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培之

《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7)

回本書目錄

和緩遺風捲下 (7)

1. 申江徐蒼菽首方(六月初九日)

左脈剛人,右脈滑數。前經舌質變遷無常,現在舌質紅絳起刺。病組十餘日之多,痢下四五十之數。近日熱去其七,人痢行亦少其八九。所勝之邪不過餘波未盡,所傷之處在於陽津陰液。潮熱或一日起一日,平脘宇不煩悶,又不知飢少腹自覺作痛,並不窒滯。推其病測其源,蒸騰之火在氣,鬱伏之熱在營。

偕伯陶先生擬兩清氣營保救津液,未卜以為然否,遠祈高明政服。

秫米炒西洋參鮮石斛元參淨銀花甘中黃白芍粉丹皮准生地茯神川貝母白茅松竹心

白話文:

[申江徐蒼菽初方(六月初九日)]

左手脈象堅韌,右手脈象則滑而急促。之前舌頭顏色與紋理變化不定,現在舌頭呈現深紅色且有突起的小刺。這病已持續十多天,每天大約有四、五十次的瀉痢。近來發燒的情況已減輕了七成,瀉痢次數也大幅減少至不到原先的一成。剩下的病邪只是餘波未消,但身體損傷的地方主要在於陽性津液和陰性液體。偶爾一天會有一次潮熱現象,胸口不感到煩悶,也沒有飢餓感,但小腹會自己感覺到疼痛,並無阻滯感。從病狀推斷其根源,是因為氣分中的熱氣蒸騰,營分中的熱氣鬱積。

與伯陶先生共同商議,決定同時清理氣分與營分,保護並恢復津液,但不知道這樣的判斷是否正確,遠遠期盼有高明的醫生能給予指導。

使用炒過的秫米、西洋參、新鮮石斛、元參、淨銀花、甘中黃、白芍、粉丹皮、準生地、茯神、川貝母、白茅根以及竹心來治療。

2. 又二方(初十日)

始病吸暑發熱,下利數十多行,陽津從熱而上,耗陰液從利而下,傷滿口皆糜,滿舌皆絳。投甘涼而津得復進,鹹寒而液得生。發熱下利日益其滅,口糜舌絳日益其退。第熱勢一日作,一日輟,而苔一日絳,一日白。不食腕宇自覺知飢,得食脘宇自覺窒滯。寤則小寐,寐則多夢。

咋日便下小有血塊。今朝更衣未獲臨圊。左脈大而且剛,右脈大而且柔。六部統按,又見滑數剛大。陽亢陰虧,滑數熱熾,痰盛病纏,已越一月,轉機已見七八。所留之邪,不過餘波所傷,上處在於津液。治法注重保律救液,藉退亢陽而盡餘波。錄方還希伯陶先生酌服:

西洋參元參粉丹皮甘中黃銀花奎白芍川貝母茯神建蘭葉鮮石斛茅根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另一療程(第十天)]

患者一開始因暑熱生病,發燒且多次腹瀉,一天十多次。身體的陽氣隨著熱氣上升,陰液卻因腹瀉而流失,導致口腔內全部潰爛,舌頭也全變紅。服用甘涼的藥物後,津液得以恢復,再用鹹寒的藥物,陰液開始生成。發燒和腹瀉的情況逐漸改善,口腔潰爛和舌頭紅的症狀也逐漸消退。但病情時好時壞,舌苔有時紅有時白。不吃飯時會感到餓,吃了飯又覺得胃脹。

昨日的大便有些許血塊。今日尚未排便。左手脈搏強勁,右手脈搏柔和。整體脈象顯示滑數剛大,表示陽氣過旺、陰氣不足,滑數代表熱度高,痰多,病情纏綿已逾一個月,但轉好的跡象已經出現了七八成。剩下的病邪,只是殘餘的影響,主要影響津液。治療上要著重保護津液,藉此消除過剩的陽氣和殘餘的病邪。以下是藥方,請伯陶先生斟酌服用:

西洋參、元參粉、丹皮、甘中黃、銀花、奎白芍、川貝母、茯神、建蘭葉、鮮石斛、茅根、生地,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

3. 又三方(十一日)

