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上 (12)
和緩遺風捲上 (12)
1. 又六方
停厥一二日前,咋又厥矣。前次之厥,頸項反張,此厥而兼痙。昨日之厥,□有噦聲,此厥而兼癇。痙與厥屬風陽流走經絡,厥典癇屬痰火壅填機竅。口有血涎,唾有血痰,身體顫動,手指抽掣,頭重頭脹,目暈目眩,大使窒塞,小溲短少。左脈弦多動少,右脈有沉無浮。舌質狀似煙薰,根底稍有潤白。
六陽畢集於上,風痰氣火隨之一身,腦筋受傷,精神為上痕。但治法清營絡之然,以潛亢陽參用潤氣分之燥以滌痰火。錄方於左,仍請藝成遠孚光生政之。
香犀尖、鮮牛地、丹皮、生桃仁、橘絡、川貝母、真滁菊、括簍仁、茯神、石決明、赤芍、濂珠粉。
白話文:
在過去的一兩天前,病人突然再次發生昏厥的情況。之前的昏厥,病人的頸部僵硬向後仰,這次昏厥同時伴有痙攣。昨天的昏厥,病人發出噦聲,這次昏厥同時伴有癲癇的症狀。痙攣和昏厥是因為風邪和熱氣在經絡中遊走,昏厥和癲癇是因為痰濕和火氣阻塞了身體的運作。病人口中有血色的口水,吐出的痰帶有血絲,全身不停顫抖,手指抽搐,頭部感到沉重且脹痛,眼睛感到模糊和眩暈,大便困難,小便量少。左手脈象顯示弦脈多於動脈,右手脈象只有沉脈沒有浮脈。舌頭的顏色像是被煙燻過,舌根部稍微有些濕潤和白色。
六腑六臟所有的陽氣都聚集在上半身,風邪、痰濕、氣滯和火氣遍佈全身,腦部神經受到損傷,精神狀態受到影響。治療的方法是清除經絡中的風邪和痰火,抑制過盛的陽氣,並使用滋潤的方法來調節氣分的燥熱,以清除痰濕和火氣。以下是治療用的藥方:犀角尖、新鮮牛膝、牡丹皮、生桃仁、橘絡、川貝母、真正的滁菊花、栝樓仁、茯神、石決明、赤芍、濂珠粉。
2. 父七方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腦氣筋亦屬於肝。頭為六陽之交會,腦為一身之總領,頭目每多眩暈,身體不能自主,此肝陽之病狀,即腦筋之發炎消爍。消爍津液莫如風火,風勝則燥,火勝則乾,大原秘結,此其常也。風火無形,善走脈絡,手指為之袖掣;痰濁有質,易填機竅,神氣為之昏昧。
氣火日騰,營血日沸,每發痙厥,必吐血沫。大部脈象左勝於右中間,舌苔黑似煙薰,口覺苦膩,喜嗜湯飲。羚羊性靈,務使通神而潛肝;珠母色亮,藉可制陽而清氣。
羚羊角、石決明、丹皮、茯神、白荷花、建蘭葉、濂珠紛、犀角尖、真滁菊、橘絡蟬衣、鮮生地、括蔞仁、真金箔
白話文:
【父親的七個藥方】
各種因風引起的搖晃、眩暈,都與肝臟有關,同樣的,頭腦和神經系統的問題也與肝臟息息相關。頭部是人體陽氣聚集的地方,腦部則是全身功能的主宰。當出現頭暈目眩,身體無法自控的情況,這通常是肝臟陽氣過剩所導致的症狀,也就是腦神經的炎症或機能減退。
津液的消耗主要由風和火造成,風氣過盛會導致乾燥,火氣過盛則會造成乾涸,若大腸祕結不通,這是常見的現象。風和火無形無狀,容易在血管中流動,使得手指抽搐;而痰濕則是有實質的物質,容易堵塞身體的孔竅,使人精神昏沉。
氣和火逐日上升,血液逐日沸騰,每次發作時,都會吐出帶有血絲的泡沫。左手邊的脈搏通常比右手邊和中間的強烈,舌頭上的苔垢呈黑色,像被煙燻過一樣,口中感覺苦澀且黏膩,喜歡喝熱水。羚羊角具有靈敏的特性,能幫助疏通神經,抑制肝氣;珍珠母貝色澤明亮,能控制肝陽,清涼氣息。
