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11)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上 (11)

1. 陳品山第六方(六月六號南潯人在塘樓診)

體質魁腴本扇氣虛,濕溫蒸騰傷及氣分,氣虛亦令化火,火旺熾耗真陰,納食累日不進,津液漸形竭蹶,日覺乾燥是其明徵,更衣尚有黑垢,小溲頓然殊少,舌質根淡白,尖淡絳,脈象左虛弦右滑,大虛多而實少,何持無恐,欲求津液來復,務在濡養胃氣,以胃為津液乏源流也

吉林參、西洋參、川貝母、橘紅、枇杷葉、筧麥冬、叭杏仁、霍石斛、云茯神、燕根、竹二青、生熟穀芽

白話文:

這位病患體型壯碩,但本來就有氣虛的問題,加上濕熱之氣上騰,傷害到了身體的氣機。氣虛的情況又導致了體內產生過盛的火氣,旺盛的火氣進一步消耗了身體的真陰。病患已經好幾天無法正常飲食,身體的津液也因此逐漸枯竭,每日感覺口乾舌燥就是明顯的徵狀。排便時仍有黑色污垢,小便量也驟減。舌頭的根部呈現淡白色,舌尖則是淡紫色,脈象顯示左手虛弱且弦緊,右手則是滑脈,整體而言,虛弱的脈象比實證的脈象多。現在的狀況雖然令人擔憂,但為了讓津液得以恢復,我們必須滋潤並調理胃氣,因為胃是津液的源頭。

治療方面,將使用吉林人參、西洋參、川貝母、橘紅、枇杷葉、筍麥冬、叭杏仁、霍石斛、雲茯神、燕根、竹二青、生熟穀芽等藥材。

2. 烏鎮徐安椿第一方

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痙。頭暈由來七日,痙厥發現,昨朝大便不下已將一周。神氣乍清乍昏,語言忽亂忽靜,寐不寧,恬轉惻似難衽席,不甚熱,痙時頗多汗泄。左脈弦勁,尺部尚見斂靜,右脈柔軟,關部略形滑實。舌質淨白,並不乾燥。病由六淫之暑濕外襲,益以七情之氣火內起,飲食由此積滯,逐漸陳腐,釀痰,阻遏升降之機,脘宇為之懊儂。真陰未病先虛,真陽易於鼓動。

如再肝風痙厥,防其真氣難敝。照此情形,危多安少。偕藝成遠孚先生互相酌議,方法先與潛陽通腑為第一之要務。錄味再請政服。

鮮生地、風化硝、括蔞、仁川貝母、真滁菊、菖蒲、冬桑葉、茯神木、陳膽星、新會紅石決明、白金丸。

白話文:

【烏鎮徐安椿首選處方】

患者並非無緣無故出現頭暈,而是因為體內有痰;他也不是無端產生痙攣,而是由於體內有風邪。頭暈現象持續了七天,昨天開始出現痙攣癥狀,且大便不通已有一週。他的精神狀態時而清醒時而混亂,說話時而胡言亂語時而平靜,睡眠品質不佳,身體翻來覆去,似乎很難舒適地躺在牀上,體溫並不算高,但在痙攣時會大量出汗。左手脈搏緊繃有力,但下部脈象仍顯得平和,右手脈象柔軟,中間部位略顯滑實。舌頭表面潔白,並未乾燥。

這病症是因外在的暑濕侵襲,加上內心的情緒壓力導致體內氣火上升,飲食因此停滯在體內,慢慢變質,生成痰,阻礙了氣血的正常運行,胃部因此感到不適。體內的真正陰氣在病發前就已經虛弱,而真正陽氣則容易被激動。

若再出現肝風引起的痙攣,恐怕會更難恢復元氣。根據目前情況,病情危險性較大。經過與遠孚先生討論後,我們認為首要任務是調理陽氣,疏通腸腑。以下為開出的藥方:

鮮生地、風化硝、栝樓、仁川貝母、真滁菊花、菖蒲、冬季桑葉、茯苓木、陳年膽星、新會紅石決明、白金丸。

3. 二方

隔乍風痰內阻外竄,發現似痙似癇,牽及全體脈絡,甚而角弓反張。昨晚離坎水下火上變幻,獨言獨語,遂使損及精神,幾有妄見鬼神。幸而寤寐通宵安謐,枯神得以相交,語言亦不錯亂。時覺腕宇𩞄雜,時或頭目眩暈,身體並不灼熱,舌苔亦見潤澤。左脈弦而且細,右脈沉而帶滑。

