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緩遺風》~ 和緩遺風捲下 (7)
和緩遺風捲下 (7)
1. 申江徐蒼菽首方(六月初九日)
左脈剛人,右脈滑數。前經舌質變遷無常,現在舌質紅絳起刺。病組十餘日之多,痢下四五十之數。近日熱去其七,人痢行亦少其八九。所勝之邪不過餘波未盡,所傷之處在於陽津陰液。潮熱或一日起一日,平脘宇不煩悶,又不知飢少腹自覺作痛,並不窒滯。推其病測其源,蒸騰之火在氣,鬱伏之熱在營。
偕伯陶先生擬兩清氣營保救津液,未卜以為然否,遠祈高明政服。
秫米炒西洋參鮮石斛元參淨銀花甘中黃白芍粉丹皮准生地茯神川貝母白茅松竹心
白話文:
病人左脈有力剛強,右脈滑數無力。先前舌頭顏色變化不定,現在舌頭紅絳且起刺。病症持續十餘日,腹瀉次數達四五十次。最近發熱減退七成,腹瀉也減少八九成。邪氣已大部分被驅散,但餘波未盡,主要損傷了陽津陰液。病人偶爾一天發熱一次,平常腹部不悶,也不覺得飢餓,但肚子自覺隱隱作痛,沒有脹滿感。分析病症,應該是氣分熱盛蒸騰,營分熱氣鬱結。
我與伯陶先生商量,擬定方劑清氣解熱,滋養津液。不知您是否認可,敬請高明指點。
方劑中包含:炒秫米、西洋參、鮮石斛、元參、淨銀花、甘草、黃連、白芍、粉丹皮、生地、茯神、川貝母、白茅、松竹心。
2. 又二方(初十日)
始病吸暑發熱,下利數十多行,陽津從熱而上,耗陰液從利而下,傷滿口皆糜,滿舌皆絳。投甘涼而津得復進,鹹寒而液得生。發熱下利日益其滅,口糜舌絳日益其退。第熱勢一日作,一日輟,而苔一日絳,一日白。不食腕宇自覺知飢,得食脘宇自覺窒滯。寤則小寐,寐則多夢。
咋日便下小有血塊。今朝更衣未獲臨圊。左脈大而且剛,右脈大而且柔。六部統按,又見滑數剛大。陽亢陰虧,滑數熱熾,痰盛病纏,已越一月,轉機已見七八。所留之邪,不過餘波所傷,上處在於津液。治法注重保律救液,藉退亢陽而盡餘波。錄方還希伯陶先生酌服:
西洋參元參粉丹皮甘中黃銀花奎白芍川貝母茯神建蘭葉鮮石斛茅根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病情開始是因為中暑發熱,伴隨著頻繁下腹瀉,陽氣因熱而上升,陰液因瀉而下降,導致口腔裡面全部潰爛,舌頭變成紅色。投藥以甘涼的藥物能使津液恢復,鹹寒的藥物能生成液體。發熱和腹瀉的情況日益加重,口腔潰爛和舌紅的情況則逐漸減退。若是熱勢一天出現,就一天停止,而舌苔也隨之變紅或變白。不吃東西時自己會感到飢餓,吃了東西後則感到脹滿。清醒時輕微入睡,入睡時則多夢。
前幾天便便中有小塊血塊。今早換衣服時未能上廁所。左脈大而結實,右脈大而柔軟。六部檢查後,發現脈象滑數而剛大。陽氣亢盛而陰液不足,滑數顯示熱熾,痰多病邪纏繞,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一個多月,轉機已經見到七八分。留存的邪氣只是一些餘波的影響,主要在於津液。治療方法著重於保護津液,藉助退陽氣以消除餘波。方劑中醫方包含:
西洋參、元參、粉丹皮、甘草、中黃、銀花、白芍、川貝母、茯神、建蘭葉、鮮石斛、茅根、生地,這些材料煎煮成藥。