氣分之邪從毛竅外騰,發現白瘖;營分之熱從陰絡內注,變滅下利。氣分之瘖與傷寒茸聾不同;營分之利與食滯腹痛亦異。熱勢仍形,一作一輟;朝輕暮重,利色依然,半紫半塊,政黑或溏。白瘖露僅有兩朝,胸膺密多,手臂稀少。種熱有十四日之久,下利有四五十之多。陽津從熱而耗,陰液從利而傷。

舌質松白,底尖紅絳,有刺。左脈來盛去衰,右脈滑多數少。暑中之穢,無形無質,所傷氣分,蔓延無定。濕中之痰,有形有質,妨礙氣機,遷變不一。清氣分之熱,宜用甘涼潛;營分上火,宜用鹹寒有否的,當仍希伯陶先生察覈政行。

香犀尖紛、丹皮、銀花、白茅根、元參、鮮石斛、西洋參、甘中黃、建蘭、綠豆衣、蘆根、竹二青

白話文:

在病程的第三階段(第十一日),體內的邪氣透過毛孔往外散發,導致聲音嘶啞的症狀出現。身體內部的熱氣則沿著陰絡血管擴散,造成嚴重的下痢。這種聲音嘶啞的狀況與感冒引起的耳鳴不同;而熱氣引起的下痢也和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有所區別。熱氣時而顯現,時而隱藏;病情早晚有差,下痢的狀況仍然持續,糞便顏色呈現半紫半塊,甚至黑色或水樣。聲音嘶啞的症狀只持續了兩天,主要出現在胸口和頸部,手臂上較少。熱氣已存在十四天,下痢的次數高達四五十次。體內的陽性津液因熱氣而消耗,陰性液體則因下痢而受損。

舌頭表面鬆軟且呈白色,舌尖和舌底則呈現紅色,並有刺狀突起。左手脈搏強而有力,但漸漸減弱;右手脈搏滑順,但跳動次數不多。暑熱中的髒污無形無質,傷害氣分,且影響範圍廣泛不定。濕氣中的痰有形有質,阻礙氣機運行,其影響方式多變。為了清除體內的熱氣,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對於營分上的火氣,則應使用鹹寒的藥物。這一切,仍需仰賴希伯陶先生仔細檢查並決定治療方案。

藥方包括:香犀尖紛、牡丹皮、銀花、白茅根、玄參、新鮮石斛、西洋參、甘中黃、建蘭、綠豆衣、蘆根、竹二青。

4. 又四方(十二日)

身熱如潮如平,白㾦時多時少。脈象朝暮不同,舌質旦夕亦異。朝診之脈大勢較滅,暮診之脈大勢復盛。旦見舌質絳多白少,夕見舌質白多絳少。脈如是之動,舌如是之變。氣分終有邪,營分又有熱。白瘖多,氣邪乘機外騰下血;多,營熱乘勢內泄。所有伏邪不過餘燼,無如熱現牛月之久。

益以利下數十次,行津液大受戕耗,餘邪不易廓清。治法甘涼鹹寒,藉以救津保液。使津液日漸來復,則餘邪日漸退舍。錄方於左,仍請伯陶先生斧政。

西洋參、人中黃、丹皮、元參、銀花、建蘭葉、香犀尖、白荷花、鮮石斛、茅根、蘆根、竹芯、竹茹、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身體的發熱狀況就像潮汐一樣,時高時低,皮膚上的疹子時而增多,時而減少。脈搏在早晚有所不同,舌頭的顏色早晚也有所變化。早上診斷時,脈搏相對弱一些,到了晚上,脈搏又變得強烈。早晨看到舌頭的顏色紅多白少,而到了傍晚,舌頭的顏色就變成白多紅少。脈搏有這樣的動態,舌頭顏色也有這樣的變化,顯示氣分和營分中仍有病邪存在。

如果白疹子增多,可能是氣分的病邪趁機導致出血;如果紅色增多了,可能是營分的熱量趁勢內泄。但這些潛藏的病邪只是剩餘的灰燼,就算熱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經過多次的瀉下,體內的津液大量消耗,殘留的病邪不容易被清除。治療的方法應採用甘涼鹹寒的藥物,以幫助恢復津液。當津液逐漸恢復,殘餘的病邪也會逐漸消散。