外感人暑濕少,內傷之神志多。大便不下,小溲滴少。半由風勝則腸燥,半由垢留則物阻。濕痰氣火難免蘊蓄。治法潛陽熄風,參用除痰利竅錄方。仍請藝成遠孚先生酌政。

鮮生地、真池菊、陳膽星、川貝蔞仁粉、丹皮、石菖蒲、石決明、川鬱金、茯神、遠志、濂珠粉。

白話文:

[二方]

這個人似乎是由於風痰在體內阻塞並向外竄擾,導致他出現類似痙攣或癲癇的症狀,影響到全身的脈絡,甚至到了身體呈角弓反張的情況。昨晚他出現了心火與腎水的失調,自言自語,以致精神受損,幾乎出現了妄見鬼神的現象。所幸整夜睡眠安穩,精神得到恢復,言語也沒有錯亂。偶爾會感覺到手腕周圍混亂,有時會頭暈眼花,但身體並未發燒,舌苔看起來還算潤澤。左手脈象弦細,右手脈象沉滑。

從外來的暑濕侵襲較少,主要是內在的精神狀態受到影響。大便不通,小便量少。一半是因為風邪過盛導致腸道乾燥,另一半是因為體內積垢造成物質堵塞。濕痰氣火在體內難免有所積聚。治療方法應當是潛藏陽氣,平息風邪,同時使用清除痰液,開竅的藥方。仍需請藝成遠孚先生斟酌調整。

藥方包括:新鮮生地、真池菊花、陳年膽星、四川貝母蔞仁粉、牡丹皮、石菖蒲、石決明、四川鬱金、茯神、遠志、濂珠粉。

4. 又三方

風痙痰癇兩日不見覆至,據此一端,足見峰迥路轉。第其大便仍未見下,中院𩞄雜,時作時輟,身體潮熱,或起或平,種種皆由肝陽升熾,頭重頭暈,肢制肢掉,無非風陽上升清乘竅。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竄經入絡,在所不免。腑氣一日不通,濁氣一日不降。濁既不降,清又不升,陽明胃腑獨受迷霧,不飢不食,理所當然。

臥欠寧恬,事有必至。左脈弦而不張,右脈細而不獗,舌質薄灰,口不恣飲。六淫之邪頗少,七情之火殊多。治法潛六陽之上升,參用潤六腑之下降,藉此廓清濁痰,或冀神氣洧爽。

鮮生地、丹皮、陳膽星、茯神、新會紅括蔞仁、真池菊、川貝、石菖蒲、遠志、石決明、濂珠粉。

白話文:

【再三處方】

病患在受到風邪引發痙攣及痰癇後,症狀在兩天內並未再次復發,由此可見病情已有顯著的好轉跡象。但他的大便仍未能順利排解,腹部感到悶脹,時而舒緩時而加重,身體伴有時熱時冷的現象,這些情況可能都是由於肝臟功能亢進,導致頭部沉重、頭暈目眩,四肢無力,這都是因為肝風上衝所致。風邪是各種疾病的首要因素,它具有快速變化和傳播的特性,一旦進入人體,就會沿著經絡蔓延。如果腸胃的氣機不能順利運行,體內的濁氣就無法下降。當濁氣不降,清氣亦難以上升,使得陽明胃腑受到影響,導致食慾不振,這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患者休息時無法安穩,這是必然的結果。左手脈象呈現弦狀,但不緊張;右手脈象細弱,但未至於極度衰弱,舌苔薄且呈灰色,並未出現口渴的症狀。他體內的六淫之邪較少,但因情緒波動而產生的火氣卻十分旺盛。治療上應抑制體內六陽的上昇,同時使用滋潤的方法幫助六腑下降,希望藉此清除體內的痰濁,讓精神狀態得以恢復清爽。

處方藥物包括:新鮮生地、牡丹皮、陳年膽星、茯神、新會紅栝樓仁、真正池菊、川貝、石菖蒲、遠志、石決明、濂珠粉。

5. 又四方

過嗜酒醴,令肝膽之相火煽動風陽;恣食麥面,阻腸胃之通降,徒釀痰熱。風為百病之長,痰為五穀之變,所以風痰兩字,最能變幻多端。經絡有時惕然而動,神識有時寂然而昧。風乘清竅,頭目或重或脹或痛或眩;痰阻氣竅,院宇乍𩞄乍悸乍咳乍吐。最關係者,大便不通,濁氣由此上干清陽,愈形窒礙。