3. 又三方(十一日)
氣分之邪從毛竅外騰,發現白瘖;營分之熱從陰絡內注,變滅下利。氣分之瘖與傷寒茸聾不同;營分之利與食滯腹痛亦異。熱勢仍形,一作一輟;朝輕暮重,利色依然,半紫半塊,政黑或溏。白瘖露僅有兩朝,胸膺密多,手臂稀少。種熱有十四日之久,下利有四五十之多。陽津從熱而耗,陰液從利而傷。
舌質松白,底尖紅絳,有刺。左脈來盛去衰,右脈滑多數少。暑中之穢,無形無質,所傷氣分,蔓延無定。濕中之痰,有形有質,妨礙氣機,遷變不一。清氣分之熱,宜用甘涼潛;營分上火,宜用鹹寒有否的,當仍希伯陶先生察覈政行。
香犀尖紛、丹皮、銀花、白茅根、元參、鮮石斛、西洋參、甘中黃、建蘭、綠豆衣、蘆根、竹二青
白話文:
體表受邪氣侵犯,從毛孔外冒出來,就會出現白瘖;體內營分熱邪從陰絡內侵入,就會造成下痢。氣分的白瘖和傷寒的茸聾不同;營分的下痢和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也不一樣。熱勢時有時無,早上輕晚上重,痢疾的顏色仍然是半紫半黑,或是稀薄不成形。白瘖只出現兩天,胸部和肩膀上的皮疹多,手臂上較少。持續發熱已經十四天,下痢已經有四五十次了。陽氣因為發熱而消耗,陰液因為下痢而受損。
舌苔白而鬆軟,舌尖紅絳,有刺。左手脈搏有力而衰弱,右手脈搏滑利而數少。暑熱中的穢氣,無形無質,會傷及氣分,蔓延無定。濕邪中的痰濁,有形有質,會阻礙氣機,變化不定。要清氣分之熱,應當用甘涼的藥物潛降;要清營分之熱,應當用鹹寒的藥物。至於具體用藥,請參考希伯陶先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香犀尖紛、丹皮、銀花、白茅根、元參、鮮石斛、西洋參、甘中黃、建蘭、綠豆衣、蘆根、竹二青。
4. 又四方(十二日)
身熱如潮如平,白㾦時多時少。脈象朝暮不同,舌質旦夕亦異。朝診之脈大勢較滅,暮診之脈大勢復盛。旦見舌質絳多白少,夕見舌質白多絳少。脈如是之動,舌如是之變。氣分終有邪,營分又有熱。白瘖多,氣邪乘機外騰下血;多,營熱乘勢內泄。所有伏邪不過餘燼,無如熱現牛月之久。
益以利下數十次,行津液大受戕耗,餘邪不易廓清。治法甘涼鹹寒,藉以救津保液。使津液日漸來復,則餘邪日漸退舍。錄方於左,仍請伯陶先生斧政。
西洋參、人中黃、丹皮、元參、銀花、建蘭葉、香犀尖、白荷花、鮮石斛、茅根、蘆根、竹芯、竹茹、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病人身體發熱,時而像潮水般湧上,時而平息,口渴白痰時多時少。脈象早晚不同,舌頭的顏色也早晚變化。早晨診脈時,脈勢較弱,晚上診脈時,脈勢又強盛。早上觀察舌頭時,紅色部分多,白色部分少;晚上觀察舌頭時,白色部分多,紅色部分少。脈象如此變化,舌頭也如此變化,說明氣分仍然有邪氣,營分也存在熱邪。白痰多,表示氣邪乘機外竄,導致血液下陷;口渴多,表示營熱乘勢內泄。這說明體內還有潛伏的邪氣,但已經如同餘燼,並不像熱邪剛入侵時那樣劇烈,已經持續了很久。