以下為藥方:西洋參、人中黃、丹皮、元參、銀花、建蘭葉、香犀尖、白荷花、鮮石斛、茅根、蘆根、竹芯、竹茹、生地露,用水煎煮服用。此藥方仍需伯陶先生評鑑修改。

5. 又五方(十三日)

昨夜熱度極高,今晨脈象尚大,胸次之㾦仍形不少,利中之血尚見不多,在之邪既由㾦而外騰,在營之熱又從血而內泄,熱度尚如許之高,脈象尚如許之大,一由陰分之不足,一由陽氣之有餘,淹留之邪尚難速化,蒸騰之熱未易遽清,舌質有變化不一,餘燼有變遷無定,氣分之熱必藉流行而始化,營分之熱須俟血去而始清,大旨清氣清營理所必需,於救津救液尤不可廢,酌錄數味,仍請伯陶先生政行。

犀角尖粉、丹皮、銀花、元參心、西洋參、竹心、竹茹、甘中黃、鮮石斛、蘆根、絲瓜絡、真滁菊、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昨天晚上病人的體溫非常高,今天早上檢查脈搏仍然強勁,胸前的疹子還沒有明顯減少,排泄物中的血跡也並不多。體內的邪氣已通過疹子在體表散發,深入體內的熱毒則通過血液在內部排出。然而,即使這樣,體溫依然高燒不退,脈搏仍然強烈,這一部分是由於體內陰氣不足,另一部分是因為體內陽氣過剩。滯留在體內的邪氣仍難以迅速消散,升騰的熱氣也不容易立即清除。病人的舌頭顏色多變,病情仍有不確定性。我們需要讓體內的熱氣通過氣流來轉換和消散,深層的熱毒則需等待血液更新後才能清除。總的來說,清熱解毒,調理營養是必要的治療手段,補充體液和滋潤也是不能忽略的。我選了幾種草藥,請伯陶先生審核:

犀角尖粉、牡丹皮、金銀花、玄參心、西洋參、竹心、竹茹、甘草、新鮮石斛、蘆葦根、絲瓜絡、真正的滁菊、生地露,用這些熬製藥汁服用。

6. 又六方(十四日)

身熱減,不足言;利不少而不多;紫塊未盡,白沫尚見;臼㾦先發者已回,續布者未退;舌質朝見者紅絳,晚見者白糜;左脈大,尚無沖和人氣;右脈滑,頗有柔軟之象。氣分熱久而致耗營分,利多而政傷;有質之痰濁尚難廓然而清,無形之蒸熱未易彌然而消;狂瀾之勢雖倒,餘波之燼未息;務必津液日漸而來復,方可餘燼日漸而而撲滅。治法仍用甘涼鹹寒,藉此可以保液泄熱。

錄方沿希伯陶先生削政:

吞犀尖、銀花、連翹、甘中黃、鮮石斛、元參粉、丹皮、茅根、膚根、西洋參、竹心、竹茹、建蘭、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身體的發熱已經減緩,但還不能說已經完全康復;排泄物的量既不是很少也不是很多;體內的瘀血尚未完全消散,口中的泡沫依舊存在;先前出現的口腔潰瘍已有好轉,但新出現的尚未痊癒;舌頭在早晨呈現紅色,到了晚上卻變得白白且像糜爛一樣;左手的脈象顯示大且強烈,但缺乏平和的人氣;右手的脈象則是滑順,但仍有柔軟的現象。長期的氣分熱導致營養消耗過多,排泄物多且體力受損;實質性的痰濁仍然難以徹底清除,無形的蒸熱也未能容易地消除;雖然病態的狂瀾已受到控制,但其餘波仍未完全平息;必須讓體內的津液逐漸恢復,才能將病態的餘波逐漸撲滅。治療上仍採用甘涼鹹寒的藥物,藉此可以保護體內的液體並幫助降熱。

根據希伯陶先生的處方進行調配:

犀角尖、銀花、連翹、甘中黃、新鮮的石斛、元參粉、丹皮、茅根、膚根、西洋參、竹心、竹茹、建蘭、生地露,將這些藥材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