時間內消退,津液受損也難以迅速恢復。患者面色紫黑,營分熱盛無疑,脘腹疼痛,臍周亦痛,氣鬱之象明顯,左關脈搏跳動,舌質滿,苔薄膩而乾燥。應當清熱解毒,滋陰益氣,宣肺化痰,調和肝胃。方用西洋參、金鈴子、鬱金、丹皮、連翹、石決明、木蝴蝶、元參心、茯神、芽谷茅根、銀花露煎服,霍石斛湯隨症服用。
7. 又七方(十八日)
身體朝熱暮涼,寤寐畫多夜少,胃納所入甚微,更衣所出甚艱。少陰之液既由遷延而日衰,陽明之熱尚有淹留而莫化,肝木乘機擾動,不免凌脾侮胃,或有中脘作痛,或有少腹作疼,泛事止而復來,來而復止。脈象左關摶指,右關弦數,舌質紅退而白尚存。熱病以津液為材料,津液賴穀食以資生,治法不越養胃之旨。
西洋參、石決明、桑葉、茅根、丹皮、木蝴蝶、真滁菊、金鈴子、茯神、連翹、元參、葬谷湯煎藥。
白話文:
分析病症
- 少陰之液,也就是身體的津液,由於遷延日久,已經日漸衰退。
- 陽明之熱,也就是體內的熱邪,仍然殘留體內,尚未消散。
- 肝木乘機擾動,導致脾胃失調,肝氣犯脾,凌侮胃氣。
- 因此患者可能出現中脘疼痛、少腹疼痛,症狀反覆發作,時好時壞。
脈象分析
- 左關脈搏沉緊,搏動有力,如同捏住手指。
- 右關脈搏弦細,跳動速度快。
- 舌頭顏色偏紅,但仍殘留白色舌苔。
治療原則
熱病的病程,需要津液來維持。津液依靠飲食來滋養,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養護脾胃,促進飲食吸收。
藥方
- 西洋參、石決明、桑葉、茅根、丹皮、木蝴蝶、真滁菊、金鈴子、茯神、連翹、元參、葬谷湯煎服。
藥物功效
- 西洋參、石決明、桑葉、茅根、丹皮:清熱解毒,滋陰生津,涼血止血。
- 木蝴蝶、真滁菊:清熱利咽,止咳化痰。
- 金鈴子:清熱止渴,生津潤肺。
- 茯神:寧心安神,健脾益氣。
- 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元參、葬谷湯:滋陰養血,潤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