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8)
和緩遺風捲下 (8)
1. 又七方(十五日)
昨日便下仍挾紫黑紅筋,今晨未獲更衣,身體發熱仍形忽潮忽平,較前略覺輕些,白㾦亦漸稀少,舌質又少變動,絳而不紫,白而不糜。左脈大勢未去,重按如有柔軟之象,右脈滑勢未減,沉取頗有虛軟之形。氣分蒸騰之火日形其退,營分郁遏之熱日益其少,惟已耗之陰液不易來復,而未盡之餘燼尚難廓清。現在治法仍宜恪守,俾病機再無變動,則法程或可更易。
綠備伯陶先生改政。
西洋參、生苡仁、膚根粉、丹皮、鮮石斛、扁豆衣、竹茹、竹心、香犀尖、甘中黃茅根、元參心淨、連翹、建蘭葉、生地、銀花露煎藥。
白話文:
昨天的大便中依然夾雜著紫黑色帶紅的血絲,今天早上還未能排便,身體持續發熱,但熱度時高時低,與之前相比,整體感覺稍微好一些,白點也逐漸減少,舌頭的顏色變化不大,呈現深紅而非紫色,白色且沒有糜爛的現象。左手脈象的大致趨勢沒有改變,深度按壓時似乎有些許柔軟感,右手脈象的滑動趨勢仍未減弱,深度觸摸時能感到虛弱軟弱的形態。體內因氣分蒸騰導致的火熱逐漸消退,營分受到抑制的熱量也在逐日減少,只是已經消耗掉的體液不容易恢復,而殘留的病根還難以完全清除。目前的治療方式仍然應當堅持,讓病情不再發生變化,這樣或許可以改變治療計劃。
由綠備伯陶先生修改並覈准。
藥方:西洋參、生苡仁、膚根粉、丹皮、新鮮石斛、扁豆衣、竹茹、竹心、香犀尖、甘中黃茅根、元參心淨、連翹、建蘭葉、生地、銀花露,以上藥材用於煎藥。
2. 又八方(十六日)
氣分尚有淹留之邪自瘖,或稀或密;營分猶有鬱伏之熱,利血忽多忽少,朦朧之中汁縱溱溱;肌腠日晡之後,身體蒸蒸發熱;左脈中取大而略斂,重按頗軟;右脈浮取滑而兼數,沉按虛軟;左尺部尚不垂露,有盡部頗少藏蟄;舌質時更時變,朝暮忽絳忽糜。為熱已久,虛多邢少。
然餘邪一日不盡,則滋補一日難投。不如仍用甘涼鹹寒,藉此亦可養津清邪。錄方仍祈伯陶先生有道教政。
西洋參、元參心粉、丹皮、橘紅、霍石斛、茅根、建蘭葉、人中黃、竹茹、竹心、犀角尖、銀花、淡秋石苗葉、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再來的八天(第十六天)],病情描述如下:
病人的體內仍有殘留的邪氣影響著氣的運行,導致他的聲音時好時壞,且咳嗽的頻率不定。體內仍有潛藏的熱度,導致排血量時多時少,整個人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汗流浹背。每到傍晚,他全身便開始發熱。左手脈象摸起來強勁但稍顯收斂,深按下去卻偏軟。右手脈象輕觸則滑順且跳動快速,深按則虛弱柔軟。左腳脈象還未見明顯的弱化,但接近腳底的部分已顯示出隱藏的弱勢。他的舌頭顏色和狀態也隨時間改變,早晚時而呈現深紅色,時而糜爛。
這樣的高熱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虛弱的狀態多過於實證。
然而,只要體內的殘餘邪氣未完全清除,就無法進行滋補。因此,我們決定繼續使用甘涼鹹寒的藥物,一方面可以滋養體液,另一方面也能清除體內的邪氣。再次記錄這個處方,並期待伯陶先生的指導與修正。