藥方包括:羚羊角、石決明、牡丹皮、茯神、白荷花、建蘭葉、濂珠紛、犀角尖、真正滁菊、橘絡蟬衣、新鮮生地、栝樓仁、真金箔。
3. 又八方
頭為陽之行,腦為肝上。頭痛、頭脹、頭肢、頭暈,皆不出乎肝陽腦筋。身者神之舍也,寐者魂之藏也。身體瘛瘲而不自主,心神失鎮攝之司。寤寐縹渺而不安恬,肝魂失藏之職。氣與血逆亂而行,痙與癇相牢而來。氣騰血沸,絡中必有留瘀;痙發癇劇,竅中必有蓄痰。瘀凝痰阻,風動火旋,神迷昏蕩,無所不至。
津傷液燥,腸痹便結,舌質灰膩,口覺苦燥。左脈弦細,右脈沉細。潛陽育陰,以平氣血之逆亂;滌痰熄風,以社痙癇之劇烈。
鮮生地、真滁菊、茯神、羚羊角、嗚蟬、括蔞子、橘絡石、決明、建蘭葉、丹皮、犀角尖、荷葉、濂珠紛。
白話文:
[再論八方]
頭部是人體陽氣運行的地方,大腦位於肝臟上方。頭痛、頭脹、頭重、頭暈,這些症狀都和肝臟的陽氣及腦部的神經有關。身體是精神的住所,睡眠是魂魄的收藏。如果身體不由自主地抽搐,顯示心神失去調節控制的功能。若睡眠時心神不安定,這代表肝臟的魂魄失去其應有的功能。當氣血運行紊亂,痙攣和癲癇就會相伴而來。氣血沸騰,血液網絡中必然有淤積;痙攣和癲癇發作劇烈,腦竅中必然有痰液堆積。淤血和痰阻,風動火起,使人精神混亂,各種病徵隨之而來。
體內津液受損,腸道機能受阻,大便乾結,舌苔灰膩,口中有苦澀感。左手脈象弦細,右手脈象沉細。治療上需滋養陽氣,滋潤陰液,以平復氣血的紊亂;清除痰液,抑制風邪,以減緩痙攣和癲癇的嚴重程度。
藥方如下:新鮮生地、真正滁菊、茯苓神、羚羊角、蟬蛻、栝樓子、橘絡石、決明子、建蘭葉、牡丹皮、犀角尖、荷葉、濂珠紛。
4. 又九方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頤面七竅,清陽居多,為天上氣;前後二竅,濁陰居多,為地之氣。天氣下降則清明,地氣上升則晦塞。上焦不行,如天之雨露少施,溝瀆皆為乾燥,大便秘結,宜其來也。下脘不通,如地之霧多升,竅絡皆為矇蔽,頭目眩暈,此其證也。痙厥癇厥,屬風屬痰,身動肢動,腦傷筋傷,舌質灰膩較松,左脈弦勢已減。
清上焦之燥,以潛亢陽而利清竅;潤下焦之燥,以熄風火而宣濁竅。
犀角尖、生地汁、梨子汁、人乳、鮮藕汁、石決明、括蔞子、郁李仁、大麻仁、桃仁、柏子仁。
白話文:
[再九種處方]
清潔的陽氣從身體上方的孔竅散發出來,混濁的陰氣則從下方的孔竅排出。我們面部的七個孔竅,大多數由清潔的陽氣所主導,這就像天上的氣息一樣;而前方和後方的兩個孔竅,則主要由混濁的陰氣控制,這象徵著地的氣息。當天氣下降,我們的思維就會變得清晰;而當地氣上升,我們的感知就會變得模糊。如果上焦部位運行不暢,就像天上的雨露減少,所有的溝渠都變得乾燥,大便也會因此變得祕結。如果下脘部位不暢通,就像地面的霧氣過多,所有的孔竅都被遮蔽,頭部和眼睛會感到眩暈,這就是相關症狀。痙攣、厥病、癲癇等病症,通常與風邪或痰濕有關,身體和四肢的活動受到影響,腦部和筋肉也可能受損,舌苔呈灰色且略顯鬆軟,左側脈搏的弦勢已經減弱。
為了處理上焦部位的乾燥,我們要抑制過盛的陽氣,讓清潔的孔竅得以順暢;同時,我們也要潤滑下焦部位的乾燥,以此來熄滅風火,讓混濁的孔竅得以宣通。