由於患者已經服用利水藥物很多次,津液大量損耗,餘邪不容易消散。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採用甘涼鹹寒的藥物,以滋補津液,保護津液,讓津液逐漸恢復,餘邪就會逐漸消退。
以下是處方,請伯陶先生指點:
西洋參、人中黃、丹皮、元參、銀花、建蘭葉、香犀尖、白荷花、鮮石斛、茅根、蘆根、竹芯、竹茹、生地露,煎藥服用。
5. 又五方(十三日)
昨夜熱度極高,今晨脈象尚大,胸次之㾦仍形不少,利中之血尚見不多,在之邪既由㾦而外騰,在營之熱又從血而內泄,熱度尚如許之高,脈象尚如許之大,一由陰分之不足,一由陽氣之有餘,淹留之邪尚難速化,蒸騰之熱未易遽清,舌質有變化不一,餘燼有變遷無定,氣分之熱必藉流行而始化,營分之熱須俟血去而始清,大旨清氣清營理所必需,於救津救液尤不可廢,酌錄數味,仍請伯陶先生政行。
犀角尖粉、丹皮、銀花、元參心、西洋參、竹心、竹茹、甘中黃、鮮石斛、蘆根、絲瓜絡、真滁菊、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昨晚發燒非常嚴重,今天早上脈搏依然強勁有力,胸部仍有許多熱氣,小便帶血的量仍然不多。病邪已經由熱毒外散,但體內熱氣又從血液中向內部發散,體溫仍然很高,脈象仍然很強,這說明一方面是陰液不足,另一方面是陽氣過盛。積聚的病邪尚難以迅速消散,蒸騰的熱氣也不容易快速退去。舌頭的顏色和形態變化無常,餘熱消退情況也不穩定。體表的熱氣需要依靠藥物流通來化解,血液中的熱氣則需要等待血液排毒之後才能消除。總之,清熱解毒和滋陰養液是必要的,同時也要注意補充津液。
我選了以下幾味藥材,請伯陶先生審閱:
- 犀角尖粉
- 丹皮
- 銀花
- 元參心
- 西洋參
- 竹心
- 竹茹
- 甘中黃
- 鮮石斛
- 蘆根
- 絲瓜絡
- 真滁菊
- 生地露
以上藥材煎服。
6. 又六方(十四日)
身熱減,不足言;利不少而不多;紫塊未盡,白沫尚見;臼㾦先發者已回,續布者未退;舌質朝見者紅絳,晚見者白糜;左脈大,尚無沖和人氣;右脈滑,頗有柔軟之象。氣分熱久而致耗營分,利多而政傷;有質之痰濁尚難廓然而清,無形之蒸熱未易彌然而消;狂瀾之勢雖倒,餘波之燼未息;務必津液日漸而來復,方可餘燼日漸而而撲滅。治法仍用甘涼鹹寒,藉此可以保液泄熱。
錄方沿希伯陶先生削政:
吞犀尖、銀花、連翹、甘中黃、鮮石斛、元參粉、丹皮、茅根、膚根、西洋參、竹心、竹茹、建蘭、生地露,煎藥。
白話文:
患者體溫下降,但仍無法說話;小便次數多,但量少;身上紫斑尚未完全消失,口中仍有白沫;最初發病的牙齦已恢復正常,但後來發病的牙齦尚未消退;舌頭前部呈現紅絳色,舌苔白膩;左手脈搏有力,但尚未恢復正常;右手脈搏滑利,略帶柔軟感。熱邪侵襲氣分過久,導致氣分虛耗,損傷了營分;痰濁尚未完全清除,體內的熱氣也難以消散;狂躁之勢雖然已退,但餘熱未消;必須讓津液逐漸恢復,才能徹底清除餘熱。治療方法仍然使用甘涼鹹寒的藥物,以達到滋陰清熱的效果。
藥方:犀角尖、金銀花、連翹、黃芩、鮮石斛、元參粉、丹皮、茅根、地骨皮、西洋參、竹心、竹茹、建蘭、生地露,煎服。