使用的藥物包括:西洋參、元參心粉、丹皮、橘紅、霍石斛、茅根、建蘭葉、人中黃、竹茹、竹心、犀角尖、銀花、淡秋石苗葉、生地露,這些藥物需煎煮後服用。
3. 震澤徐眉泉母(六月初六日)
耳聾目痛匪朝夕伊夕,頭暈軀麻由來亦久。七十有九之高年,五藏精衰之現象。若非偏枯,便有中風。邇來右目紅腫,視物加𥉂。昨日身體發熱,脘𩞄懊儂,頃加嘔泛,時或口燥。舌質前半紅絳,後半膩白。脈象左手剛大,右手數大。肝膽之風大盤旋於上,肺胃之暑濕估據其中。
清陽窒阻,濁痰乘升逆,通降更形妨礙。羚羊犀靈介潛肝膽之風火,以利清竅。芩連沉降洩肺胃之暑濕,以宣氣機。犀角尖酒芩雲苓橘紅羚羊角竹茹川雅連佩蘭霍梗滁菊仙半夏荷葉。
白話文:
這位來自震澤的徐眉泉的母親,她的病情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她有耳聾和眼痛的問題,頭暈和身體麻木的症狀也持續了一段時間。她已經是79歲的高齡,出現的是五臟精氣衰退的現象。如果不是半身不遂,那就是中風的前兆。近來,她的右眼變得紅腫,看東西更加模糊。昨天,她感到身體發熱,胸口悶痛,甚至有些煩躁。不久後,她開始嘔吐,偶爾會感到口乾。她的舌頭前端呈深紅色,後端則覆蓋一層膩白的舌苔。左手的脈象強而有力,右手的脈象則快而大。這是肝膽風火在體內大肆盤旋,肺胃的暑濕佔據了中焦的表現。
清陽被阻塞,濁痰上升逆流,導致氣血運行更加困難。治療上,將使用羚羊角、犀角等藥材來平息肝膽的風火,以利於清通耳目。黃芩、黃連等藥材則用來降泄肺胃的暑濕,以宣通氣機。具體的藥方包括:犀角尖、酒炒黃芩、茯苓、陳皮、羚羊角、竹茹、川連、佩蘭、藿香梗、滁菊花、仙半夏、荷葉等。
4. 又二方(初九日)
內因心火、肝火,外因暑火、濕火,內外交攻,互相交熾,鼓動風陽,蒙擾氣機。右目紅而流淚,視物有花;左巨亦有流淚,視物無花;耳竅鳴而失聰;身軀木而不仁。七十有九歲,五藏之精衰,輕變為偏枯,重變為中風。脈象剛大較滅,舌質紅絳亦少,脘字𩞄雜,肢軟力倦。
外因之火漸少,內因之火尚多。現在酷暑太亢,一水不勝二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犀角鹹寒,即是壯水;黃連苦寒,即是折火。
犀角尖、川雅連、橘紅草、決明、滁菊、桑葉、羚羊角、炒黃芩、丹皮、茯神、苓、佩蘭、荷葉
白話文:
[另一處方(第九天開始)]
病因是內心焦慮、肝氣過旺,加上外界高溫和濕熱影響,內外因素交互作用,使身體的風熱更旺盛,幹擾了身體的正常運作。右眼紅腫且流淚,看東西會有模糊的現象;左眼雖也有流淚,但視線還算清晰;耳朵有耳鳴,聽力也有所下降;身體感覺麻木,缺乏靈敏度。患者已經七十九歲,五臟的精氣已逐漸衰退,病情輕微可能發展為半身不遂,嚴重的話可能會中風。脈象顯得強硬但漸弱,舌頭顏色偏紅,胃口不佳,四肢無力,容易疲憊。
外界的火熱因素已經逐漸減少,但內在的火熱仍舊旺盛。現在正值酷暑,身體陰氣不足,無法抗衡外界的火熱,應該增加陰氣以抑制陽氣。犀角性寒,能增加陰氣;黃連味苦性寒,能消滅火熱。
藥方:犀角尖、四川黃連、橘紅、甘草、決明子、滁州菊花、桑葉、羚羊角、炒黃芩、牡丹皮、茯神、茯苓、佩蘭、荷葉。
5. 又三方