目前所恃,似痙似癇,經爨三日不復發現。精神雖形狼狽,元陽決無暴脫。時在炎暑蒸騰,元陽為暑迫傷,肢軟神倦,固不待言。據云脈象素見六陰,頃診脈息與昔相符,舌質仍形薄白罩灰,捫之並不花燥無液。治法潛上亢之陽以利清竅,參用潤下焦之腑以宣濁氣。

真滁菊、桑葉、明天麻、鉤鉤石、菖蒲、括蔞子、石決明、橘紅、陳膽星、竹茹、茯神、苓、濂珠粉。

白話文:

[再談四方]

過度飲酒,會使得肝膽的相火被煽動,引發風陽症狀;無節制地食用麥面等食物,阻礙了腸胃的正常運作,只是徒增體內痰熱。風是各種疾病的先驅,痰是飲食不當的變化產物,因此"風痰"兩詞,能引發變化多端的疾病。有時經絡會突然感到異動,有時意識會變得模糊不清。風邪侵入清竅,頭部可能感覺沉重、脹痛或眩暈;痰阻塞氣竅,可能會突然感到心慌、咳嗽或嘔吐。最關鍵的是,如果大便不通,濁氣會上升干擾清陽,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

目前的症狀,看似痙攣或癲癇,已經三天沒有再次發作。雖然精神看起來疲憊不堪,但元陽決不會突然耗盡。正值酷暑,元陽被熱力所傷,四肢無力,精神疲倦,這是理所當然的。據說脈象一向呈現六陰,最近的診斷也與以往一致,舌質仍然薄白,摸起來並不乾燥無津。治療方法是潛伏上亢的陽氣,以利於清竅,同時使用潤澤下焦的藥物,以幫助排除濁氣。

使用的藥材包括:真滁菊、桑葉、明天麻、鉤鉤石、菖蒲、括蔞子、石決明、橘紅、陳膽星、竹茹、茯神、茯苓、濂珠粉。

6. 又五方

咋晚又發痙厥,頃見身體瘛瘲。中醫謂之肝風,西醫謂之腦炎。風為百病之長,腦為一身之系。風起於肝,善行數變;腦起於頭,能布諸經。人之精神恩慮,無不出於腦筋;人之行動知覺,皆不越乎魂魄。見症知覺少靈,手指把握無力,頭目昏朦,或重或脹,脊背反張,時作時休,大便旬余未得其下,胃口累日勺米難進。左膝仍形弦細,右脈依然沉細。

舌質中間微灰,根底亦不過膩。有形之痰濁阻填於內,無形之風陽走竄於外,一身經絡悉受其傷。治法潛風陽之亢以利肝,參用滌痰火之焰以清絡。

真滁菊、桑葉、石決明、陳膽星、茯神、泡竹葉、真西珀、川貝、明天麻、括蔞仁、釣鉤、濂珠粉。

白話文:

昨晚再次發生抽搐的情況,目前看到他的身體呈現出強直性抽搐的症狀。在中醫看來,這是由肝風所引起;而西醫則認為是腦炎。風邪可誘發各種疾病,腦部則是身體機能的總樞紐。風邪從肝臟產生,其特性是快速且多變;腦部功能起始於頭部,其影響可遍及全身的經絡。人的精神和思考,都是由腦部產生;人的行為和感知,都離不開魂魄的作用。現有的症狀顯示知覺減退,手指抓握力量不足,頭部視覺模糊,時感沉重或脹痛,背部肌肉僵硬,病情時好時壞,十多天來大便不通,連續多日食慾不佳,幾乎無法進食。

左膝仍顯得纖細,右側脈搏仍然呈現沉細的特徵。

舌頭中心部分略顯灰色,但並非極度厚重。體內有實質性的痰濕阻塞,體外則有風邪肆虐,整個身體的經絡都受到損傷。治療上,我們要通過平抑過盛的風陽來調理肝臟,同時配合清除痰熱的藥物以淨化經絡。

使用的藥材包括:真正的滁菊、桑葉、石決明、陳膽星、茯神、泡竹葉、真西珀、川貝、明天麻、括蔞仁、釣鉤、濂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