以下是一些適用的藥材:犀角尖、生地汁、梨子汁、人乳、鮮藕汁、石決明、栝樓子、郁李仁、大麻仁、桃仁、柏子仁。
5. 又十方
人身之動屬陽,人身之靜屬陰。寤則屬陽,寐則屬陰。頭旋頭脹,身掣身動作,於寤時休,於寐時休。陽動兩字,牢不可破。內風乘陽鼓動,痰火隨氣蟠踞。風勝於上,腦筋為之不安;火勝於中脘,宇為之𩞄雜。清陽居上,即頭面七竅是也;濁陰居下,即前後二陰是也。清竅迷霧,濁竅窒阻。
上有巔疾,下乃便秘。清濁倒置,風痰膠柱,發痙發癇,或作或輟。左脈弦細,舌質灰膩。治法清上竅以潛亢陽之感,參用清下竅以滌垢滯之邪。
生地汁、藕汁、甘蔗汁、人扎汁、生梨子、括蔞仁、巨勝子、桃仁、郁李仁、海松子、淮牛膝、濂珠粉。
白話文:
人的活動屬於陽性,人的休息則屬於陰性。清醒的時候屬於陽性,睡眠的時候屬於陰性。當頭部旋轉,頭部脹痛,身體抽搐,這些症狀在清醒時出現,也在睡眠時停止。這就是"陽動"二字,這種現象是無法否認的。內部風邪乘著陽氣的鼓動,痰火隨著氣流盤踞。風邪在上部佔優勢,會讓腦神經不穩定;火邪在中脘部位佔優勢,會讓腹部感到混亂。清陽之氣在上部,也就是頭面部的七個孔竅;濁陰之氣在下部,也就是前後的二個私密部位。清竅被霧氣迷惑,濁竅被阻塞。
上面有頭頂的疾病,下面則有便祕。清與濁的位置顛倒,風邪和痰液像膠水一樣黏在一起,引發痙攣和癲癇,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左手脈搏緊繃且細微,舌頭表面呈現灰色且有膩感。治療的方法是清理上部竅穴以潛伏過度亢奮的陽性感覺,同時使用清理下部竅穴的方式來清除污垢和滯留的邪氣。
治療使用的藥材包括:生地黃汁、蓮藕汁、甘蔗汁、人參汁、生梨、栝樓仁、胡麻仁、桃仁、郁李仁、海松子、淮牛膝、濂珠粉。
6. 又十一方
昨下大便,所下甚夥,腸中垢積廓然而清。惟下後陰分愈傷,而上竅陽火愈亢。頭旋頭暈概未除去,痙厥癇厥雖不復見,身動肢動尚覺如前。此肝陽狂亂,雖倒而未能安如磐石。掣動屬陽風,從陽化;旋暈屬火風,隨火升。種種幻變情狀,不越風陽。痰火傷腦傷筋,在所小免。左脈虛弦,右脈沉細。治法甘緩其急,參用介潛其陽。
惟小麥淡甘草,石決明、淮牛滕、滁菊、左牡蠣紛、丹皮、冬桑葉、生鱉甲剖、麥冬、芝麻、絲瓜絡。
白話文:
昨天的大便量非常多,腸胃裡的污垢和積累物質被徹底清除乾淨。但是排便後,身體的陰氣受到了更多的損傷,而上半身的陽氣卻更加旺盛。頭暈、眩暈的情況仍然沒有改善,抽搐、癲癇的症狀雖然不再出現,但身體和四肢的不自主活動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是由於肝臟的陽氣失控,即使受到抑制,也未能達到穩定的狀態。肢體的不自主活動屬於由陽氣轉化的風邪,頭暈則是屬於隨著火氣上升的風邪。所有的病徵變化,都不出風邪和陽氣的範疇。痰火傷害了腦部和肌肉,這是難以避免的。左手脈搏虛弱且有弦狀,右手脈搏則沉澀微細。治療方法是使用甘甜而緩和的藥物來減緩病情的緊張,同時配合使用具有潛陽作用的介質。
使用的藥物包括:小麥、甘草、石決明、淮牛滕、滁菊、左牡蠣、丹皮、冬桑葉、生鱉甲、麥冬、芝麻、絲瓜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