陽動風升,陰虛生火,風勝則燥,火炎則乾。風從肝膽而出,火自心腎而來。燥在於津,乾在於液。煩擾懊儂,手足掣動,劇於暮夜,瘥於日書。本火上炎,右目起紅流淚。風動於絡,右手發麻而木。舌質前半光絳,後半薄膩。脈象左部弦滑,右部柔軟。痰韌厚,不多出。食糜粥尚少。
進陰愈延,愈耗陽,益升益熾。耋年患此,何堪維持?鹹寒入陰,介類潛陽,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真滁菊奎、白芍、元參、淡甘草、茯神、炙鱉甲、石決明、西洋參、丹皮、筧麥冬、川貝、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再三處方]
陽氣活躍導致風氣上升,陰氣虛弱則會產生火氣,風勢強盛會導致乾燥,火氣旺盛會使身體乾涸。風氣源自肝膽,火氣來自心腎。津液中的燥是由風氣引起,液體中的乾是由火氣造成。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手腳不自主地抽動,這種情況在夜晚更加嚴重,白天則稍有改善。由於內火上昇,右眼出現紅腫並伴有淚流。風氣影響經絡,右手出現麻木無力。舌頭前端呈現鮮紅色,後端覆蓋一層薄薄的膩苔。脈象顯示左側弦滑,右側柔軟。痰質黏稠且量不多,飲食方面以稀飯為主,食量偏少。
若持續滋養陰氣,會更耗損陽氣,使得風氣與火氣更為旺盛。老年人若患有此病,實在難以承受。鹹味和寒涼的食物能滋養陰氣,而介類食物能潛藏陽氣,這就是增強體內水分,以控制過旺陽氣的方法。
處方藥物包括:滁菊、白芍、元參、淡甘草、茯神、炙鱉甲、石決明、西洋參、丹皮、筧麥冬、川貝、生地,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6. 又四方
身不發熱,表無感邪,便有更衣,里無積滯,有時煩躁,有時懊儂。煩躁出於心腎,懊儂出於肝胃。寐有恍惚,裕有抽動。左目紅而流淚,右手木而且酸。前半舌質色帶紫絳,後半舌苔白而薄膩。左部脈象弦滑,右部脈象軟滑。食不多,進痰亦少出。元陽內虛,自覺熱者非真熱也。
孤陽外泄,自覺冷者非真冷也。陽動化風,陰虛生火,實是此症之原委。介類潛陽以熄風,鹹寒入陰以驅熱。
西洋參、麥冬、龜版、元參、牡蠣、真滌菊、淡甘草、丹皮、鱉甲、白芍、川貝、生地露。
白話文:
身體沒有發燒的情況,表面看來並無受到邪氣的影響,但卻有頻繁如廁的情況,腸胃裡並無食物積滯。有時候會感到煩躁,有時候則會感到悶悶不樂。煩躁可能是心臟和腎臟的問題,悶悶不樂可能是肝臟和胃部的問題。睡眠中有時會出現恍惚的狀態,醒著的時候偶爾會有抽動。左眼紅腫並且流淚,右手感覺麻木且痠痛。舌頭前半部的顏色偏紫色,後半部則覆蓋一層薄薄的白色膩苔。左手的脈象顯示弦滑,右手的脈象顯示軟滑。食慾不大,痰也不多。
體內的元陽虛弱,感覺到的熱並不是真正的熱。孤獨的陽氣外洩,感覺到的冷也不是真正的冷。陽氣過度活動形成風,陰氣不足產生火,這正是造成這些症狀的根本原因。使用介類藥物調節陽氣以平息風,鹹寒的藥物進入陰氣以驅除熱氣。
治療上可考慮使用西洋參、麥冬、龜板、元參、牡蠣、真滌菊、淡甘草、丹皮、鱉甲、白芍、川貝、生地露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